《抗日战争》读后感6篇800、1000、1100、1200、1300、1400字

浏览

整理了读《抗日战争》有感、勿忘国耻,圆梦中华——观中华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周年阅兵式有感(793字)、抗日战争的细节读后感(961字)、《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观后感(1144字)、《抗日战争》读后感(1204字)、抗日战争文章读后感(1256字)、爱国主义读后感作文:抗日战争作品《亮剑》读后感(1371字)等800字、1000字、1100字、1200字、1300字、1400字左右的读后感6篇,供您参阅。

勿忘国耻,圆梦中华——观中华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周年阅兵式有感_793字

时光匆匆,日月如梭,弹指一挥间70年过去了。今天,也就是2015年9月3日,在庄严的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来庆祝祖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早上九点整,习近平主席携夫人彭丽媛迎候各国嘉宾。合影后共登天安门城楼。10点整,纪念大会开始,70声礼炮声响起。在庄严的国歌声中,五星红旗徐徐上升,那鲜艳的红色仿佛在告诫着我们,曾经的中国有过这样黑暗的历史。随后,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讲话。在习近平主席乘坐检阅车检阅完毕后,分列式正式开始。首先看到的是悬挂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的空中护旗队。20架直升飞机在天空中组成“70”的字样,将抗战胜利70周年大写在天安门广场;接着,抗战老兵冲车方队出现在我们眼前。这是从苦难中走出来的英雄,他们经历了多少枪林弹雨的洗礼。虽然他们现在可能已经老了,但他们依旧是我们心目中永远的英雄;接下来走来的是海陆空三军仪仗队,他们身着绿、白、蓝三色的衣服。他们步伐一致,刚劲有力。他们整齐而又响亮的口令,又何尝不是在向世界展示“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胜利之师”的英姿飒爽。

不过在这么多队伍里,我最喜欢的还是海上巡逻机梯队了。他是实时空中侦察预警、对空作战等三方面的重要力量。13架飞机从天空中飞过。排列的整整齐齐,就像是一群大雁从天空中飞过,成为了天空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阅兵式很快便结束了,但它带给我的思考却远远没有结束。历史是一面镜子,照的见黑暗,也照得见光照;历史是一部著作,记录丑陋,也记录了光荣。70年前的今天,人们沉浸在血腥与悲痛之中,日军侵华成为了一段没齿难忘的历史,成为每一个国人伤痛不已的记忆;70年后的今天,人们幸福的生活,但民族精神与自强意识牢牢放在我们的心里。

勿忘国耻,圆梦中华!用我们的智慧和勇气扬起理想的风帆;用我们的青春和热血谱写出前不负古人,后无愧千秋万代的历史新篇章!

成语千秋万代:一千年,一万代。指世世代代,时间久长。如:唐·刘长卿《哭陈歙州》:“千秋万古葬平原,素业清风及子孙。”又如:幸福花开人人爱,千秋万代开不败。——任德耀《马兰花》第一幕第一场

成语整整齐齐:保持整洁和有条不紊。如: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回:“长老选了吉日良时,教鸣钟击鼓,就法堂内会集大众,整整齐齐,五六百僧人,尽披袈裟,都到法座下合掌作礼,分作两班。”又如:请把座位排得整整齐齐。

抗日战争的细节读后感_961字

一寸山河一寸血

“经我们血染的山河,一定永久为我们。所有民族的生存和荣誉,只有靠自己民族的头颅和鲜血才可保持。”一寸山河一寸血,正是抗日战争的真实写照!

1937,南京雨花台,国民革命军第88军营长,罗雨丰。日军猛烈的重炮火力下,罗雨丰所在营仅剩100余人,弹尽粮绝。在一片血光与火光的映照下,罗雨丰营长拿着一支上了刺刀的步枪,“跟我上!”跳出了战壕……南京城沦陷后,两个坦克兵选择了留下,当十几个鬼子经过一辆“报废”的坦克时,坦克炮塔转动了,“咔”,猛地喷出火舌,将民族的仇恨!保家卫国的热血!向敌人喷去。罗雨丰营长在炮声中的怒吼,坦克炮塔无声而又凝重的转动,既是一个时代的悲凉与沉重,也是一个爱国者一个普通人在民族危亡时刻的奋起与反抗!

这样的例子很多,1940的南瓜店,张自忠将军身陷重围,面对扑至眼前的鬼子,将军怒目而视,似乎要喷出火来!面对如此英勇的对手,日军也不得不敬佩,刺杀张自忠将军后,他们将他埋葬,数千日军脱帽肃立半分钟。“若精诚抗敌,决不至于亡于三岛倭奴之手!”这是张自忠将军对自己民族的自信与热爱,是面对强敌是气壮山河的豪气!

抗战时期,千千万万的人象张自忠、罗雨丰、无名的坦克士兵为保家卫国抛头颅,洒热血。大军阀杨森,在凇泸会战中死守阵地,击退日军十几次进攻,直到自己的27集团军所剩不到万人。素以保存实力着称的庞炳勋,在临沂战役中亲自抱枪上阵地,“今日不退日寇,誓言不撤兵!”汪精卫叛国后,本想将军阀龙云拉走,却遭到一顿痛斥。汪精卫不会懂!日本人也不会懂!为什么平时割据一方,鱼肉百姓的大军阀,竟会毫不动摇地抗击他们!在民族大义面前,人人心中有一腔热血,一团热火,都有一份保家卫国,救民族于危亡之中的责任!这就是民族的强大凝聚力,人人都在大喊:“还我河山!”

一寸山河一寸血,这是中国人面对强敌入侵时表现出来的力量。我们称颂这股力量的同时,应该反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因为当时的中国太弱了,在弱肉强食的年代,弱者不会得到怜悯。一寸山河一寸血,既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民族精神,也是我们沉痛的耻辱。所以,在今天,天下和平,人人皆以饱食的年代,我们更应该居安思危,记住这种精神,记住这种耻辱。不忘“一寸山河一寸血”以此来激励我们新的一代,奋勇前进,创造一个更加强大的中国。

成语弹尽粮绝:作战中弹药用完了,粮食也断绝了。指无法继续作战的危险处境。如:宋·魏了翁《故太府寺丞兼知兴元府利州路安抚郭公墓志铭》:“血战三日夜,矢尽援绝,遂死之。”又如:他们已陷入弹尽粮绝的地步。

成语气壮山河:气壮山河[qì zhuàng shān hé],意指形容气势如高山大河般雄壮豪迈。语本唐·张说〈洛州张司马集序〉。[源]唐·张说〈洛州张司马集序〉(据《文苑英华·卷七〇一》引)洛州司马张公,名希元,中山人也。族高辰象,气壮河山。神作铜钩,天开金印。孝友内植,礼乐外滋。励行闺庭,乡人谓之曾子;飞名都邑,诸儒号曰圣童。下帷覃思,穿床嗜古。蓬山芸观之书,群玉悬金之记,鲁宫藏篆,没冢遗编,无不日览万言,暗识三箧,博学吞九流之要。处盈若虚,雄辩敌四海之锋。[典故]“气壮山河”典源作“气壮河山”。唐朝张说这篇〈洛州张司马集序〉主要介绍张希元的生平、才学及文笔。开头就点出张希元给人的印象,并以“气壮河山”一语来形容张希元表现出来的气势,像高山大河一样雄壮豪迈。“河山”、“山河”意思都指山岳与河流,所以又可作“气壮山河”,用来形容气势如高山大河般雄壮豪迈。出现“气壮山河”的书证如明代王世贞《鸣凤记·第三二出》:“生离死别何足虑!但愿得早旋旌旆,气壮山河金戈挽落晖。”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观后感_1144字

201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70年前,中华民族用热泪与热血的奔流,结束苦难而悲壮的历史;70年前,八年的抗战,中华民族用钢铁与烈火的交迸,铸就坚强不屈的脊梁,在经历走过来的数次磨砺后,祖国以其坚强不屈的脊梁高高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我们自豪,我们骄傲,我们为有一个坚强的祖国而歌唱。通过大阅兵,我们看到了中国的强大。庆典开始时,嘹亮的《义勇军进行曲》响彻了整个天安门广场,鲜艳的五星红旗像一束火焰在天幕上燃烧。习近平主席肃立在敞篷车的正中央驶过金水桥,向海陆空三军问好。“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习主席的问候如和煦春风,温暖军心。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观后感作文2篇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观后感作文2篇。“首长好!为人民服务!”官兵们的回答似惊雷回荡,山呼海应。70周年的国庆阅兵庆典,激起了我们滚滚心潮!我情不自禁地感叹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经历了多少的艰难困苦,才有了今天的伟大成就啊!伴随着共和国逐步发展壮大的步伐,半个世纪以来,我国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的带领下,发扬光大我国优良传统的美德。2015年9月3日更是极不寻常的一天。这一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既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这是一个盛大的节日,是一个值得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兴奋的节日。牢记历史,不忘过去。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泸沟桥附近,以军事演习为名,突然向当地中国驻军第29军发动进攻,第29军军士奋起抵抗,拉开了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序幕。至此,中国结束了对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让的不正常状况,开始了有组织的全面的抗战。经过了8年的浴血奋战,日本终于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的胜利洗刷了中国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转折点。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不再是任人宰割的东亚病夫了,中国人民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我们中国取得了如此伟大的成就,跟那些抗日英雄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就没有现在强大的新中国。在这8年的抗日战争中,无论是在淞沪会战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台儿庄战役,还是在百团大战中,是无数的战士们抛颅头,洒热血,他们是抗战中最伟大的英雄!是他们向世界昭示:中国人民不可侮!中华民族不可欺!阅兵式纪念,是为了警告那些罔顾事实、篡改历史的人,中国早已不是过去积贫积弱之民族;是为了提醒我们的同胞,铭记先辈们的牺牲,铭记今天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是为了讴歌无数先烈浴血奋战、穷其生命追求民族自强的精神。饱经沧桑、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更加热爱和平,更懂得珍惜和平。

成语情不自禁:禁:抑制。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如:南朝梁·刘遵《七夕穿针》诗:“步月如有意,情来不自禁。”又如:她又情不自禁地放声哭了。——沙汀《一个秋天晚上》

成语来之不易:来之:使之来。得到它不容易。表示财物的取得或事物的成功是不容易的。如:明·朱柏庐《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又如:我们活着的人都不要忘记,我们的红色江山来之不易啊。——何长工《红旗插上井冈山》

《抗日战争》读后感_1204字

最近,我读了《抗日战争》这本书。这本书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主。它在讲述血泪历史的同时,透着的是毅力、坚韧、品格和智慧。

以前,在学校上学的时候,去过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那里陈列着无数受害百姓和抗日将士的名单和照片,看了这本书,我的感触更深了。为什么那时的国人遭受那么大的苦难?为什么我们抗战的历程那么艰辛而又漫长?我想,那正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并不强大,并不富裕,才会遭受外人对我们的欺辱。也让我们看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残忍事实。更让我们记住: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所以,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很多代人民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昭示我们:中国人民既然能以艰苦卓绝的努力,赢得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也一定能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新的振兴。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日寇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这是中华民族的一段屈辱史,是每一个中国人永远也不会忘记的历史。还要把真实的历史告诉我们的后世子孙,勿忘国耻。中国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终于在1937年7月7日,卢沟桥响起了日军侵华战争的第一声炮声。然后他们肆无忌惮地在这片土地上烧杀抢夺。残忍地实行“三光”政策。1937年12月,在南京日军的刀枪下,他们视中国人为玩物,肆意宰杀、取乐。居然还有日本军官在这里展开“杀人”比赛。南京城顷刻间横尸遍地。1945年8月15日,日本终于正式向中国投降。终究我们还是胜利了中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来得曲折坎坷,来得刻骨铭心。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战争史上的奇观。扞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抗战史,复苏了我们不屈不饶的民族精神,为民族的崛起和复兴注入了强劲的精力。这些对当今现代的我们依然有很深刻的教育意义。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必须牢固树立国耻的意义、忧虑意识和危机意识。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在伟大祖国通往现实化的不平坦的征途上,我们理应警钟长鸣,勿忘国耻,具有危机感和忧患意识,变压力为动力,把爱国精神和国耻危机转变为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牢记历史、珍爱和平、勿忘国耻、圆梦中华。”70年后的今天,历史的警示仍在,日本右翼势力却屡次公然践踏国际秩序,企图为侵略历史翻案。从参拜靖国神社,到解禁集体防卫权;到妄图拿走我钓鱼岛……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每当国歌奏响,我心中不禁心中澎湃,正是因为所有中国人的共同努力,才会拥有一个现代化的中国,一个充满和平的中国!望着高高悬挂着的五星红旗,我感到了无比的骄傲与自豪。今年是我们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就是要铭记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日子,重温历史,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化耻辱为悲愤,化悲愤为自尊,进而确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为祖国富强、民族复兴而奋斗!

成语刻骨铭心:刻骨铭心[kè gǔ míng xīn],意指刻在骨头,刻在心上。形容感受深刻,难以忘怀。语本唐·李白〈上安州李长史书〉。[源]唐·李白〈上安州李长史书〉(据《全唐文·卷三四八·李白》引)白少颇周慎,忝闻义方,入暗室而无欺,属昏行而不变。今小人履疑误形似之迹,君侯流恺悌矜恤之恩。戢秋霜之威,布冬日之爱,睟容有穆,怒颜不彰。……白孤剑谁托,悲歌自怜。迫於凄惶,席不暇暖。寄绝国而何仰?若浮云而无依。南徙莫从,北游失路。远客汝海,近还 城。昨遇故人,饮以狂药,一酌一笑,陶然乐酣。……昔徐邈缘醉而赏,魏王却以为贤;无盐因丑而获,齐君待之逾厚。白妄人也,安能比之?上挂〈国风〉相鼠之讥,下怀《周易》履虎之惧。愍以固陋,礼而遣之,幸容甯越之辜,深荷三公之德。铭刻心骨,退思狂愆,五情冰炭,罔知所措。昼愧於影,夜惭於魄,启处不遑,战局无地。[典故]这篇〈上安州李长史书〉是唐代诗人李白,在安州游历时写给李(京之)长史自我推荐的书信,期望得到赏识而受到任用。在这之前,李白曾经得罪李长史,但李长史原谅了他,所以在书信中,他引用《世说新语·政事》:晋代王承任东海郡太守时,有一个人因为在老师家读书读到太晚,回家时犯了宵禁,王承就说:“鞭打像甯越一样勤学的人来树立威名,恐怕不是治理政事的根本之道。”於是派人送他回家。李白以这则故事来赞扬李长史的宽宏大量,并且表明会将李长史的恩德刻在骨头,记在心上。後来“刻骨铭心”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感受深刻,难以忘怀。

成语振兴中华:原为孙中山在建立兴中会时提出的挽救国家危亡的口号。现指奋发图强,使祖国更加繁荣强大。如:孙中山《兴中会章程》:“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

抗日战争文章读后感_1256字

五一期间,我心怀着对烈士的敬仰看了这本《中国抗日战争全史》。这本书以较为晦涩的学术性语言向我们展示了抗日战争的全过程。看完这本书,我感触颇深。

回顾抗战史,从“七七”卢沟桥事变,到广州、武汉失守;这时,中国的何去何从不禁令人捏一把冷汗。敌人的爪牙疯狂的挥舞着,而中国人民虽有所战斗,但还是纷纷倒在了日本人残酷无情的扫荡之下。“三光”政策,多少颗人头被日本军冰冷的砍刀剁下,多少条生命被罪恶的风沙所掩盖。即使如此,中国人民并未在惨无人道的屠杀中一蹶不振。平津会战、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一场场的战役,粉碎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接下来的战略相持阶段,著名的“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破袭战”向世界宣告着中国并非一只仍人宰割的软柿子,有血有性的中国人将给予妄图夺取家园的侵略者们一个大大的教训。最后的一场场战略反攻战役,充分突显了我国军民一心抗战,保家卫国的决心。我忘不了那一个个英勇抗战的烈士们:赵一曼、郭俊卿、狼牙山五壮士,更多的是那些无名的战士们,他们谱写着沾满鲜血的乐章,一个个抛头颅洒热血,为了我们的美好生活,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而今天,虽然我们的国家进入了一个新的和平时代,烈士们的为了国家,艰苦抗争仿佛已经离我们非常遥远。“国耻”,同学们对待这个词是熟悉而又陌生。红领巾成为了同学们生活中的累赘——大热天的,谁带着不难受啊!红领巾象征着烈士的鲜血,这一点恐怕连刚上幼儿园的小朋友都知道。但是,生活在和平时代的我们,在每天戴着这个“累赘”的时候,真的把红领巾当作烈士的鲜血了吗?还是只是流于形式,“随便戴戴”?对于语文书中已经伴随一代又一代扥的红色篇章,同学们只是扫一眼,就匆匆翻去,老师讲到了这一课,就百般聊赖——红色教育多无聊,连有趣的故事情节都没有——这也许是许多同学的心声。确实,我们已经进入和平年代,八路军英勇杀敌的故事已经被当做口号,或成为与“抗日神剧”连在一起的饭后谈资。我觉得,虽然抗战时期已经过去了,祖国早已欣欣向荣,而物质条件远比那个时候要丰盛许多。但是,我们可以吃上鱼大肉,我们可以与全球接轨,与昔日侵略我们祖国大好河山的人们和谐相处,但是,我们不能仿佛理所当然一样过上我们的幸福生活,因为我们的美好生活都是由烈士们当年的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我会空谈我们一定要做祖国的栋梁,为祖国用尽所有力量之类的大话,但是我们一定不能忘记国耻。如果自忘国耻,我们与某国领导人不断所做之事又有什么区别?比起被抹杀掉历史,自忘国耻才显得尤为可怕!就算无法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就算你觉得这事不关己,也请你记住国耻,以中学生的角度为国家尽一份力——就算无法争光,也请不要抹黑;就算无法做出什么大的行动,也请尽一份绵薄之力——提高我们的素质。行走于大街之时,手中的垃圾请不要随便扔在地上;身处公共场合之时,不要大声喧哗,给他人带来困扰。只需做出这点小事,就是为国家出一份自己的力量啊!

所以,不要让爱国流于形式。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为国家献出自己的力量!这本书,给予了我深思……

成语一蹶不振:一蹶不振[yī jué bù zhèn],意指蹶,跌倒。振,奋起。“一蹶不振”指跌倒了就不能再奋起。语本汉·刘向《说苑·卷一六·谈丛》。後用“一蹶不振”比喻一遭受挫败,就再也不能振作起来。[源]汉·刘向《说苑·卷一六·谈丛》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迎,反受其殃。天地无亲,常与善人。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一噎之故,绝谷不食;一蹶之故,却足不行。心如天地者明,行如绳墨者章。[典故]西汉刘向所撰《说苑》一书,记录轶闻琐事,杂以议论,以儒家思想为指归,阐明国家兴亡、政治得失之理,以为後世鉴戒。〈谈丛〉这篇是各家名言汇编,其中“一噎之故,绝谷不食;一蹶之故,却足不行”,本於《淮南子·修务》:“今以为学者之有过而非学者,则是以一饱之故,绝谷不食;以一蹪之难,辍足不行。惑也。”大意是:现在因为有的学者有过错就诋毁所有的学者,不再学习,就像一旦被饭噎到,便不再吃饭,跌了一跤,就畏缩不敢再向前走。这未免太糊涂了。後来“一蹶不振”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一遭受挫败,就再也不能振作起来。

成语欣欣向荣:欣欣:形容草木生长旺盛;荣:茂盛。形容草木长得茂盛。比喻事业蓬勃发展,兴旺昌盛。如:晋·陶潜《归去来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又如:在其间欣欣向荣的,只有鲜花和绿草,这是比喻对于将来的希望。——叶圣陶《搭班子》

爱国主义读后感作文:抗日战争作品《亮剑》读后感_1371字

《亮剑》是一篇新派作家退伍军人都梁的处女作,开创全新概念战争小说之先河——“市场化风格的战争故事”,一经推出就博得了广大读者的称赞,成为当代最畅销小说之一。

《亮剑》作品中的主角——李云龙是一个叱咤风云、百战沙场的职业军人,是一个一生都在血与火中搏斗的名将。他的人生信条是: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在战争与和平的时空转换中,他的命运注定要充满悲欢离合—无论是政治生涯还是婚姻、爱情……

李家坡战斗开始之前,李云龙正在水腰子兵工厂和后勤部长张万和软磨硬泡。李云龙中等个子,长得很均匀,就是脑袋略显大了些,用他自己的话解释,是小时候练武,师傅老让他练头功练得狠了些,净拿脑袋往石碑上撞,一来二去就把脑袋撞大了。李云龙已和张部长纠缠了两个多小时了,不为别的,就是想多弄点边区造手榴弹。这是八路军太行兵工厂的土产。

平心而论,李云龙一点儿也不认为这种土造手榴弹有什么好,比起日军的那种柠檬式手榴弹差得太远啦,边区造的铸铁弹体质量太差,爆炸后有时只炸成两半,弹片的杀伤效果极糟糕,这种玩艺儿在战斗中常耽误事。可话又说回来了,就这种边区造也不可能敞开了供应部队,用李云龙的话说:能拔脓就是好膏药,有总比没有强。后勤部长张万和是李云龙的大别山老乡,在红军时期就是老熟人了。所以说话也随便惯了,似乎彼此不骂几句就太见外啦。张部长说:你狗日的就不像个当兵的,是他娘的商人,心算是黑到家了,我已经多给了你们独立团十箱了,还他娘的贪心不足。我早听别人说后勤部长张万和其实不是大别山人,早先是从山西这边逃荒过去的,我还不信,这回可真信啦,是他娘的抠,这又不是金元宝,你存着想下崽咋的?操,你要不给,老子今天就不走了,你小子还得管饭。这狗日的哪像个团长?无赖嘛,都像你们团这么软磨硬泡,我这后勤部长就别干啦。行吧,我再给你十箱,得了,你还先别道谢,老子不白给,你得拿东西来换。李云龙眉开眼笑地说:咱穷光蛋一个,连老婆都没有,真要有老婆,就拿老婆跟你换50箱手榴弹。张部长哼了一声挖苦道:啧,啧,你那老婆还不知道在哪个丈母娘肚子里呢,你狗日的还提前预支啦。再说了,什么金枝玉叶能值十箱手榴弹?美得你吧,老子别的不要,再打仗时,你得给老子弄把日本指挥刀来。李云龙一听便放了心,大包大揽地说:我当是什么宝贝,小菜一碟嘛,刀好办,冈村宁次的刀咱弄不来,弄把佐官的还不难。这样吧。你再给十箱,我顺手再给你弄个日本娘们儿来……去你娘的吧……李云龙哪里知道,他正和张部长纠缠时,日军山崎大队正稀里糊涂地朝八路军太行根据地。日军山崎大队长像那个年代大多数日本男人一样,个子矮矮的、罗圈腿、身材壮实、脖子和脑袋差不多粗细,猛一看像一颗大号的猎枪子弹。他的脸上带着日本军官惯有的神态:冷酷和坚毅。他是个随时准备为天皇陛下献身的武士,从来没拿自己的生命当回事。一个连自己的生命都不当回事的人,自然就更不会拿别人的生命当回事。所以,这次扫荡,山崎大队没有找到八路军的主力,可漳水、沁河两岸的老百姓可倒了霉,山崎大队一路烧杀,如入无人之境。

《亮剑》作者用冷静凝重的笔触,刻画了李云龙和他的战友们极其鲜明的性格和十分传奇的故事,读来令你手不释卷,掩卷不能不深思、落泪……作品中的亮剑精神对于后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是可以学习和借鉴的。

成语贪心不足:贪得无厌,永不满足。如: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五回:“汝贪心不足!既得吴郡,而又强并吾界!”又如:一个人活到九十岁了,要还有这些忌讳,那就叫贪心不足,不知好歹了。——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九回

成语手不释卷:手不释卷[shǒu bù shì juàn],意指手里总是拿着书卷。形容人勤奋好学。语出三国魏·文帝《典论·自叙》。[源]三国魏·文帝《典论·自叙》(据《三国志·卷二·魏书·文帝纪》裴松之注引)余於他戏弄之事少所喜,唯弹棋略尽其巧,少为之赋。昔京师先工有马合乡侯、东方安世、张公子,常恨不得与彼数子者对。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每每定省从容,常言人少好学则思专,长则善忘,长大而能勤学者,唯吾与袁伯业耳。余是以少诵诗、论,及长而备历五经、四部,《史》、《汉》、诸子百家之言,靡不毕览。晋·虞溥〈江表传〉(据《三国志·卷五四·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吕蒙》裴松之注引)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勖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典故]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曹操死後,曹丕继位为魏王,不久即窜位而自立为帝。曹丕在政治的抱负和成就上虽远不及曹操,但对於文学的重视,则不在其父之下,《典论·论文》所说:“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可见一斑。又曹丕写过许多的诗歌、散文、辞赋,其中《典论·论文》更是开我国文学批评的先河。曹丕对於文学的爱好,实有家学渊源。父亲曹操不但是一代枭雄,也是著名的诗人;弟弟曹植的文采则更是不在话下,後人誉为“才高八斗”。父子三人对建安文学的蓬勃,更是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曹丕在《典论·自叙》一文里记述了父亲曹操勤於治学,即使身在军队之中,军务繁忙之际,仍随时拿着书本阅读,以充实自己,并常跟曹丕说,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学习容易、思虑专一,但等到长大,就容易忘记所学。曹丕以父亲的话自我勉励,即使年长之後,仍旧不断努力学习。後来《典论·自叙》原文的“手不释卷”成为一句成语,用来形容人勤奋好学。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