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三年级读后感精选作文6篇1300字

浏览

搜集整理了文化常州读后感(1287字)、为活着而活着(1283字)、我的读书故事(1310字)、童言无忌读后感(1265字)、《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264字)、爱德华的奇妙之旅读后感(1348字)等1300字左右的初中三年级读后感精选作文6篇,供您参阅。

文化常州读后感_1300字

清明节这个传统节日今年第一次作为假期,四月的天气,晴朗而清爽。万物复苏孕育着新的生机,活力窥伺着机会,在充满养分的土壤里蠢蠢而欲动。而这充满养分的大地,是萌生万物的摇篮,也是那些为了别人的春天而逝去的人们的归属。他们长眠地下,他们安息,我说他们是清醒的,他们在用迫切的目光注视着后辈的崛起。

逝去的是岁月是历史,却不是一种情怀,小学起就跟随老师去北宁的烈士陵园扫墓,那时觉得高高的纪念碑有着说不出的巍峨和肃穆,一朵精致的白花别于胸前,一条红领巾默默拭去纪念碑上的尘土,却拭不去内心的疑问,我们来这里做什么,他们走了,我们来看他们,他们知道吗,那高高的塔碑底下埋藏的又是什么。带着疑问而来,又带着疑问而归。一年一年,扫墓变成了形式,四月的天气是魅力的全部。

今年又去扫墓,这次去的是盘山烈士陵园,听了讲解员略带口音的介绍,蓟县这个小地方竟然是兵家的必争之地,革命时期也没平静过。这次扫墓让我震撼的是一张老照片下的一行小字,“本村三十余人,被日寇凌—辱,倒放入缸内,溺死,其中幸存者被反绑长凳烤肚皮而亡”。一群强盗啊,一群什么样子的变—态的人,竟如此漠视别人的生命和尊严。当时我很气,我只是在看这行描述我就难以抑制内心的愤怒,可想当时记录下这惨痛一幕的笔者的心情,更可想象那些历经这些磨难者的感受。于是有了抗争,于是爆发了反日的战争。这种压迫这种凌—辱是任何一个有尊严的华夏子民所不能容忍的,再苦,再难,我们也会坚持,即使为此付出再多,我们也能承受。

生死何惧!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气质,这也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气节。望着陵园内那长长的碑林,那一个个刻在冷冷碑石上的名字本该是一张张鲜活的笑脸,他们却长眠于此,他们有的走的时候还不如我一般大,他们的人生那么短暂,他们的幸福从何谈起,可他们坦然的面对了生死,面对了自己的信仰。一种信仰最大的号召力就是让人们为之无怨无悔地付出自己的热血和青春,中国共—产—党这面鲜艳的旗帜永远飘在了任何一个以民族为重人的心里。这就是士气!在那种艰苦的条件下,我党军事装备和资源供给远不如那些洋枪洋炮,可就是靠了这种精神支撑我们走下来,并获得了最终的胜利。士气,这是我们民族真正最宝贵的财富,也是那个年代留给我们最珍贵的遗产。每一个民族都需要自己的文化特色,而这种文化特色又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文化理论做为支撑。中华民族的三大教派,佛、道、儒三教的核心共同点就是要积德行善,用民族精神感染别人向善、为善。纵观古今,名人必有士之精神,有大仁、大爱之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之精神和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之人格。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积淀更赋予了士气新的涵义,如今我们凝聚在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新领导班子周围,用充满张力的斗志让世界认识中国。士气,能创造奇迹,能以小博大,能加快发展的步伐,只要我们坚信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为民族尊严而奋斗,我当以我血荐轩辕。任何企图分—裂我国国土,任何有损国威,阻滞发展脚步的举动,都是所不可容忍的。在旌旗招展中,只能有一面代表了我们的意志,也只有一面凝聚了我们的荣辱,无可改变。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烙樱。

成语杀身成仁:杀身成仁[shā shēn chéng rén],意指为了成全仁德而牺牲生命。语出《论语·卫灵公》。後用“杀身成仁”指为正义或崇高的理想而牺牲生命。[源]《论语·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典故]“杀身成仁”是指为了成全仁德而牺牲性命。这句话出自於《论语·卫灵公》篇孔子所说的一段话。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志士仁人不会因为贪生怕死而做出违背仁德的事,反而会为了护卫仁德的标准而牺牲性命。为什麽孔子会如此强调“仁”的重要呢?因为“仁”就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美好的关系”,在家里面就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关系;扩大到社会上,就是君臣有礼、朋友有义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伦常,所以孔子说:“君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仁”从个人修身做起,最後扩充成为维系家庭和社会的力量。这种力量发挥到极致,就是“大同世界”的达成。因此为了维系“仁”的标准,君子是可以牺牲性命的。孟子把孔子的“仁”用“义”来解释,“义”就是公益,往往和个人私利是冲突的。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当“义”和“利”不可兼得的时候,为了公益,是要“舍生取义”的。性命虽是个人最大的私利,但是为了社会国家的利益,必要时可以牺牲。这正和“杀身成仁”的精神一样,也正是传统儒家的坚持的修身原则。

成语志士仁人: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如:《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又如:志士仁人,兴亡之数,鸿纤亿刹,常如视诸掌。——清·黄宗羲《吴山益然大师塔铭》

为活着而活着_1300字

我不知道当一个人经历了太多亲人的死亡之后,是否还能够坚强地活着,还能够平静地活着。在看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之前,我甚至在怀疑,这是怀揣了一种怎样的心境,这种状态该如何用言语来描述。然而在看了电影之后,除了内心感到无比平静之外,我能做的只有默默无言。这是一部成功的作品,至少,在我看来。它根据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以二十世纪四十、五十、六十三个年代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作为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四十年代,主人公福贵因赌博输掉了祖业,从地主家的阔少爷沦落为佃户,并气死了自己的父亲,随后他被抓去当了壮丁;五十年代,福贵一家经历了大跃进,生活极其艰苦,却也坚强地活了下来,期间,福贵的儿子有庆因意外夭折,白发人送走了黑发人;六十年代,文革动乱中人们的生活生命毫无保障,福贵的战友春生被批斗致死,女儿凤霞在生孩子时因大出血也惨死了……结尾是福贵夫妇和女婿外孙一起活着。很多人都说余华的《活着》是一部沉重的作品。它的确很沉重,呈现在每一位人物身上的命运让所有观众都深有感触;读它时我曾几度落泪,因为我深深地感到他们的命运是远不能用单纯的辛酸和同情可以解说的。《活着》表现的是几个时代的特性,正因故事是发生在那些个时代的,所以当我们品起来它就有独特的浓郁感。《活着》不仅表现了几个人的生活悲剧,更多的,它反射的是这个时代国民的共性,是场社会悲剧。然而当我看完电影,我却发现自己是如此地平静,也许是因为我有足够多的心理准备。电影的改编减轻了悲伤的情节,而在余华的小说原著中,结尾只剩下福贵一个人活着,带着一头与自己相依为命的也叫福贵的老牛一起活着,而他的妻子、女婿、外孙都相继先他而去。我想,也许张艺谋导演是为了让观众不要对生活太过绝望吧。福贵、家珍、凤霞、有庆、二喜、苦根……这些人物的生活片段,在我看完电影后,依旧许久地鲜活在我的脑海里。可以这么说,他们的人生经历一点都不平静,就像是在海边,平常的日子里随时都会有风浪翻过来,随时会把你打个措手不及。也许这就是生活的特性。每个人都在忧虑着,也在生活着,是悲怨,是无奈,是痛苦。可无论是什么,他们都必须一一品尝,各种滋味他们都必须体会,因为这就是生活,而他们就是活着的人。我们知道,人活着是不该失去希望的,哪怕是虚无缥缈的一点小幻想,也能鼓励人一直往前走,尽管前方是令人恐惧的未知。影片中有一个关于福贵教育孩子的细节引人思考:“小鸡长大会成鹅,鹅长大会成羊,羊长大会成牛”。小鸡怎么能变成鹅呢?或许他想告诉孩子,再贫困弱小的人也能成为生活的强者吧,只要你努力向前,不放弃,不抛弃,那么一切皆有可能。只要我们依旧健康地活着。因为活着是一切可能的基本前提,没有它,我们什么都不是,所谓的“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就是这个理吧;就像福贵站在门外,拉着一脸失魂落魄的春生说出的那句话:“人活着,就比什么都强,我们都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你可不能去寻死啊”。不错,活着,这两个简单的字却不简单。虽然活着只是一种状态,就像死了一样;虽然活着也许没有喜悦,只能够默默忍受。但活着就是活着,我们要为自己而有尊严地活着。也许这就是《活着》的意义。

成语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比喻只要基础或根本还存在,暂时遭受损失或挫折无伤大体。如:元·无名氏《看钱奴》第二折:“我则道留下青山怕没柴。”又如:只得劝母亲道:“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回

成语虚无缥缈:虚无:空虚;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样子。形容空虚渺茫。如:唐·白居易《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又如:这都是虚无缥缈的事,那里有甚么神仙鬼怪!我却向来不信这个。——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五回

我的读书故事_1300字

——读《朱自清散文集》有感

匆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眼眶中不觉有些湿润,感慨良多。

时间它去哪儿了?真的是他自己逃走的吗?亦或有人偷走了他们。

我想,这些都不过是表面上的言辞罢了。是我们自己让他从指缝中如沙子般消散;是我们自己将“寸光阴”卖给了无情的过去。

春光明媚,暖阳高照。选一本书在微风中赏读,伴随着清新芬芳的茶香。在这软细绵柔的光阴中剖析人间的真善美,解读美好的事情,倒也觉得万分充实了。

此刻,时间虽从书本中散过,却留下了一地的财富。

皎阳挂空,微风醉人。你却用着红黑凌人的纸牌消磨着大好时光!你却用自以为激情万丈的电子产品来祸害属于自己的寸寸光阴!

时间正从你的头发中疯狂的流逝。你却浑然不觉。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我的心情已澎湃不已,面色囧红,轻咬手指来掩饰着自己的内疚不安。因为我知道,我曾是这样。如今好似在批判像我这样的人哪。

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背影

父亲为他垫衣服,父亲为他买橘……这些都是一个父亲凝望着儿子。

我有过类似的经历,只不过是我凝望着父亲。

六月的夏季,炎热枯燥。

我随着父亲来到车站,等候着车。

父亲将那双满是茧子的手搁在我的头上,带有体温的手安定了我不安的心绪。

离别之际,愁别多,愁别多。我不愿多说些什么煽情的话语,我怕眼泪会夺眶而出;也不敢多看一眼父亲充满慈爱的眸子,我怕我会因为那双眸子里的血丝而心疼。

父亲出差,我怎么能够接受的了一直陪伴在我身边的父亲突然间的离去?

炎阳灼灼,好似要榨干我湿润的心脏。

父亲放下手中沉重的行李,整整了我的衣领,挽了挽我的手。继而又拎起行李。

我如璃般的眼眸目送父亲踏上列车,眼前一片模糊,哦,原来是泪水。

我何时才能与父亲相见。

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

这是一幅一尺多长的画。

我眨烁着眼睛,细细品赏。

淡绿色的莲叶四处舒展开来,蜷带着,缩卷着,碧墨的茎纹蔓延开来。细细看,莲叶丛中还有许些白莲,或粉莲,个个娇羞可爱,白玉清廉,冰清玉洁。大群大群的莲花、叶,仿佛把天空也染绿了,原本水蓝水蓝的天,此刻却是绿漾绿漾的了,好似像个水球,一戳便会“层林尽染”。身着嫩粉裹裙的少女执笔,笔尖上还带些墨水。沿着腰间的玉佩往下看,小舟上堆堆放放些书籍。静谧的场面令人闲适自然。“扑腾”一声,惊吓了少女,原来是一只白鹭。

试想在宁静午后,莲花是这样的湿润而又娇羞;白鹭为何而惊起?在这明艳时间里,少女为何要执笔点墨,却又在思考些什么?她到底在等待着什么?舍不得划桨离去?舍不得这惊起的白鹭?舍不得这清秀淡丽的“鱼戏莲叶间”?不,仔仔细细,细细仔仔,您的面庞娇红,原来是喝醉了酒哟!

这寥寥几笔,却将少女的神态刻画的惟妙惟肖,让人联想许多。这笔簇原来是可以传神的啊,我还以为您是要从画里出来呢。

成语夺眶而出:眶:眼眶。眼泪一下子从眼眶中涌出。形容人因极度悲伤或极度欢喜而落泪。如:茅盾《子夜》六:“两粒大泪珠终于夺眶而出,掉在他的手上。”又如:拿手背擦擦夺眶而出的眼泪,接着他就疯子一样冲向李扯火去。——沙汀《催粮》

成语惟妙惟肖:肖:相似。描写或模仿的非常逼真。如: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各本序跋题辞〈读聊斋杂说〉》:“形容维妙惟肖,仿佛《水经注》造语。”又如:这里写赵姑母的唠叨和龙钟,惟妙惟肖。——朱自清《“老张的哲学”与“赵子曰”》

童言无忌读后感_1300字

张爱玲用“童言无忌”做题目并不是要写什么犯忌的话,只是想写自己的事儿罢了。文章是从钱、穿、吃以及家人四个方面写的,我也就想从这四个方面说说自己的看法,如果你不赞同,就把它当做玩笑话,一笑而之也就过去了,也正好符合我今天所要写的题目《童言无忌》。

张爱玲说自己喜欢钱,坚持自己是“拜金主义”者,钱确实是个好东西,可以买到自己所需要的任何东西。因此张爱玲说:“不知道钱的坏处,只知道钱的好处”。试想一下如果你一天没有钱,你能在这个世上生存下去吗?如果我一星期身上没有点儿钱,也许我也就被饿死。用自己辛劳、汗水、智慧努力赚钱的人,会常常被人称之为“财迷”而我觉得这是有上进心的表现。可有些人也正是看到了钱的好处,没有看到钱的坏处,因此采用不折手段、埋没良心、利用手中的权利剥削他人,掠夺他人等方式来获得金钱。用这些方式赚钱的人绝对不是有“上进心”在他们的身上只有贪婪二字,他们是“食人者”,靠吸别人的血来获得享受。这绝对不是张爱玲所说的“拜金主义”。张爱玲认为对于金钱的获得是要靠自己的汗水与智慧,靠自己汗水所赚来的钱自己享受那是理所应当,靠压榨、剥削、权利获得金钱,这种人是可耻卑鄙的人渣。在底层社会的人,赚钱是极其不易的,他们付出了许多的汗水,花了一生之中大量的时间努力的工作,却只能换来一丁点的收入,甚至还会被拖欠工资,而有些人赚钱是极其容易的,在办公室喝茶看报,一月会获得不菲的收入,会比那些勤劳工作的人赚得更多的钱,这究竟是什么原因?我想每个人自有心中的答案吧。

穿

正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可以说是人的天性,张爱玲是个爱美且愿意追求时尚的人。我相信只要条件允许,人人都会为自己买几件漂亮的衣服,以致在大众、朋友面前可以光彩夺目。可有些人却要顾及许多的原因而磨杀掉自己的“天性”,当时张爱玲的母亲要张爱玲选择是嫁人还是读书,因为自己的钱只能让张爱玲选择其中的一样,选择嫁人就把钱拿来给她买漂亮的衣服穿,如果选择读书就把钱拿来交学费。张爱玲毅然放弃的“爱美”,而选择到香港大学求学。有些人愿意追求更高的内在与自我,而放弃外在的修饰,也许这在别人面前看着不美,但内心也会是快乐的,而有些人不追求知识了,也不追求内在,每天努力的工作,付出血汗,却只能穿别人不要的衣服,不能给自己买新衣服穿,这又是何原因?

吃与家人

张爱玲喜欢吃甜烂的一切脆薄爽口的食物,还特别的喜欢汤肉,因此称自己是一个安分的“肉食者”。张爱玲说自己没有吃过钱的苦,小苦虽有吃过一些,但她说和人家真地苦比起来实在不算什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张爱玲对于自己能吃饱有衣服穿能读书是感到非常庆幸的,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的人吃不饱穿不暖没有书读,他们不是没有付出汗水和辛劳却怎样的努力也摆脱不了吃苦的命运。张爱玲因为父母离异,给她带来了许多的苦恼,给她的内心带来了不小的伤害,以致影响到了她的一生。我想张爱玲喜欢“苍凉”这和她不幸福的家庭生活是有着很大的关系的。

但我想说的是人可以不幸,但绝不能不坚强。人可以认命,但绝不能服输。

成语童言无忌:旧俗迷信于新年时厅堂多贴此四字,意指孩子说话不必忌讳,即使说了不吉利的话也无妨碍。如:巴金《家》:“老太爷因为觉群在堂屋里说了不吉利的话,便写了‘童言无忌,大吉大利’的红纸条,拿出来贴在门柱上。”又如:童言无忌,不必在乎小孩子的话。

成语大吉大利:非常吉祥、顺利。旧时用于占卜和祝福。如: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孔明曰:‘来意亮已知道了。适间卜《易》,得一大吉大利之兆。”又如:批八字的说这门亲事大吉大利,所以外婆也赞成了。——巴金《秋》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_1300字

有人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的契机是为了探寻俄国社会的出路,我却始终觉得这种观点过于片面。我认为,一部真正伟大的小说,应该是包罗万象的,而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小小的目的。从《战争与和平》里面,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包括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甚至宗教学等等,这一切综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

结构安排方面,要处理好这样一部浩瀚的作品原本是非常困难的,托尔斯泰却能够凭借自己的艺术天才,在战争与和平之间穿来插去,井然有序,分毫不乱。而且,托尔斯泰似乎特别擅长描绘那种高难度的大场面,战争、舞会、宴席,他可以用极简短的话把每个人的性格及心理和盘托出,却从无顾此失彼杂乱无章的感觉,这是其他任何作家都望尘莫及的。

语言方面,《战争与和平》始终保持一种质朴大气且与众不同的风格,它并不旗帜鲜明,但内蕴深邃,使人一看便知是托氏文字,比起莎士比亚的雕章琢句来,要强出许多。

人物性格方面,《战争与和平》也有其高超过人之处。首先,书中几乎每一个人物,包括那些并不重要的配角,如伊波利特、莫特玛、小尼古拉等,都有他们自己的性格(要做到这一点是比较困难的,其它小说如《红楼梦》、《水浒传》也有类似成就)。其次,书中许多人物的性格,都在不断变化。如皮埃尔,从单身到结婚、从私生子到继承人、从海伦到娜塔莎、从雅各宾派到共济会、从战争前到战中到战后、从贵族老爷到俘虏再到释放、从初出道时的年轻气盛到后来的好学深思,他的性格一直处于一种无法停止的状态,每经历一件事情,他都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并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自身的转变。再如安德烈,他的一生经历过很多大的变故,从军、负伤、丧妻、对娜塔莎的爱情及娜塔莎的变心、还有死亡。相比皮埃尔而言,他的性格的变化是比较突然的,这与他所处的环境及自身特点有关。娜塔莎的变化最大,尤其是与皮埃尔结婚后,她由原来那个活泼、快乐、爱唱爱跳的小姑娘变成了一位不修边幅、甚至有点吝啬的母亲,以至杰尼索夫再次见到她时,竟会大吃一惊。但,无论这些人物的变化多么不可思议,我们都会觉得它合情合理,提不出任何异议,似乎一切事情就应该这样。而且,无论他们怎样变化,皮埃尔还是皮埃尔、娜塔莎还是娜塔莎、安德烈还是安德烈,他们天生具有的根本性特点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这就是托尔斯泰的高明之处,他总是能够站在一个客观的高度,从客观上描述并观察人物的性格,而不因为任何主观因素来刻意创造。

《战争与和平》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呢?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它不是传奇,不是长诗,尤其不是历史记事。《战争与和平》只是作者想借以表达和能够在其中表达他所要表达内容的那种形式。”他说的是实话。孟子也曾有过类似的言语:“吾辞达而已矣。”辞能达意,就这么简单。托尔斯泰认为,文学只是表现思想的一种形式,作为形式,它远不如内在的灵魂重要。后人读《战争与和平》,往往呼为史诗,那样其实正好违背了托翁的意愿。真正读懂《战争与和平》的人,最终会发现,这是一部思想的结晶,却非文学。而小说的作者托尔斯泰,则纯然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了。

成语和盘托出:和:连同。连盘子也端出来了。比喻全都讲出来,毫不保留。如:元·明本述《天目中峰和尚广录》卷十六:“今日特为你起模画样,和盘托出。”又如:现在除非把这事和盘托出,再添上些枝叶,或者可以激怒于他,稍助一臂之力。——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七回

成语合情合理:符合情理。如:陈残云《山谷风烟》第11章:“黄为民心情显得轻松,觉得周祺这个人很可爱,既有原则,又能合情合理地帮助他解除思想包袱。”又如:学校认为这个方案合情合理,就定为制度。——柯岩《特邀代表》

爱德华的奇妙之旅读后感_1300字

因为儿子的缘故,看了许多童书,越看越觉得真正的好童书可不简单!必须有趣到能让孩子们读得下去,要让孩子看完一遍之后即便不十分理解,也要在心中留下印记,读完了乐歪了丢一边一无所获也不行,真是不容易!这本《爱德华的奇妙之旅》是我和睿寒假的功课,母子俩看完之后各自写了一篇读后感,这里上传的是我的那篇:

这是一个讲述爱与被爱的故事,通过小瓷兔子爱德华身不由己的奇妙旅行,展示了爱德华旅程中所经历的种种艰辛、温暖、痛苦和甘美,这些看似矛盾的感受如何能够融为一体?是爱!是爱与被爱让爱德华在痛苦中体验到幸福,在绝望中仍抱有不灭的希冀……让我们打开这本书,跟随爱德华一起旅行吧。

主人公爱德华是一只几乎完全用瓷料制成的小兔子,出自法国的能工巧匠之手,高贵而易碎。小主人阿比林全心全意地爱着他,无微不至的照料着他的生活,爱德华在这个爱意融融的环境中成长的非常安逸,坦然享受这一切,从未想过有一天这种生活会消逝。直到在轮船上发生意外,小瓷兔子被恶作剧之手送上了意想不到的旅程,他被淘气男孩抛起跌入海底,从此被迫与阿比林分离!在暗无天日的海底煎熬了297天后被渔夫救起,受到渔夫夫妇的疼爱,可惜好景不长,爱德华很快又被渔夫的女儿扔到垃圾车上,在垃圾堆里度过了漫长的183天,后被小狗露西当作兔肉馅饼原料带到流浪汉希尔面前,自此陪伴希尔、露西四处流浪,在这过程中曾经自视甚高、只爱自己的爱德华发生了巨大转变,他懂得了爱与付出,在遇到病重的四岁女孩萨拉鲁思后,爱德华情愿为萨拉做一切事情,他喜欢为萨拉跳舞、喜欢被萨拉紧紧地抱在怀里、喜欢为萨拉扮做一个婴儿娃娃……最后萨拉还是被病魔夺去了生命,在命运的旅程中,爱德华一次又一次被迫与深爱的人分离,连声再见都来不及说,爱德华在身体破碎之前心已经破碎过好几次了,他反而不在乎离去,可能破碎是种解脱吧。

然而爱他的布赖斯不愿让爱德华永远破碎,他以失去爱德华为代价请玩具店店主将爱德华复原,于是小瓷兔子被精心复原后,擦拭一新摆到玩具架上等待着需要他的人,带着一身伤痕经历了种种苦难的爱德华觉得自己已经不在乎新的生活了,直到一个睿智的百岁娃娃告诉他:只要敞开心扉,会有人来接你的。历经磨难的爱德华深有感触,他重新挺直身躯,燃起希望等待着……那一天终于到来了,阿比林带着她的女儿来到了玩具店,她一直佩戴着那只有了凹痕的金怀表,阿比林终于看到了玩具架上伤痕累累的小瓷兔子:“爱德华?”这就是重逢!

可能每个幸福中的孩子都是曾经自命不凡的爱德华吧,在衣食无忧的环境中一天天长大,被爱牵挂包围,他们沉浸其中却不一定懂得去感受和分享,而我们作为家长除了全心全意地爱孩子之外,是不是也要象佩勒格里娜那样审慎冷静的对待孩子?正是佩勒格里娜让人制作了爱德华,也正是佩勒格里娜在爱德华对爱一无所知时通过公主变疣猪的故事,给小兔子浑浑噩噩的思维注入思考爱的启示,虽然那种提醒让爱德华战栗不安,但是这种感觉能促使他成长,孩子们和爱德华是何其相似啊,正因为他们通常不喜欢想那些令人不快的事,我们这些家长才应该给孩子们敲响警钟,告诉孩子们什么是爱,爱是需要学习、体会和全心全意付出的,正如书中所说:如果你不打算爱与被爱,那么整个生命之旅都是毫无意义的。让我们拿出勇气、敞开心扉,用力去爱吧。

成语全心全意:投入全部精力,一点没有保留。如:茅盾《鼓吹集》:“体验生活的时候,就应该全心全意生活,把找题材的心思完全搁起来。”又如:有了这样的勇气才能够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巴金《作家要有勇气,文艺要有法制》

成语浑浑噩噩:浑浑噩噩[hún hún è è],意指深厚广大,严肃正直。语本汉·扬雄《法言·问神》。後用“浑浑噩噩”形容浑朴无知,也用来形容糊里糊涂,茫无目的。[源]汉·扬雄《法言·问神》或曰:“经可损益与?”曰:“《易》始八卦,而文王六十四,其益可知也。《诗》、《书》、《礼》、《春秋》,或因或作,而成於仲尼,其益可知也。故夫道非天然,应时而造者,损益可知也。”或曰:“《易》损其一也,虽憃知阙焉。至《书》之不备过半矣,而习者不知。惜乎!《书序》之不如《易》也。”曰:“彼数也,可数焉,故也。如《书序》,虽孔子末如之何矣。”昔之说《书》者,序以百,而〈酒诰〉之篇俄空焉。今亡夫。虞、夏之《书》浑浑尔,《商书》灏灏尔,《周书》噩噩尔。下周者,其《书》谯乎![典故]扬雄(西元前53~西元18),字子云,西汉成都人。口吃而博学深思,作《太玄》以拟《易》,作《法言》以拟《论语》。扬雄认为言语和书辞会表达出一个人真实的心情,而当时的政治民情亦会影响当时的文风。他在《法言》的〈问神〉篇中提及:“虞、夏之《书》浑浑尔,《商书》灏灏尔,《周书》噩噩尔。下周者,其《书》谯乎!”意思是指《尚书》中的虞、夏书给人深厚广大的感觉;商书给人广博浩大的感觉;周书给人严肃正直的感觉;但周以後的秦书就给人酷烈的感觉。这都是因为当时的政治民情,影响到文风。上古民情纯朴天真,政治清明,与秦时的苛政完全不同,所以产生文章当然也就迥异。“浑浑”、“噩噩”本来是形容深厚广大,严肃正直的意思。後来“浑浑噩噩”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在形容人浑朴无知的样子;也用来形容人糊里糊涂,茫无目的的样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