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精选读后感5篇1800字

浏览

文章包含胜任才是硬道理读后感(1844字)、教育常识读后感(1768字)、不忘初心,扎根农村教育(1811字)、《日月》读后感(1798字)、蒙古狼·草原魂—读《狼图腾》有感(1849字)等1800字左右的高二精选读后感5篇,供您参阅。

胜任才是硬道理读后感_1800字

近日,团委给大家推荐了《胜任才是硬道理》一书,通过仔细研读该书我对如何成为一个优秀岗位人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认为对于决定一个人成功需要各种优秀品质,而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我们具备或者缺少的优秀品质。

要成功需要积极面对所遇到的困难。在书中的第一章中讲到的不找借口找方法就是讲如何积极地乐观地面对我们遇到的各种问题。在工作中,所有人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而成功者通常都会在问题中寻找机遇,或者在失败后积极补救而不是给自己找借口、怨天尤人。这种优秀品质可以让我们从容的面对失败或批评,并很快从失败中脱离出来,并以最好的状态面对以后的工作。

成功是过程也是结果。对于很多成功者来说,他们的奋斗史就是他们的成功表现,但是最终我们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是看他最终做了什么,而对我们这些平凡的工作者来说,在工作中完成了什么任务,创造了什么价值,才是最终评价是否成功的标准。在现代社会中功劳重于苦劳,结果重于过程,结果才是最重要的。服务于结果的过程材有意义和价值。所以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勤劳是重要的,但是勤劳加智慧才是胜任工作的必要条件。

创新和应变是成功的必要品质。我们的工作中,处理的问题越多,我们需要应对的麻烦越复杂,在遇到不同的问题时,应变力是保证我们战胜挑战的必要能力。对待危机最好的办法是主动求变,抓住危机中的机遇,换位思考,变挑战为契机,才能在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中进步。没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人很难胜任更高层次的工作,要提高自己的胜任力就必须不断地发挥你的创造力。

勇于做自己不擅长或者不熟悉的事情是提高自己和工作成绩的品质。在职场中可以脱颖而出的员工通常是做了别人不会做或者不敢做的事情,有时候当你做完这件事情以后你会发现其实事情并不是那么困难。当一名员工具备了主动性,懂得如何去做需要的事情时,他就能发现自己的能力远远超过自己的想象。积极进取既能锻炼自己胜任岗位的能力,还能使自己有不断前进的动力,工作和学习一样,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你满足于现状,不求进取的情况下,别人就会很快超越你,尽职尽责只是称职,要想成功就要不断提高自己,不安于平庸。就像书中所说的,面对机遇,敢于尝试的人会勇往直前,而胆小的人会想这失败了怎么办,在任何单位,成功都首先属于那些敢于尝试,主动进取者。

责任感更是一种安全感。一个人的责任感是对工作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的程度,能否认真对待自己的每一件工作,能否时刻为单位或整个团队着想。成功的标准并不只是高位或者金钱,而是把每件哪怕是很小的事情做好。一个杰出的人并不是刚开始就有高不可攀的成就,我们要想有所作为,只要尽力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更好。一个人对工作有高度的责任感,就会给人可靠感,只有单位觉得你可靠,才会将更多的工作交给你,你才会有成功的机会。就像在医学工程部,我们每天需要面对很多设备维修任务,在面对每件任务时,做到有始有终,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用最小的代价达到最好的效果,要有对临床科室负责,对设备负责的态度,才能胜任我们科的工作。

不断学习是保持胜任力并不断成功的基础。就像戴尔公司主席迈克尔—戴尔所说的,除了生命我们还有一样不能放弃的东西就是学习。在科技和信息不断更新变化的今天,只有不断学习和钻研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学习不仅是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还有不断磨练自己的心性,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是接受能力强而且适应性强的人。对于我们科来说,每天的医疗器械设备信息都在更新,性能差的设备很快就会淘汰,如果不及时更新我们的知识面,不断学习新的管理理念,就会落后于学科的发展,更不用提创新了。

将优秀形成习惯。优秀是一个人的素质,而习惯优秀是成功的必要品质。当我们接到一项任务时,我们首先想到的应该是我能将这件事情做好,然后通过学习钻研最终将问题圆满解决。但是很多人在面对自己不熟悉的事情时首先想到的是“我不行,做不好怎么办”。所以成功的人总是习惯自己是优秀的,将优秀形成习惯的人总是能保持高昂的热情和强大的创造力,而且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也能相信自己,很快调整好心态。

通过学习这本书,我认为成功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结果,当一个人有足够的胜任力和持续的创造力时,他就能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并能给单位和团队创造价值,带来活力。当你具备了这些优秀品质,你本是就是一个成功的人了。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都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胜任力,通过不断学习和尝试,带着对工作负责的态度,努力做一个可以胜任自己工作的人。

成语怨天尤人:天:天命,命运;尤:怨恨,归咎。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报怨天,责怪别人。如:《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又如:便是那愤懑不平之气,放诞无忌惮之言,心中口中,怨天尤人个不了。——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六回

成语逆水行舟:逆着水流的方向行船。比喻不努力就要后退。如:清·梁启超《莅山西票商欢迎会学说词》:“夫旧而能守,斯亦已矣!然鄙人以为人之处于世也,如逆水许舟,不进则退。”又如:即使目下还有点逆水行舟,也只好拉纤。——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

教育常识读后感_1800字

拿到《教育常识》这本书时,我略有些吃惊:既然是常识,还有必要专门写书来讲吗?对于教育常识,即使一般的家长不懂,但那些工作在教学一线的老师们也不知道吗?这本书的价值到底在哪里?

该书的“序言”回答了我的疑问:“在我看来,就是社会弥漫着的对常识的无知和漠视,是对常识的尊重和敬畏的缺失……失却常识让世界惶然失措,深受其害。”在我看来,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到处充斥着烦躁情绪,引领我们的是所谓的创新。很多人眼里的创新,就是与众不同,与旧不同,这里的“众”和“旧”都是“创新”要打破的。常识无疑就具有“众”和“旧”的特点,因而也极容易被人们不加思索地放到“创新”的对立面。真正的创新,不能违背常识。恰如作者所言,常识是我们工作的底线。不止如此,我们还必须进一步地思考:什么是常识?什么是真正的常识?什么是我们不可违背的、作为底线的常识?

怀着反思教育常识的紧迫感,我认真读完了这本书,就像作者说的:“我期待的读者,是能够在思考、质疑、实践中完成自我建构的读者。理想的阅读,不是‘六经注我’,而是‘我注六经’。”我抱着这样的态度,尽情地品味作者的智慧。

该书语言具有散文的风格,每章分为数节,每节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论述。作者或从一个日常用语的释义开始,或从一个日常故事的讲述入手,娓娓道来,引领我们进入他要描绘的世界。但是在这个世界里,他似乎又是一个隐者,需要思考的依旧是我们,是我们用自己的生活注释他的文字,而不是他的文字注释我们的生活。该书所讨论的,多是严肃的话题,但是并不显得生硬,反而因为散文化的语言,使它在严肃中透着轻灵。

仔细观察该书,可以发现它的编排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全书分为人性常识、教育理想、教育过程、教育内容、学生常识、教师常识和教学常识等7章。从各章标题来看,该书的论述体现了一个从大到小、从学理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的发展过程。依照这种逻辑,作者从人性的高度谈起,把教育内容、学生、教师、教学放到教育过程中去一一考量,最终认定教育的理想是“为每个人的幸福生活而教育”。如果把作者的哲学假设,即关于“人性常识”的探讨,归纳为几句简单的话,那就是: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人,这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人,一个有着自己生长节律的人,是一个尚须依靠教师的帮助来用一生去自我完成的人;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也是一个人,是一个要在师生共同的成长中追寻自己幸福的人。

当然,如果想在这本书中找到标准答案,那么你会失望。因为该书讨论的常识是作者在实践过程中的体验,恰如“序言”中所表达的:“说到底,本书所讲的教育常识,首先是我自己眼中的教育常识,它绝非教育常识的全部,可能只是其中极少且微不足道的一部分,甚至有些是他人眼中的‘谬论’。我要努力做到讲出我思考过、体验过因而确信过的教育常识,是在和已有常识的对话中‘自己讲’和‘讲自己’。”的确,这样的“常识”里带有浓厚的个人气息,但正是这种经过个人经历、体悟、思考、提炼、验证的常识,才显得真实,才富有人情味。并且作者的指向也不在于提供一个标准的答案,在复杂的教育生活中也不可能提供这样的答案,作者所能做的只能是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必须用自己的思考去解决我们遇到的问题。

如果你想在这本书中找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实施方案,那么你也会失望。该书并没有提供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案。也许这是个缺陷,但是我们不能苛求。因为现在的人类还没有认清自己,人的复杂性决定了教育活动的复杂性,这样的复杂性让我们无法提出一劳永逸的方案。该书提供的是能够激发教育智慧的智慧,在这种智慧的引领下,广大教师可以依据具体的教育情境做出切实有效的方案。在教育的生活中,我们必须“在路上”,在不断思索的路上,在不断探索的路上。我认为,该书所能做的和所要做的是,引起我们对教育常识的思索,从而让这样的思索引领我们充实自己的教育生活。

该书用轻松的方式阐述严肃的话题,它是一本引发我们对教育常识乃至生活常识反思的书,是一本立意深远却可以轻松读懂的书,是一本读起来“有情、有趣、有味”的书。在我看来,一本真正的好书应该是能够用平实、清晰的语言去表达深刻的涵义,最重要的是能够唤醒我们的思考。无论是家长、教师,还是教育研究者,如果你想加深对教育常识的理解,如果你想唤醒自己对教育常识的思考,那么不妨来读读这本《教育常识》吧。

成语微不足道:微:细,小;足:值得;道:谈起。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如:《谷梁传·隐公七年》:“其不言逆,何也?逆之道微,无足道焉尔。”又如:在草花中我们虽然是微不足道。但我们的花色却算是紫色代表。——郭沫若《百花齐放·单色蓳》诗

成语百花齐放:形容百花盛开,丰富多彩。比喻各种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艺术自由发展。也形容艺术界的繁荣景象。如: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回:“百花仙子只顾在此着棋,那知下界帝王忽有御旨命他百花齐放。”又如:美术展览会上展出了许多新作品,百花齐放,各具风格。

不忘初心,扎根农村教育_1800字

卢国繁

当我拿到这本书,第一眼看到的是——一栋古色古香的老式宅院,红色大门紧闭着,但一枝盛开的桃花伸出院墙外。这一幅画面让人产生好奇,也吸引了我的阅读兴趣,宅院里面是怎样的世界呢?读完这本书,我觉得许石林先生这本书就像是一个个妙趣横生的历史故事,读起来不枯燥,并且每个故事都让人深思,让人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起到了“进德彰贤”的作用,就像邹金灿先生说的:“他将进德彰贤这一用心,溶在平易近人的文字里,如盐入水,人受其味而不觉有东西进入腹中”。

本学期,在教学生朗读《大学》时,有学生对“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这一句话不理解,正好《桃花扇底看前朝》有这一章,我就顺势给他讲了这个叫李威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有个叫李威的农民,有一年他家棉花大丰收,棉花卖给了三个湖南商人,得了三百多两银子,李威把棉花交给了商人,商人给了李威银子,双方两讫了,但在商人将棉花装船,准备启程时,船上起火了,连船和棉花一起烧了个干净,李威听到这事后,主动把银子给回商人,他说,利益至上的标准,自古以来是给一般小人用的,如果我拿了这钱,我会一生内心不安的,请成全我吧。没想到一下子把学生吸引到故事中去了,他们是被李威的做法感动吧,他们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对这“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这一章节,我也有自己的感触,“功名富贵皆春梦”,作为教师,对名利要有一份淡泊之心、对职业的敬畏之心。

不忘初心,教师要拥有对名利的淡泊之心。“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要看淡名利。看淡名利是教师的为师立德之本。教师是清贫的,山区教师更是这样,我们有的只有家—办公室—课室的三点一线的生活,外面的灯红酒绿的生活,我们只有看的份了。因此,教师只有看淡名利,才能抵御外界的纷扰,才能坚守平凡的岗位,才能甘之如饴地潜心工作。

随着国家对山区教育的重视,山区教师的待遇也相应地提高了,各项教育政策都对农村教师有所侧重。所以我们要知足常乐,知足常乐并不是要我们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而是对现有工作的充分珍惜、对教书育人过程的充分享受、对自身潜能的充分发掘。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教有所进、事有所成、业有所立。只有对名利的淡泊,我们才能真正去追求教师的幸福,实现人生的价值,才能不忘初心,扎根农村教育。

不忘初心,教师要拥有一颗敬畏之心,要敬畏职业崇高。教师是蜡烛,要有献身的精神。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你成为教师,无论你的岗位在哪,是城市是农村,你都应该爱你工作。教师是文明的传承者,一头挑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一头挑着学生和家庭的幸福。职业虽然清贫,但使命崇高;工作虽然平凡,但意义重大。如果没有源自内心的热爱和坚守,只简单地把教师看成谋生的饭碗,职业倦怠就会如影随形,敬畏之心也就无从谈起,更不用说扎根农村教育了。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捧出一颗心,不带半根去。”不论是教育选择了你,还是你选择了教育,都应该要做一位有有良知的教师,对得起你的学生,对得起家长,对得起社会。

读“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这一章节,我认为教师不但要对名利的淡泊,对教师职业的敬畏更要看到传承的作用。李威就是以仁义教子弟,让后代收益,他的家族出了个内阁首辅李贤,辅助了5个皇帝,使祖上三代都受到朝廷的封赠,光宗耀祖。这就传承的力量,教师也是个传承者,我们应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你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辈子,所以教师要加强师德师风的学习,要成为学生的榜样,成为学生心中的好老师。

“希望广大教师认清肩负的使命和责任,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教育和引导学生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意识到肩负的责任,牢固树立为祖国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立志成为党和人民需要的人才。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满腔热情关心教师,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这是当代国家领导人对我们老师提出的希望。在这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教师要有责任心和事业心,更要有淡泊名利之心,对职业的敬畏之心,抵御外界花花世界的纷扰,坚守平凡的岗位,甘之如饴地潜心工作,干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教师不仅要传授道业解惑,更要教书育人,做表率,时刻不忘初衷,用自己的责任心、事业心和爱心奉献于“三尺讲台”,不忘初心,扎根农村教育,继续前进。

成语知足常乐:知道满足,就总是快乐。形容安于已经得到的利益、地位。如:先秦·李耳《老子》:“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又如:一个快乐主义者首先得有知足的修养,就是古训所谓‘知足常乐’。——王西彦《古屋》第一部

成语花花世界:指繁华的、吃喝玩乐的地方。也泛指人世间。如:宋·文及翁《贺新郎·西湖》词:“回首洛阳花世界,烟渺黍离之地。”又如:史见满园青翠萦目,红紫迎人,真是锦绣乾坤,花花世界。——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四回

《日月》读后感_1800字

读完安意如的《日月》,非常动容。这是近几年来,我读到的最好的一本书。虽然情节很平淡,可以说淡如白开,但就像书中所言“内心愈爱重一个人,外在愈淡然”,就是这样一种泰然自若的平淡和简单,却点滴渗透出深刻浓烈的情感和思想,让人欲罢不能。

随便翻翻的人,你可以说她就是一部情感小说。但是细细品味,你发现这是一个关于自我拯救自我超脱,迷失却又寻找自我的故事。它将让你体会到,所谓深刻的真挚的爱,究竟是否我们平常所理解的俗世情感。而人生确实是一次长途跋涉的旅行,在万千变化风景中,以我们逐渐苍老的容颜和流逝的生命与时间的坐标对抗,如何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心灵家园,使自己长年累月在这个荒芜世间饱受蹂躏的心保持高度的敏感和灵气和柔软。我们终其一生的行走和前进,都是为了回到最初开始的地方,行走和前进,只是一个懂得和救赎过程,我们想要抵达的理想彼岸,原来在离我们最近的地方。我们曾经如此决然的离开,也总有一朝会不顾一切的回去,万水千山都无法阻挡你的脚步,狂风暴雨冰雪冻霜都不会磨灭你回归的意志。它将引导我们完成一场平静又彻底的自我救赎。情节如此简单,甚至你看不到一点点的起伏,但分明感受它在慢慢渗透你的思想,你的灵魂,渗透你身上每一个毛孔,你仿佛在接受一场隆重盛大的洗礼,内心有所惆怅,更多的却是深切的期望,你将强烈的感受到平静海面下的汹涌波涛,正在以一种从容不迫又无法抗拒的力量和速度向你袭来,你无法躲开,无法思考,只得静待这种猛烈的冲击。

我喜欢长生。这应该就是我梦中的男子。深刻,内敛,沉默寡言,纯良,自我牺牲,无私,宽阔,懂得成全和表现漠然,内心却热烈而坚定执着。他对尹莲的爱,跨越年龄差距的爱,超越身份的爱,一种遵循内心所向的爱,一份不得不隐秘深藏却又无悔承受和付出给与的情感,这种爱不是单纯的恋母情节,而是一种天性,就像我们天生喜欢大自然的美好,是一种遵从内心的本能的情感,一种纯粹男人对女人的爱,纯净洁白,热烈如火,却有淡然如水,细腻之中透出强大的力量,狂热之中散发如水温情。以我的理解,书名日月,其中就有一层含义,暗示长生是这样一个有着日之光芒万射的强大光源和月之清冷的气场特质的男子,他的情感必然也是如日月一样,散发着温暖的力量,却注定隐匿在黑暗之中。因为不得已,长生成全尹莲和谢江南的圆满,独自承受内心煎熬和孤寂,强大如长生,这样一个有着聪慧宽阔的佛心,依然无法逃脱爱情带给他的枷锁和痛苦。缺憾的存在,无损事物本身所具备的魅力和美好。自由和爱情也许真的很难并行生存。取舍变得意味深长。得失因此更加意义非凡。长生甘愿为此默默转身和隐匿。但这并非最重要的,尹莲的出现和存在其实就是一个契机,她来引领长生认识和去向他的根源和归宿所在。长生势必要经历这样的情感洗礼和生命历练,才能够意识到当初他离开寺庙时住持说的那番话:次仁;无论你走的多远,无论你将来经历什么,都不要忘了,自己是谁,不要忘了,这里是你的故乡,当你找不到方向的时候,就是你该回来的时候。但是若非尹莲将他带走,义无反顾投向未知的繁华俗世,日后的长生又怎能懂得住持的话中深意呢?所以与其说是长生成全了尹莲,不如说是尹莲唤醒了长生沉睡在心,圆了长生的梦。那么在最初时,他们的相遇也都可解了,这是必然的,他们势必要在彼此的生命中走过,相互依存,然后分离,相忘于俗世。

长生的身体和灵魂里留着藏族男子的血液,虽然长时间被凝结,却从未被冲淡和遗忘,无论故乡在多么远方,血液和故土惺惺相惜心有灵犀,随时连结在一起,回到最初,可以看到最初的自己,那个地方,就是长生的归宿。是他终其一生,都无法离开的,他的心灵归处。所以,佛,召唤你,引领你,来度你,长生。你势必坦然的回去,以当时离开时的义无反顾之势,来完成心灵的超度。所不同的是,离开时,你内心惘然迷茫,回来时,你已心如明镜,情如日月,胸怀坦荡,昭然若世。当尹莲带你走过这千山万水,看这人生百态,俗世红尘,在某一刻,你终于明白,所有热烈都将归于平淡,所有繁华都将趋向寂然,所有的爱,也不过是风过水面留下的那一点点涟漪,它最终也只是留在过去,下一刻你终得安然。而你所持有的光明不会黯然,你所保有的强大,也从不会退场,你内心深处的希望之花,正以一种清冷的姿势绽放,却最靠近这个世间温暖厚实的土壤。

桑吉和缦华是打动我的另外两个人。他们是有着和长生相同的灵魂和共同属性特质的人。

成语从容不迫:从容:不慌不忙,很镇静;不迫:不急促。不慌不忙,沉着镇定。如:《旧唐书·刘世龙传》“而思礼以为得计,从容自若,尝与相忤者,必引令枉诛。”又如:这些人从容不迫地叩了头,花费了半点钟以上的时间。——巴金《家》十五

成语长途跋涉:跋涉:翻山越岭、趟水过河。指远距离的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如:清·钱彩《说岳全传》第66回:“妾身身犯国法,理所当然,怎敢劳贤姐长途跋涉?决难从命。”又如:我背痛腰酸,真像经过了长途跋涉似的,我倦得厉害。——巴金《沉默集·附录三》

蒙古狼·草原魂—读《狼图腾》有感_1800字

晚风轻抚柳枝,密密层层的柳叶踮起了脚尖,肆意的拥抱着夏夜清冽的风。

记得刚上初中的我,就对美丽的内蒙古草原有着深深的迷恋,也喜欢看那些撰写草原的文字。那时的我,总会在夜晚的风中,在窗前的书桌上,斟一盏清茶,抿着若有若无的茶香,呼吸着清凉凛冽的黄蒿草香,捧着一本《狼图腾》,静静地倚在椅背上,一遍遍的回眸着小狼为自由而战死在草原上的那片青草地。一次次的聆听着那片早已不复存在的草原,发出的阵阵呜咽。早已不记得是第几次被震撼,每一次阅读,每一次重温,都有着如同初遇的那种感动和神伤。

自从书中的小狼被汉人知青抓回蒙古包时,他的灵魂就没有停止过对囚居的反抗。每一条狼,从出生就已注定是一个为草原而战的战士,他们的体内流着向往自由,高傲不羁的血。事实上,小狼的一生,就是对自由的不断追求。即使魂归腾格里,也绝不向人类的淫威低下他那高贵的头颅!他使出浑身解数,试图逃出人类的束缚,寻觅自己的天地。可是,一根铁链,一根木桩,将他的一切努力都狠狠的踩在脚下。但他却没有丝毫放弃,直到自己的鲜血洒在了草原母亲的怀抱中。

历经千百年,活跃在额仑草原上的蒙古游牧民,以狼为师,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可以说草原牧民的血管中流动着一半草原狼剽悍狂放的血液。每一个真正草原人都在骨子里刻下了那一个狰狞而威武的狼图腾,都与腾格里和草原签订了一份灵魂的契约,那就是:为草原利益而奋斗终生。

草原狼用鲜血浇灌自由,草原人也用汗水铸造像狼一般的灵魂。草原上除了绵羊外的生物都是不屈的战士,以他们的勇猛、智慧和坚毅,足以在羸弱的中原一施铁蹄。

回顾历代,从秦惠王赢驷的十万铁骑横扫中原,到成吉思汗踏破亚欧大陆,让整个欧洲呻吟在脚下。几乎每一个中原朝代,每一个汉人的国度,都面临着少数强盛游牧民族的侵略和威胁。在草原人的灵魂中,坚毅、奋斗、冷静和迅猛,早已成为了主旋律。

草原人是狼,是最强大的草原狼。他们用强健的双手做狼牙,用飞扬的套马杆做狼爪。他们来去如风,行动似电,豪放勇悍,他们与中原的绵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他们的勇猛如狼,温顺愚昧的东方羊自然是甘拜下风。

在中原人中,不乏有见识精辟的中原学士他们真切的感到了,中原人民的愚昧无知。可大多数人,总不肯承认自己的怯懦和自甘堕落。记得第一次看鲁迅先生的小说时,我就曾看到过鲁迅先生笔下,日本浪人屠杀中国人民时,许多愚蠢的人们还指指点点的围观,他们的眼中,闪烁着懦弱,好像在说:“你倒霉了,我就安全了。”“你被杀了,与我何干?”一点点细节,一次次失败,都见证了中原愚昧人们的幸灾乐祸和貌合神离。而草原人和草原狼则迥乎不同。草原狼的打围战,是天下用兵的模范,狼与狼之间的配合,可谓天衣无缝。草原人学习狼群的战术,稍加变通,加上猎狗的配合,也已隐然有青出于蓝之势。这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狼与狼,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团结就是力量”已是陈腔滥调,团结早已不只是力量,而是生存的准则。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学不会团结,就意味着灭亡。

但美丽的草原却没能撑到新纪元开始的时候。

随着文革的开展,草原渐渐充满了硝烟。一批批内地盲流和知青,把中原的污秽带入了草原。一条条草原狼,一片片优质草场,和那最后一个未经打搅的处女天鹅湖,都被中原带来的葱蒜油烟席卷。称霸一时的狼群彻底消失;美丽的草原,变成了漫漫黄沙;碧蓝的天鹅湖,浸染了天鹅和其他水鸟的鲜血。一阵阵黄沙不仅是沙,更是人们观念的沙。

也许是因为我本身带着几分对草原狼的敬仰吧,对破坏环境,伤害野生动物的行为有着一种难以言传的愤怒。也许是我实在不忍看到,草原人和草原狼维护了千年的额仑草原,就败坏在某些宵小之徒手中,他们偷窃了大自然,也伤害了草原狼和草原人的灵魂。

但尽管如此,草原牧民和草原狼还是用他们的鲜血扞卫了他们的家园。

狼图腾,草原魂,草原的自由之魂。

狼图腾,自然魂,环境的永恒之魂。

千百年来,人和狼,在这片广阔的大地上开辟了不朽的文明,也将这最后的美丽,保护到了他们生命的最后一刻。

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与时俱进。人们总算对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有了认识。这一切,也宣告着人类“利益高于生命”思想的破灭。今天的社会就像草原,充满了美好和灾难、合作与竞争,我们应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学习草原狼的坚毅,体会草原狼的不羁,品味狼图腾真正的含义。用知识武装自己,用狼图腾伟大的精神力量武装自己,尽己所能,保护自然环境,发愤图强,实干报国。做一条无人匹敌的草原狼!

成语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的衣服没有衣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如:前蜀·牛峤《灵怪录·郭翰》:“徐视其衣并无缝,翰问之,曰:‘天衣本非针线为也。’”又如:这篇文章立意明确,论述周到、深刻,真可谓天衣无缝。

成语指指点点:指给人点化或背后评论人。如:清·曹雪芹《红楼梦》第93回:“贾芹走进书房,只见那些下人指指点点,不知说什么。看起这个样儿,不象宫里要人。”又如:曾朴《孽海花》第33回:“看那老番,正望着怒瀑的两岬间,指指点点地给徐骧讲话。”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