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圆

概况

异名:香圆杯(《山家清供》),枸橼、香橼、佛手柑(《纲目》),春橼、秋橼(《吴郡志》)。

基源:为芸香科柑桔属植物香圆的果实。

原植物:香圆 Citrus wilsonii Tanaka(C.grandis L.Osbeck var.shangyuan Hu)

历史:香圆最早见于《物类相感录》,谓:“香圆蒂上安芋片,则不”。《桔录》谓:“香圆木似朱栾,叶尖长,枝间有刺,植之近水乃生,其长如瓜……叶可以药病”。而在中国一些古籍和历代本草中,由于香圆与香橼同音,又都是芸香科柑桔属植物,常将二者相混。如《纲目》谓:“枸橼,释名香橼,俗作圆,佛手柑……产闽广间,木似朱栾,而叶尖长,枝间有刺,植之近水乃生,其实状于人手指,俗呼为佛手柑。”以上这段文字李时珍把香橼的产区,佛手的果实,香圆的形态三者合而为一。又如《花镜》谓:“香橼,俗作圆,一名枸橼,木似桔而叶尖长,枝间有刺,花之色与香亦类桔,其实正黄色。”所载并非香橼,而是香圆。香圆与香橼除果实都极芳香外,其形态特征、地理分布、药用价值等各不相同。香圆为高大乔木,嫩枝绿色,叶柄与叶片间,有明显的隔痕,叶翼心形,花单生或丛生,无花序,白色,果实卵圆形,囊瓣大,尚能分离,性较耐寒,分布于长江中下游诸省。香橼为丛生性灌木或小乔木,嫩枝带紫红色,叶柄与叶片间隔痕不明显,有时无,叶翼不发达,总状花序,花蕾紫红色,花瓣内白外紫,果实形状多样,一般为长圆形或长椭圆形,囊瓣细小,彼此不易分离,极不耐寒,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和广西、云南南部。香圆果实除清供、作枯饼外,幼果多作枳壳或枳实,由于经济价值不高,栽者寥寥,很难见到。

形态:高大常绿乔木,老枝硬挺,上具针刺,嫩枝绿色,柔软而圆浑。叶互生,单身复叶;叶柄长12~3.0cm,叶翼心脏形,宽1.2~2.0cm,;叶片卵状长椭圆形,长5~11cm,宽2~5.5cm,上面深绿色,下面绿黄色,无毛。花两性,单生或丛生于叶腋,白色;萼片5,锐三角形,无毛;花瓣5,长圆形,长2.0~2.5cm,宽09~1.0cm;雄蕊27~28,常3~7条彼此结合,高出于柱头。果实卵圆形,纵径9~10cm,横径9~9.5cm,黄橙色,鲜亮,极芳香,油胞平生或凹入,顶部带有环形乳头状凸起;果皮不易剥离,厚达1cm;囊瓣10~11,排列不甚整齐,中心柱充实;汁胞长纺锤形,灰黄色,味极酸,不堪食用;种子每果80颗以上,一半以上发育不充实,长卵圆形,上具棱纹,多胚,子叶白色。花期4月中下旬至5月初旬,果实成熟期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图见《安徽经济植物志》.上册.524页.图674)

生境与分布:零星栽培,多生长于房舍前后。分布于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浙江、江西、湖北、湖南。

化学性质

含挥发油0.3%~0.7%,油中主成分为枸橼醛、苧烯、二萜烯。

参考文献

中草药学.上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76:520。

药性

功效:疏肝,止痛。

主治:疝气,小腹胀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浙江药用植物志》:“治乳腺炎:香圆子(干核)1.5~3g,炒研细末,黄酒送下。”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