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平之论

持平之论,持平:主持公道,没有偏向。指公正的意见。也指折中、调和的话。

持平之论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chí píng zhī lùn
成语注音
ㄔㄧˊ ㄆㄧㄥˊ ㄓㄧ ㄌㄨㄣˋ
成语正音
论,不能读作『lún』。
成语简拼
CPZL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偏正式成语
常用程度
一般成语
产生年代
近代成语
成语繁体
持平之論
成语辨形
论,不能写作『沦』。
成语谜语
中论
成语英文
unbiased view
成语日文
虥正(こうせい)な論議(ろんぎ)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持平:主持公道,没有偏向。指公正的意见。也指折中、调和的话。

成语用法

作宾语;形容调和折中的言论

相关成语

近义词

忠言逆耳、良药苦口、不偏不倚、公正无私

反义词

偏听偏信、一孔之见

成语接龙

1、持平之论→论长道短→短衣匹马→马尘不及→及笄年华→华冠丽服→服牛乘马→马齿徒长→长揖不拜→拜倒辕门→门到户说→说东道西→西除东荡→荡魂摄魄→魄散魂飘→飘风急雨→雨帘云栋→栋梁之才→才华横溢→溢美之言→言从计行→行之有效→效颦学步→步雪履穿→穿花蛱蝶→蝶化庄生→生死不易→易如反掌→掌上观文→文章宗工→工力悉敌→敌不可假→假人假义→义重恩深→深闭固拒→拒之门外→外方内圆→圆首方足→足音空谷→谷父蚕母→母难之日→日暮路远→远年近岁→岁序更新→新婚燕尔→尔雅温文→文章宗匠→匠门弃材→材茂行洁→洁清自矢→矢志不移→移根接叶→叶瘦花残→残杯冷炙→炙鸡渍酒→酒色财气→气满志骄→骄兵之计→计穷虑极→极而言之→之死靡他→他山之石→石烂海枯→枯木再生→生财有道→道无拾遗→遗臭万年→年事已高→高门大屋→屋下架屋→屋如七星→星罗棋布→布衣黔首→首尾两端→端人正士→士农工商→商彝夏鼎→鼎铛有耳→耳听心受→受制于人

2、持平之论→论黄数黑→黑白分明→明窗浄几→几不欲生→生老病死→死有余罪→罪加一等→等而下之→之死靡他→他乡故知→知命乐天→天怒人怨→怨气冲天→天末凉风→风雷火炮→炮火连天→天壤之隔→隔世之感→感激涕零→零打碎敲→敲金戛玉→玉清冰洁→洁己从公→公正无私

成语用法

成语示例

此乃做书人持平之论;若是一概抹杀,便不成为恕道了。●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四回

(2)…多少人,有了此辈到底救活性命不少。此乃做书人持平之论;若是一概抹杀,便不成为恕道了。但是办捐的人能够…——晚清·李伯元《官场现形记》

成语造句

(1)本子的第二页上面写着“持平之论”几个大字。

(2)京京写不出成语“持平之论”的拼音。

(3)牟阿姨给小琳和小朋友们讲了“持平之论”的成语故事。

(4)青阳港学校的吴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持平之论”。

(5)小蕊不会写成语“持平之论”的最后一个字。

(6)他的持平之论,使辩论会场顷刻间鸦雀无声。

(7)其实,这种表面客观的所谓持平之论,倒是绝不公平的。

(8)此乃做书人持平之论;若是一概抹杀,便不成为恕道了。

(9)固然有功,不过眼下却不必细究,是非功过,后世自有持平之论。

(10)那两人争论得十分尖锐激烈,谁也不理睬他们的这一套持平之论。

(11)黎庶昌深以此言为持平之论,并对曾国藩的心胸气度看得更清楚了。

(12)这篇论文既指出了作品的优点,也实事求是地指出了缺点,是持平之论。

(13)或谓重办开馆兴贩之徒,神仙散自绝,不妨于吸食者稍从末减,似亦持平之论。

(14)前往象州县中学的公车上,春玉叔叔给昕珏和尹聪讲解了『持平之论』的历史故事。

(15)绝大多数关帝庙,都是颂其武艺功勋,赞其操行德守,褒其忠贞刚烈,敬其义薄云天,还少见如此两分法的持平之论。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汉书·杜延年传》:『延年论议持平。』

分字解释

持平

持平:主持公道,不偏袒任何一方。《南齐书·王延之传》:『宋德既衰,太祖辅政,朝野之情,人怀彼此。』

持:chí 1、<动>拿着;握着;抓着。《狼》:『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2、<动>拉,牵。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选老躄者一人持马。』3、<动>把持,掌握。《狱中杂记》:『有某姓兄弟,以把持公仓,法应立决。』4、<动>操持,治理。《察今》:『悖乱不可以持国。』5、<动>扶持。《柳毅传》:『毅恐蹶仆地,君亲起持之曰:「无惧。」』6、<动>保持,维持。《苏武》:『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7、<动>抱着,坚持。《赤壁之战》:『诸人持议,甚失孤望。』8、<动>携带,带着。《西门豹治邺》:『以故多持女远逃亡。』9、<动>控制,挟持。《童区寄传》:『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10、<动>对立,对峙。《赤壁之战》:『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持操] 保持气节操守。[持衡] 1.用秤称物。《新唐书·李石传》:『天下之势犹持然,此首重则彼尾轻矣。』2.比喻评量人才。岑参《奉和相公发益昌》:『暂到蜀城应计日,须知明主持持。』[持衡拥璇] 比喻掌握国家权柄。衡、璇,北斗七星中二星名。《北齐书·文宣帝纪》:『昔放勋驭世,沉璧属子;重华握历,持。』(放勋:尧的号。重华:舜的号。)[持寄] 以物寄赠友人。[持两端] 动摇不定,怀有二心。《汉书·萧望之传》:『乌孙持,亡坚约,其效可见。』(亡:无。)[持禄养交] 结交权贵以保持禄位。《管子·明法》:『小臣持,不以官为事,故官失其能。』[持平] 主持公道,不偏袒任何一方。[持衰] 不梳洗,不吃肉,不近女色。[持重] 1.掌握重权。《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难以为相持。』2.稳重;慎重。《汉书·韦贤传》:『玄成为相七年,守正持不及父贤,而文采过之。』3.封建宗法制规定,承继主持宗庙祭祀为持重。《仪礼·丧服》:『持于大宗者,降其小宗也。』

平:píng 1、<形>平坦。《桃花源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2、<形>公平;公正。《出师表》:『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3、<形>太平;安定。《张衡传》:『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4、<形>平常;普通;一般。《教战守策》:『如使平民皆习於兵,彼知有所敌,则固已破其奸谋而折其骄气。』5、<动>削平;铲平。《愚公移山》:『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6、<动>平定;平息。《赤壁之战》:『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7、<动>和解;讲和。《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宋及楚平。』8、<动>跟别的事物的高度或水平相等。《雁荡山》:『从上观之适与地平。』9、<形>平静;宁静。《陈州粜米》:『取下招承,偿俺残生,苦恨才平。』[平旦] 清早。[平明] (1)天亮的时候。(2)公正严明。[平文] 散文。

之:zhī 1、<动>到……去。《为学》:『吾欲之南海。』2、<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3、<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4、<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5、<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6、<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7、<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8、<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之利。』9、<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10、<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之不知。』11、<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之,烟炎张天。』12、<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

论:lùn 1、<动>讨论;议论。《出师表》:『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2、<动>评定赏罚;判定。《出师表》:『宜付有司论其刑赏。』3、<动>说。《桃花源记》:『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4、<动>辩论。《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今日廷论。』5、<动>研究;研讨。《五蠹》:『论世之事,因为之备。』6、<名>言论;主张;学说。《甘藷疏序》:『余不侫,独持迂论。』7、<名>文体的一种,即议论文。《文选序》:『论则析理精微,铭则序事清润。』

持:《卯集中·手字部》《唐韵》直之切《集韵》《韵会》澄之切,□音治。《说文》握也。《广韵》执也。《诗·大雅·凫鷖序》持盈守成。〈疏〉执而不释谓之持,是手执之也。《礼·射义》持弓矢审固。《史记·秦始皇纪》大吏持禄取容。又把持也。《史记·酷吏传》宁成为任侠,持吏长短。又军持,汲水具,梵语也,犹华言缾。《陆游诗》游山双不借,取水一军持。〈注〉不借,草履名。又《正韵》□知切,音驰。义同。又叶□如切,音除。《古陇西行》清白各异尊,酒上玉华疏。酌酒持与客,客言主人持。

平:《寅集下·干字部》《唐韵》符兵切《集韵》《韵会》蒲兵切《正韵》蒲明切,□音苹。《说文》平,语平舒也。《广韵》平,正也。《增韵》平,坦也。《易·泰卦》无平不陂。又《广韵》平,和也。《书·尧典》平章百姓。〈传〉平和章明。〈疏〉和协显明於百官之族姓。又成也。谓解恕和好也。《尔雅·释诂》平,成也。《春秋·宣十五年》宋人及楚人平。《谷梁传》平者,成也。善其量力而反义也。〈注〉各自知其力,不能相制,反共和之义。《左传疏》平者,和也。言其先不平,而今始平。又治也。《书·大禹谟》地平天成。〈传〉水土治曰平。《诗·小雅》原隰既平。又治之也。《诗·大雅》修之平之,其灌其栵。〈疏〉修理之平治之者,其为灌木其为栵木之处也。又平服也。《诗·大雅》四方既平,王国庶定。〈疏〉四方既已平服,王国之内幸应安定。又《玉篇》平,齐等也。《增韵》平,均也。《易·乾卦》云行雨施,天下平也。〈疏〉言天下普得其利,而均平,不偏陂。《书·君奭》天寿平格。〈疏〉正义曰:平谓政敎均平也。又《广雅》平,均赋。《史记·平准书注》索隐曰:大司农属官有平准令丞者,以钧天下郡国输敛,贵则粜之,贱则贵之。平赋以相准,输赋於京都,故命曰平准。又乐声不相踰越也。《周语》乐从和,和从平。又《尔雅·释诂》平,易也。〈疏〉易者,不难也。《后汉·班超传》任尚曰:我以班君当有奇策,今所言平平耳。又岁稔也。《前汉·食货志》再登曰平,三登曰太平。又《諡法》执事有制曰平,治而无眚曰平,布纲治纪曰平。又《尔雅·释地》大野曰平。〈疏〉大野之泽。一名平。《韩愈·城南聮[音lián,古同联]句》沙篆印回平。〈注〉洪庆善曰:华山有青柯平、种药平,因地之平处也。又腊月曰嘉平。《史记·秦始皇纪》更名腊曰嘉平。〈注〉茅盈内纪曰:盈曾祖父蒙於华山白日升天。其邑谣歌曰:神仙得者茅初成,驾龙上升入泰清,时下□洲戏赤城,继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学之腊嘉平。始皇闻谣歌而问其故,父老具对,因改腊曰嘉平。索隐曰:广雅云,夏曰清祀,殷曰嘉平,周曰大蜡,亦曰腊,秦更曰嘉平。盖因歌谣之词而改从殷号也。又华平,瑞木名。《宋书·符瑞志》华平,其枝正平。王者有德则生,德刚则仰,德弱则俯。《张衡·东京赋》植华平於春圃。〈注〉天下平,其华则平。又廷尉平,官名。《史记·张释之传》廷尉。天下之平也。《前汉·百官表》宣帝地节三年,置廷尉左右平,秩六百石。又平原,太平,平陆,□地名。《尔雅·释地》广平曰原,高平曰陆。〈疏〉广平曰原者,谓泽之广平者亦曰原。汉以平原为郡名。高平曰陆者,谓土地丰,正名为陆。〈又〉东至日所出,为太平,太平之人仁。《孟子》孟子之平陆。又州名。《唐书·地理志》平州北平郡。《广韵》古山戎孤竹,白狄□子二国之地,秦为辽西郡,隋为北平郡,唐为平州。又姓。《广韵》齐相晏平仲之后。《前汉·平当传》当哀帝时为丞相,子晏正位大司徒。又复姓。《何氏姓苑》有平陵,平宁二氏。《姓谱》平陵氏,史记平陵老之后。又《广韵》房连切《集韵》《韵会》毗连切《正韵》蒲眠切,□音□。《广韵》平平,辨治也。《书·洪范》王道平平。《诗·小雅》平平左右。又《韵会》均也。又《韵会》皮命切,音病。平物贾也。《周礼·地官·质剂注》市中平贾,今时月平是也。又《地官·质人注》质平也。主平定物贾。《扬子·方言》一哄之市,必立之平。《后汉·五行志》桓帝初,京都童谣曰:游平买印自有平,不避豪贤及大姓。又古与便辩通。《史记·五帝纪》便章百姓。〈注〉索隐曰:古文尚书作平,平既训便。因作便章。其今文作辩章。古文平字亦作便,便则训辩,遂为辩章。又叶皮阳切,音龎。《张籍·祭韩愈诗》北台临稻畴,茂野多阴凉。板亭坐垂钓,烦苦稍巳平。又《集韵》拼古作平。注详手部八画。

之:《子集上·丿字部》《唐韵》《正韵》止而切《集韵》《韵会》真而切,□音枝。《说文》出也,象草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适也,往也。《礼·檀弓》延陵季子曰:若□气,则无不之也。又於也。《礼·大学》之其所亲爱而辟焉。〈注〉之,适也。《朱传》犹於也。又语助辞。《书·金縢》礼亦宜之。《礼·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语尾,或层出。如毛诗我之怀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鸡鸣章知子之来之,六句九之字,常华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又此也。《诗·周南》之子于归。〈注〉之子,是子也。又变也。《易传》辞也者,各指其所之。《孙奕示儿编》之字训变,左传,遇观之否。言观变为否也。又至也。《诗·鄘风》之死矢靡他。又遗也。《扬子·法言》或问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则载而恶乎之。曰:之后世君子。〈注〉言行道者贵乎及身,乃载以遗后世。又姓。出《姓苑》。又《郝敬读书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属,地有所往,连属之辞也。通作旃。《诗·唐风》舍旃舍旃。又《魏风》上慎旃哉。□与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义互通。又《韵补》叶职流切,音周。《楚辞·九章》吕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饭牛。不逢尧舜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气,焉本鸢,后人借为助语,助语之用既多,反为所夺,又制字以别之,乃有芝字吁字鸢字。考证:(《礼·文王世子》冬亦如之。)谨照原文改秋冬亦如之。

论:《酉集上·言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卢昆切,音崘。《说文》议也。《广韵》说也。《周礼·春官·大司乐·贾疏》直言曰论,答难曰语。论者,语中之别,与言不同。又《论语·序解正义》论者,纶也,轮也,理也,次也,撰也。以此书可经纶世务,故曰纶,圆转无穷故曰轮,蕴含万理故曰理,篇章有序故曰次,羣贤集定故曰撰。《文心雕龙》昔仲尼微言,门人追述,故仰其经目,称为论语,盖羣论立名,始于兹矣。又《释名》伦也,有伦理也。《玉篇》思理也。《诗·大雅》於论鼓钟。〈传〉思也。《郑笺》论之言伦也。《朱传》言得其伦理也。又《增韵》紬绎讨论也。《孔安国·尚书序》讨论典坟。又《正韵》决罪曰论。又官名。《金史·百官志》其官长皆称曰勃极烈,次曰国论、忽鲁、勃极烈。国论,言贵。忽鲁,犹总帅也。又诸羌州名。《唐书·地理志》刃南道有论川州,开元后置。又姓。《唐书》论弓仁,本吐蕃族也。又三字姓。《金史·国语解·姓氏》乌古论曰商。又《广韵》力迍切《集韵》《韵会》《正韵》龙春切,□音伦。言有理也。又《礼·王制》凡制五□,必即天论。〈注〉天论,天理也。与伦同。又《玉篇》力困切《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卢困切,□崘去声。义同。又《正韵》辨论也。《书·周官》论道经邦。〈传〉论者,讲明之谓。《礼·王制》凡官民材,必先论之。〈注〉谓考评其行艺之详也。《史记·萧相国世家》论功行封。又叶卢健切,音练。《前汉·叙传》兵家之策,惟在不战。营平皤皤,立功立论。又叶圣闰切,音舜。《冯衍·显志赋》澄德化之陵迟兮,烈□罚之峭峻。燔[音fán]商鞅之法术兮,烧韩非之说论。又叶闾员切,音挛。《曹植·文帝诔》考诸先纪,寻之哲言。生若浮寄,惟德可论。《字汇补》伪作□,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