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一年级读后感6篇1200字

浏览

本文有为你,千千万万遍(1240字)、读老子有感(1198字)、给大象拔刺读后感(1177字)、穷爸爸富爸爸读后感(1256字)、《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1188字)、沙漠中的饭店读后感(1183字)等1200字左右的高中一年级读后感6篇,供您参阅。

为你,千千万万遍_1200字

读《追风筝的人》,如同于一个春日煦煦的午后,做了一场恬淡而怡人的梦。又仿佛在春水边,垂柳下,悠然地眺望远山,心旷神怡之余,有一缕黛青色的忧伤。

风筝,一个用棉纸、胶水和竹子做成的玩具,在主人公阿米尔的世界里却始终交织着许多感情。在阿米尔的眼里,这是打破父亲对自己的失望与隔阂的唯一途径,但却因为自己的懦弱自私,为了能够得到父亲的爱,他背叛了那个追风筝的人,那个忠诚的、第一次说话说的是自己名字的人,那个忠心不二为他承担一切却是阿米尔同父异母弟弟的人——哈桑。时隔多年,哈桑的影子却还是在我脑中挥之不去。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如此清晰而深刻得刻在我脑中,不得不去赞叹他超脱的纯洁与善良。这是哈桑绝对忠心的写照,亦是让阿米尔让阿米尔夜不能寐的愧疚。直到阿米尔几近崩溃,再也无法面对这样懦弱自私的自己,最后决定逼走哈桑,逼走这个让自己的懦弱清晰地展现在自己眼前的人。当哈桑承认那个本不该承认的错误,他和无血缘关系的养父阿里早已明白,该离开了。

二十年后,哈桑在塔利班统治之下死去,而已经事业有成的阿米尔在得知父亲的罪行和惊人的秘密——哈桑是他同父异母的兄弟,他带着自己和父亲的罪行赎罪般的努力,终于找到了哈桑的儿子,他也完成了一个男人的成长。当罪行导致善行,那才是真正的获救。而阿米尔,也第一次像个男子汉一样,在满目疮痍和塔利班残酷的统治现实中,找寻回自己二十年前未能拥有的勇气。

读完之后是什么感觉呢,时隔几年光阴我仍是忘不了这本书带予我的震撼。

读着它,如读一个久远而悠长的梦,梦里的那片秘土,上演着昔日的繁华与安宁,今日的苦难与战乱,当然还有那只蓝色的风筝。

作者用柔和淡然的笔调勾画了这则美丽而忧伤的故事,在这样一种平静的心境中品罪恶与救赎,品生命的真味。

每个人都有这么一只风筝,它高飞于天际,高飞于你的心田。

它可以是亲情友情爱情,可以是美好可以是任何你希望的东西。

而你,就是那个追风筝的人。

而你,就是那个自我的救赎者。

生命就是那一片天空,或鲜红或湛蓝。望着远方的风筝,我们追寻,我们仰望,在追风筝的路途中,我们诠释整个生命。这途中,有沟壑,有山坡;有彷徨,有疲惫。可是,没有人会停下前进的脚步,因为,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追寻着我们的信仰。

胡赛尼的笔犹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将人性的真实刻画得近乎残酷,却又毫不哗众取宠。

也许故事的结局并不完美,也许有些许苦涩与酸楚。但人生就是这样,犯错,错过,再用一生来挽回。

而你呢,面对心中最黑暗的懦弱和恐惧时,你可曾想过去救赎。

追风筝的人,无论风筝飞得多高多远,无论中间有怎么样的困境,永远都不会停下步伐。

你想要去当那个追风筝的人吗?如果你想要冲破自己心中深埋的隔阂,就不顾一切的去追吧,我为你,千千万万遍。

别忘了,哈桑总是能得到那只风筝,不管如何。

我们无法是哈桑,但我们可以如阿米尔那般,追寻自己的风筝,实现自我的救赎。

我为你,千千万万遍。

成语哗众取宠:以浮夸的言论迎合群众,骗取群众的信赖和支持。如:《汉书·艺文志》:“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扬抑,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又如:哗众取宠的人,是不受人欢迎的。

成语不顾一切:什么都不顾。如:叶圣陶《孤独》:“既然见到一点儿光,便不得不不顾一切地逃开。”又如:我闭上眼睛,不顾一切的向着他手里的刀迎上去。——巴金《长生塔·塔的秘密》

读老子有感_1200字

如果说,半部轮椅可以治天下,则一部《老子》可以治宇宙。《老子》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

李约瑟说,中国文化就像一颗参天大树,而这颗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可以见得:《老子》是如此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颗奇葩。读了《老子》,我只能说是读了《老子》,理解了这部巨著中的皮毛罢了。对于自己,只能说,选出几个特有感想的来说。

《老子》开篇为我们讲述了“道”,道产生了天下万物,可它不是一般的道,不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是非常深邃奥妙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道创生万物的本原。《老子》中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混而为一”道。这与古希腊的很多哲学家的想法很不一样,泰勒斯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水,亚里士多德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乃至后来在科学水平比较高的情况下,出现了原子是世界的本原这一说,让我不禁思考:在古代中国,为什么会认为道这虚拟的东西是万物的本原,而不是跟西方所说的某一特定的物质。难道是文明的本质性不同吗?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其实,客观世界就是矛盾对立着的,可人们却因为自己的主观,有了所谓的美恶、善与不善,这才有了每个人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等等。可在《老子》里面,“有无相生,难以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每个事物的存在都是以其对立面的存在来体现了。也许,这就是我们中国古典哲学中的“相反相成”。

“上善若水”这是家喻户晓的一句经典了,可又有谁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内涵呢?老子以水来教化世人,用水性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不就是说高尚的品格就像水那样,那么柔,停留在卑下的地方,滋润万物却不与之争。这才是最高的善吧。而如今,反思社会,争权夺利,趋炎附势,哪能体现善呢?又还有多少人做到无私呢?老子认为“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能自生,故能长生。”由天地之长久存在,是因为天地如此无私的奉献着自己。所以。老子说:“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由于自己的无私,最终成就了自己,如此都伟大呀。

其实,《老子》里讲到了很多人道的部分,正是我喜欢的。关于为人处世的哲学:“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为人之道,要求行事须留有余地,不要把事情做得太过,无论做什么都要有一个度,应该适可而止。人们不可“盈”,一个人在成就功名之后,就应当身退不盈,才是长保之道呀。

“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道之伟大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之乃万物之母呀。

老子的《老子》,是那么深奥,又是那么深不可测,早晨一露珠,夜晚一颗星,都在这伟大的道里面,渺渺众生中的我,是多么想了解这伟大的道呀,只有继续努力地学习着,才能越来越接近“道”。慢慢地了解道,如同数星星般,无穷无尽。

成语趋炎附势:趋:奔走;炎:热,比喻权势。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如:《宋史·李垂传》:“今已老大,见大臣不公,常欲面折之。焉能趋炎附热,看人眉睫,以冀推挽乎?”又如:所有朋谊及那些趋炎附势的,男男女女,都拥挤望周府来。——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十五回

成语男男女女:男女混杂的一群人。如: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四回:“这日月台丹樨仪门外,若大若小,男男女女,挨肩擦背,屁都挤将出来。”又如:电影院里早已挤满许多男男女女。

给大象拔刺读后感_1200字

《给大象拔刺》是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写的,沈石溪是位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给大象拔刺》主要讲了有关象的各种趣事。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给大象拔刺》这篇文章。

文中的“我”年轻时是一个赤脚医生,又一次“我”背着药箱到橡胶林去巡诊,走着走着,背后突然有一根长长的柱子横在“我”面前。哦!原来是一头大象,大象用长鼻子钩住了“我”的衣服,把“我”带到了森林深处。在我睁开眼睛时,我发现眼前有一只受伤的小象,它的脚上有个钉子,“我”连忙拿出钳子、酒精,帮小象拔出了钉子。从此,小象和“我”成了好朋友。现在社会中,有好多人都在伤害动物,有的把它们当成美味佳肴;有的把它们的皮毛做成衣服鞋子,导致很多动物都濒临灭绝,我们应该像文中的“我”一样,保护动物,珍惜动物,与动物成为好朋友。

“啊!多善良的赤脚医生,多可爱的小象!”

这是我在暑假里,阅读了《给大象拔刺》这个童话故事,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给大象拔刺》是著名的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以自己在西双版纳亲身生活经历为素材,描写的一个感人的故事。我深深地被故事中的象群和赤脚医生感动着。

一位赤脚医生为了救一头小象的生命来到深山,在没有任何医疗设备的情况下,给年幼的小象拔掉了扎在脚上的一个铁钉。而大象家族为了感谢赤脚医生的救命之恩,送给他一罐蜂蜜。赤脚医生与大象的情景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是啊!动物也和人类一样有灵性的,原来人和动物也能这样和—谐的相处。

当动物需要我们人类帮助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像那位赤脚医生一样,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它们。小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我们就送它回家;鱼儿搁浅了,我们送它们回到河里;狗狗病了,我们想办法医治……我想虽然它们听不懂我们人类的语言,但是我们的实际行动,动物们会明白的。

只有人类和动物和—谐相处,我们的世界才会更加美丽。让我们行动起来,共同谱写出一曲和—谐的乐章吧!让我们共同生活的地球永远生机勃勃。

我喜欢看动物小说,最近看了一篇“给大象拔刺”。

《给大象拔刺》的作者就是被称为动物小说大王的——沈石溪。沈石溪原名沈一鸣,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

《给大象拔刺》主要讲了沈石溪一人在丛林里巡诊,突然遇到了两头大象,沈石溪本想自己会被大象活活踩死,但大象却把他带到了一头小象面前,让他帮小象治病,原来那头小象的的脚被一根一寸长的铁钉扎进了,整只脚肿得厉害,伤口已发炎溃烂。沈石溪细心地为小象治疗着,但小象受不了疼痛,害得他被公象折磨了好几次,最后在沈石溪的治疗下小象可以行走了,大象们也把他放回了家。一个多月后,沈石溪再次从那条路走过,碰到了那家子象,还送给了他一个野蜂窝,显然,这只野蜂窝,是它们付给沈石溪的医疗费。

看了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人和动物之间也会有感情,连动物都知道知恩图报,何尝人类呢。

成语美味佳肴:指上等的、第一流的食品,精致可口的饭菜或味道鲜美的食品。如:王朔《我是你爸爸》:“当马锐看到父亲饱餐了一顿美味佳肴,脸上所露出的满足和惬意,那种货真价实的幸福感,才恍然大悟。”又如:我们望着面前的美味佳肴,还是没有食欲。

成语货真价实:货物不是冒牌的,价钱也是实在的。形容实实在在,一点不假。如: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回:“但不知可有‘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字样没有?”又如:她现在要求再念一遍时的不笑倒是货真价实的热心。——茅盾《无题》

穷爸爸富爸爸读后感_1200字

书的故事主要是讲两个爸爸——穷爸爸与富爸爸穷爸爸是他的亲生父亲,受过全面的高等教育,拥有体面的工作(美国某州的教育厅厅长),收入颇丰,却终身面临财务困境。而富爸爸是他朋友的父亲,中学就缀学了,却因为有正确的金钱观念和超人的理财技能、商业才干,最后,成为了一个乐观的亿万富翁。这位富爸爸仿佛现实生活中的比尔·盖茨等成功人士。他们虽然没有接受或未完成高等教育,却是现实社会的成功者。尽管两个爸爸的事业都非常的成功,但他们对金钱、财务、职业、事业的看法却截然相反。,最终决定了一个终生为财务问题所困扰,而另一个身后留下了千万美元的巨额财产。也许在某一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富人的观念与穷人的观念的差别吧。

虽然两个爸爸工作都很努力,但是当遇到钱的问题时,富爸爸总会去想办法解决,而穷爸爸总是习惯于顺其自然。这与我们中国许多收入中低阶层的人都有相似之处,每每遇到金钱困扰时,只会一味的想在自己岗位上再努力一点,加薪,在努力一点,再加薪,殊不知,加薪的道路是如此的漫长与艰难,又怎能解决当前财务问题呢?尽管如此,还是不会跳出牢笼寻找其他解决之道,只是一味地顺其自然吧。就像我前面所说的,穷爸爸与富爸爸在观念上有很多差异:第一,穷爸爸认为在经济上政府会关心你,满足你的要求,所以总是很关心加薪,退休政策这类事情。而富爸爸则信奉完全的经济独立,他反对人们“理所当然”的心理,并认为正是这种心理造就了一批虚弱的,经济上依赖他人的人。

另一方面,比如:一,穷爸爸要么很重视教育,要么很忽视教育。重视教育的,认为学校教育就是一切。教育子女“好好学习才能找到好工作”,别人给什么书,就念什么书。学校毕业了,以为教育就结束了;忽视教育的,一根筋认为,“教育没有用用,大学生连工作都找不到呢,人家没念书的还当老板呢”。这些都是无知,有可能意外发财,但不会系统的发财,把目前让他发财的门路去掉,他就很难再发财;富爸爸却是非常重视教育,不同的是教育不一定是学校教育。去参加炒房的培训班,上网学习财务知识,去义务市场观察商人如何待人接物,去拜访某个富翁问他是如何赚钱,读一本有助于跟人打交道的心理学的书等等。这样的教育才是有用的教育。而且教育是一生不断的。还有:穷爸爸认为儿女好好念书以后找份安稳的工作。跟儿女对话是“工作找到了没有?”“工资多少?包吃包住吗?”,“好好干,要让老板看重,加薪”等等;富爸爸却是认为为别人工作从长期来看解决不了财力问题,不要为钱工作,要让钱为你工作。除非你真的很喜欢某个特定的职业,如果念书不能让钱为自己工作,说明念书方向错了。

当我看这本书时,最大的感触就是:生活中我们都是穷爸爸。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生活中的我们每天都在为金钱而烦恼。处在困境的我们却不愿打破现状,应为我们都喜欢“稳稳当当”,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公务员在中国如此热门的原因之一吧。

尽管思想的力量从不能被测量或评估,但我认为富爸爸的金钱观对我们有更大的启发性和借鉴之处。了解钱,运用钱,即使不能拥有很多的钱,但至少不要被金钱困扰一生。

成语待人接物:物:人物,人们。指跟别人往来接触。如: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士为务。”明·陶宗仪《辍耕录》卷五:“右二事可见前辈诸老谦恭退抑,汲引后进,待人接物者如此。”又如:他对事能从各方面看,能有充分的谅解精神,因此他的待人接物都有很合理的态度。——邹韬奋《患难余生记·流亡》

成语稳稳当当:牢靠妥当。如: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又如:我们希望稳稳当当地过日子。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_1200字

在几百年前的十七世纪,有一个这样的人。他是一个有着航海梦的热血青年,不屑守成;他是一个在荒无人烟的孤岛上生活了二十八年的冒险英雄,坚强勇敢。他是谁?他就是那位流传了上百年的典型英雄人物——鲁滨逊·克罗索。故事叙述了鲁滨逊在一座被称为“绝望岛”的海岛上二十八年两个月零九天的历险生活。原本他是一个成天想着航海、暴富,生活平淡无奇的英国青年,家庭富裕,生活闲适。但在一次惊心动魄的海难后,他独自一人流落到一座荒无人烟的孤岛上,在没有希望回到英国的情况下,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劳动力量存活下来,最终回到了文明社会。读着《鲁滨逊漂流记》,不禁让人惊讶——鲁滨逊靠自己的双手搭帐篷、挖山洞、干农活,为自己建起一座城堡,他还学会了如何制陶、狩猎、做面包等。原本,他是一个整天游手好闲,在摇摇晃晃的船舱里做着白日梦的青年,而如今,他简直成了一个“全能人”。他从原本安逸的生活中扎出来,面对他的是动物对粮食的威胁、对食人生番的恐惧、整天枪不离手的担惊受怕、疟疾对身体健康的威胁……靠船上搬运下来的物资,他暂时不用担心吃住,但粮食总有吃完的一天,从没干过农活的他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种植起数英亩的大麦、养了成群的山羊。以前从来没接触过医药和器艺的鲁滨逊用烟叶治好了自己的疟疾、用木头和石块一点点打磨出了舂谷、磨粉用的农器、把软乎乎的泥巴烧成了坚硬的锅碗瓢盆。经过了好多年的努力,鲁滨逊在岛上生活得衣食无忧,还成功击败了野人,有了忠实的仆人“星期五”和几只可爱的宠物。读完这本书,看看自己的这双手,突然间觉得它是多么地神奇!就是凭一双骨撑肉长的手,让一个原本缺乏生活经验的男人在海岛上生活了二十八年。这一双手,等同于两根最神奇的魔棒,是一项最珍贵的财宝!只要靠自己的双手,没有什么不能做到,只有你不想做的事情才会做不到。鲁滨逊是一个刚毅坚强、勇敢智慧的英雄,正是他的实干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力给了他生存的信心。而现代人却十分缺乏这种品格——他们在纸醉金迷与大鱼大肉的生活中习惯了现代的优越条件,完全无法承受突如其来的困难与灾难。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如果是一个现代的城市青年不幸流落荒岛——当然,这种情况十分少——就算他有比鲁滨逊从破船上搬运下来的更丰富的物资,也不见得能活多久,说不定没几天就死于疾病或其他灾难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一些很突然的困难,比如学习遇到瓶颈、工作不顺利等,这点困难与鲁滨逊独自生活在荒岛上遇到的艰难险阻相比,是微足不道的。他能用双手创造奇迹,我们为什么不能克服这些小小的困难呢?我深深地被一个英雄顽强奋斗的精神和不屈的灵魂震撼着。从现在起,我应该坚强、勇敢,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美好幸福的生活。就像鲁滨逊的那艘小船和浩瀚的大海,我们都在命运之湖上荡舟划桨,困难的波浪起伏着,让我们不断地颠覆,我们无法逃脱孤航。但是我们迷失了方向的时候,那波浪将指引我们穿越另一天的曙光。

成语游手好闲:指人游荡懒散,不愿参加劳动。如: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章帝纪·元和三年诏》:“今肥田尚多,未有垦辟。其悉与赋贫民,给与粮种,务尽地力,勿令游手。”元·无名氏《杀狗劝夫》:“我打你个游手好闲,不务生理的弟子孩儿。又如:这位督办,那时候正在上海游手好闲,无所事事,正好有功夫做那些不相干的闲事。——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八回

成语担惊受怕:担心害怕。指常处在惊吓、恐惧之中。如:《水浒传》第三五回:“你们若要做夫妻,每日同一处,不担惊受怕,我却有一条妙计,只是难教你。”又如:担惊受怕的一晚,就是我生平最甜蜜的一天。——欧阳予情《屏风后》

沙漠中的饭店读后感_1200字

三毛,这位走遍千山万水的女子,一生经历的是一条曲曲折折,充满神奇色彩的路。她的作品犹如一首无声的歌,在向人们缓缓倾诉她的快乐与忧伤,尽情所展示她那丰富而疲惫的心灵。

巴金曾说过,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读三毛的〈沙漠中的饭店〉,就好似品赏一杯淡淡的清茶,谁不被老实憨厚、慷慨好义的荷西,泼辣顽皮、多愁善感的三毛所感动?谁会不对那活泼泼地富有浪漫情趣的神仙眷侣一般的生活心向往之?那娓娓动人的叙述,幽默风趣语言,给人一种悠悠万古的至情至意而丝毫没有雕琢的痕迹,或许这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吧?

三毛前期的作品充满了忧郁而感伤的情调,生活的磨砺渐渐使她的风格呈现出“健康,洒脱,豁达”的特点。三毛曾说过:“抗命不可能,顺命太轻闲,遵命得认真,惟有乐命,乐命最是自由自在”。早在少年时代,聪慧敏感的早熟的三毛对生命的探索和确立生活的价值上就显得过分执着,平明探求却得不到答案,于是就哀伤,忧郁,迷茫。正是因为有过这一片颓废的生活,三毛最终发现,真正的快乐,不是狂喜,而应是细水常流。当她觅得自己的爱情归宿,就在沙漠里开始了平凡单纯而又幸福的家庭主妇生涯。

沙漠中琐屑甚至有些艰苦的婚姻生活,在三毛的笔下焕发着迷人的传奇色彩,跳动着生命的快乐音符。憨厚的荷西每每遭到了三毛的“骗”,误把粉丝认做“雨,尼龙绳,鲨鱼翅”,把猪肉干当作中药喉片,把紫菜当做复写纸、海苔,那黄瓜当作竹笋片。小夫妻俩的对话妙趣横生,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荷西的憨厚老实,三毛的狡猾幽默,都让人忍俊不禁,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三毛爱情的幸福时光。

任性的三毛,敢以生命为赌注浪迹天涯,敢爱敢恨,敢做敢为。她特立独行的个性具有一种生命的自信,一种调节生活的能力。成熟后的三毛毫不含糊的说:“我不求深刻,但求简单”。这是三毛的心声,是她回望前半生的一种顿悟,也是她对红尘展转的一次认真总结。这是一种丰富、自然、和谐的成熟,是一种对生活的自信胸怀。她对生活的领悟是智慧的,这智慧外化为幽默的语言风格。她的朋友曾评价说:“她的聪明活泼会透过语言散发出来,让人如浴春风,任何人如果跟三毛聊过五分钟,一定会念念不忘,她的讲话就像玫瑰吐露芬芳”。如同文中一开头那段与吃饭毫不相干的闲笔:

“我的先生很可惜是一个外国人。这样来称呼自己的先生不免有排外的味道,但是因为语言的风俗在各国之间确有大不相同之处,我们的婚姻生活也实在有许多无法共通的地方”

看起来好似平白直话,但却形象生动,富有情趣,口语化的文字中洋溢着幽默的气息。在她的笔下,“沙漠中的饭店”也显得那样热热闹闹,绘声绘影,充满生趣。

三毛语言的幽默与她作品的其他艺术特点同样是一派自然本色,完全不去可以雕琢。她坚持着个人文字上的简单朴素。其实三毛的艺术选择恰好符合了她单纯明澈、坦率真挚且自由自在的个性,并最终创造出具有鲜明色彩的文体来。

成语心向往之:向往:崇敬仰慕。对某个人或事物心里很向往。如:《史记·孔子世家》:“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又如:闻曹州牡丹甲齐、鲁,心向往之。——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葛中》

成语念念不忘:念念:时刻思念着。形容牢记于心,时刻不忘。如:《朱子全书·论语》:“言其于忠信笃敬,念念不忘。”又如:此吾所以感刻于心,而念念不忘者也。——清·无名氏《杜诗言志》卷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