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精选读后感作文6篇1200字

浏览

本文有铭记最可爱的人—观《抗美援朝战争纪录片》有感(1244字)、《匹克威克外传》读后感(1213字)、爱无言,情无限(1245字)、我与地坛读后感(1194字)、迟到的间隔年读后感(1248字)、出梁庄记读后感(1160字)等1200字左右的初三精选读后感作文6篇,供您参阅。

铭记最可爱的人—观《抗美援朝战争纪录片》有感_1200字

60年前的事情也许离我们太远了,那时我的爷爷奶奶才出生不久,为了寻找那段久远的历史,我找来了抗美援朝的战争历史纪录片。当我们回望那段对我们遥远而又陌生的历史时,我的内心澎湃不已。

在《鸦片战争》的影片中我们看到的是软弱和腐败的清政府向国外列强的屈从,一再的赔款和割让领土,在《南京大屠杀》中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同胞被日本侵略者毫无人性的任意残杀和侮辱,但在《抗美援朝战争纪录片》中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志愿军为了保家卫国,英勇顽强的战斗,把当时世界上号称最强大的美国军队和联合军打得一败涂地,我们的自愿军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扞卫了祖国的尊严,向世界宣告:中国是不可战胜的,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作为他们的后代我们不应忘记这段历史,更不应忘记这些可爱可敬的人。

在影片中我们结识了那些最可爱的人:用年轻的身躯为冲锋部开辟道路的黄继光,在“烈火中永生”的邱少云,“战斗小组长”吕松山……他们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谱写了生命中最辉煌的篇章,我们的敌人也不得不对他们无比的畏惧和佩服:

美第八军军长范佛里特对志愿军的评论是:“以个人而论,中国士兵是一个顽强的敌人。他们没有防弹背心,没有钢盔。他们只穿上军服,戴上军帽,踏着一双帆布鞋。但是,他们永远是向前作战,奋不顾身的,令我们束手无策。”

美国《安斯凯顿研究室》首席研究员偌布斯?弗兰克评论:北韩战场上的中共军队,除了军事装备上不如美国联军,而其他无论斗志、勇气,都是美国难以想象的高……当时,中共军队可以说无论哪一支都可以在一块阵地,独挡一路盟军。

中国志愿军用他们的顽强而无畏的精神战胜了敌人,也震慑了那些曾经侵略过我们的人。这是史无前例的战争;是穷国打败富国、弱国打败强国创造历史奇迹的战争;是中国军队打出国威、打出军威、打出骨气、扬眉吐气的战争;中国自愿军谱写了中华民族战争史上最光辉的一页,他们不愧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一位日本教授感慨道:“看看你们中国人,100多年来一个失败接一个失败,几千个外国入侵者、一两万个外国入侵者就可以直入你们首都杀人放火,你们就得割地赔款。后来你们出兵朝鲜,把美国人从朝鲜半岛北面压到了南面,我才感觉中国与过去相比不一样了,看来中国人是真的站起来了。”

今天,我们的祖国一天比一天强大,作为中华名族的儿女,我们不应该忘记抗美援朝战争,更不应忘记那些在战争中浴血奋战的最可爱的人——志愿军,是他们让世界从新认识了中国,是他们保卫了祖国领土的完整,让中国人民免遭外国侵略者的再次侮辱。在和平年代成长的我们应铭记这段历史,以他们为榜样,时刻以祖国的强盛为己任,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为中国的发展和壮大作出自己的贡献。作为中华的儿女,我们更要好好学习,用知识打败未来的敌人,保卫祖国的领土与祖国的强盛,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回报祖国和那些在战争中浴血奋战的志愿军们,不辜负祖国都对我们的悉心栽培与无限期望。

让我们铭记那些最可爱最可敬的人——曾经奋不顾身向前作战的志愿军吧!

成语浴血奋战:形容顽强地拼死战斗。如:杜鹏程《保卫延安》第六章一:“战士们在这十五昼十五夜中,不是浴血奋战就是急行军转移。”又如:全班战士,个个奋勇当先,冲下山去与敌人浴血奋战。

成语扬眉吐气:扬眉吐气[yáng méi tǔ qì],意指扬起眉毛,吐出胸中的闷气。形容摆脱长期压抑後的畅快神情。语出唐·李白〈与韩荆州书〉。[源]唐·李白〈与韩荆州书〉(据《全唐文·卷三四八·李白》引)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典故]韩朝宗是唐玄宗时的一名官员,因为曾任荆州长史,人称“韩荆州”。他十分乐於提拔後进,经常向朝廷推荐有能力的年轻人,当时的读书人都希望能进入他的门下,期盼有朝一日为朝廷所用。唐代有名的诗人李白也和其他人一样,希望能受到韩荆州的重视,於是毛遂自荐,写了封自我推荐的信给他,说韩公地位崇高,声誉极佳,大家都以韩公的评价为用人标准,所以表明自己有心效力,希望韩荆州给他一个机会,让他能够“扬眉吐气”,摆脱抑郁许久的境况,有得志显贵的一天。後来“扬眉吐气”演变为成语,就用来形容摆脱长期压抑後的畅快神情。

《匹克威克外传》读后感_1200字

这个暑假,我看了一本书《匹克威克外传》。这本书的作者是狄更斯。《匹克威克外传》中的主人公匹克威克先生是这样一个小人物。他有一颗赤子之心,天真、善良、热心、乐于助人;他是仁慈和博爱的化身,凡是接触过他的人都这么一致认为。但他还疾恶如仇。匹克威克之所以成为匹克威克,就在于他可笑,他身上的种种不谐调引出无穷无尽的笑料。他全不通人情世故,好像“人诞生了,过了二十五年才长心眼儿”,因而闹出许多笑话。

他刚出门旅行,就向车夫问东问西,还拿笔记本记下来,结果被车夫当成密探,下车付了钱后,车夫揪住他就要打。还有一次,他放弃自己的旅行计划,去追赶骗子金格尔,结果自己被金格尔设计骗到一座女子学校,闹了大笑话,淋了雨风湿痛复发不说,还被一群住宿的女学生当作歹徒关在壁柜里过了一夜。这个插曲别集中地表现了匹克威克性格的特点,因为只有像他那么天真才会上金格尔的当,也只有像他那么善良才会去追赶骗子,以免他危害更多的人。

匹克威克要雇青年山姆当贴身仆人,便对房东巴德尔太太说,这个家就要增添一名男性成员了、巴德尔太太今后就有人做伴啦等等,结果被这位寡妇误认为是求婚,她竟快活得当场晕倒在匹克威克的怀抱里,又刚好被匹克威克的三位朋友撞见,这就造成了老先生有口难辩的滑稽场面。在法庭上这三位朋友出庭作证反帮了倒忙,匹克威克竟被判以“破坏婚约”罪入狱。一连串的形势就这样不凑巧,或者说被太凑巧地撮合起来,故意跟匹克威克过不去。事实上匹克威克的游历可以说是由匹克威克先生一系列的窘境串起来的:被车夫抓住就打、被伊顿斯威尔选民围攻、亲自驾车时翻车、滑冰掉到冰窟窿里、被锁在女子学校的壁柜里、半夜闯进老小姐的卧室……他热心肠、缺心眼、专办傻事,到头来总是自己吃亏。正因如此,他更逗人喜爱,正像我们喜欢那种心眼好、心眼少的伙伴,对于太精明的人总要存几分戒心一样。华盛顿·欧文说“我们始而笑他,最后爱他”,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狄更斯笔下的匹克威克形象栩栩如生,他那好笑举止受到了人们的喜爱。作者狄更斯是幽默的,他又是乐观的,他的人生充满笑意,就像他在最后所说的:“在这种纯真的幸福的一瞬间让我们暂时与我们的老朋友分手吧,这种幸福的时刻,只要我们去找,总是可以找到一些来粉饰我们在尘世的短促的生命的。大地上是有黑暗的阴影,但对比起来,光明是较为强烈的。”拥有乐观的思想,不管出什么乱子,最终都能解决。一杯美酒,一顿盛宴,一句仁慈的话就能消解冲突,从而使生活更美满。因此,读着、读着,便被其中的勃勃生机所感染:学会仁爱,学会拥抱尴尬,学会笑看人生。

书读得很透,所以感想也写得很多。文章主要表现主人公匹克威克热心肠、缺心眼、专办傻事,引出了许多笑话。文章最可贵的地方就是写到最后由写“匹克威克”而联想到作者“狄更斯”,写出了狄更斯的乐观和幽默,这样从不同的角度写感想,非常好!缺点是第一段和第二段有一句话“这本书的作者是狄更斯”重复了,去掉一处。

成语热心肠:指对人热情、乐于替别人办事。如: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一回:“就是我热心肠与韦相公说了,韦相公也没本事去问他一声,看他一眼。”又如:她是一个典型的热心肠。

成语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如:宋·文天祥《送僧了敬序》:“姑与之委曲于人情世故之内。”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十一卷:“可惜你满腹文章,看不出人情世故。”又如:我说你到底没有经练,所以这些人情世故一点也不懂。——清·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四回

爱无言,情无限_1200字

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说得是哑巴父亲与自己女儿的故事。

哑巴父亲,一个买豆腐的,卑微的身份,在女儿眼里是个被人嘲笑的没用的人,是她的屈辱。但哑巴父亲却以女儿为傲,用买豆腐维持她读完大学,成为有才的人,天有不测风云,一场车祸,让女儿几乎没救了,医院下达了死亡的通知书。

哑巴父亲扯碎了大哥绝望之际为她买来的寿衣,指着自己的眼睛,伸出大拇指,比画着自己的太阳穴,又伸出两个手指指着自己的女儿,再伸出大拇指,摇摇头,闭闭眼。告诉大哥:你们不要哭,我都没有哭,你们更不要哭,你侄女不会死,她才20岁,她一定行的!我们一定能救活她!

哑巴父亲一下子跪在地上,又马上站起来,指指自己,高高扬起手,再做着种地、喂猪、割草、推磨杆的姿势,然后掏出已经掏空的衣袋儿,再伸出两只手反反正正地比画着,那意思是说:“求求你们了,救救我女儿,我女儿有出息、了不起,你们一定要救她,我会挣钱交医药费的。我会喂猪、种地、做豆腐,我有钱,我现在就有4000元。”

当医生告知,4000元钱是远远不够的。哑巴父亲急了,他指指大哥、嫂子,紧紧握起拳头,表示:“还有他们,我们一起努力,我们能做得到。”“我有房子、可以卖,我可以睡在地上,就算是倾家荡产,我也要我女儿活过来。”“医生,请您放心,我不会赖账的。钱,我们会想办法的。”

伟大的父爱,不仅支撑着她的生命,也支撑起医生抢救她的信心和决心。半个月后的一个清晨,她终于睁开眼睛,看到一个瘦得脱了形的老头儿。他张大嘴巴,因为看到她醒来而惊喜地“哇啦哇啦”大声叫着,满头白发很快被激动的汗水浸湿。父亲,她那半个月前还黑着头发的父亲,半个月里,似乎老去二十多年。

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父母也别无选择地爱着我们。少年不懂事的我们,可能会不懂得父母的苦心;懂一点事时,我们又容易因为年少而轻狂。

在我们生命濒于绝境时,给我们最大支撑的肯定是父母啊。尽管是哑巴父母,他的爱何尝比健康人少半分?

世上有一种爱最深沉,那就是父爱。父亲,总是用难以觉察的情怀无声地传递着不尽的爱……

父亲身上总有那种独特的味道。卖鱼的父亲身上有种腥味;修车的父亲身上有汽油味;种地的父亲身上有泥土味……他们身上发出的味道可能不怎么好闻,但总离不开他们谋生的方式,为我们创造优越的生活和学习场所,他们何尝有过怨言,这难道不是一种无言而厚重的爱吗?

爱无言,情无限,子女永远是父母亲的牵挂,是他们的心头肉,是他们眼中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想起了一首王铮亮唱的《时间都去哪儿了》:门前老树长新芽,院里枯木又开花,半生存了好多话,藏进了满头白发,记忆中的小脚丫,肉嘟嘟的小嘴巴,一生把爱交给他,只为那一声爸妈,时间都去哪儿啦,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啦,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啦,时间都去哪儿啦,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啦,柴米油盐半辈子,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啦……

爱无言,情无限,爱感召我们,使它永驻在我们心间;真情感动我们,让它伴随我们身边。

成语了不起:极好或令人钦佩的,不平凡,优点突出。如: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七回:“本县看她处心行事,竟是一个了不起的大豪杰,断不肯等闲失身。”又如: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了不起的大人物。

成语不测风云:风云:比喻变幻动荡的局势。不可预测的变幻动荡的局势。如: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孔明笑曰:‘天有不测风云’,人又岂能料乎?”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九回“李定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暂时祸福。你怎么就保得无事?’”又如: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个年纪,倘或就因这个病上怎么样了,人还活着有什么趣儿!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一回

我与地坛读后感_1200字

拜读《我与地坛》,起初是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因为儿子说需要我写读后感。可是,读着读着,不知不觉就被深深地吸引了,有几处让我不禁为之动容。这些年,整天不知所忙地忙碌着,虽然不能说是爱学习之士,但是经常让自己找到读书的状态。可是,《我与地坛》带给我的震撼已经很久没有过了。

作者的执着与坚强感动着我。虽然失去双腿的他曾经在年少时有过失落与暴躁,但是他日日躲进地坛,去深思,去观察,去体味人生……,从不间断,这是多么执着的一种精神,也就是这种精神成就了他。面对残肢,面对挫折,风华正茂的他从彷徨走向沉着,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用艰辛的劳动成就了自身的价值,给世人留下了无数的启迪。做为身体健康的我们,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却经常会因为一些琐事,甚至为了官位而自寻烦恼,相比之下显得如此渺小。

母爱的伟大无私震撼着我。作者的双腿瘫痪给了他痛苦的青春,这注定了他母亲痛苦而短暂的一生。当他年少无知,自暴自弃时,他母亲所承受的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她用自己的不动声色,去放纵他、去呵护他,因为他母亲知道未来的路需要他自己去闯。也许作者现在的成就能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可是她短暂一生承受的痛苦在天堂能释怀吗?作为已为人母的我,经常认为自己是一个很称职的母亲,为了孩子的生活学习操劳着,甚至为了儿子可放弃官位与金钱,以为这样自己就很伟大了。但是和作者的母亲相比,我付出的又算得了什么呢?!在我心底,孩子的平安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最重要的,可是有时对孩子的缺点不能耐心地引导,对孩子的一些习性不能平和地接受,甚至有时因为孩子考试成绩不好,会暴跳如雷。虽然我的出发点是好的,愿意孩子多学知识,为将来的就业生存打好基础,可是由于方法不对,往往会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影响母子的感情。不得不承认,作为母亲的我,胸怀还不够宽大,对孩子的付出,没能做到任劳任怨。随着岁月流逝,孩子的长大,我会加强与孩子的平等交流,在平和心态下享受与孩子共同成长的乐趣。

作者的博爱感染了我。虽然作者自身残疾,可是对生活的热爱流露于笔尖。如果没有爱,他不会发现地坛的内在;如果没有博爱,他就无法观察数年来地坛的变迁,以及每一位进出地坛人的特点,只有对生活充满热爱,情感升华到博爱的人,才能那么细致地观察一切,精心地记载一切,用美丽的文字描述一切;只有心底有爱的人,他才能感悟出人生的意义,从痛苦境地爬过,走向光明;只有心底有爱的人,他才会如此懂得感恩,知道忏悔,才能勇敢面对自己年轻时犯

下的错,才能把一切写出来,让世人得到教育与启迪。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事很多人,不可能事事称心,处处如意,需要我们坚强,需要我们都有一颗平常心,一种平和的心态,学会面对,懂得感恩。记得有句禅语道:“当你抱怨自己的鞋不好时,却发现有人竞没有脚。”所以不管是已经工作的母亲,还是正在苦读的儿子,都要尽心尽力地去付出,这样才可以拥有无怨无悔的快乐人生。

成语在天之灵:迷信指人死后升了天的灵魂。尊称死者的精神。如:宋·陆游《渭南文集·湖州常照院记》:“遗弓故剑,群臣皆当追慕号泣,思所以报在天之灵。”又如:我并非说,大家都须天天去痛哭流涕,以凭吊先烈的“在天之灵”,一年中有一天记住他们就可以了。——鲁迅《而已集·黄花节的杂感》

成语风华正茂:风华:风采、才华;茂:旺盛。正是青春焕发、风采动人和才华横溢的时候。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恰同学年少,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又如:你们正处风华正茂的时代,应该好好学好知识。

迟到的间隔年读后感_1200字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我们就对这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我们的多数提问,在课堂上一一得到了解答;可有一些提问,却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开放题。有的人得不到解答便渐渐把它抛之脑后,还有些人一直难以释怀,把它变成了对自己、对人生的心灵叩问,始终尝试解答,等待着一个柳暗花明的彻悟。

在语文老师的推荐下,我翻开了《迟到的间隔年》。这本书的作者东东,就是这样一个始终怀揣疑问的孩子。在工作了一年多后,他请了3个月的假,就这样踏上了他的心灵之旅。这个在姐姐眼里从小就爱提问的孩子,在青春的尾巴上,又倔犟了一次。

看着身边的同学、同事忙忙碌碌地生活,各自围绕着不同的球心转动,他迟疑、迷茫。香车美人、灯红酒绿,这些是自己最终的幸福吗?

“我不是为了摒弃大众的生活,更不是在崇尚另类,我只是一个简简单单地准备出去寻找一些什么的人。”间隔年,原是一些欧美学生在升学后的一次体验社会的旅行。而对于东东来说,这个间隔年是迟到了的,也是必须的。

从3个月到10个月,足迹辗转泰国、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西藏,在路上他以义工的身份帮助当地人民,最终邂逅了自己的真爱——日本女孩沙弥香。在印度,他遇见一个又一个热情的来自世界各地的义工,分文不取地照顾那里的病人。在巴基斯坦,他遇见颓废的法国青年,却对心中的上帝有着清楚的印象;在西藏,他遇见善良的边巴

只为寻找一个信仰、一个答案,却收获了那么多意想不到的财富。在路上学习爱与理解,收获感动。一路走,一路困惑,却渐渐地不再执迷自己所寻找的纯粹的答案。

人生的意义,生命的真谛,这些问题或许太难解答,也太过抽象。但在这一次次抽象的思考背后,却有一个正日臻成熟的生命之果。随着百转千回的体验和一次次洗礼,我们看这个世界的视角也正在慢慢扩展。

“我在间隔年的路上学习了爱,而在我接下来的人生旅程中,我要将这份爱,带给我的妻子,我的家人,我的身边朋友。”我开始想象作者写下这段话时,一笔一画的认真和嘴角淡淡的微笑。

特立独行的东东与《麦田里的守望者》里那个戴着鸭舌帽的骂骂咧咧的霍尔顿似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霍尔顿是作家塞林格笔下的叛逆少年,也曾游离于成人世界的大门外。他也是那样纯粹,怀揣着一望无际的麦田梦。他也曾迷茫,逃学的他过了一段“疯狂”的间隔期。最终的结局虽然也是绕了个圈,又回到了日常生活的轨道中,但这期间有过挣扎,有过妥协,更有顿悟,都在为破茧成蝶积蓄着力量。他的青春所承载的重量非同一般。

东东和霍尔顿,不是他们的特立独行,而是这种直面人生困惑的勇气,让我肃然起敬。

也许,现在的我们不可能奢侈到拥有一个间隔年的时光,间隔月、间隔日也难以实现。可我们需要这样一个时间,可以静静地沉淀自我,反观自身,让你的灵魂跟上匆忙的脚步。

要怎样去生活?一叠叠作业无从解答。唯有思索可以让心灵明澈。

思索,就像是东东笔下的旅行一样,它会让你多了选择,甚至更加迷茫,但完全值得。

如果旅行是催人在路上思索,那思索则是在心灵上的一次旅行。

成语一望无际:际:边。一眼望不到边。形容非常辽阔。如:宋·秦观《蝶恋花》词:“舟泊浔阳城下住,杳霭昏鸦,点点云边树。九派江分从此去,烟波一望空无际。”又如:一望无际,似有千里之遥。——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四回

成语千丝万缕:千条丝,万条线。原形容一根又一根,数也数不清。现多形容相互之间种种密切而复杂的联系。如:宋·戴石屏《怜薄命》词:“道旁杨柳依依,千丝万缕,拧不住一分愁绪。”又如:长叹罢罗帕频掩,都揾尽千丝万缕。——元·无名氏《一枝花》

出梁庄记读后感_1200字

下决心抽了一天的时间,读完了梁鸿即将出版的新作《出梁庄记》。我一个月前已经向她索要了电子稿,不能再拖延,必须好好读一下。可以说,书中人物的生存、搏斗和生死揪扯着我的心,迫使我一口气就想把它读完。书中的他(她)们仿佛就是我的亲戚和骨肉乡亲,就是我的表姐表弟,就是我在农村感受到的那些病痛与死亡的承受者。

梁鸿前年出版了描写农村和农民生存现状的《中国在梁庄》,因其对农民精神深层困惑的揭示而受到了广泛关注。如果将她的这两部著作参照阅读,基本上可以了解中国农民在近二十五年来的全面生存状态。与《中国在梁庄》相较,《出梁庄记》的视野显得更为开阔,所涉及的人物及其生存搏斗史也更具有历史的硬度。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剧,庞大的农民工队伍以及他们的生存挣扎,他们内心的喜与愁,他们的苦与涩,是这个时代洪流中涌动最为剧烈的能量,也最终映射这个时代剧变光环之下的惨烈和忧伤。

与梁鸿的感觉相近,我在自己的博客里每每提及亲人惨伤离别的时刻,总有一种不无羞愧的想逃离的感觉。在自己所遭遇的琐碎的都市生活压力当中,甚至在我喜爱的工作当中,那些不无机械色彩的日常操作也在很大程度上钝化了我们曾经丰沛而细腻的情感。农村那些司空见惯的病痛、死亡和对贫困的焦虑,当然还有那顽强的挣扎和忍耐,似乎都在我们的不断远离中被隔开了距离。现在,我们需要重新激活一切敏感、善良、正直而朴素的情感因子,与我们的底层一同参与到这个伟大而残酷的历史进程中去,努力去理解这个时代,理解我们的亲人,理解我们自己的生命质量和责任。

自己去年一直在学理上研究葛兰西所说的“有机知识分子”的问题,似乎有所感悟。我们这些出身于底层的知识人,似乎很容易成为逃避为底层寻求利益诉求之责任,努力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所谓专家或公共言论人。实际上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真正的“有机性”很容易丧失,甚至很容易成为与权贵阶层的附庸。这一切的一切,都体现我们最近经历的这三十年的教育经历当中。尤其是当下,许多青年人似乎对规则和公理普遍失去了探究的热情,而只想成为一个钱理群先生所说的那种“精致的个人主义者”,只想成为对权贵充满“羡慕——忌妒——恨”的屌丝,只想利用现有“规则”向食利阶层爬行并营造个人小园地的精神侏儒。面对这一切的一切,梁鸿的文字中所折射出的对于底层的强烈同情和责任感,显得更为珍贵并且富有力度。

当然,读此书稿也会感觉有一些地方衔接得不够流畅,但我一下子也提不出太好的建议。书稿的章节安排完全按调研时间顺序排列,是否会影响到思想扩展的一些次序?

作为校友和同事,我为梁鸿在创作能取得如此好的成绩感到由衷欣慰和自豪。但我依然对她有关中国乡村的写作充满新的期待。也许她可以写出一部更大规模的真正的长篇小说,毕竟,我们现在正缺乏全面深入表现近三十年来农民工生存历程的好文学。

成语个人主义:自私自利。如:毛泽东《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这是小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表现。”又如:在某些党员中还存在着比较浓厚的个人主义和自私自利的思想意识。——《个人和集体》

成语司空见惯:司空见惯[sī kōng jiàn guàn],意指司空,职官名。“司空见惯”比喻经常看到,不足为奇。语出唐·孟棨《本事诗·情感》。[源]唐·孟棨《本事诗·情感》(据《历代诗话续编》引)刘尚书禹锡罢和州,为主客郎中。集贤学士李绅罢镇在京,慕刘名,尝邀至第中,厚设饮馔。酒酣,命妙妓歌以送之。刘於座上赋诗曰:“鬌梳头宫样粧,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李因以妓赠之。另可参考:唐·范摅《云谿友议·卷中·中山悔》[典故]“司空见惯”这句成语,与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有关。刘禹锡和柳宗元是好友,两人都因宰相王叔文的牵连被贬官。之後,刘禹锡的仕途就相当的乖舛,屡经波折後,好不容易才在唐文宗太和二年回到朝廷担任主客郎中的官。“司空见惯”的故事,大概就发生在这个时候。当时京城有位曾经担任过司空的李绅,也喜爱诗歌,因为久仰刘禹锡的才名,所以特别在自家摆设盛宴款待他。席中,还安排一位年轻貌美的歌妓表演。刘禹锡看到李绅随手一摆,就是这麽盛大的场面,想必早已见惯了,不禁为自己乖舛遭遇,感到非常悲伤。刘氏曾经在江南担任过刺史,所以诗中自称为“江南刺史”。後来从这段故事摘出“司空见惯”这句成语,用来比喻经常常看到,不足为奇的意思。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