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读后感6篇800字

浏览

本文含读《散文》有感、余秋雨散文集读后感(787字)、张晓风的散文读后感(792字)、林清玄散文集读后感(794字)、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读后感与赏析(800字)、席慕容散文读后感(801字)、关于建军节的作文:建军节91周年阅兵观后感(802字)等800字左右的读后感6篇,供您参阅。

余秋雨散文集读后感_787字

这几天断断续续地在阅读向同事借的《余秋雨散文集》。一向不读文学著作的我突然冒出读余秋雨先生的冲动,是因为今年青年歌手大奖赛中看到了他做的现场点评。当时听他的点评只感觉到非常的亲切舒服,后面一了解才得知原来他是当前国内顶尖的文人骚客之一,是深刻领悟到了中华文化底蕴的极少数学者之一。总之,拜读他的著作的动力来自于对他人格的敬佩,对他深邃智慧的顶礼膜拜。

翻开借来的书,发现印刷非常的粗糙,而且还有错别字,这印证了同事事先声明的盗版之说,也同时让我萌生了到对余先生的一丝歉意。翻开目录,看见了广受赞誉的“文化苦旅”的章节,顿时觉得非常亲切。最开始看的是集为“文明的碎片”的访谈录,其中的文字与在央视看到的现场点评非常相似,看着它就像在聆听余先生的教诲一般。余先生的回答通常是非常真诚而实在的,在此之上,又不缺乏超脱,他像是非常的了解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来龙去脉过去现在,他通常是能从不同的人和心态的角度去充分地阐述一件事情一个现象一种心情的原本面目。看着看着,我开始感叹文字所能诠释的范围了,也许是因为我太相信“很多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句话以至于不习惯于用文字表达思维和心情了吧!余先生在简洁的字里行间把一些平常我认为简直无法表达出来的感悟展示得淋漓尽致。这又使得我开始提醒自己应该重新审视对文学作品的态度了(因为我之前很少涉足文学作品)。

看到了“文化苦旅”,其中的篇章大概都是余先生游历过一些古迹后的心情记录吧。每读一篇,总能轻易地想象他在游历时的复杂心情和游玩之后回想的沉静和清澈。

总之,我深深地受到了感染,也许是被余先生的那种深邃、也许是被中华文化的博大精神、也许是被现代文明社会中的野蛮现象、也许是被众多先贤们的智慧才气、也许是被能诠释心情的平淡无奇的文字、也许是被自己内心真正的感悟、也许。

我会继续看,而且会看更多类似的、能激荡我心海的文字。

成语不可言传:言:言语。指对某些事理只能揣摩领悟,不能用言语来表达。如: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五:“诸法寂灭相,不可以宣言,和尚如何为人?” 明·圆极居顶《续传灯录》卷二十四:“妙契不可以意到,真证不可以言传。”又如:医者,意也,脉之深趣,不可言传。——宋·曾慥《类说》卷十五引《谈宾录》

成语顶礼膜拜:顶礼:佛教拜佛时的最敬礼,人跪下,两手伏地,以头顶着受礼人的脚;膜拜:佛教徒的另一种敬礼,两手加额,跪下叩头。虔诚地跪拜。如:清·俞万春《荡寇志》第一百十四回:“又添一个青年女子,顶礼膜拜,行状举止,仿佛慧娘。”又如:这句话传扬开去,一时哄动了吉州百姓,扶老携幼,都来顶礼膜拜。——清·吴趼人《痛史》第二十回

张晓风的散文读后感_792字

文/李卓矾

半个学期已经过去,手中的这本散文集也已大致读完,约有两百页的一本书籍却是收录了作者辛勤笔耕挥洒的数十篇散文经典。而我从初读时的柔情有感,也演变到了最后的铿锵怀思。

她总是极为乐观的,说的出:“日子是美丽辉亮的,我爱的是日子的本身;如果日子是黯淡难熬的,我感激的是:‘我竟有那么完好的健康能以承受这一切。’”这样的话。或许她研读过道家的著作,又或许是她生来便有感于相对,用巧思辩解着无奈的生活。听闻她近年来罹患肠癌,却仍能以孙悟空自比:“当孙悟空和妖精打架时,如果大叫妖精的名字,妖精便会自卑地逃走。当知道身体的对手是谁,对手也会逃走。”这是怎样的豁达,让那些身心俱受限于病痛的人们情何以堪。张晓风的面容也给予我了一种沧桑磨砺之后看遍万物的洒脱,书卷的沉淀会有一种质的改变,和蔼而又亲近。

她是柔情的。在徐学先生为她撰写的序中不乏有对万物怀思怀情的句子。她似乎柔的似水,一点一滴的渗入生活的每处细节,期冀于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编篡自传,赞美与万物,专为那些被人所忽视的鸣屈叫冤,却从没有无病呻吟,矫揉造作。那只是一种有感而发。

她是豪迈的。在我所读的这本书中最偏爱的是那篇《杜鹃之笺注》,其他的文章皆好,却独独这篇带给了我凄烈之感。从那之后刺目的明红带给我的便是一种凄艳与不屈。张晓风专擅于以小见大,可隐于其后的却是一种大的构思。她能够用短短百字便从风衣写到了浩瀚的风,乃至天地,却又能够在最后不着痕迹的回到风衣,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我无法企及的功力,以至她的自信与遣文造字。

她的文章给予了我她内心的缩影。她文章中的话,有我曾经想到过的,也有没想过的,可她却一一罗列出来供我们思考,有时候我钦服于她的大方,给予了我许多的收获。用她的乐观,柔情,豪迈乃至包容去接受这个世界如何?这个世界需要礼赞,人生需要希冀,让这本书成为我的晨曦,带着无尽的感怀去迎面明天吧。

成语无病呻吟:无病呻吟[wú bìng shēn yín],意指没有生病但却发出呻吟声。语出宋·辛弃疾〈临江仙·老去浑身无着处〉词。後用“无病呻吟”比喻人故作忧戚状或妄发牢骚。也讽喻文辞的矫揉造作,言不由衷。[源]宋·辛弃疾〈临江仙·老去浑身无着处〉词(据《全宋词·辛弃疾》引)老去浑身无着处,天教只住山林。百年光景百年心,更欢须叹息,无病也呻吟。试向浮瓜沈李处,清风散发披襟。莫嫌浅後更频斟,要他诗句好,须是酒杯深。[典故]“呻吟”是病痛或哀伤所发出的声音。有病呻吟是正常,如果没有生病也在那儿哼哼唉唉,就有点无端忧戚或妄发牢骚了。宋代辛弃疾有一阙〈临江仙〉词,说自己年华老去,似乎没啥用处了,所以老天要自己隐居於山林中。但是回想自己过去几十年的生命历程,曾有许多欢乐却换来今日的叹息,就警觉自己竟然无病也在呻吟。这是“无病呻吟”的原义。这句成语比较常用的是它的引申义。因为是无病呻吟,所以就有矫揉做作的意思,常用来比喻作品缺少真感情,矫揉造作,说些言不由衷的话,或讥讽人装腔作势。此成语也作“不病而呻吟”。例如宋代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一三》谈到汉代蔡琰所作的〈胡笳〉诗,虽然不合楚语,但是情感从内心发抒出来,真诚动人,胜过那些不病而呻吟的作品。

成语言不由衷:由:从;衷:内心。话不是打心眼里说出来的,即说的不是真心话。指心口不一致。如:《左传·隐公三年》:“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杨伯峻注:“人言为信,中同衷。”又如:旋复下一通令,洋洋洒洒,约一二千言,小子因他言不由衷,不愿详录。——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二十八回

林清玄散文集读后感_794字

文/陈顗彦

这本书的封面是不出众的。

“林清玄”三个大字印在封面正中央,再往左为他的经典作品,再是出版社。上下两块都是清雅的荷花;上面为一朵花苞被一朵硕大的荷叶遮住了“半面”,而又一朵清雅、正在怒放的荷花又被那荷叶衬着,诗意盎然。而下面是一朵墨荷与一朵粉色的荷花并肩立着,又使粉色的荷花显得倍加耀眼……

醉后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思过方知爱恨;很过方知情深。理智只不过是人生的一部分,感情才是人生的全部。生命中很多事,你错过一小时,很可能就错过一生了。

这又是一个满怀愁苦的作家罢!我思忖道。在我所读过的台湾作家的作品中,很少有人会以一个轻快自如的笔调吐露内心愁苦的。众所周知的《乡愁》,虽写的婉转真挚,却也有句“乡愁是一座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的诗句,令人伤感之余,又多了世事的凄楚;刚读的席慕容的文字,也有优雅脱俗的篇章。虽在少数中我也会情不自禁地笑出来,但思过后留下的又是那种心灵的疮痛。

就像《月光下的喇叭手》一样。

“那时月亮很明,冷冷的月芒斜落在他的身躯上,它的影子诡异的往街边拉长出去。”

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与喇叭手的相遇、相知、相思。从字里行间不断地渗出了喇叭手的乡愁。一首骊歌贯穿全文,使我读完后那首歌还在我耳边、心头不住的荡漾。

一只喇叭,被上天吹奏着,音弦操动着老人的经历,拨动著作者的心。“老人专注地吹这首曲子,一次比一次温柔,充满感情,他的腮鼓动着,像一只老鸟在巢中无力地鼓动翼翅,声调却像一首骊歌,等他停的时候,眼里赫然都是泪水”我尤其喜欢这一段,这一段把老人的乡愁描写的淋漓精致,连无助的鼓动翅膀也是在温暖的巢中;“声调却像一首骊歌”又近一步说明了老人的悲伤。若不为此,为什么老人对那首曲子感动地满眼都是泪水呢?

一曲骊歌终了,是是非非散了,生命的红线被忽如其来的风扯断了;唯有封面那不起眼的墨荷,正在独怜倒影。

成语众所周知:大家普遍知道的。如:《玉娇梨》第二十回:“城中宣杂难住,莫苦就在众所周知石村卜一居,与白公为邻。”又如:这种小说的生产,众所周知,主要是为了“爆炸”,所以他特别注意的是政治上的应时。——孙犁《文林谈屑(一)·运动文学与揣摩小说》

成语字里行间: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如:南朝梁·简文帝《答新渝侯和诗书》:“垂示三首,风云吐于行间,珠玉生于字里。”又如:老弟上的条陈,第一要不拘成格,字里行间,略带些古文气息,方能中肯。——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二回

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读后感与赏析_800字

夜了,煮上沸开水,泡一杯香茗,淡淡的清香扑鼻,温润了我干涩的心,走到窗前,依窗远望,黑帷紧紧裹着我的视线。于是轻嗫一口,倍感温馨,母亲的心是我的世界,活在母爱的气息里,我感奋至及。那淡淡的景与缕缕清香交织重叠,再添上史铁生先生巧夺天工之作—《我与地坛》,读来颇有隽永深邃之气。

夜,愈见沉郁而朦胧,不知什么向我招手,带着我打开内心最柔软的情感之门。于是我想哭,可我没有,在这环境之下,只有淡淡如流水般的忧伤,像江南少女缠绵不断,跌宕起伏的情感化作音符在微风中飘散,飘散到内心最深的低谷……

曾记老师说过:世间最伟大的是爱,尤其是母爱。在得知史铁生少量背景资料后,我试着去按照老师要求赏析这篇文章,我怎么开始有能力来体会一个大作家的感情?是共同的感情,将我与作者拉得更近,原来还是感情成为我成熟的催化剂

在《我与地坛》中,作者向我展露了一份沉郁与厚重的思想感情,深邃而透辟,文笔优美而坦诚,丝毫不乏一个作家的独特视角认识事物的共性。

作者在文中与地坛的关系渗透着看似简单实则极为丰富的感情,地坛中的风风物物,在作者感情的重染下仿佛变得灵气十足的感情,这里有人物与自然的对话;人的感情、思想间的相互碰撞,在第二部分作者贯穿的始终是对母亲诚挚的热爱,对往事的追忆,交织著作者对母亲的理解与对往事的悔恨,对亲情的感悟。

我只能用我乏缺的言语来描述作者复杂的心绪以及深刻的人生启迪。

杯中茶水早尽,唯留苦涩后沁人心脾的甘甜,还有杯子的余温。我静静地驻立在那里,如张爱玲一般的享受清风,还去享受扩大的爱。

也许我没有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那种对大众高尚的爱,也许我没有韩愈《左迁蓝关示侄孙湘》中那种忠贞;也许我将来没有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中那样的豪情壮志,但我有着对母爱的庄严肃敬。呵!我不失望。原来总期望所有美好的事物都被自己占有,而现在已经不再奢求,因为我已经占有了母爱!

成语豪情壮志:豪迈的情感,远大的志向。如:茅盾《温故以知新》:“他们大多数两鬓添霜,然而豪情壮志,更见坚强。”又如:那长街,那小巷,正有无限的豪情壮志拥塞其间。——郭小川《厦门风姿》诗

成语沁人心脾:沁:渗入。原指芳香凉爽的空气或饮料使人感到舒适。也形容诗歌和文章优美动人,给人清新爽朗的感觉。如:沁:渗入。原指芳香凉爽的空气或饮料使人感到舒适。也形容诗歌和文章优美动人,给人清新爽朗的感觉。又如:然而夜气很清爽,真所谓“沁人心脾”,我在北京遇着这样的好空气,仿佛这是第一遭了。——鲁迅《呐喊·社戏》

席慕容散文读后感_801字

读过席慕蓉散文的人,往往会被她那细腻动人的笔调感染。她的文章充满了智慧。她总是把一些不起眼的事物,挖掘出它们内在的美好品质,接着转化为文字,让我们分享。在她的文章中,没有值得去推敲的文字,也没有令人百思不解的深刻哲理,只是顺理成章地向我们一一道述,但却能在人的心中泛起层层涟漪。

拿起一本席慕蓉散文集,往封面上瞅了瞅,标题是“透明的哀伤”。在这几个大字后面映衬着红色的流迹,还有两朵花和飘散的花瓣。想必这本散文集中定是记载着席慕蓉的人生哀伤。仔细阅读完封面上的那首小诗后,我终于明白了:写的都是席慕蓉年轻时由种种事物引发的对人生的感慨。

随意地翻了翻,看到有一标题是《争夺》。心想:席慕蓉在文章中叙述的是谁和谁之间的争夺呢?我带着疑问进入了文章之中。

读完后,我脑中的疑问全都没有了。原来文章描述的是她与工作的争夺,为享受大自然的权利而争夺。结果好不容易从繁忙的工作间隙溜到大自然的怀抱,让心情豁然开朗起来。

是啊,我们生在一个繁杂烦乱的世界,大人有大人的烦恼,我们也有我们学生的烦恼。可是,我们忽略了精神放松的享受。抽出一点时间去寻找我们精神的乐园吧,那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精神能量的地方。和作者一样,用一种散漫的心情,远离繁乱、世俗的土地,到大自然的怀抱去,那儿有天高云淡、风和日丽,没有忙碌的折磨,只有精神给你带来的活力,经过一番后,再重新回到那世俗的尘世,又重新和尘嚣、杂闹接触一番,但此刻我们却是焕然一新的。

此时,我还能理直气壮地说:“我们不是逃避,只是向忙碌的工作做了一次小小的争夺。幸好的是,大自然收纳了我们浮燥的心灵,还给了我们一份无压力的心态。”

放下烦恼,走过大自然,去欣赏蓝天的美;倾听鸟儿的鸣唱;沐浴太阳光的温和。如果你连这都不能做到的话,那你必定不能成大器。但此时不必烦恼,去读一读席慕蓉的散文《争夺》吧!这样,你便多了一份安逸闲情,添了一份愉悦与超脱。

成语豁然开朗: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如:晋·陶潜《桃花园记》:“极初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又如:宝玉豁然开朗笑道:“很是,很是。——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一回

成语风和日丽:和风习习,阳光灿烂。形容晴朗暖和的天气。如:元·李爱山《集贤宾·春日伤别》:“那时节和风丽日满东园,花共柳红娇绿软。”清·吴趼人《痛史》:“是日风和日丽,众多官员,都来祭奠。”又如:是时风和日丽,遍地金黄,青衫红袖,越阡度陌,蝶蜂乱飞,令人不饮自醉。——清·沈复《浮生六记》卷二

关于建军节的作文:建军节91周年阅兵观后感_802字

草原列阵,沙场点兵。看完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1周年阅兵,你一定和话匣君一样心潮澎湃,血脉贲张,激动得不要不要的……

回顾阅兵现场波澜壮阔的一幕幕,其中究竟有哪些是“第一次”呢?下面,话匣君就来做一些不完全的统计。有些,您一定早就已经知道了,这是我军第一次为庆祝建军节而举行的阅兵,这是我军第一次在朱日和训练基地举行阅兵。

而在今天的阅兵现场,展现了更多的第一次。

第一次没有徒步方队,分列式中,从护旗方队开始,受阅部队都是乘坐机动装备接受检阅,无论是轮式战车还是履带战车,以及猛士、山猫等小型机动化作战车辆,都标志着我军全域机动作战能力都有了质的飞跃

第一次全部穿著作训服,以往的阅兵,比如三军仪仗队都是身着礼服,此次沙场点兵,包括女兵在内的所有部队,都是身着迷彩作训服。其中,特种作战群的战士们脸部还涂有伪装油彩,这在历次阅兵中也是第一次,充分体现了更为贴近实战的指导思想。

第一次空地同步推进,以往阅兵,都是地面装备方阵经过后,空中机群才呼啸而来,这一次,空地同步推进,而且,在陆军99A坦克阵列排山倒海而来之前。

先声夺人的是规模庞大的直升机集群,这是以往从未有过的。机群中既有Z—10、Z—19等攻击直升机,也有以Z—8为代表的运输直升机。

直升机搭载的作战人员还在现场实地机降,这是头一遭。由此可见,解放军陆军立体化作战能力有了质的飞跃。

一大批新型作战装备首次公开亮相,“第一”最多的在于空军装备。以往阅兵的常客,歼—8II系列、飞豹系列和歼—10A居然都没轮上。

空中的“王者”:歼—20隐形战斗机首次参加阅兵。尽管去年在珠海航展上,有过惊鸿一瞥,但当三架歼—20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时,话匣君依然无比激动。

高隐身能力:敌人想看却看不到;高机动能力:敌人想打却打不着。先进的航电及武器系统,让歼—20在空中具有不对称优势,能攻善防,堪称“国之利器”。

成语先声夺人:先声夺人[xiān shēng duó rén],意指谓先张大声威,以挫败敌人士气。◎语本《左传·宣公十二年》。[源]《左传·宣公十二年》晋人惧二子之怒楚师也,使軘车逆之。潘党望其尘,使骋而告曰:“晋师至矣!”楚人亦惧王之入晋军也,遂出陈。孙叔曰:“进之!宁我薄人,无人薄我。《诗》云:『元戎十乘,以先启行。』先人也。《军志》曰:『先人有夺人之心。』薄之也!”遂疾进师,车驰、卒奔,乘晋军。《左传·文公七年》秦康公送公子雍于晋,曰:“文公之入也,无卫,故有吕、郤之难。”乃多与之徒卫。穆嬴日抱大子以啼於朝,曰:“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舍适嗣不立而外求君,将焉寘此?”出朝,则抱以适赵氏,顿首於宣子,曰:“先君奉此子也而属诸子,曰:『此子也才,吾受子之赐;不才,吾唯子之怨。』今君虽终,言犹在耳,而弃之,若何?”宣子与诸大夫皆患穆嬴,且畏偪,乃背先蔑而立灵公,以御秦师。箕郑居守。赵盾将中军,先克佐之。荀林父佐上军,先蔑将下军,先都佐之。步招御戎,戎津为右。及堇阴,宣子曰:“我若受秦,秦则宾也;不受,寇也。既不受矣,而复缓师,秦将生心。『先人有夺人之心』,军之善谋也;『逐寇如追逃』,军之善政也。”训卒,利兵,秣马,蓐食,潜师夜起。戎子,败秦师于令狐,至于刳首。《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冬十月,华登以吴师救华氏。齐乌枝鸣戍宋。厨人濮曰:“《军志》有之:『先人有夺人之心,後人有待其衰。』盍及其劳且未定也,伐诸?……”[典故]“先声夺人”指先张大自己的声威,藉以挫败敌人的士气。这是两军对阵时,常用的战术。它的语源出於《左传》所引的《军志》。《左传·宣公十二年》载:“《军志》曰:『先人有夺人之心。』”《左传·文公七年》也说:“『先人有夺人之心』,军之善谋也。”《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又引《军志》:“先人有夺人之心,後人有待其衰。”“先人有夺人之心”是说:“抢在敌人之前动手,可以劫夺敌人的战斗意志。”据《左传》,宣公十二年春,楚庄王围郑,郑襄公肉袒牵羊请降。夏,六月,晋师救郑,与楚对阵,诸将和、战主张不一。晋魏錡曾向晋君请求担任公族大夫而未得,赵旃请求担任公卿也未得,两人都怀恨在心,想要晋师打个败仗。所以请求派他们去向楚军挑战,但晋君不允许;又请求去邀请楚人来同盟,晋君接受,派二人一起前去。这时侯,晋、楚之君事实上都有意和解,晋君深怕二人怀恨前往,也许会滋生事端,为求有备无患,所以派出兵车前往接应。楚营将领潘党看见兵车扬起的尘土,立刻向中军告急,孙叔敖就说:“宁可我们先侵犯敌人,不要让敌人侵犯我们。《诗》说:『元戎十辆,在前面开道。』就是要抢先攻击敌人。《军志》也说:『抢在敌人前面,可以劫夺敌人的战斗意志。』我们冲过去吧!”於是就疾速进军,战车飞驰,士兵奔跑,掩杀晋军,获得胜利。“先声夺人”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出来。

成语言犹在耳:犹:还。说的话还在耳边。比喻说的话还清楚地记得。如:《左传·文公七年》:“今君虽终,言犹在耳。”又如:言犹在耳,忠岂忘心。——唐·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