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读后感10篇150、200、300字

浏览

本文含读《朝花夕拾》有感、读朝花夕拾有感(173字)、朝花夕拾读后感(191字)、朝花夕拾150字读后感(204字)、朝花夕拾读书笔记(249字)等150字、200字、300字左右的读后感范文10篇,供您参阅。

读朝花夕拾有感_173字

《朝花夕拾》中的《二十四孝图》,也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原本培养孩子孝心的《二十四孝图》,竟然在孩子心中留下可怕的阴影,使其觉得“白发的祖母,是和我不两立的人”!呜呼,封建礼教毒害少年,何其之深!

《二十四孝图》,和《风筝》(《呐喊》鲁迅)所想表达的实际大同小异,这可以说是旧中国教育制度上的欠缺,但是,这难道不是中国的弱点所在吗!

成语大同小异:大体相同,略有差异。如:《庄子·天下》:“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又如:说的是侯统领一个,其实如今做官的人,无非与侯统领大同小异罢了。——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四回

朝花夕拾读后感_191字

在《朝花夕拾》当中,我们还可以看到鲁迅于细微事件中对整个世界的审视。比如,作者在照料生病的父亲时,便深深地感觉到这个社会上有一种无形的病让人痛楚——且无法通过医生来医治。作者留学日本时,碰到了一位令人敬仰的良师——藤野先生,但却因平日生活里看到人性冷漠的一面,从而做出弃医从文的决定。而好友范爱农的死,则令作者沉入了一种复杂而难以排解的心绪,并由此开始反思像范爱农这样一批人的命运。

朝花夕拾读后感_201字

老师曾说过:“阅读《朝花夕拾》时,我们应当时时提醒自己:这是一个颠沛流离的中年男人对自己过去的回忆。作者在文中所提及的那些童年时期的喜和悲、爱与憎,实际上已被当下一种成熟的、融融的爱意所包围;相对于自己”离奇“的现状而言,这种留存于记忆当中的”意味“备受心灵的呵护。这种爱意是单纯的、流动的、温柔的,它不仅出现在作者对长妈妈的回忆里,也出现在对”五猖会“的怀想中,还出现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路途。

成语颠沛流离:颠沛流离[diān pèi liú lí],意指“颠沛”,比喻世道衰乱或人事挫折。语出《论语·里仁》。“流离”,流亡离散。◎语出《汉书·卷二四·食货志上》。“颠沛流离”形容生活困迫不安,四处流浪。[源]《论语·里仁》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汉书·卷二四·食货志上》末年,盗贼群起,发军击之,将吏放纵於外。北边及青徐地人相食,雒阳以东米石二千。莽遣三公将军开东方诸仓振贷穷乏,又分遣大夫谒者教民煮木为酪;酪不可食,重为烦扰。流民入关者数十万人,置养澹官以禀之,吏盗其禀,饥死者什七八。莽耻为政所致,乃下诏曰:“予遭阳九之阸,百六之会,枯旱霜蝗,饥馑荐臻,蛮夷猾夏,寇贼奸轨,百姓流离。予甚悼之,害气将究矣。”岁为此言,以至於亡。《汉书·卷四五·蒯伍江息夫传·蒯通》蒯通知天下权在信,欲说信令背汉,乃先微感信曰:“仆尝受相人之术,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而不安;相君之背,贵而不可言。”信曰:“何谓也?”通因请间,曰:“天下初作难也,俊雄豪桀建号壹呼,天下之士云合雾集,鱼鳞杂袭,飘至风起。当此之时,忧在亡秦而已。今刘、项分争,使人肝脑涂地,流离中野,不可胜数。……。”《汉书·卷八三·薛宣朱博传·薛宣》朕既不明,变异数见,岁比不登,食廪空虚,百姓饥馑,流离道路,疾疫死者以万数,人至相食,盗贼并兴,群职旷废,是朕之不德而股肱不良也。[典故]“颠沛流离”系由“颠沛”及“流离”二语组合而成。“颠沛”出自《论语·里仁》,内容记录孔子说过的一段话,他主张人们应该用正当的方法去取得富、贵,远离贫、贱。君子如果失去仁德,还能被称为是君子吗?一个真正的君子无论是在仓卒之间,或是在世道衰乱、人事挫折的环境中,都会守住仁德,不会做出违背仁德的事情。“流离”则是出自《汉书·卷二四·食货志上》。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建立新朝。先是贬低外族,开启战端;之後又一味仿古,更改既有的制度法令,末年又遇到乾旱谷物歉收,一时间天下动乱,百姓生活陷入困境。王莽认为田地会没水灌溉,作物遇上霜害和蝗灾,导致连年灾荒,加上外族侵犯,盗贼群起,使得百姓流亡离散,都是因为他正遭到厄运。没多久之後,新朝就灭亡了。“流离”的典源又见《汉书·卷四五·蒯伍江息夫传·蒯通》、《汉书·卷八三·薛宣朱博传·薛宣》。〈蒯通传〉内容则是表述谋士蒯通为齐王韩信分析天下局势,说到刘邦和项羽相争多年,造成人民惨死,流亡离散荒野。因而建议齐王韩信发挥手握重兵的影响力,进而与楚、汉三足鼎立。〈薛宣传〉内容则是表述汉成帝责备薛宣在六年宰相任内,怠忽职守,导致国家谷仓空虚,使得百姓挨饿,流亡离散各地,几万人因此生病而死。後来“颠沛”和“流离”被合用成“颠沛流离”,用来形容生活困迫不安,四处流浪。

成语肝脑涂地:涂地:涂抹在地上。形容惨死。也形容竭尽忠诚,任何牺牲都在所不惜。如:《史记·刘敬书孙通列传》:“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又如:今得相随,大称平生,虽肝脑涂地,无恨矣。——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八回

朝花夕拾150字读后感_204字

这几天,我读了一本书,叫《朝花夕拾》。这本书是鲁迅写的,写的是鲁迅的往事。它是一本家喻户晓的散文集。是一本必读的散文集。是一本如良师益友的散文集。

《朝花夕拾》不只是为少年儿童写的,但写了许多关于儿童的事,读起来兴味盎然,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我们总能从中读出不同的味道来。

我的童年已渐渐远去,留下了一个美丽的回忆,多么怀念童年的时光啊!无拘无束、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童年,一个惹人怀念的时代!

成语家喻户晓:家喻户晓[jiā yù hù xiǎo],意指“家喻户晓”典源作“户告人晓”,意为告诉家家户户知晓。语本汉·刘向《列女传·卷五·梁节姑姊》。後来引申为家家户户都知晓,形容事情、名声传播极广。[源]汉·刘向《列女传·卷五·梁节姑姊》梁节姑姊者,梁之妇人也。因失火,兄子与其己子在火中。欲取兄子,辄得其子,独不得兄子。火盛,不得复入,妇人将自趣火,其人止之曰:“子本欲取兄之子,惶恐卒误得尔子,中心谓何,何至自赴火?”妇人曰:“梁国岂可户告人晓也!被不义之名,何面目以见兄弟国人哉!吾欲复投吾子,为失母之恩,吾势不可以生。”遂赴火而死。《宣和书谱·卷二〇·叙论》昔者帝王坐法宫,垂衣裳,不出九重深密之地,使四方万里,朝令夕行,岂家至户晓也哉!以吾有庆赏刑威之柄,以驭之而已。[典故]“家喻户晓”原作“户告人晓”。汉朝时,刘向编了一本《列女传》,讲述古代贞烈女子的故事。其中有一篇是叙述古代梁国的一位妇人,有一天家里失火了,她的孩子和侄子都在里面。妇人跑进大火中,原想先救侄子,在慌乱中抱出一个小孩,一看原来是自己的孩子。眼看火势愈来愈大,已经不可能再进去救人。妇人心里十分难过,想投火自尽,旁人赶紧把她拦下劝说:“你原本是想救侄子,只因一时慌乱才救成自己的孩子,又何必想不开呢?”妇人说:“话虽如此,但我又怎麽可能挨家挨户的去解释,让全国上下都知道呢?一定会有许多人不了解事情的经过,因而指责我偏心,只救自己的孩子,我以後都要背负这个不义的罪名,还有什麽脸见人?要我再把自己的孩子推回火场,和侄子一起死,我这个做母亲的也办不到,这样下来,还是只有一死吧!”说完就冲进屋子,葬身火海。在这篇故事中,原作“户告人晓”,指的是挨家挨户告诉大家知道。到了北宋的《宣和书谱》,有这麽几句话:“昔者帝王坐法宫,垂衣裳,不出九重深密之地,使四方万里朝令夕行,岂家至户晓也哉?以吾有庆赏刑威之柄以驭之而已。”说皇帝端坐深宫中,靠着行政机制的运作,不用挨家挨户告知就能实行政令,也是同样的用法。後来“家喻户晓”这句成语就由此演变而出,用来表示家家户户都知道,亦用来形容事情、名声传播极广。

成语无拘无束:拘、束:限制、约束。形容自由自在,没有牵挂。如: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回:“逐日家无拘无束,自在逍遥此一长生之美。”又如:他放开缰绳,任由枣红马无拘无束和驰骋。

读朝花夕拾有感_232字

鲁迅先生,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以笔作枪,字字掷地有声,这本《朝花夕拾,虽是回忆性的散文集子,但丝毫不改其风貌,对于作品中所指出的旧中国的弊端,我看过后犹触目惊心,一面庆幸自己出生在了祖国富强的年代,一面又下定决心,尽我所能不让悲剧重演。

在过往的日子里,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太多屈辱的历史,而如今,在祖国繁荣富强的今天,身为未来栋梁的我们,怎能不为了中国而去努力呢?从《朝花夕拾》中,我惊见自己的影子,那么单薄,那么坚定的影子!

鲁迅先生,中国正在崛起!

成语触目惊心:看见某种严重情况,心里感到震惊。如:唐·韩愈《昌黎集·贞曜先生墓志铭》:“及其为诗,刿目怵心。”又如:又因他姓赤,惟恐厕内倘有赤痢血痔之类,也好教他触目惊心,时常打扫:因此把他派了。——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九回

成语掷地有声:掷:投、扔。比喻文章文辞优美,语言铿锵有力。如: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孙兴公作《天台赋》成,以示范荣期云:‘卿试掷地,要作金石声。’”又如:斩钉截铁,字字雪亮,此等灯迷,可谓掷地有声了。——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一回

朝花夕拾读后感_243字

我读鲁迅先生的这篇布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处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忽然间,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重,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与玩伴一起捕鸟,但由于性急,总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当他读书读得入神时,却没发现他的学生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优质戏,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

成语聚精会神:会:集中。原指君臣协力,集思广益。后形容精神高度集中。如:汉·王褒《圣主得贤臣颂》:“聚精会神,相得益(章)彰。”又如:看校样时的聚精会神,就和在写作的时候一样,因为我的目的要使它没有一个错字。——邹韬奋《经历·一个小小的过街楼》

成语集思广益:指集中众人智能,广泛进行议论。如:清·昭梿《啸亭杂录·钱南园》:“国家所以设立衙署,盖欲诸臣共集一堂,互相商榷,佞者既明目共视,难以挟私,贤者亦集思广议,以济其事。”又如: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说!集思广益,说出来商量。”

朝花夕拾读后感_246字

朝花夕拾这本书讲述了鲁迅先生的童年琐事。其中,我对狗、猫、鼠这篇文章最感兴趣。

这篇文章讲述了鲁迅先生仇猫。他觉得猫的性情就和别的野兽不一样,捕食雀鼠,总不肯一口咬死,一定要慢慢玩弄,待玩弄够后才肯吃下去。它不是和狮虎同族吗?可是就是有这么一副媚态。鲁迅先生仇猫,狗也仇猫。也就是真么一回事,动物们商议要事,鸟、鱼、兽都到齐了,单单缺了象,派狗去迎接象。狗没见过象,大伙就告诉他,象是驼背的。狗去吧,遇见了猫。猫便弓起脊梁来。狗便招待猫,将猫介绍给大家。但大家都笑了——狗和猫变成了仇家。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_249字

初读这本书,讲实话,我也不是很读得懂。就连那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也是学得似懂非懂的。我甚至觉得:鲁迅的这些文章,看起来简直就是象在跟你聊天似的,哪算得上什么名著?

后来多读了几遍,我懂得了,不要把这样的名著当作美文,其实,这本书的文章看似“聊天”也正是鲁迅的文字魅力所在。它看上去很朴实,甚至比较口语化,但为什么却能够深深地吸引人呢?就是因为这样的朴实,让人感觉很亲切,就象他站在你面前跟你诉说着什么似的,“说”到兴奋处,文字又会变得非常热烈,这就让人能够从中品味和感受鲁迅的点点滴滴。

成语点点滴滴:一点一滴,形容数量非常少。如: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四回:“眼光四射,口中流出涎来,点点滴滴,滴在水内。”又如:学习要靠点点滴滴地积累。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_249字

无可否认,鲁迅的骂功是中国一绝,以致于骂狗、骂猫、写鼠也有人惶惶不安,那顶带刺的高帽戴上了,也就取不下来了。难怪鲁先生爱骂“狗”,这“骂畜生”不“犯法”的好事,也只有他老人家占尽光,好歹比那杀猪的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快活自在。

且不说那些“名人名教授”有没有狗血淋头,但这“不好惹”的“高帽”却戴牢了,堂而皇之地“以动机褒贬作品”,是人就看得出,那柄“匕首”是正中“要害”。

连一本薄薄的回忆散文集中都充斥着满腔愤慨之情,及见其他那些杂文、小说集的锋利。讽刺有魅力,当然,在鲁迅笔下,那叫艺术。

成语狗血淋头:旧时迷信说法,谓狗血淋在妖人头上,就可使其妖法失灵。后形容骂得很凶,使被骂者如淋了狗血的妖人一样,无言以对,无计可施。如: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五十三回:“马知府道:‘必然是个妖人!’教去取些法物来。牢子、节级将李逵捆翻,驱下厅前草地里,一个虞候掇一盆狗血没头一淋。”又如:在联合国会议上,在板门店谈判中,被骂得狗血淋头,一句踊也无法回。——谢常见哉《放毒犯》

成语堂而皇之:堂皇:官署的大堂,引申为气势盛大的样子。形容端正庄严或雄伟有气派。也指表面上庄严正大,堂堂正正,实际却不然。如:鲁迅《花边文学·“莎士比亚”》:“末一句是客气话,赞成施先生的其实并不少,要不然,能堂而皇之的在杂志上发表吗?”又如:现在这时代,劳动做工是堂而皇之的了。——叶圣陶《四三集·一个练习生》

朝花夕拾读后感_262字

虽然在鲁迅的童年中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灿漫的感情,让人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我读鲁迅先生这些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有采摘野花野果。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的严厉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学就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因此我才会那样喜爱,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异常的亲切。

成语令人神往:令:使,让;神往:心神向往。使人非常向往。如: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二十七:“今着术湮没,怅望当时蹈海之风,令人神往不已。”又如: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二十七:“今着术湮没,怅望当时蹈海之风,令人神往不已。”

成语天真烂漫:天真烂漫[tiān zhēn làn màn],意指“天真烂漫”之“烂漫”,典源作“烂熳”。“烂熳”同“烂漫”。“天真烂漫”形容性情率真,毫不假饰。语本宋·龚开〈高马小儿图〉诗。[源]宋·龚开〈高马小儿图〉诗(据元·吴师道《吴礼部诗话》引)华骢料肥九分臕,童子身长五尺饶。青丝鞚短金勒紧,春风去去人马骁。莫作寻常厮养看,沙陀义儿皆好汉。此儿此马俱可怜,马方三齿儿未冠。天真烂熳好容仪,楚楚衣装无不宜。岂比五陵年少辈,胭脂坡下斗轻肥。四海风尘虽已息,人材自少当爱惜。如此小儿如此马,它日应须万人敌。老夫出无驴可骑,乃有此马骑此儿。呼儿回头为小驻,停鞭听我新吟诗。儿不回头马行疾,老夫对之空啧啧。宋·岳珂《宝真斋法书赞·卷五·张长史春草三帖跋》按长史以草圣得名,盖其天真烂漫,妙入神品,而非矩矱步武者。[典故]“天真烂漫”典源作“天真烂熳”。龚开,江苏淮阴人,为南宋著名画家。他最喜爱画鬼怪和锺馗,风格奇特,但可惜存世的作品极少。〈高马小儿图〉为其画作之一,此画描绘了一名沙陀族少年与一匹骏马,画中并赋有一诗,述载此画作产生之背景。其中四句“此儿此马俱可怜,马方三齿儿未冠。天真烂熳好容仪,楚楚衣装无不宜”,意思是说:画中骏马约才三岁,少年亦青涩未成年,他们的神态天真无邪,毫不矫饰,两者的组合惹人喜爱,似乎无论以什麽样光鲜整齐的衣着来装饰都将十分合适。後来“天真烂漫”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性情率真,毫不假饰。出现“天真烂漫”的书证如宋·岳珂《宝真斋法书赞·卷五·张长史春草三帖跋》:“长史以草圣得名,盖其天真烂漫,妙入神品,而非矩矱步武者。”长史即张长史,指的是盛唐时著名书法家张旭,他极好喝酒,酒後形骸放浪,意气洒脱,放荡不羁。而其字又如其人,挥洒之间,笔势奇特奔逸、连绵回绕,故有“草圣”之称。岳珂评张旭之所以能为“草圣”,乃因其性格率真,不为传统规矩所拘束,故能创造出新的风格。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