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固醇并非越低越好

浏览

步入不惑之年的刘女士,体态日渐丰腴。凡是熟悉她而又几年没见面的人,现在见了,都说刘女士“福相”。不久前刘女士参加体检,结果发现胆固醇增高。她想起自己的父亲,原先也是胆固醇增高,后来得了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而猝死;婆婆开始时也是胆固醇增高,后来相继得了高血压、脑梗塞、脑溢血而撒手人间。于是她开始紧张起来。她先是挑食、偏食,凡是胆固醇含量高的菜肴,一概拒之口外,后来竟然发展到只吃素不吃荤。刘女士认为胆固醇越低越好。应该说,胆固醇增高后,进行适当的饮食控制是需要的。但是胆固醇并非越低越好。

目前血脂全套检测包括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100、载脂蛋白B与载脂蛋白A的比例及血糖,共8项。

甘油三酯是由一分子甘油和三分子脂肪酸结合而成的酯类物质。其升高可见于:高脂蛋白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肾病综合征和某些肝胆疾病等;其降低见于α-脂蛋白血症、无β-脂蛋白血症、甲状腺功能亢进、肝功能严重损害、肾上腺功能不全以及消化吸收不良等。

胆固醇增高见于:肾病综合征、某些肝胆疾病、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家庭性高α-脂蛋白血症等;其降低见于严重肝功能障碍、急性感染、甲状腺功能亢进、营养不良、严重贫血等。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其浓度与冠心病的发生率呈负相关。其浓度降低,见于急、慢性肝病、心肌梗塞、糖尿病、慢性贫血和甲状腺机能异常等。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子,若浓度大于正常值,则提示冠心病发生的危险性较高。其值升高见于甲状腺机能减退、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肝胆疾病,其值降低见于骨髓瘤、甲状腺功能亢进和严重肝病等。

血清载脂蛋白A1降低与载脂蛋白B100升高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见于冠心病、未控制的糠尿病、肾病综合征、活动性肝炎或肝功能低下等。

血糖测定对诊断糖尿病很有参考价值。糖尿病可诱发高脂血症。血糖增高见于糖尿病、肢端肥大症、嗜铬细胞瘤、甲状腺功能亢进、脱水等。血糖降低见于胰岛细胞瘤、垂体前叶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严重肝病和糖原累积症等。

需要知道的是,血脂测定的结果受年龄、性别、饮食、情绪、某些药物和妊娠等生理因素影响。所以评价化验报告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

在对上面所述的有了一个大略的了解后,我们可以来探讨一下胆固醇是否越低越好。

法国有位专家对92名60岁以上的妇女作了研究后发现,当每升血液胆固醇含量低于1.5克时死亡率比正常者高4倍。另一项研究表明,低胆固醇水平的脑卒中和肝癌的死亡率较高胆固醇水平者高出2倍。以人口总疾病死亡率来看,低胆固醇水平的死亡率较高胆固醇水平的人要高,说明低胆固醇与疾病的早期死亡有关,可作为一个潜伏性疾病的早期信号。此外,低胆固醇还可致癌、诱发中风。胆固醇是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之一,是构成人体组织细胞的重要物质,在体内能合成多种激素,还能转化成维生素D,具有杀伤细菌和癌细胞的白细胞,其生存得依赖胆固醇;一旦胆固醇含量下降,会使白细胞数量减少,活性及功能降低,癌细胞便趁机繁殖。

不可否认,动脉硬化、冠心病、高血压和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胆固醇增高有密切关系,但并非是唯一的因素。应该全面、正确评价胆固醇的功与过。

一旦血脂升高,有些患者便限制高糖、高脂肪食品,但血脂居高不下,原因何在呢?主要与生活方式不良有关。许多人一日饮食总量的分配是早餐20%或更少,午餐30%~40%,晚餐40%~50%。这就为血脂升高创造了机会。因为晚餐量占到一天总量的一半,饭后又不活动,背靠沙发看电视,还吃水果、零食。于是,营养成份转成脂肪存入,从而使血脂升高。正确的饮食分配应该是早上35%,中午40%,晚上25%以下。此外,还应注意:

①避免过多摄入如蛋黄、猪油、猪肝和动物内脏等高胆固醇食物。

②避免过多摄入甜食、碳水化合物,如蔗糖、果糖、淀粉类制品。

③避免盲目节食。长期控制饮食,使体内缺乏碳水化合物,肝脏和脂肪中的γ-磷酸甘油下降,甘油三酯因合成减少而下降,但胆固醇不受糖代谢影响,仍会升高。

另外,烟酒过多,多饮咖啡,也会导致血脂升高。“生命在于运动”,要减肥,要降低血脂,同样离不开运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