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麻

概况

异名:水苎麻(《全国中草药汇编》)。

基源:为荨麻科苎麻属植物悬铃木叶苎麻的根、叶。苎麻属全世界约120种;中国约33种、10变种。

原植物:悬铃木叶苎麻Boehmeria platanifolia(Maxim.)Franch.et Sav.(Boehmerta japonica Miq.var.platanifolia Maxim.),又名透骨风(《湖北植物志》),大水庇(《贵州植物志》),火麻(陕西),野苎麻(安徽)。

形态:多年生草本,茎丛生,高1~1.5m;幼枝略带四棱,密被短糙毛。叶对生;叶柄长1~9cm,被毛;托叶披针形;叶片厚纸质,近圆形或宽卵形,长6~15cm,宽5~13cm,顶端3~5骤尖或3浅裂,中央的骤尖狭三角形,基部宽楔形至截形,边缘有不整齐的粗锯齿,上部的牙齿并重出,上面粗糙,两面均被短糙毛;基出脉3条。花单性,雌雄同株,组成腋生穗状或穗状圆锥花序,通常较叶为长;雄花序生于下部叶腋,雄花被片4,长圆形,绿色,外面被毛,雄蕊4枚,与花被片对生;雌花序生于上部叶脉,长达15cm,花簇球形,直径约2.5mm,雌花被管状,被柔毛,花柱线形,宿存。瘦果狭倒卵形,长约1mm,被短糙毛,顶端较密。花期6~7月,果期9~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519页.图1037)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200~1500m的山谷灌丛中或林下、沟边阴湿处。分布于华北、华东、中南及陕西、甘肃、四川、贵州。日本、朝鲜亦有分布。

化学性质

根含花生酸(Arachidic acid)、山萮酸、β-谷甾醇、棕榈酸、硬脂酸、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大黄素甲醚(Physcion)、大黄素(Emodin)、熊果酸,无色矢车菊素、槲皮素、咖啡酸、对香豆酸(Coumarinic acid)。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 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30。

药理

本品根所含的大黄素有: ①抗菌 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弗氏痢疾杆菌,肺炎球菌以及白喉副伤寒杆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1];还有抗须发癣菌等真菌作用[2]。 ②止咳强于大黄酚[3]。 ③抗肿瘤 50mg/(kg·d)剂量时,对小鼠B16黑色素瘤有很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率76%[4]。此外尚有解痉、降压、利尿及杀灭钩端螺旋体等作用[5]

参考文献

[1] 药学学报 1962;9(12):757 。
[2] CA 1976;85:137975w 。
[3] 医药学资料(沈阳) 1972;(7):9 。
[4] 药学学报 1966;13(5);363 。
[5] 中草药 1982;13(3):7。

药性

性味:淡,温。 《四川中药志》:“辛,温。”

功效:解表,生肌。

主治:头风,发烧,跌打损伤,痔疮。 ①《四川中药志》:“疏风解表,活血生肌。用于感冒风寒,头痛,发烧,骨折肿痛。” ②《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民间治跌打内伤,痔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煎汤熏洗或捣敷。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