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罗盘

指示方位的一种仪器。简称罗盘。在航海、航空方面作导航用。

磁罗盘是以中国秦汉时期的“地盘”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地盘”又称日晷,方形,是用来测日影报时的。盘中心竖一标杆(叫做表),杆下平铺一尺(叫做圭),昼间有太阳时,可用圭量出表影长短以确定时刻。一日之内的时间分为十二“时辰”,依次名为“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亦称十二“地支”,刻在地盘四周。影最短的时刻即为正午,与正午相对的位置为正子,就是半夜。把地盘固定在正确的方位,使午刻与最短的表影相重合,就可以随表影所在的位置指明当时的时辰。子午联线还可以用来表示南北方向。子午联线的方向与夜间测量的自盘心至北极星的方向是一致的。卯酉联线则表示东西方向。这样,地盘既可计量时间,也可指明方位。后来,在“十二地支”刻字之内刻上一圈名为甲乙丙丁庚辛壬癸的“天干”中的“八干”,另二干“戊己”则刻在盘中央。在十二地支之外处于四边转角处又刻上“乾坤艮巽”“四维”。这三圈后来又合并成为一圈,按右旋顺序刻成“子癸丑艮寅甲卯乙辰巽巳丙午丁未坤申庚酉辛戌乾亥壬”共24个等角方位角。地盘也从方形改为圆形。使用这种罗盘记时、定向都须事先用圭表测量日影或者夜间观测北极星定出地理南北方向,颇为费时费事,且又不便随时移动。

2000多年前中国的战国时期有人利用司南来测量南北。司南静止时,它的勺柄指向南方。因为中国地区磁偏角很小,所以按当时粗糙的刻度来度量,司南所指的南同地理的南几乎一致。所以,用带有司南的罗盘定出南北方向不仅比用日影法方便得多,而且可以把盘造得小巧便于携带。

到了7~12世纪的唐宋时期,粗笨的司南已逐步发展为细长的磁针了。盘中央镶进一个铜盒,盛以清水,把横串灯草芯的磁针浮在水上,称为水罗盘,或者不盛水,而在盒中心钉进一铜针,尖端朝上,把磁针中部装一轴承托在铜针上,称为旱罗盘,其磁针摆动比较灵活,量度也比较准确。

11世纪,沈括已经发现指南针不正好指南,而稍偏东(以指北为准,则为偏西)。所以用磁针来确定地理南北还需要加上当地磁偏角的校正。

13世纪,海运事业发展起来,逐渐采用磁罗盘导航,并且有了“针路”的记载,表示船行时应取的方向。例如,从福建漳浦的东北镇海街出发开往澎湖列岛去的船,针路为“辰巽”间的方位。

现在航海、航空及测定磁偏角所用的磁罗盘当然要精确得多,不过其原理还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