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48例临床观察

浏览

慢性胆囊炎为临床常见病,单纯西药治疗不仅疗效差,且治疗后极易复发。2000~2004年,笔者以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胆囊炎48例(以下简称治疗组),疗效满意,并与同期采用单纯西药治疗的42例(以下简称对照组),进行了临床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全部90例患者均系门诊病人,全部病例根据临床症状、体征,结合B超检查符合慢性胆囊炎诊断标准。治疗组48例患者,男27例,女21例;年龄最小者28岁,最大者58岁,平均43岁;单纯型36例,伴结石者12例。对照组42例患者,男25例,女17例;年龄最小者25岁,最大者57岁,平均41岁;单纯型33例,伴结石者9例。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抗感染、利胆等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柴胡10g,黄芩10g,白芍15g,甘草5g,干姜6g,陈皮10g,法半夏10g,枳实10g,厚朴10g,金钱草30g,海金沙10g(包煎),大黄10g,芒硝10g冲服,苦参30g。热重者加黄连,胁痛甚者加川楝子、玄胡、香附子、郁金,脾虚便溏者,减大黄、芒硝,加苍术、茵陈。每日1剂,水煎服。
两组均以1周为1个疗程,以3个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

1.3 结果

1.3.1 疗效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B超复查胆囊收缩功能良好。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减轻或消除,B超复查胆囊收缩功能较前有明显好转。好转:临床症状减轻,B超复查变化不明显。无效:临床症状有轻微好转,但B超复查胆囊收缩功能与治疗前无变化。

1.3.2 治疗效果

见表1。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略)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

2 体会

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慢性胆囊炎已成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临床常以右胁部疼痛,脘腹胀满、纳差、嗳气或大便秘结、口苦或伴黄疸、墨非氏征阳性,B超检查,常提示胆囊收缩功能差,甚至无收缩功能,胆囊壁增厚、毛糙。或伴胆囊增大、胆汁瘀积、胆囊结石。中医认为本病属“胁痛”范畴,病位在肝胆,多涉及脾胃。本病之发生,一是情志忧郁,肝失疏泄、胆失通降,胆液排泄失畅,以至湿热内蕴,波及脾胃;二是嗜食肥甘厚味,湿热内蕴,以至肝失疏泄、胆失通降,胆汁排泄失常,使脾胃功能失常。所以治疗应以疏肝利胆、清除湿热为主,并佐以通腑泄热。方中柴胡、枳实、白芍、甘草,疏肝解郁、舒畅气血。黄芩、苦参清热除湿。金钱草、海金沙利胆清热,使湿热从小便而去。大黄、芒硝通腑泄热利胆,使湿热之邪从大便而去。陈皮、法半夏、厚朴、干姜,理气和中化湿,以反佐清热药之苦寒。另外,白芍、甘草有缓急止痛之效,缓解胆管痉挛。近代研究,金钱草能缓解胆道平滑肌痉挛。金钱草、海金沙、芒硝能促进胆汁排泄。所以,诸药合用,共收肝疏胆利、热清湿除、便通胃和之效。故效满意。通过临床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明显优于单纯西药组,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