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漂移说ContinentalDrift

浏览

  大陆漂移说认为大陆不是静止不动的地块,而是沿着地球表面进行运动着的地壳的一部分。在1628年,英国科学家培根(FrancisBacon)就注意到非洲西海岸和南美东岸在轮廓上的相似性。在1880年代末, 奥地利 地质学家爱德华· 休斯(EduardSuess)则提出,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亚和印度曾经是一个较大陆块的一部分,他把这个较大的古陆称为冈瓦纳古陆(Gond-wanaland)。修斯的理论主要是根据南半球的各个大陆分布着有密切联系的地质建造。

  在1912年,大陆漂移理论被德国气象学家 魏格纳(AlfredWegener)重新提出来。魏格纳的论据有些象休斯,他的理论是根据现在被辽阔的大洋分开的陆地在岩石和地形上的相似形,以及根据化石的分布。象许多其它地质学家一样,魏格纳也看到,在各个大陆上的动物化石和植物化石表现出强烈的相似性。他认为,在彼此分离的大陆上存在着的许多相类似的动植物种,不可能是由于它们越过辽阔的海洋迁移的结果,因为动物要游过如此漫长的距离是根本不可能的。大多数科学家根据当时普遍承认的理论很快就对魏格纳提出异议,这个理论认为,动物的迁移的确是存在过,但不是通过游泳的方式迁移,而是通过陆桥迁移的,陆桥曾在地质历史上把各个大陆联起来,但后来沉没入海下。

  魏格纳不同意陆桥说,他提出以下理由:陆桥也和大陆一样,应当是由比地球内部的物质密度要小的岩石构成的。如果巨大的陆块能沉入大洋之中,那么大洋下面地壳的密度应当和陆地的密度是一样的。但是在大洋中进行的重力测量表明,大洋下面地壳的密度要比陆地地壳的密度大。假如陆块被迫沉入到大洋下面的地壳中,那么它应当还会浮起来,因为它比大洋下面的地壳要轻。但是没有发现任何这种重新浮起的迹象。因此,魏格纳提出,北美和欧亚大陆曾经和“冈瓦纳”古陆联在一起,构成一个单一的大陆,他把这个大陆称为联合古陆(Pangea),他还认为,这个古陆大约在22500万年前,也就是 中生代初开始解体。

  魏格纳的漂移理论遭到群起而攻之。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巨大的陆块不可能沿着地球表面向横的方向运动。这个问题一直到1950年代才得到解决,因为在这时,科学家们发现所有大洋盆地中的地壳离开新发现的中脊越远,它的年代越老。人们认为,这些中脊是地壳的薄弱地带,地球深处的熔化的岩石从这个薄弱带冒出来。这些熔融的物质被从地球的深处沿着狭长的裂缝挤出来的结果,把裂缝两侧的海底向两边推开,同时也使大陆之间的距离加宽了。这个新的理论由赫斯(HarryH·Hess)和迪茨(RobertS.Dietz)几乎同时提出来,被称为海底扩张说(Seafloorspreading),支持了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今天,大陆处于运动之中是一个得到普遍承认的事实。对大陆究竟怎样彼此分离以及又是怎样沿着地球表面运动所进行的研究,导致地球科学的一个全新的分支的出现,这个新的分支学科被称为板块构造。

  现在,大陆漂移已经成为一个被普遍接受的概念。人们正在把注意力放到对漂移过程出现以前的大陆进行复原。科学家们认为,所有大陆曾经联在一起,构成一个主要的陆块,被称为联合古陆。然而,还有一些科学家认为,曾经存在着两个主要陆块:劳亚古陆(Laurasia)和冈瓦纳古陆,劳亚古陆是由北美大陆和欧亚大陆组成的,冈瓦纳古陆是由非洲大陆、澳洲大陆、南极大陆、印度和南美洲大陆组成的,两个古陆之间由一个狭窄的海分开。两派学者在原始大陆的解体时间以及各个大陆漂移的路径上,看法是一致的。持有一个原始陆块这一理论的学者们通常认为,最初解体大约发生在两亿年前,也就是三迭纪中期。在此之前,联合古陆由一个泛大洋(Panthalassa)所环绕,北非和欧亚大陆之间被一个小的水体所分开,这个小的水体被称为特提斯(Tethys)海。今天的 太平洋地中海是这些古水体的残余。北美的极地地区和欧洲的东部和北部相连。非洲的西北部与北美的东岸相接,非洲的西岸与南美洲的东岸相连。澳大利亚、印度和南极则与非洲南部相接。

  随着巨大的东西向裂谷系统的发育,联合古陆开始解体,并有 玄武岩岩浆喷出。裂谷系统与赤道相平行,但位于赤道稍北一点。这个裂谷系统揭开了大西洋和印度洋发展的序幕。该裂谷系统今天仍然存在着残迹,这就是沿北美东海岸的三迭纪红色砂岩盆地和玄武岩夹层。

  大约在三迭纪末,西地中海和 加勒比海开始形成。这时另一个巨大的裂谷系统把非洲、南美洲与南极大陆、印度和澳大利亚分开。在 侏罗纪时期,北大西洋继续展宽,而这时非洲和欧亚大陆向彼此互相靠拢的方向漂移,特提斯海变窄。大约在侏罗纪末(大致在一亿三千万年前),另一个巨大的裂谷开始把南美洲和非洲分开,最先分开的是这两个大陆的南部地区,然后在今天的尼日利亚附近,形成了一个狭窄的海。在 白垩纪时期,南美洲与非洲最后完全分离开,北大西洋继续展宽,而南极大陆、印度和澳大利亚离开非洲一直向南漂移。据认为,大约在白垩纪末,印度脱离南极大陆开始了向北插入亚洲大陆下面的5000公里旅行。与此同时,那个把北美与非洲西北部分离开的裂谷继续向北发展,形成了 格陵兰的东缘。

  印度离开南极大陆向北移动,大约在4500万年前,最终和亚洲大陆相撞,形成了 喜马拉雅山脉。与此同时,澳大利亚脱离南极大陆,开始向东北方向漂移。在最近4500万年期间,各个大陆漂移到它们现在的位置上。根据对大洋盆地进行的地球物理研究,取得了大量有关板块在中生代和以后期间运动的资料。然而,近年来,从世界的陆地上取得的资料表明,在中生代以前,甚至在 前寒武纪,都存在着板块运动。但是,早期各个大陆块的相对分布以及它们的形状现在还不太清楚,不象中生代以后的各个板块的位置和形状能予以复原。参见ConvectionCurrents[对流]。再看插页图“古代联合古陆的瓦解”;插页图“漂移着的大陆”;以及插页图“地壳的移动的板块”。

  大陆漂移魏格纳的大陆漂移理论被海底扩张的证据所证实。地壳沿着洋脊(图中的粗实线)裂开,地幔中的物质沿着洋脊涌出。大多数大洋中的地震带(虚线)沿着洋脊分布,在洋脊裂谷带,地震最密集。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