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阐幽

显微阐幽,显示细微之事,说明隐幽之理,使之显见著明。

显微阐幽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xiǎn wēi chǎn yōu
成语注音
ㄒㄧㄢˇ ㄨㄟ ㄔㄢˇ ㄧㄡ
成语简拼
XWCY
感情色彩
褒义成语
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
顯微闡幽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显示细微之事,说明隐幽之理,使之显见著明。

成语用法

作谓语;指揭示隐藏的东西

相关成语

近义词

阐幽显微

成语接龙

1、显微阐幽→幽期密约→约定俗成→成败论人→人地生疏→疏财尚气→气踰霄汉→汉官威仪→仪静体闲→闲花野草→草腹菜肠→肠肥脑满→满脸春色→色胆包天→天老地荒→荒淫无耻→耻言人过→过隙白驹→驹齿未落→落纸云烟→烟断火絶→絶甘分少→少私寡欲→欲谁归罪→罪恶昭彰

2、显微阐幽→幽期密约→约定俗成→成家立计→计无复之→之死靡二→二八佳人→人欲横流→流芳百世→世道人心→心手相忘→忘战者危→危言高论→论德使能→能工巧匠→匠心独运→运蹇时低→低头丧气→气焰熏天→天下一家→家喻户晓→晓风残月→月夕花晨→晨昏定省→省烦从简

3、显微阐幽→幽期密约→约定俗成→成名成家→家散人亡→亡矢遗镞→镞砺括羽→羽翼既成→成风之斫→斫琱为朴→朴斫之材→材薄质衰→衰当益壮→壮气凌云→云朝雨暮→暮色苍茫→茫然若失→失张失致→致之度外→外感内伤→伤心欲绝→绝仁弃义→义断恩絶→絶类离羣→羣而不党

4、显微阐幽→幽期密约→约定俗成→成群集党→党豺为虐→虐老兽心→心腹重患→患难之交→交口称赞→赞不絶口→口呆目钝→钝学累功→功成骨枯→枯苗望雨→雨收云散→散带衡门→门可张罗→罗敷有夫→夫唱妇随→随踵而至→至圣至明→明正典刑→刑余之人→人非木石→石破天惊

5、显微阐幽→幽期密约→约定俗成→成事不说→说东道西→西施捧心→心浮气躁→躁人之死→死心踏地→地覆天翻→翻空出奇→奇珍异宝→宝刀未老→老枢能解→解甲休兵→兵连祸接→接踵比肩→肩背难望→望空捉影→影只形单→单枪匹马→马角乌头→头足异处→处之怡然→然糠照薪

成语用法

成语示例

(1)然则诗话之作,集思广益,显微阐幽,宁滥毋遗,不亦可乎?▼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第四卷

成语造句

(1)成语「显微阐幽」是一个联合式成语。

(2)打开练习本,第二页上写着“显微阐幽”几个大字。

(3)克孜尔乡中学的保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显微阐幽”。

(4)连东哥哥给鹏颖和温莎讲解了“显微阐幽”的故事。

(5)小芳写不出成语“显微阐幽”,所以单元测试只有99分。

(6)小顺不会写成语“显微阐幽”的最后一个字。

(7)去六安市裕安区固镇镇钱集初中的路上,正聪叔叔给裳琳和慧娴讲了『显微阐幽』的历史故事。

(8)然则诗话之作,集思广益,显微阐幽,宁滥毋遗,不亦可乎?见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第四卷。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周易·系辞下》:『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

分字解释

显:xiǎn 1、<形>显著;明显。《柳毅传》:『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2、<形>显贵;显赫。《五人墓碑记》:『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3、<动>显现;显露。《窦娥冤》:『其间才把个屈死的冤魂这窦娥显。』4、<动>显扬。《孙膑减灶》:『孙膑以此名显天下。』5、<形>荣耀。《五人墓碑记》:『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6、<形>旧美称去世的长辈亲属。如『显妣』、『显考』等。[显学] 著名的学说或学派。[显达] 在官场上有地位有声望。

微:wēi 1、<形>隐蔽;不显露。《左忠毅公逸事》:『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2、<形>深奥;微妙。《屈原列传》:『其辞微,其志洁。』3、<形>小;微小;少。《石钟山记》:『微风鼓浪,水石相搏。』4、<形>轻微。《庖丁解牛》:『动刀甚微。』5、<形>地位不高;没有名望。《陈情表》:『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6、<副>偷偷地;悄悄地。《信陵君窃符救赵》:『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7、<副>稍微;略微。《卖油翁》:『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8、<副>隐约。《口技》:『微闻有鼠作作索索。』9、<副>无;没有。《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10、<形>衰微;衰败。《教战守策》:『天下,而唐室固以微矣。』[微独] 不但;非但。[微服] 帝王或官吏等为了隐瞒自己的身份而更换平民的服装。

阐:chǎn 1、<动>开,开辟。《史记·秦始皇本纪》:『阐并天下。』2、<动>阐发,阐明。《周易·系辞下》:『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引] 显露在外。3、<名>古邑名。春秋鲁地。《春秋·哀公八年》:『齐人取讙及阐。』[阐弘] 阐发弘扬。[阐化] 开创教化。[阐缓] 舒缓。[阐济] 开创并完成。[阐拓] 开拓。[阐绎] 阐明陈述。

幽:yōu 1、<形>深沉。《屈原列传》:『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2、<形>昏暗。《涉江》:『下幽晦以多雨。』3、<形>隐晦。《琵琶行》:『别有幽愁暗恨生。』4、<形>僻静。《涉江》:『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5、<形>清幽。《黄冈竹楼记》:『幽阒辽夐,不可具状。』6、<形>幽深。《兰亭集序》:『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7、<动>监禁。《苏武传》:『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幽篁] 幽深的竹林。[幽梦] 模糊不清的梦境。[幽情] 深远而高雅的感情。[幽州] 三代十二州之一,在今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

显:《戌集下·页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呼典切,音宪。《尔雅·释诂》光也。又见也。《玉篇》明也,觌也,着也。《书·泰誓》天有显道,厥类惟彰。〈传〉言天有明道,其义类惟明。又达也。《左传·僖二十五年》是求显也。《孟子》而未尝有显者来。〈疏〉言未尝有富贵显达者来家中。又姓。《风俗通》周卿显甫。又《正韵》晓见切,音韅。觌也。又人名。《礼·檀弓》子显致命于穆公。《释文》显,呼遍切。又叶馨烟切,音羶。《郭璞·朝鲜赞》箕子避商,自□朝鲜。善者所壮,岂有隐显。《说文》显,头明饰也。从页□声。俗作□,非。

微:《寅集下·彳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无非切,音薇。《尔雅·释诂》幽微也。《易·系辞》知微知彰。《书·大禹谟》道心惟微。又《广韵》微,妙也。《礼·礼运》德产之致也精微。又《说文》隐行也。《史记·秦始皇纪》微行咸阳。又《广韵》细也。《孟子》乃孔子,则欲以微罪行。又《玉篇》不明也。《诗·小雅》彼月而微,此日而微。又《韵会》衰也。《诗·小雅》式微式微。〈笺〉微乎微者也。《史记·杞世家》杞小微。又《韵会》贱也。《尚书序》虞舜侧微。又《尔雅·释诂》匿微也。〈注〉微谓逃藏也。《左传·哀十六年》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注〉微,匿也。又《尔雅·释诂》蔽,微也。《晋语》公子重耳过曹,曹共公闻其骈胁,谍其将浴,设微薄而观之。〈注〉微,蔽也。又杀也。《礼·檀弓》礼有微情者。〈疏〉微,杀也,言贤者丧亲,必致灭性,故制使三日而食,哭踊有数,以杀其内情。又伺察也。《前汉·郭解传》使人微知贼处。〈注〉微,伺问之也。又《尔雅·释训》骭疡为微。〈注〉骭,脚胫。疡,疮也。《诗·小雅》既微且尰。又《韵会》非也。《诗·邶风》微我无酒。又《韵会》无也。《礼·檀弓》齐饿者,不食嗟来之食。曾子曰:微与。〈注〉微,犹无也。又国名。《书·牧誓》微卢彭濮。〈传〉微在巴蜀。又《尔雅·释山》未及上翠微。〈疏〉未及顶上,在旁陂陀之处,山气青缥色,故曰翠微也。又紫微,太微,少微,□星名。《晋书·天文志》紫微垣十五星在北斗。北一曰紫微,天帝之座也,天子之常居也。太微,天子庭也。五帝之座也,十二诸侯府也。少微,在太微西,士大夫之位也,明大而黄,则贤士举也。又三微。《后汉·章帝纪》春秋於春每月书王者,重三正,慎三微也。〈注〉三微者,三正之始,万物皆微,物色不同,故王者取法焉。十一月,时阳气始施於黄泉之下,色皆赤,赤者阳气,故周为天正,色尚赤。十二月,万物始牙而色白,白者阴气,故殷为地正,色尚白。十三月,万物莩甲而出,其色皆黑,人得加功展业,故夏为人正,色尚黑。又姓。《左传·哀八年》微虎。〈注〉鲁大夫。又微生,复姓。《论语》微生高。考证:(《书·舜典》虞舜侧微。)谨按舜典无此文,系出书序。谨将书舜典改为尚书序。

阐:《戌集上·门字部》《唐韵》昌善切《集韵》《韵会》《正韵》齿善切,□音幝。《说文》开也。《增韵》辟也。《后汉·班固传》厥有氏号,绍天阐绎者。〈注〉阐,开也。又《增韵》显也。《玉篇》明也。《易·系辞》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注〉阐,明也。《书·大禹谟·舞干羽于两阶传》修阐文敎,舞文舞于宾主阶间。《春秋·左传杜序》其微显阐幽,裁成义类者,皆据旧例而发义,指行事以正褒贬。《扬子·太□经》次六:幽阐积。〈注〉六为水称。幽施禄及下,故阐积。又《玉篇》大也。《易·丰卦注》阐者,弘广之言。凡物之大,具有二种,一者自然之大,一者由人之阐弘使大。《书·君□·尔惟弘周公丕训传》汝为政,当阐大周公之大训。又广也。《史记·秦始皇纪》阐幷[同并]天下。又《禅梁父注》禅阐广地土也。又地名。《左传·哀八年》夏齐人取讙及阐。〈注〉阐在东平刘县北。《后汉·郡国志》益州越巂郡阐。又《集韵》称延切,音燀。《陆云·陆府君诔》瑰光既耀,灵宝未阐,弗虑皇图,衔恨殂迁。又《韵补》叶称人切,音瞋。《□琳·悼龟赋》探颐索隐,无幽不阐。下方太祗,上配清纯。

幽:《寅集下·幺字部》《唐韵》《集韵》於虯切《韵会》幺虯切《正韵》於尤切,□音呦。《说文》幽隐也。《易·履卦》幽人贞吉。〈疏〉幽隐之人,守道贞吉。《礼·儒行》幽居而不淫。〈疏〉君子虽复隐处,常自修整不倾邪也。《后汉·章帝章和元年诏》光照六幽。〈注〉谓六合幽隐之处也。又《尔雅·释诂》幽,微也。〈疏〉幽者,深微也。《史记·乐书》极幽而不隐。又《玉篇》幽,深远也。《易·系辞》无有远近幽深。〈疏〉言易之告人,无问远之与近,及幽邃深远之处,皆告之也。《诗·小雅》幽幽南山。〈注〉幽幽,深远也。又《玉篇》幽,不明。《正韵》幽,闇也。《书·舜典》黜陟幽明。〈注〉黜退其幽者,升进其明者。《礼·檀弓》望反诸幽,求诸鬼神之道也。〈注〉鬼神处幽闇。又《正韵》幽,囚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幽於缧绁。《杨恽报孙会宗书》身幽北阙。又州名。《书·舜典》肇十有二州。〈传〉禹治水之后,舜分冀州为幽州幷[同并]州。《尔雅·释地》燕曰幽州。〈疏〉燕其气深要,厥性剽疾,故曰幽。幽,要也。又地名。《左传·庄十六年》同盟于幽。〈注〉幽,宋地。又国名。《山海经》大荒之中,有思幽之国,思士不妻,思女不夫。〈注〉言其人直思感而气通,无配合而生子。又姓。《广韵》出《姓苑》。又与黝通。《集韵》黝或作幽。《礼·玉藻》一命縕绂幽衡,再命赤绂幽衡。〈注〉幽,读为黝黑之黝。又叶於交切,音窔。《道藏歌》回舞太空岭,六气运重幽。我际岂能穷,使尔终不雕。又《诗·小雅》隰桑有阿,其叶有幽。既见君子,德音孔胶。〈传〉幽,黑色。考证:(《礼·檀弓》望及诸幽,求诸鬼神之道也。)谨照原文及改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