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隅之泣

向隅之泣,向:对着;隅:墙角;泣:小声地哭。一个人面对墙脚哭泣。形容没有人理睬,非常孤立。

向隅之泣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xiàng yú zhī qì
成语简拼
XYZQ
常用程度
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
向隅之泣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向:对着;隅:墙角;泣:小声地哭。一个人面对墙脚哭泣。形容没有人理睬,非常孤立。

成语用法

作宾语;用于处事

相关成语

近义词

向隅而泣

成语用法

成语示例

(1)不劳有力之呼,无复向隅之泣。▼宋·陈亮《谢留丞相启》

成语造句

(1)安琪写不出成语“向隅之泣”,因此期中考试仅98分。

(2)本子的第二页上面写着“向隅之泣”几个大字。

(3)涟水县北集中学的靖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向隅之泣”。

(4)小琅不会写成语“向隅之泣”的最后一个字。

(5)紫旗叔叔给于惠和荔尤讲述了“向隅之泣”的成语故事。

(6)不劳有力之呼,无复向隅之泣。见宋·陈亮《谢留丞相启》。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汉·刘向《说苑·贵德》:『今有满堂饭酒者,有一人独索然向隅而泣,则一堂之人皆不乐矣。』

分字解释

向隅

向隅:面对屋子的角落,比喻人孤独失意或得不到仙会而失望。汉刘向《说苑·贵德》:『今有满堂饮酒者,有一人独索然向隅而泣,则一堂之人皆不乐矣。』后遂以比喻孤独失意或不得机遇而失望。宋王禹偁《拟侯君集高昌纪功碑并序》:『其子智盛,袭爵继位,婴城向隅,忘我大义,事不获已,举而伐之。』

向:xiàng 1、<名>朝北的窗户。《诗经·七月》:『塞向墐户。』2、<动>朝着;向着。《狼》:『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垓下之战》:『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3、<动>趋向;奔向。《赤壁之战》:『到夏口,闻操已向荆州。』4、<动>接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天漠漠向昏黑。』5、<副>刚才。《赤壁之战》:『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6、<副>从前;过去。《兰亭集序》:『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察今》:『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7、<连>假如。《捕蛇者说》:『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xiǎng 1、<动>通『响』。发出声音。《庖丁解牛》:『砉然向然。』2、<动>通『享』。享有;享受。《论衡·谢短》:『夏自禹向国,几载而至于殷。』[注] 在古代,『向』和『嚮』是两个字。在『享受』的意义上不写作『向』。现『嚮』简化为『向』。[向前] (1)向前进。(2)努力上进。(3)以前;刚才。[向使] 假如。[向隅] 面对屋子的角落,比喻人孤独失意或得不到仙会而失望。

隅:yú 1、<名>角落。《促织》:『折过墙隅,迷其所在。』2、<名>边远的地方。《陌上桑》:『日出东南隅。』《滕王阁序》:『东隅已逝,桑榆非晚。』[隅反] 类推。[隅目] 怒视的样子。

之:zhī 1、<动>到……去。《为学》:『吾欲之南海。』2、<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3、<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4、<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5、<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6、<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7、<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8、<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之利。』9、<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10、<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之不知。』11、<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之,烟炎张天。』12、<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

泣:qì 1、<动>(无声或小声)哭泣。《触龙说赵太后》:『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又] <动使动>使……哭泣。《赤壁赋》:『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又] <动为动>为……而哭泣。《病梅馆记》:『既泣之三日。』2、<名>眼泪。《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泣麟] 哀叹世衰道穷。[泣血] 泪尽断之以血,形容极度悲伤。[泣罪] 哀怜罪人。

向:《丑集上·口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许亮切,音蠁。《说文》北出牖也。从宀从口。〈注〉牖所以通人气,故从口。《玉篇》窻也。《诗·豳风》塞向墐户。〈传〉北出牖也。〈疏〉士虞礼注云:向、牖一名也。北为寒之备,不塞南窻,故云北出牖也。《广韵》向与向通用。《集韵》亦作□。《正韵》亦作乡。《礼·明堂位》刮楹达乡。◎按明堂位注,乡谓夹户窻也。每室八窻,为四达,则凡牖皆名乡,不独北出牖矣。又《广韵》对也。《战国策》西向事秦。《庄子·秋水篇》望洋向若而叹。又或作向。《易·说卦》向明而治。亦作乡。《礼·明堂位》南乡而立。又《集韵》趣也。又《韵会》救也。又昔也。《庄子·寓言篇》若向也俯,而今也仰。亦通作乡。《论语》乡也,吾见於夫子而问知。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式亮切,音饷。《广韵》姓也。《左传·成五年》诸侯谋复会宋公,使向为人辞以子灵之难。《释文》向,舒亮反。又《玉篇》地名。《诗·小雅》皇父孔圣,作都于向。〈注〉向在东都畿内,今孟州河阳县。《左传·隐十一年》王与郑人向。〈注〉轵县西有地,名向上。《襄十一年》诸侯会于北林师于向。〈注〉在□川长社县东北。《后汉·郡国志》□川郡有向乡。又《集韵》国名。《春秋·隐二年》莒人入向。〈注〉向,小国也,谯国龙亢县东南有向城。《史记·褚少孙补三皇纪》怡向申莒,皆姜姓之后,汉为县。《前汉·地理志》沛郡向县。〈注〉向,故国,姜姓,炎帝后。又《集韵》《正韵》□许两切,音向。《集韵》人字。《左传·襄十一年》晋侯使叔肸告于诸侯。〈注〉叔肸,叔向也。《释文》向,许文反。《前汉·□法志》作叔向,颜师古:音许两反。又《正韵》古文向字。注详十六画。考证:(《左传·襄十一年》晋侯使叔肹告于诸侯。〈注〉叔肹,叔向也。)谨照原文两肹字□改肸。

隅:《戌集中·阜字部》《广韵》遇俱切《集韵》《韵会》元俱切,□音虞。《说文》陬也。《玉篇》角也。《书·益稷》帝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苍生。《诗·邶风》俟我於城隅。《礼·曲礼》抠衣趋隅。〈注〉趋隅,升席也。又《檀弓》童子隅坐而执烛。〈注〉隅坐,不与成人并。《论语》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又《玉篇》廉也。《诗·大雅》抑抑威仪,维德之隅。《礼·儒行》砥厉廉隅。又海隅,十薮之一。《尔雅·释地》齐有海隅。又《周礼·冬官考工记·匠人》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注〉宫隅,城隅,谓角浮思也。又山名。《鲁语》汪芒氏之君也,守封隅之山者也。〈注〉封山,隅山,在今吴郡永安县。《说文》作嵎。又叶语口切,音偶。《诗·唐风》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刍叶侧九反,逅叶很口反。又叶呼侯反,音齁。《扬雄·反离骚》有周氏之婵嫣兮,或鼻祖於汾隅。灵宗初谍伯侨兮,流於末之阳侯。《篇海》同□。考证:(《诗·邶风》俟我乎城隅。)谨照原文乎改於。

之:《子集上·丿字部》《唐韵》《正韵》止而切《集韵》《韵会》真而切,□音枝。《说文》出也,象草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适也,往也。《礼·檀弓》延陵季子曰:若□气,则无不之也。又於也。《礼·大学》之其所亲爱而辟焉。〈注〉之,适也。《朱传》犹於也。又语助辞。《书·金縢》礼亦宜之。《礼·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语尾,或层出。如毛诗我之怀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鸡鸣章知子之来之,六句九之字,常华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又此也。《诗·周南》之子于归。〈注〉之子,是子也。又变也。《易传》辞也者,各指其所之。《孙奕示儿编》之字训变,左传,遇观之否。言观变为否也。又至也。《诗·鄘风》之死矢靡他。又遗也。《扬子·法言》或问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则载而恶乎之。曰:之后世君子。〈注〉言行道者贵乎及身,乃载以遗后世。又姓。出《姓苑》。又《郝敬读书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属,地有所往,连属之辞也。通作旃。《诗·唐风》舍旃舍旃。又《魏风》上慎旃哉。□与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义互通。又《韵补》叶职流切,音周。《楚辞·九章》吕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饭牛。不逢尧舜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气,焉本鸢,后人借为助语,助语之用既多,反为所夺,又制字以别之,乃有芝字吁字鸢字。考证:(《礼·文王世子》冬亦如之。)谨照原文改秋冬亦如之。

泣:《巳集上·水字部》《广韵》去急切《集韵》《韵会》《正韵》乞及切,□音湇。《说文》无声出涕也。《徐铉曰》泣,哭之细也。《礼·檀弓》泣血三年。又《集韵》力入切,音立。猋泣,疾貌。又与涩通。血凝不消也。《素问》寒气容于背兪之脉,则血脉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