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上都遗址的概述

浏览

中国的世界遗产:元上都遗址

中国的世界遗产:元上都遗址

元上都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旗政府所在地东北约20公里处、闪电河北岸。元上都始建于蒙古宪宗六年(1256年),初名“开平府”,中统五年(1264年)改名“上都”,又名“上京”、“滦京”,是帝后避暑的地方。明洪武二年(1369年)复名“开平府”,不久废府改卫,宣德五年(1430年)废弃不用。

元上都遗址分为城址与墓葬区两大部分。其中城址由宫城、皇城、外城和关厢四大部分组成。宫城呈长方形,东西宽570米,南北长620米,城墙主墙体用黄土版筑而成,外侧以石条为地基,以青砖包砌,现存城墙高约5米,下宽10米,上宽2.5米。宫城四角建有角楼,城内现存的大安阁、穆清阁、洪禧殿、水晶殿、香殿、宣文阁、睿思阁、仁春阁等建筑遗迹清晰可辨。皇城呈正方形,每边长1400米,城墙用黄土版筑,表面用石块包砌,墙体残高约6米,下宽12米,上宽2.5米,四角有高大的角楼台基。乾元寺、大龙光华严寺、孔庙和道观等宗教建筑分布其中。外城呈L型,宽800米,内边总长2800米,外边长4400米,城墙用黄土版筑,现存高约5米,下宽10米,上宽2米。外城大体上分为两部分,据史书记载,北部是皇家园林,称为“北苑”,当时这里有“高榆矮柳,金莲紫菊”,是皇家豢养珍禽异兽、培植奇花异草和举行小型射猎活动场所,著名的“棕毛殿”就建在这里,也是举行著名的“诈马宴”所在;西部是元代的“西苑”地区,内有忽必烈汗行宫。上都城外缘的东、西、南、北都设有关厢,其中东关长约1000米,为皇帝接见宗王和使团居住的帐房区;西关长约100米,为羊、马、牛市和商业区;南关长约为600米,为酒肆、客栈和店铺林立的繁华商贸区;北关建有驻扎军队的兵营。

外城为正方形,每墙皆长0米。外城城墙均为夯土构筑。外城分为南北两部,中间以一条横贯东西的道路划分。南部位于皇城之西,有纵横交错的街道和整齐划一的院落遗址,是当时上都城内的商业区;北部建筑遗迹很少,只在中央部位有东西长317.5米、南北长192.5米的不规则长方形建筑,是元代皇家饲养珍禽异兽、栽培奇花异草的“御苑”所在地。

元上都现存有十三门。其中宫城有三门,分别为东华门、西华门和御天门;皇城有六门,其中南门同御天门直对,应为明德门,北门与外城北墙东侧门直对,为史所载之复仁门,皇城六座城门均建有瓮城;外城有四门,其中北墙有两门,西墙正中有一门,南墙与明德门对应有一门,外城四座城门也分别建有瓮城。在皇城和宫城的四角均建有角楼。在皇城四墙外侧,发现有石筑的马面,每面墙有6个。城墙外侧建有护城河,位于城墙外23米处,保存较好。

城外四处关厢遗址面积较大,均保存有大量建筑和纵横交错的街道。特别是西关和东关都建有的大型院落,这些建筑遗迹分为粮仓,大型院落,小型民居和临街店铺等几大类,建筑布局整齐划一。如可辨识的西关广积仓南北长290米,东西宽150米,分前后两院,内各有对称的“四合院”式的房屋建筑。在西关发现的东西向主干街道两侧,有成排的临街店铺遗迹。大院内有的房屋成排整齐分布,属于客栈馆舍之类。东关因接近皇城,地势空旷,遗迹较少,为王公贵族觐见皇帝之处,也是帐幕云集之所。元代诗人曾有“西关轮舆多似雨,东关帐房乱如云”的赞叹,可见当时东西关的功能与繁华程度。南关遗址亦为酒肆、客栈一类的建筑遗存。元代诗人有“滦水桥边御道西,酒旗闲挂暮檐低”,“滦河美酒斗十斤,下马饮酒不计钱”的诗句,描述的当是上都城南明德门外南关酒肆的情形。在北关,发现了建筑规模较大的并列两处大型院落遗址,东侧院落南北长227米,东西宽130米,后院有整齐的成排住房,前院则纵向分为两个独立的院落,似为指挥、管理所在。据《元史》记载,元上都有卫戍虎贲军4000人,此处即是屯兵之所。

铁幡竿渠遗址是保护元上都的重要水利设施,主要是现存于地表的一道古拦洪坝。坝身用褐色粘土夯筑、外用石砌。坝北迎水,南侧又附土堤以加固。坝西头留溢洪口,下接溢洪渠,流入闪电河。拦洪坝全长6千米,每当洪水暴发时,有效地拦截分流洪水,对保障上都的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个水利工程,是由郭守敬于大德二年(1298)实地勘查设计的,是我国古代北方水利工程史上的一个奇迹。

在元上都城址周边地区还分布有一系列附属文物遗存,主要有羊群庙祭祀遗址、砧子山墓葬区、卧牛石墓葬区、一棵树墓葬区、东凉亭遗址等。羊群庙祭祀遗址,位于元上都西北35公里处。由4处祭祀地点组成。4处祭祀地点在现锡张公路西侧的山坡下,背西向东,由南向北依次排列。4处祭祀遗址均由石围墙、祭台、汉白玉石雕像和供祀建筑遗存组成。最为重要的出土物是四尊大型的汉白玉石雕人像。汉白玉石雕人像一般在台基的正前方,基本位于围墙的中央,头部均遭破坏,残高在1.35~1.55米之间。石雕像雕刻精美,形象逼真。人物端坐于靠背圈椅之上,内穿紧袖长衫,外穿右衽半袖长袍,一、三号雕像胸背部绣双龙卷云纹,二号雕像则为团花和云肩。雕像均脚登如意纹厚底靴,身左侧佩带褡裢、小方盒和蒙古刀,右侧佩带火链包、羚羊角和蒙古刀。雕像均右手握高脚杯于胸前,左手自然放于座椅扶手之上。这种由椭圆形石筑围墙、方形祭台、汉白玉石雕人像及附属性供祀建筑组成的羊群庙祭祀遗址,反映了元代蒙古上层贵族对天和祖先崇拜的思想。史载元文宗时,太平王燕铁木儿祭奠其先人石像:“像琢白石,在滦都西北七十里地,日旭泥白。负重台架小室贮之,祭以洒湩,注彻,则以肥脔周身涂之,从祖俗也”(见许有壬《陪右大夫太平王祭先太师石像》《至正集》卷一六)。由此可见,羊群庙祭祀遗址,应是元代上层贵族为祭祀其祖先而建立的祭祀场所。

元上都墓葬区目前发现有砧子山、卧牛石和一棵树三处。其中砧子山墓葬区位于上都城东南约8公里砧子山的东南和西北两侧山坡上,墓地分布范围较大,共有500百余座墓葬,多数都有石砌的方形茔墙。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90年、1998年、1999年对之进行了三次发掘,共发掘清理了73座墓葬。卧牛石墓葬区位于正蓝旗元上都古城西偏北约20公里处的向阳山坡上,共清理发掘墓葬15座。该墓葬地表均用自然石块叠砌一凸字形墓茔,多为火葬墓,其形制有砖椁墓、木椁墓和竖穴土坑墓三类。卧牛石墓地墓葬形制规整,保存较好,墓葬内随葬品较为丰富,是元代居住在元上都的汉人墓葬。一棵树墓葬区位于元上都古城西北约12公里处的山湾阳坡,共考古发掘墓葬26座,墓地内各墓葬基本分布在两个相邻的缓坡地带,分为两个区,东西相距约1500米。该墓葬随葬品丰富,考古发掘清理出金器、银器、瓷器及其他铜铁器多件组。

在元上都遗址的东南还有一处重要的小型城址东凉亭遗址,是为元世祖忽必烈皇帝避暑的夏宫。遗址位于多伦县城西北10.5公里上都河乡白城子村,始建于元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遗址东西长460米,南北长320米,占地面积221亩。东、西、南三面开门,并建有门楼。南门为正门,正门的大道很宽,有御道、官道、民道之区别。城内中央地段有高于平地两米的残存建筑台基。东凉亭是元上都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元朝皇帝巡幸与避暑的重要中转站。

元上都宫殿

大安阁:是上都的主要宫殿。它位于宫城北部、至元三年(1266年)十二月建成。它是上都大内。元朝皇帝在这里登基,临朝,议政,佛事,相当于上都皇宫大明殿.在这里经常举行重大典礼。如元成崇、武宗、天顺帝、文宗,顺帝即位时的忽里台,都是在此召开的。元朝皇帝经常在这里与诸王,大臣聚会,接见外国使者。 “大安御阁势岩亭,华阙中天壮上京”。 “层甍复阁接青冥,金色浮图七宝楹”。通过元代诗人的描写,得知大安图阁是一座宏伟壮丽的高大建筑。

水晶殿:元人把水殿列为上都五座宫殿之首,可见它是一座重要宫殿。诗人周伯琦《咏水晶殿》诗“冰华雪翼眩西东、玉座生寒八面风。巧思曾经修月手,通过元在五云中”。萨都刺的诗云“一派箫韶起半空,水晶行殿玉屏风”。元人把水晶殿称为“水精凉殿”。

上都五殿:《禁扁》所记上都五殿为睿思殿,洪禧殿,穆清殿,沼宁殿,水晶殿。这五座宫殿是上都宫殿的主体建筑。

洪禧殿:至元二年二月修上都洪禧,崇寿殿。周后琦咏洪禧殿的诗云“镂花香案错琳,金瓮蒲萄大白浮。群玉诸山环御榻,瑶池只在殿两头”。

睿思殿:睿思殿是“内殿”,当是内城的主要宫室。周伯琦有咏睿思殿和仁寿殿的诗“睿国阁下琐窗幽,百宝明珠络翠袭……榜题仁寿睿思东,星列钧陈绿阁重”。

穆清殿:穆清殿,又称穆清阁,位于内城北部地段;兴建较旱,由于火灾穆清阁曾一度被毁,顺帝时又有重建穆清殿, “至正十三年正月上都穆清阁成,连延类百间”。

伯亦斡耳朵:伯亦斡耳朵没有龙光殿,慈德殿、慈仁殿钦明殿、清宁殿。由此可知伯斡耳朵是一座有众多宫殿的行宫。据周伯琦的诗“西内西城外,周围里中。草阴迷辇路、山色护离宫”。可知西内是在皇城以西的外苑城。太后、嗣群福王、隆国夫人、中使等,天晓尽出南门十余里,在草地行宫殿下作,初见进贡礼代,行宫殿宇宏丽,金碧焜耀。行宫就是伯赤斡耳朵。

统天阁、万安图、楠木亭、通明殿、鹿顶殿、歇山殿、玉德殿、香殿、明仙殿、兴圣殿、东便殿、王花殿。

统天阁在“上京”。至元八年十一月“上都万安阁成”。中统二年五月八日忽必烈在开平“御万安图”。楠木亭见于《元史》,元统二年七月,顺帝在上都“辛楠木亭”。说明万安阁、楠木亭兴建较旱。

通明殿,见于袁桶咏上都诗“日钭双人通明殿、云母屏前对玉皇”。 “通明风露冷,明许侍清班”。

鹿顶殿,歇山殿见于《元史》。延祜七年十月,“为皇后作鹿顶殿”于上都。至治元年八月“上都鹿顶殿威”。至治二年正月“罢上都歇山殿及帝师寺役”。泰定元年十一月, “作歇山,鹿顶殿于上都”。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