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典故_白虹贯日等50个

浏览

本文包括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霸陵呵夜,白虹贯日,败军之将,宝珠穿蚁,别无长物,病入膏肓,不名一钱,得其所哉,鼎足之势,髑髅,方寸已乱,飞将数奇,风中残烛,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曲突徙薪等50个成语故事、典故。

成语典故: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

典出《初刻拍案惊奇·转运汉巧遇洞庭红》: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说到货物,我就没有胆气了。

明朝成化年间,苏州有个名叫文若虚的人,做什么生意都亏本,人家叫他“倒运汉”。这年实在穷得过不下去了,拿着朋友送的一两银子,买了几篓太湖橘子———名叫洞庭红,随着商船去航海,看看海外风光。橘子是带着路上吃的。海船随风漂去,不知过了多少路程,到了一国,商人们都上岸做贸易去了。文若虚猛的想起:那几篓橘子不知烂了没有?于是搬将出来,摆在船板上吹风。

那橘子红艳艳的,就像万点火光,一天星斗。岸上走的人,都拢将来问道:“是甚么好东西呀?”文若虚拿了一个掐破就吃。围观的人惊笑道:“原来是吃的。”有个好事的人便来问价:“多少钱一个?”文若虚不懂话,只竖起一个手指。那人拿出一个银钱来买了一个,闻一闻扑鼻香,剥了皮,也不分瓣也不吐核,一口塞进去,甘水满喉咙,便哈哈大笑道:“妙哉,妙哉!”又摸出十几个银钱来,说:“我买十个进奉皇帝。”旁的人看了,也有买一个的,也有买两三个的,都千欢万喜地去了。文若虚看看剩下不多了,就涨起价来:两个银钱买一个。正在纷攘间,只见那第一个买橘子的人,骑一匹青骢马飞也似的赶来,大喝道:“不要零卖,不要卖了,皇帝一总要了。”———

连篓子都买了去。看的人见没指望了,一哄而散。文若虚把钱数一数,共有一千多,约合百两银子,竟是一本百利了。众商人回来,听得说,都惊喜道:“人都道他倒运,而今想是转运了。”都劝他将此钱买了货物再生利钱。文若虚道:“我是倒运的,将本求财,无一遭不连本蚀了。如何还要生利钱,妄想甚么?万一和从前一样,再做亏了,哪里再有洞庭红来卖?‘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说到货物,我就没胆气了,我只带了这些银钱回去吧!”

“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也写作“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被蛇咬过的人,蓦然看见绳子,软软的和蛇相似,以为是蛇,感到害怕。

后人用“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的这个典故比喻人在某件事上遭受挫折,此后对类似的情景心怀余悸。

成语故事:霸陵呵夜

典出《史记·李将军列传》:(广)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

止广宿亭下。

西汉时有一个名将叫李广,他与匈奴打过七十多次仗,屡立奇功,声名显赫。匈奴人很怕他,称他为“汉朝的飞将军”。有一次李广作战失败,被匈奴人抓去当了俘虏。他虽想办法逃了回来,但按当时的法律是犯了大罪,该被杀头。但皇帝念他功劳大,只是罢了他的官,贬为平民,闲居在蓝田南山中,一去数年。

李广喜欢射箭,隐居时,也经常与友人一起外出射猎。有一回,他误将草中的石头当作老虎,一箭射去,竟将箭深深地射入石中。李广真不愧为一代名将,箭术精湛,神力惊人。

一天晚上,李广带了一个随从出去射猎,又和别的人喝了不少酒,夜深了才往回走,归途中路过霸陵亭,遇上了霸陵县尉。县尉也喝了酒,醉醺醺的。当时的规定是夜晚不准在外行走,县尉就呵斥李广,不准他再往前走。李广的随从很不服气,就对县尉说:“你知道这是谁吗?这是原来的李将军啊!”县尉却不买账,他大声叫道:“就算是现任的李将军,也不能违反规定夜间行路,更何况是原来的李将军呢。”

在一个小小的县尉面前,名满天下的李广没有办法,只好与随从在霸陵亭住了一夜,第二天才返回家中。

后人用“霸陵呵夜”的典故形容失势后受到欺凌冷遇;也用来抒写失势后的郁闷心情。

成语典故:白虹贯日

典出《史记·邹阳列传》: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自畏之。

战国时,燕国太子丹想刺杀秦始皇,物色了一个叫荆轲的刺客。一天,荆轲对太子丹说:“感谢太子对我的热情款待,我愿竭诚为太子去刺杀秦王。但我想了很久,用什么方法去取信秦王,接近秦王呢?我想,最好带上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和樊将军的头颅去秦国,这样,秦王必然接见我,我就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杀死秦王。”

太子丹犹豫地说:“樊将军得罪了秦王,从秦国逃出来投奔我,他的一家人因此被秦王杀害了。我怎么忍心割下他的头颅呢?看是不是有其它的方法?”

等太子丹走后,荆轲私下见樊将军,骗他自杀,取得了头颅,用一个盒子把它装好,然后又在赵国购得一把锋利无比的匕首,淬上毒药。于是,荆轲带着樊将军的头颅、燕国督亢的地图和赵国匕首准备出发。

临行的那天,燕太子丹见荆轲不愿动身,就对他说:“荆大侠,太阳就快下山了,不知你是否愿意在今天出发?”荆轲一听,不高兴地说:“我本想等一个朋友,但迟迟不来。既然太子催促,那我就动身吧!”说完,荆轲愤然登上车子,不辞而别。这时,太子丹仰望天空,发现一道白色长虹横跨在蓝天之下,他不禁全身猛地一震,叹息说:“这次行动一定要失败啊!白虹是不祥的预兆!”

后来荆轲刺杀秦王失败了,太子丹沮丧地说:“唉,我早就知道了!”

后人用“白虹贯日”表示不祥的征兆。

成语典故:败军之将

典出《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范蠡曰:“臣闻,败军之将,不敢语勇。”又见《史记·淮阴侯列传》:广武君辞谢曰:“臣闻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

楚汉相争时,汉将韩信用背水之阵击败了赵军并俘虏了赵国的广武君李左车。韩信知道李左车是个人才,便向他请教攻燕伐齐的策略。李左车开始不愿说,他对韩信说:“我听说打了败仗的将军,没有资格谈论自己的勇敢;亡了国的臣子,不能希望保存自己的生命。”后见韩信诚心求教,才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并被韩信采纳。

后人用“败军之将”的这个典故比喻打了败仗的将军,后常用以讽刺失败的人。

成语典故:宝珠穿蚁

典出清·马啸《绎史》卷八。

春秋时期,孔子有一次离开卫国,要到陈国去。在路上,孔子看到有两个女子在采桑。孔子一时兴起,就对两个女子吟了一句诗:“南桃窈窕花枝长。”一个女子随口应道:“夫子游陈必绝粮。九曲明珠穿不得,归来问我采桑娘。”

孔子到了陈国,不受欢迎。陈国和蔡国的大夫还派兵将孔子围困,并送去一颗九曲明珠让孔子用线穿过去,若穿不过则不解围。孔子和他的学生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将线穿进,于是他派了最得意的学生颜回和子贡返回来路,去向采桑女请教。

颜回和子贡到了女子家,其家人谎称女子外出了,并奉上一瓜招待二人,聪明的子贡看出这是一个哑谜,他说:“瓜,子在内,女子肯定在家里。”采桑女见他猜破自己的哑谜,方才出来见客。

采桑女对二人说:“要穿九曲明珠,可用一个办法,把蜜糖涂在珠孔口一边。然后将一只蚂蚁用线拴上,让它去钻没有蜜糖的那边。蚂蚁闻到蜜时,就会拼命地钻过去。若还不肯钻,就用烟熏它。”

孔子按照采桑女说的办法,果然将那颗九曲明珠穿上了线,得以从围困中解脱出来。

后人用此典故形容遭到困厄得以解脱;也可用来咏吟宝珠。

成语典故:别无长物

典出《晋书·王恭传》:恭曰:“吾平生无长物。”南朝·宋·刘义庆所著《世说新语·德行》中说:王恭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东晋时期,有一个叫王恭的人,字孝伯,他做过大官,曾经担任过丹阳尹、中书令、太子詹事等职。王恭生活非常简朴、清廉,为官正直、敢言。

有一次,王恭随父亲光禄大夫王蕴,从盛产竹子的会稽(今浙江绍兴)到了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他的同族王忱去看望他。两人坐在一张六尺长的竹席上,亲密地交谈。王忱很喜欢这张竹席,他心想,王恭从盛产竹子的会稽来到这里,一定带了不少这样的席子。于是便开口向王恭要这张竹席。王恭爽快地答应了,派人把竹席送给王忱。因为王恭只有这一张竹席,所以以后他只好在草席上读书、吃饭。

王忱知道这个情况以后,非常吃惊,感到很过意不去。他找到王恭,非常抱歉地对他说:“我原来以为你有好几张竹席,所以才开口和你要了一张,实在没有想到你只有这一张。”王恭回答说:“您太不了解我,我王恭在生活上没有什么追求,从来就没有什么多余的东西。”王忱听动,对王恭的廉洁简朴的美德,更加敬佩。

成语“别无长物”即由以上记述演化而来。长物:指多余的东西。这句成语形容此外再也没有多余的东西了,空无所有。“别无长物”亦称“一无长物”、“身无长物”等。

成语典故:病入膏肓

典出《左传·成公十年》: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

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

春秋时代,晋景公有一次生病,十分严重,国内所有的名医,都没有办法医治,只好向临国请求名医。那时秦国有一位很高明的医生,姓秦名缓,字越人,又称扁鹊先生。于是景公派使者去请他,使者到了秦国,和秦伯商量,秦、晋两国,因为有婚姻上的关系,所以秦伯就教秦缓去医治景公。

当秦缓还没有到达晋国之前,景公做了一个梦,梦中见他的病,变化成为两个童子。其中一个童子对另一个童子说:“秦缓,是秦国的良医,如果他到来,恐怕会伤害我们,我看我们还是逃避他好。”另一位童子回答说:“怕什么呢?我和你分居在肓的下面,他就没有办法奈何我们。”

景公醒来以后,觉得非常奇怪。

秦缓到了晋国,替景公诊视了一番后,对景公说:“你的病已经很重,没有办法医治了,因为你所患的毛病有两处:一处在肓的上面;一处在肓的下面,这两个地方是药方所达不到的,所以没有办法了。”景公听秦缓说出来的病源,恰恰和梦中两个童子所说的话一样,不禁赞叹道:“唉!你真是一位好医生呀!”叫人送了很厚的礼物给秦缓,送他回去。

膏肓:中医学中人体部位的名称,膏指心下部分,肓指心脏至隔膜之间。旧说膏与肓之间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后来用“病入膏肓”指病情非常严重,没有办法医治。或者指事态非常严重,已经无法挽救了。

成语典故:不名一钱

典出《史记·佞幸列传》:及文帝崩,景帝立,邓通免,家居。居无何,人有告邓通盗出徼外铸钱。下吏验问,颇有之,遂竟案,尽没入邓通家,尚负责数巨万。长公主赐邓通,吏辄随没入之,一簪不得著身。于是长公主乃令假衣食。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

汉朝汉文帝当政时,朝廷有一个宠臣,名叫邓通。邓通本来没有什么本事,不过是一个撑船的把式。只因为皇帝做了一个梦,邓通便飞黄腾达了。

原来,一天夜里,汉文帝刘恒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往天上飞,可怎么也飞不上去,这时来了一个戴黄帽儿的年轻人,从后面往上一推,就把他推上天去了。他忙回头一看,看见推他上天的人是从身后往前穿着衣服,带子在后面的。一觉醒来之后,他就到处找梦中推他上天的那个年轻人。一天,他看见了邓通,觉得他与梦里的人一模一样,心里非常欢喜,便将邓通安排在自己身边,视为心腹。

赏给他几十万钱,又封他为上大夫的官职,然而邓通无德无才,只会奉承皇帝,陪皇帝游玩。

一天,汉文帝派一个相面的人去给邓通相面,相过面之后,他告诉皇帝说:“邓通这个人很贫穷,将来他会饿死。”

汉文帝心里很不安,忧虑地说:“能让邓通富起来的只有寡人呀,我怎么会叫他受穷呢?”说完,汉文帝下令把蜀郡严道的一座铜山赐给邓通,允许他自己铸钱。这一下邓通可发了大财。他铸造的铜钱布满天下,人人都知道有“邓氏钱”。

邓通从此对汉文帝更加感恩戴德,言听计从。有一年汉文帝背上生了一个疮,流脓流血不停。邓通见此觉得孝顺皇帝的机会到了,便天天进宫去,用嘴巴替皇帝吮吸脓汁。

一次皇太子刘启来问候皇帝病情,皇帝说:“我的疮流脓流血,你来帮我吮吸一下吧,这样我会舒服一些,”

皇太子见疮口脓血模糊,腥臭难闻,禁不住一阵恶心。他又不敢违旨,只得硬着头皮吮吸一口。邓通却高高兴兴地吮吸起来,脸上露出谄媚的奸笑。皇太子看到这副媚态,十分讨厌,从此忌恨在心。

汉文帝死后,皇太子刘启即位,称为汉景帝。刘启免掉邓通的官职,让他回家闲居,不久有人告发邓通私自铸钱。刘启派御史查办,结果邓通的家产全被没收,邓通还负了几万钱的债务,顷刻之间便成了穷光蛋,连一个邓氏钱也没有了,吃饭、穿衣都要依靠别人救济。不久死在别人家里了。

成语“不名一钱”后来被人们用以形容极端贫穷,一个钱也没有。

成语典故:得其所哉

典出《孟子·万章上》: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春秋时,郑国的子产是一位有德有能的政治家。他从郑简公时开始执政,经过定公、献公到声公,前后二十多年,把郑国治理得相当不错。而且,子产还是一个很有仁爱之心的人。

有一次,有人送了一条大鱼给子产。看见这条活蹦乱跳的大鱼,子产舍不得杀了吃。于是,他把管池子的人叫了来,命他把大鱼放到池子里去。管池人觉得把鱼放掉太可惜,就偷偷将它煮来吃了。然后,他还编了一大套很生动的谎话去回报子产。他说:“我已经遵照您的吩咐把鱼放到池子里去了。刚把它放进池里时,它昏沉沉地不大活动;过一会儿,它摇摇尾巴,慢慢游动起来;又过了一会儿,它变得十分灵活,一溜烟地游走了。”子产听了管池人的话,十分满意,连连说道:“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意即那条鱼得到理想的去处了)管池人心中好笑,出来后悄悄对别人说:“人人都说子产是聪明的能人,我看不怎么样。我已经将那条鱼煮来吃了,他还高兴得直说:‘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孟子曾把这个故事讲述给别人听,他还说那个管池子的人编造的谎话实在太形象,十分合乎情理,以至于连聪明过人的子产也上当受骗了。

后人用“得其所哉”的典故形容一个人的境遇令他十分满意,符合自己的心愿。又用“各得其所”形容每个人都有了合适的去处。

成语故事:鼎足之势

亦作“鼎足而居”,典出《史记·淮阴侯列传》: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楚汉相争时,具有卓越军事才能的大将韩信投归刘邦以后,很快改变了楚强汉弱的局面。韩信握有重兵,成了一个“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的举足轻重的人物。

当时,有一个叫蒯通的人,深知天下为刘邦还是项羽所得,韩信是个关键。蒯通又从历史的教训中总结到,大凡帝王,只能与之共患难,不能同享乐。因此,他劝韩信不依附也不损害刘邦和项羽的任何一方,而是和他们三分天下,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势,以图日后夺取天下。韩信没有听从蒯通的劝告。在刘邦得胜以后,终因谋反罪被吕后诛杀。临死前,韩信想起了蒯通的劝告,十分后悔地说:“我不该不听蒯通的劝告,以至死在妇人小子之手。”

“鼎足之势”比喻三方面分立的局面。

成语典故:髑髅

典出《庄子·至乐》:庄子之楚,见空髑髅,�然有形,檄以马捶,因而问之,曰:“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将子有亡国之事,斧瞺之诛,而为此乎?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将子有冻馁之患,而为此乎?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于是语卒,援髑髅枕而卧。夜半,髑髅见梦,曰:“子之谈者似辩士。视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则无此矣。子欲闻死之说乎?”

庄子曰:“然。”

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

庄子不信,曰:“吾使司命复生子形,为子骨肉肌肤,反子父母妻子闾里知识,子欲之乎?”

曰:“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

庄子前往楚国,遇见一个空骷髅,模样干巴巴的很难看,用马鞭敲了敲,问它说:“你是由于贪财害理,而落到这般境地的呢?还是由于国亡家破,遭到刀杀斧砍,而落到这般境地的呢?还是由于不光彩的行为,怕给父母妻子丢丑,而落到这般境地的呢?还是有冻饿之患,而落到这般境地的呢?还是你的年纪老了,所以才落到这般境地的呢?”

说完了,就把骷髅搬来枕在头下睡了。半夜里,骷髅来现梦,说:“听你说的话,很像个说客。凡你所说的,都是活人才会遭受的苦累,死后就没有这些了。你也想听一听我来谈谈死吗?”

庄子说:“好。”

骷髅说:“死了,就没有君王在上头,没有臣子在下面,也没有春夏秋冬四时的劳苦,从从容容地和天地共命运,就是南面王的快乐,也不能赶上呀。”

庄子不信,说:“我叫阎王爷再归还你的形体,给你生长上骨头、肌肉、皮肤,送你回到父母妻子邻里朋友那里去,你愿意吗?”

骷髅深深地蹙紧眉头皱着鼻梁,说道:“我哪里肯放弃南面王的快乐,再去忍受那人间的痛苦呢?”

这个故事所描写的正是旧中国时期人民悲惨生活的画面:遭亡国之事,逢斧瞺之诛;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兄弟之丑;有冻馁之患,以至贪生失理,老病交加,这些都是置人于死地的啊!庄子在这里好像在宣传悲观主义,流露厌世思想,似乎还力图引人产生一种空虚感:活着是痛苦,死了才快活。但恶生乐死,并不合庄子齐物之论。此犹不足,骷髅又加补充说:“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可见活着的痛苦,都不外是君臣上下等级社会的赐予,以致被逼迫而说出:“死则无此矣。”这便成为对反动统治者的揭发和控诉了。由此可见,庄子的悲观主义不是真心悲观,而是悲愤;庄子的厌世思想不真心厌世,而是愤世。表面上看似乎是恶生乐死,实际上则是对现实的批判。

成语典故:方寸已乱

典出《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

“方寸”,指心脏;古代人以为一个人全身思想行动的器官由心脏主持,便将心脏误为主理身体的最重要部分,而不知道脑子才是真正的指挥者。

三国时代有一个叫徐庶的人,年轻时爱击剑,任侠仗义,好打不平。后来一心一意在学问上下功夫,很有成就,机智谋略,为当时的人所称道。刘备知道了徐庶是个有谋略的人,便请他在自己手下做事。当时刘备因为兵败,暂时在荆州刘表处安身,没多久,刘表死了,曹操来取荆州,他的儿子刘琮投降了曹操,只得向刘备辞别,他指着自己的心对刘备说:“我本来想和将军及诸位一起共同努力,建立王霸的事业,因为我心里一向倾佩你;现在我的老母被俘了,我的心混乱得很,对你们的事业没有帮助,我在这里向你告别了。”离别时,便特别推荐诸葛亮给刘备以代替自己,刘备才三顾茅庐将诸葛亮请出来作军师,创了一番事业。

后来的人便将徐庶所说的话,引伸为成语“方寸已乱”成语,用来说明心中非常紧张,顿时弄得六神无主,再没有心思来办事了。

成语故事:飞将数奇

典出《史记·李将军列传》:辕臂善射,实负其能。解鞍�敌。

圆阵摧锋。边郡屡守,大军再从。失道见斥,数奇不封。惜哉名将,天下无双!

李广是汉代的名将,在抵抗匈奴的战争中屡建奇功。他擅长骑射,勇敢果断,以少胜多,出奇制胜,曾打败过多次匈奴的入侵。

匈奴的将士对李广又惧怕、又敬佩,称他为飞将军。有一年,匈奴入侵上郡,皇帝派朝廷内官跟随李广出兵抵抗。内官几十名骑兵发现三个匈奴骑兵,就向他们进攻。三个匈奴兵用箭射他们,把几十匹马全射倒了,还伤了一个内官。余下的人都跑来找李广。李广知道这三个匈奴人必是神箭手,便亲自率领百骑去追赶。李广张弓放箭,射中二人,活捉一人。这时李广士卒发现迎面山上有匈奴的几千骑兵,正在观察动静。汉兵见敌人那么多,自已才一百多人,十分惧怕,纷纷主张逃走。李广制止说:“谁也不许动!我们离营地几十里路,假如现在撤回去,匈奴骑兵追赶我们,我们就全完了。我们不动,匈奴会以为我们是诱兵之计,必不敢贸然来追。”李广命令下马解鞍,就地歇息。匈奴果然没敢来追。半夜时分,匈奴害怕汉军设有伏兵,就偷偷把骑兵带走了。李广平安地回到了营地。

还有一次,李广出雁门关迎战匈奴,因敌兵太多,汉军败退,李广被匈奴俘虏。匈奴首领单于知道李广是汉朝名将,下令说:“要李广活着来见我!”匈奴骑兵用两匹战马拉成一个网袋,托着李广。

李广当时有伤在身,无法行动。匈奴兵看守也很放心。

李广在两马之间的网袋上躺着,一动不动,佯装死去。行至十几里时,李广突然跳起,推倒身旁马主的看守,跃上马背,往南飞驰。匈奴一百多个骑兵急忙追赶,李广举弓射杀,终于逃回汉营。

可是朝廷说李广损兵折将,又当了俘虏,罪应斩首。后来他花了大量的钱,才算赎回性命。

李广待人和气,对部下和士卒很友爱,每次得了封赏,都分给士卒享用。所以大家愿意跟他去作战。

李广为汉朝抗击匈奴,作战几十次,建立大小功劳无数次。可是却得不到朝廷重视,升官加爵都没有他的份。李广的堂兄弟李蔡,能力不如李广,声望更在李广之下,开始是和李广一样做着小官。可后来却官位升到丞相。李广对这些很烦恼,常与朋友说:“我李广不比别人差呀,为什么以功封邑都没我的份呢?还是我的命运不佳呀!”后来,李广六十多岁时出征匈奴,因为受到排挤和挫折,他自杀而死。

《史记》上在列举了李广的功绩后,评论李广说:“可惜天下无双的名将啊,由于命运不好,得不到封赏呀!”

成语“飞将奇数”意思是命运不好。后人用这句成语比喻有才能的人遭遇不佳。奇,音jì;奇数,单数。

成语典故:风中残烛

刘因,字梦骥,元时初年睿城(现在河北省容城县)人。他非常聪敏,并且肯下苦功读书。著作有《静修集》、《四书集羲精要》等。

他在幼小的时候就死了父亲,一向对母亲很孝顺,成人以后,曾在朝廷任右赞痒大夫。后来他因为母亲生病,就辞去了官职,回家侍奉母亲。

不久,朝廷又叫他去做官,他却不愿意再去。有人问他为什么放弃做官的机会,他回答说:“我母亲已经九十岁了,好比是‘风中残烛’,怎么可以远去贪图一时的富贵呢?”

“风中残烛”比喻在风中烧残的蜡烛,容易熄灭。人们用来形容老年人衰退三竭,在世不久的用语。“风中残烛”也有人叫“风前之烛”;在比喻年老病弱,朝不保夕时又可说成“风烛残年”。

成语典故:负郭无田

典出《史记·苏秦列传》:使吾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战国时,东周洛阳有个人叫苏秦,字季子。他本来穷困潦倒,连自家兄弟、妻子、嫂子也瞧不起他,对他很冷淡。

后来,苏秦周游列国,到处宣传他的“合纵”之说,即让六国缔约,合力抗秦。六国的君主接受了他的政治主张,封他为相,为纵约长,主持联合抗秦的事务。

当苏秦任六国之相,北上向赵王复命时,行经故乡洛阳。一路上车马众多,声势显赫,各路诸侯都以王侯之礼派遣使者相送。连周宣王听说后也感到恐慌,赶紧派人清扫街道,并派人到郊外慰劳。

苏秦衣锦荣归,一家人见他如此威风,都对他刮目相看。以前对他冷淡倨傲的兄弟妻嫂等人,如今变得毕恭毕敬,连抬头正视他都不敢,只是小心翼翼地跪在地上服侍他。

对比从前在家里的待遇,苏秦感叹地说:“同是一个人,富贵了亲戚就敬畏他,贫贱时亲戚就鄙视他。更何况一般的人呢!”想到正是因为贫困,才促使他努力奋斗,终于成功,于是,他又庆幸道:“假如当初我有靠近洛阳城郭的两顷良田,便会安心过着丰衣足食的日子。那么,我又怎么会有今天,佩上六国相印呢?”

后人用“负郭无田”的典故来表示家中没有产业。

成语典故:高来不可,低来不可

典出宋·吴曾《能改斋漫录》。

宋朝李佑是个很有才华、很风趣的学者,他做河朔县令。他的上司却是个不学无术的人,每当集会时,李佑讲话用词洽博,上司听不大懂,于是当众责备他,说他“卖弄”、“穷酸”。李佑很不高兴,第二天,再集会时,李佑就故意满口市井俗语,一反旧态。那上司心知李佑是故意这样做,以使他难堪的,因此更加生气,竟下文责备他“放肆”、“无礼”。李佑接到文后,用俚语写了个复文,复文说:“高来不可,低来不可,乞指挥明降喏样一个。”(换成现代口语是:格调高了你不准,格调低了你又不答应,请你做个样子我瞧瞧。)这件事立即传开来,成了笑话,使那上司十分难堪,拿他毫无办法。

后人用“高来不可,低来不可”的这个谚语比喻左右为难。

成语典故:高枕而卧

典出《战国策·魏策一》:为大王计,莫如事秦;事强大之秦国,则楚、韩两国不敢妄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

战国时期,张仪为了使齐、楚、燕、赵、韩、魏六国事秦,便去游说魏王。张仪到了魏国,魏王接见了他。他对魏王说:“贵国地方不过千里,士卒不过三十万;既无山川之险,又无丰富的产物。况且魏国地处楚国之北,赵国之南,韩国之东,齐国之西。因此,你亲近其中任何一国,其他三国都可能联合起来向你进攻;你反对其中任何一国,则其他三国也可能联合起来反对你。可见你们的处境十分困难,十分危险。”魏王皱了皱眉头说:“那么先生有什么办法改变我国的处境呢?”张仪故作为难地说:“不好办哪!”他沉思良久才说:“为大王计,莫如事秦;事强大之秦国,则楚、韩两国不敢妄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魏王听说:“事秦”,心中十分不悦,但又不好形之于色,只好婉谢道:“先生的意见很好,可惜寡人有些愚蠢,还不敢立刻作出决断,等我和臣子们商量之后,再向先生请教。”张仪听后,便辞魏王而去。

后人用“高枕而卧”表示把枕头塞得高高地安安心心地睡觉;现在比喻思想解除武装,放松对敌人的警惕。

成语故事:公冶非罪

典出《论语·公冶长》、南朝皇侃《义疏》。

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叫公冶长,他是孔子很赏识的学生,不仅十分聪明,还懂得鸟语。

有一次,公冶长从卫国返回鲁国,走到两国交界处,听见鸟儿们相互招呼,前往清溪吃死人肉。走不多远,公冶长看见一个老婆婆在路上哭,问她哭什么,她说:“我儿子前不久出去了,至今没有回来,恐怕已经死了,不知他在什么地方。”公冶长说:“我方才听见鸟儿们要到清溪吃肉,怕是您儿子吧?”

老婆婆前去一看,果然是她儿子死在清溪边。她将此事报告了村中官吏。村官想:“如果公冶长没有杀人,他又怎么会知道此事呢?”于是将公冶长逮捕入狱。在狱中,公冶长解释自己没有杀人,而是能听懂鸟语,才知道死了人。狱吏说:“那么我们就试试你,如真能听懂鸟语,就释放你;如果听不懂,就让你偿命。”

公冶长被关在狱中六十天。一天,有麻雀飞到狱墙上吱吱喳喳地叫,公冶长听了,脸上现出笑容。狱吏问他笑什么,他说:“麻雀唧唧喳喳地说,白莲水边有一辆装粮食的大车翻了,公牛折断了角,地上的粮食打扫不干净,麻雀互相招呼去啄食。”

狱吏不信,派人去看,果然同公冶长讲的一样。后来又发现他听得懂燕子的言语,于是方信他无罪,将他释放。

后人用“公冶非罪”的典故形容无辜蒙冤或入狱。

成语典故:苟延残喘

典出明·马中锡《东田文集·中山狼传》:今日之事,何不使我早处囊中,以苟延残喘乎?这是一则寓言故事。故事说:战国时候,赵简子在中山这个地方打猎,有一只狼被射中了。这只受了伤的狼拼命地逃命。跑着跑着,碰见了一位墨家人物东郭先生。狼苦苦哀求东郭先生救它一命。它见东郭先生背着一个大口袋,便说:“今天这种情形,你何不让我赶快钻进袋中,苟延残喘以保性命?”东郭先生经不住狼的哀求,把狼装入了袋中。等到赵简子追来询问狼的下落时,东郭先生推说不知道,骗走了赵简子。可是,狼从袋子里出来以后,竟要吃掉东郭先生。幸亏这时来了一个老农,才设计打死了这只恶狼。

后人用“苟延残喘”的这个典故比喻暂时勉强维持生活。

成语典故:古无门匠墓

典出《新唐书·食货志》三:河中有山号“米堆”,运舟入三门,雇平陆人为门匠,执标指挥,一舟百日乃能上。谚曰:“古无门匠墓。”

谓皆溺死也。

黄河中有个三门山,“三门”指的是人门、鬼门、神门。黄河水在此受阻,水的落差又大,因此河水奔腾湍急,水声如雷,一般船夫不熟悉水情,必须雇请专人导航,导航的人就叫做“门匠”。可是,导航也不保险,唐时国家运粮船在这儿翻了几近一半。谚曰“古无门匠墓”,是说,凡是当门匠的人,个个都得淹死,尸骨无存。因此,门匠一上船,他的妻儿就提心吊胆,倚门悬望。他们居住的村庄里,每天都有哭声。

后人用“古无门匠墓”的这个谚语比喻从事危险职业的人,总有失事的时候。

成语典故:关公战秦琼

传说山东大军阀韩复榘,给他父亲办生日,找了很多名演员,要连唱三天戏。

开演头一天,演员正唱着,韩复榘的父亲突然站起来大喊:“别唱啦,把管事的叫来!”他问管事的:“你们唱的什么戏?”“是关公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韩复榘的父亲问:“关公是哪里人?”管事的答:“山西人。”“山西人为啥到俺山东来打仗?有俺的命令吗?”他很不满地说:“为啥不唱俺山东的英雄?俺山东有好汉秦琼么!他俩谁本事大?叫他俩比试比试,来一出《关公战秦琼》!”

啊!一个在唐朝,一个在汉朝,哪能搁在一块呢?管事的只好讲:“这出戏我们不会。”“不会?那全别唱了!全不让走,饿你们三天,不管饭,看你们会不会?”管事的一听害怕了,连忙到后台跟大家商量。老板一想:来二百多人,三天不管饭,怎么办?给他唱!

没词,上台现编。演关公的,现在。演刘备的,改扮成秦琼。两人上台一见面,秦琼问:“来将通名。”“汉将关羽。你是何人?”“唐将秦琼。”“为何前来打仗?”“我知道为什么?”演员心里一生气,“唉”

的一声叹了口气。这一“唉”,坏啦!按戏台上的规矩,这算“叫板”。后台的一听,还有唱的,便敲起锣鼓,拉起胡琴。唱什么?只好现编。秦琼唱:“我在唐朝你在汉,咱俩打仗为哪般?”“叫你打来你就打,你要不打———”扮关公的指着韩复榘的父亲,“他不管饭!”

“关公战秦琼———乱了朝代”,比喻把时代搞乱了。讽刺不懂历史,知识贫乏。

成语典故:过昭关

典出《史记·伍子胥列传》:郑定公与子产诛杀太子建。建有子名胜。伍胥惧,乃与胜俱奔吴。到昭关,昭关欲执之。

伍子胥从楚国跑出来,一心想逃到吴国去。后来听说太子建已经逃到宋国,他也就往宋国去。走到半路上,迎面来了一队车马,吓得他连忙躲进树林里,偷看。等到一辆大车过了,他看见车上坐着一位大官,好像是楚国的使臣,再仔细一瞧,原来是他的好朋友申包胥。伍子胥躲躲闪闪地想再躲得更隐蔽些,不料已经被申包胥发现了,就问他:“你怎么跑到这儿来?”伍子胥还没开口,已经泪如雨下,弄得申包胥不知如何是好。伍子胥擦着眼泪,把一家人遭难的经过哭诉了一遍。最后,他说:“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我要到别国去借兵征伐楚国,活活地咬昏君的肉,剥昏君的皮,才能够泄我心头的愤恨!”申包胥劝他,说:“君王虽然无道,毕竟是君王,你们家代代忠良,何必跟他结冤结仇呢?我劝你还是忍耐些吧!”伍子胥说:“桀王和纣王不是也给臣下杀了吗?不论哪个朝代的圣人、贤人,不都是称许成汤和武王吗?君王无道,失去了君王的身份,任何人都可以杀他。更何况我还有父兄的大仇呀!如果我不能消灭楚国,我情愿不再做人!”申包胥反对说:“汤武起义,杀了桀纣,是为众人除害,不是为了私仇!这一点,你得认清楚。再说,你的仇人只是楚王和费无忌,广大的楚国人并没有得罪你!你凭什么消灭父母之邦呢?”

申包胥的一番话头头是道,只可惜燃烧着仇恨之火的伍子胥听不进去。他非常坚决地说:“我管不了那么多!我非把楚国灭了不可!”申包胥说:“我要是劝你去报仇,那我就是不忠;不让你去报仇,又害得你不孝。看在咱们朋友一场的义气上,我不把你的事向人泄漏就是了。不过你如果真的灭了楚国,我一定要尽我的力量把它恢复过来。”私交笃厚的两个朋友就这么分手了。

伍子胥到了宋国,见到太子建,两人抱头大哭,互诉冤屈。这时候,刚好宋国发生内乱,乱党向楚国借兵,伍子胥获知这项消息,对太子建说:“咱们不能再待在这儿了。”他们就悄悄地到了郑国。

此时郑国已经脱离楚国,归顺了晋国。郑定公就收留了太子建。

太子建和伍子胥每次见到郑定公,总是哀诉着他们的冤屈。郑定公说:“郑是个小国,我虽然同情你们,可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我看你们还是去跟晋侯商量商量吧!”

太子建觉得郑侯的话很实际,就把伍子胥留在郑国,自己到晋国去见晋顷公(晋昭公的儿子,晋平公的孙子)。晋顷公款待太子建,让他住在公馆里,还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当时晋国的大权都掌握在六个大族的手里,晋顷公不过是个挂名的国君罢了。那六个大族的大臣就是魏舒、赵鞅、韩不信、范鞅、荀寅、荀跞。那天,荀寅提出一个主意,说:“郑国反复无常,一会儿归附楚国,一会儿又归附晋国,咱们干脆把它灭了。现在郑国收留着楚太子,郑伯一定很信任他。咱们偷偷地跟楚太子约好,叫他收买勇士,在郑国作为内应,咱们从外边打进去就能顺利地消灭郑国。再将郑国封给楚太子,然后再跟他一起去灭楚国。这是以敌攻敌的锦囊妙计。”晋顷公和大臣们全都赞成荀寅的计策。他们立刻把这个意思告诉了太子建,太子建一口就答应,满怀希望回去了。

太子建见了伍子胥,把晋国的计策述说了一遍。伍子胥极力反对,说:“这怎么行哪!人家好心好意地收留咱们,咱们怎能忘恩负义地陷害人家呢?更何况,这种行动一点儿把握也没有。请别胡思乱想了。”太子建说:“我已经答应了晋国,怎么办呢?”伍子胥说:“不当晋国的内应,算不了什么过错;要是用诡计攻打郑国,就毫无信义可言了。背信忘义,怎么能做人呢?您要是真的这么做,我敢断定您一定会闯出祸来。”但是太子建急着想得到君位,哪儿肯听伍子胥的劝说呢?他当时虽草草敷衍了几句,骨子里却收买勇士,勾结郑伯左右的人,甚至叫他们辗转再去勾结别人。

然而,世上哪有纸包得住的火呢?有一天,郑定公请太子建到后花园去喝酒。太子建到了那边,就看见那些受他贿赂的人,约有二十来个被绑在现场。太子建发觉不对,拔腿想跑,却已给武士们捉住了。郑定公叱骂着说:“我好心好意地收留了你,你怎么竟跟晋国勾结,要来谋害我?”太子建还想辩白,但是绑在那儿的二十几个人早已坦白了。他只得垂头自认倒霉。郑定公把他连同那二十几个人都杀了。

伍子胥在公馆里总是记挂着太子的行动,天天打发人暗中跟随他。这天,他一得知太子被杀的消息,就火速带着太子建的儿子公子胜逃出郑国。

伍子胥带着公子胜,昼伏夜行,仓皇地到了陈国。陈是楚国的属国,他们当然不宜露面,只好躲躲藏藏,又往东跑。只要能够出了昭关(在安徽省含山县西北),就可以直通吴国去了。昭关是两座山当中的一个关口,形势险要,平常就有官兵把守。楚平王和费无忌料定伍子胥一定会到吴国去,近来特地派了大将瞹越带着军队等在那儿。关口上挂着伍子胥的画像。伍子胥不知情,还希冀带着公子胜偷偷出关。

他们到了历阳山,离昭关不太远了,在林间小路上走着。四周不见人踪,只听到小鸟的啼声。伍子胥正想坐下来歇息,忽然从转角的地方走出一个老前辈,张嘴就说:“伍将军您到哪儿去呀?”伍子胥吓得差点跳起来,连忙回答说:“老先生您认错人啦,我不姓伍!”那个老前辈笑容满面地说:“真人面前别说假话!我是东皋公,专门给人治病,在这一带多少有点儿名望。人家得了病,眼看就要死了,我还想尽方法去救他。您又没有病,好端端一个男子汉,我怎么能害死您呢?”伍子胥说:“老先生有什么指教?我不明白您的话。”东皋公说:“就在大前天,昭关上的瞹将军有点不舒服,叫我去看病。我在关口上瞧见您的画像。今天一见您,就认出来了。您这样跑过去,不是自投罗网吗?我就住在这山背后,您还是跟着我来吧!”伍子胥瞧那位老前辈慈蔼厚道,就跟着他走了。

走了三、五里地,眼前出现一带竹篱、三幢小草房,后面有一个绿油油的大竹园。东皋公领着他们进了竹园。里头还有小屋子、

竹床、茶几、布置得整齐清爽。东皋公请伍子胥坐在上位,伍子胥指着公子胜,说:“这位是我的小主人,楚王的孙子。我怎么敢坐上位?”东皋公就请公子胜坐在上位,自己和伍子胥东西对坐。伍子胥把楚平王调换儿媳,杀害伍奢、伍尚,赶走太子建及太子建死在郑国等经过都详细说了一遍。东皋公抚着长须,频频叹息,然后劝慰他,说:“这里相当僻静,将军尽管放心住下来,等我有了办法,再送你们君臣过关。”伍子胥千恩万谢地一再向他磕头。

东皋公天天款待伍子胥,一连过了七、八天,都没再提起过关的事。伍子胥哀求说:“我有大仇在身,煎熬得好难受,每过一个时辰就像过了一年。还望老先生可怜可怜我!”东皋公说:“我正在积极物色帮手,等我有了眉目,立刻送你们过关。”伍子胥只好沉住气再待下去。他怕日子一长,也许会走漏消息,要闯出去,又怕被瞹越捉住。真是进退两难,急得他一连几夜不能成眠。

过了几天,东皋公带着一个名叫皇甫讷的朋友回来了。他看见伍子胥吓了一跳,说:“您怎么变了样子,病了吗?脸庞消瘦多了。哎呀,头发、胡子也花白了!”伍子胥向他要了一盆水,拿过来一照,不禁痛哭失声,说:“天哪!我的大仇还没报,怎么就老了!”

东皋公一面安慰他,一面把皇甫讷介绍给他,又对他说:“头发、胡子是您愁白的!这倒好,人家不容易认出您来。”随后他们就商量过关的法子。第二天,天还没亮,他就准备动身。

把守昭关的瞹越叮咛士兵们仔细盘问过关的人,还要拿着画像逐一对照,才能放行。那一天,士兵们发现有人慌慌张张地过来,先就怀疑他是个逃犯;再仔细审视,果然是伍子胥。他们就捉住他,拉到瞹越跟前。瞹越一见,就说:“伍子胥,你瞒得过我吗?”

他吩咐把伍子胥绑起来,准备押解到郢都去。士兵们因为捉住了伍子胥,立了大功,吵吵嚷嚷地非常高兴。这时候过关的渐渐多了。老百姓也争着要瞧一瞧那个久闻大名的逃犯。他们说:“咱们为了他,出门真不方便。如今他被捉了,咱们以后过关就不再那么麻烦了。”

过了一会儿,东皋公来见瞹越,说:“听说将军逮着了伍子胥,我特地来道喜。”瞹越说:“士兵们捉住一个人,脸庞还真像,就是口音不对。”东皋公说:“让我对对画像,就不难看出来了。”瞹越叫士兵把他拉出来。那个伍子胥一看见东皋就大叫着说:“你怎么到这时候才来?害得我莫名其妙地受人欺负!”东皋公笑着对瞹越说:“将军捉错人啦!他是我的朋友皇甫讷,跟我约好在关口见面,一起出去玩。怎么把他捉来了呢?”瞹越连忙赔不是,说:“士兵们认错了,请别见怪!”东皋公说:“将军为朝廷捉捕逃犯,我怎么敢怪您哪!”瞹越放了皇甫讷,又叫士兵们重新查问过关的人。士兵们犹如被浇了一盆冷水,嘀嘀咕咕地说:“早就有许多人出关了,说不定真的伍子胥就混在里面哩!”瞹越一听,心慌起来,立刻派遣一队人马去追捕。

这个故事讲述了伍子胥带着太子建的儿子公孙胜逃亡在外,在侠义之士东皋公和皇甫讷的热心帮助下,混过了把守严密的昭关。

黑云压城城欲摧典出唐代诗人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一诗中的一句话: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sài)上燕脂凝夜紫。(甲:铠甲,古代战衣。金鳞:像金色的鱼鳞。角: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用以传讯。塞:关塞,边界上的险要之地。燕脂:即胭脂,一种红色的染料,又泛指红色。这里暗指战士的血迹。)

李贺是我国中唐时期的一个很有才华的诗人。当时,唐朝国内藩镇割据,边境上外族时有骚扰,李贺站在爱国主义的立场上,对抗击外族侵略的将士们给予了赞颂。这首诗就是描写北方边塞上一座城池被外族军队包围之后,在十分危急的情况下守城将士下定决心,坚决守卫,誓死报国的壮烈情景。原诗共八句,这是前四句,意思是:战事危急得就像浓厚的乌云笼罩,要把整个城池压毁一样,战士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在一片秋天的景色里,军中鼓角齐鸣,双方战斗激烈,边塞上战士鲜血染成的犹如胭脂一样的红土在夜里显得更加火红,凝成了紫色。

后人用这个典故比喻恶势力的一时猖獗及其造成的紧张局面。

成语典故:猢狲入布袋

典出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梅圣俞以诗知名三十年,终不得一馆职。晚年与修《唐书》,书成,未奏而卒,士大夫莫不叹息。

其初受修《唐书》,语其妻刁氏曰:“吾之修书,可谓猢狲入布袋。”刁氏对曰:“君子仕宦,亦何异鲇鱼上竹竿耶!”闻者皆以为善对。

北宋梅圣俞是个有名的学者和诗人,为人澹泊,不追求功名利禄,和老妻两人居住在乡村里,读书、写文章,和邻居谈谈说说,觉得很自在,三十年没做一官半职。可是他有学问的名气很大,连皇帝也知道梅圣俞是个品学皆优的人,因此特地下圣旨,召他到京城去修《唐书》。他心里不愿意却又不敢违抗皇帝的任命,于是叹着气对妻子说:“我这一去,真可说是‘猢狲入布袋’了。”(猴子是好动的,被塞进布袋该多难受?)他妻子也笑道:“你一生不愿做官,这一去恰如‘鲇鱼上钓竿’,有得苦吃呢!”

后人用“猢狲入布袋”的这个谚语比喻野性受到约束,十分不情愿。

成语典故:娇生惯养

典出《红楼梦》七十七回:自幼娇生惯养的,何尝受过一日委曲,如今一身重病,一肚子闷气,又没有亲爹娘,她这一走,是不能再见面了。

王夫人怕丫头们教坏了宝玉,于是来了一次大清洗,凡她认为不可靠的统统赶出去。一个名叫蕙香的丫环,聪明伶俐,只因她与宝玉是同日生的,王夫人便认定她是一个“没廉耻的货”,被赶了出去。芳官是个唱戏的,王夫人认定唱戏的女孩子更是狐狸精,被赶了出去。其余唱戏的女孩子们,一概不许留在园里,统统弄出去嫁人。晴雯是侍候宝玉的丫头,她什么罪也没有,只因长得特别漂亮,便安上“妖精”的罪名被逐。宝玉见晴雯正在重病,四五天水米不曾沾牙,硬被从炕上拉了出去,心中极为难受。当着王夫人的面,宝玉不敢多言,王夫人一走,他便倒在床上大哭起来。袭人劝宝玉道“哭也不中用,,太太不过偶然听了别人的闲言,在气头上罢了。等太太气消了,你再求老太太,慢慢的叫进来,也不难。”

宝玉说道:“怎么我们私自开玩笑的话太太知道了呢?怎么太太单不挑你(指袭人)和麝月、秋纹的不是呢?”袭人听了这话,低头半日,无可回答。宝玉笑道:“你是头一个出了名的至善至贤的人,他两个又是你陶冶教育的,焉得有什么该罚之处?”袭人细揣宝玉的话,知道宝玉怀疑她告了密,竟不好再劝,因而叹息到:“天知道罢了!此时也查不出人来了,白哭一会子,也无益了。”宝玉听了,冷笑几声,然后说道,晴雯“自幼娇生惯养的,何尝受过一日委曲,如今一身重病,一肚子闷气,又没有亲爹娘,她这一走,是不能再见面了。”说着,越发心痛起来。

后人用“娇生惯养”(娇:宠爱。惯:纵容、姑息)形容从小过分受父母的宠爱和姑息,没有受到教育和锻炼。

成语故事:寄人篱下

典出《南史·张融传》:丈夫当删诗、书,制礼乐,何至因循寄人篱下。

南北朝时的齐国,有一个叫张融的人,字思光。此人长得体短貌丑,但精神清澈,思维敏捷。他家境虽贫,但能勤奋自学,其记忆力和理解能力都很好而且滑稽多辩。齐高帝(萧道成)对他很厚爱,常说:“此人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有一次,高帝赐给张融一件衣服,张融前去向高帝请安。短短的一段路,张融走了很长时间。帝问何故,张融说:“我是从地下升到天上来,按理是不能快走的。”张融善草书,并常常为此自我欣赏。高帝曾说:“你的书法很有骨力,但无二王(指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笔法。”张融说:“二王还不具备我的笔法呢!”

武帝继位以后,有一次张融请假东游。武帝问他住在何处。

张融说:“我住的地方说是在陆上,但没有屋子;说是在船中,但船下又无水。”后来,武帝问张融的哥哥张绪。张绪说:“他住在一条泊在岸上的小船里。”武帝听罢哈哈大笑。

永明(齐武帝的年号)中叶,张融染病时作门律,并自作序言。

序言中,他阐述了自己从事文章著述的情况。文中说:大丈夫应当删诗、书,制礼乐,文章著述自成一体,不能寄人篱下地因袭别人。

“寄人篱下”即像麻雀一样,寄居在人家的篱笆底下生活。

后人用“寄人篱下”的这个典故比喻依附别人过生活。

成语典故:将信将疑

典出唐·李华《吊古战场文》:人或有信,将信将疑。

唐玄宗李隆基时,封建统治集团对内实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对外不断发动战争,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又爆发了安史之乱。

战争给人们带来了灾难,不少人家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当时,有一个叫李华的人,字遐叔。他二十一岁进中士,官至吏部员外郎。

安禄山攻陷长安时,李华被俘,并被迫接受了凤阁舍人的官职。安史之乱平息以后,他被贬为杭州司户参军,后来辞职隐居。

李华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写了一篇《吊古战场文》,借描写一个古战场的凄惨情景,对战争进行了谴责。文中写道:天下民众,谁无父母?谁无兄弟?谁无夫妇?他们生前没有受到帝王的什么恩惠,为什么要害他们呢?他们存亡死活,家里人都不知道。有人传来消息,家里人将信将疑。大军之后必有荒年,人民又要流离失所。怎样才能避免这种祸害呢?只有实行王道,使四夷各为天子守土。

后人用“将信将疑”指不敢轻信,有些相信又有些怀疑。

成语典故:尽善尽美

典出《论语·八佾》、《论语·述而》: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孔子三十五岁那年,鲁国国内发生动乱,君臣之间争权夺势,闹得百姓不得安生。孔子怕遭到灾祸,也带着少数几个弟子逃到齐国。

齐国的国君和大夫对孔子很尊敬,盛情地款待他,并且请他欣赏音乐。

有一天,齐国的乐人专门为孔子演奏“韶”的乐章,很得孔子的欢心。他听得入了迷,竟一连许多天都在回味着“韶”的音律,把肉的味道都忘记了。他一遍又一遍地说:“真想不到呀,音乐感人之深竟能达到这样的地步!”

这时候有人问孔子说:“先生,韶乐您欣赏过了,武乐您也听了,现在请您发表一下看法,是韶乐好呢?还是武乐好啊?”

孔子不加思索地说:“当然是韶乐好呀,它的声音、旋律美极了,而且表达的意思也极好!至于武乐嘛,当然声音也是很不错的,但意思不够美呀!”

因为韶乐是虞舜时代的乐曲,孔子向往那个时代,所以极力赞美韶乐;武乐是周武王时代的乐曲,因为周武王的天子之位是由讨伐商纣而来,孔子不赞成,所以对武乐也有看法。

成语“尽善尽美”就是由此而来,意思是形式和内容、外表和实质都好到了顶点,后来人们用它形容事物达到最美好的境地。

成语典故:景差为相

典出《说苑·政理》:景差相郑,郑人有冬涉水者,出而胫寒。后景差过之,下陪乘而载之,覆以上衽。晋叔向闻之曰:“景子为人国相,岂不固哉!吾闻良吏居之,三月而沟渠修,十月而津梁成,六畜且不濡足,而况人乎?”

景差在郑国当相国时,有个郑国人在严冬季节,赤着双脚淌水过河。待走出水面后,两条小腿已经冻僵了。

恰好景差坐车过来,连忙把这个人扶上自己随从的车子,又给盖上一件衣裳。

晋叔向听说后,议论道:“景差身为相国,实在低能。我常听人讲,贤德的官吏所管辖的地方,三月就要疏通河沟渠道,到十月就得修复渡口桥梁,六畜尚且不再淌水,何况人呢?”

后人用“景差为相”的这个典故告诉人们,作为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为全体人民着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景差作为相国,如能教国人早把桥梁修好,全国的人民都不会在冬季涉水渡河了。

成语典故:涓蜀梁见鬼

典处《荀子·解蔽》:夏首之南有人焉,曰涓蜀梁。其为人也,愚而善畏。明月而宵行,俯见其影,以为伏鬼也;仰视其发,以为立魅池;背而走,比至其家,失气而死。

在夏首的海边有个名叫涓蜀梁的人。他为人愚蠢而又十分胆小,看见什么都害怕。

一次,他在皎洁的月色下夜行。偶而低头,看见自己长长的身影,以为遇到了爬在地上的魔鬼;又一抬头,看见自已的头发,又以为碰到立在身后的妖怪。他顿时吓得魂飞魄散,急忙转身拼命逃跑。

等他跑回家中,已经上气不接下气,很快便气绝身亡。

后人用“涓蜀梁见鬼”的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世上本无鬼,庸人自扰之。疑神疑鬼,不是科学态度,而是唯心主义思想的表现。

成语典故:空空如也

典出《论语·子罕》: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有个人对孔子十分崇拜,一次他碰见孔子,便十分热情地打招呼,并极为恭敬地说:“您知识渊博,真了不起啊!”孔子听后,有些惭愧地说:“我有知识吗?没有。”那人连忙说:“您何必客气呢?”孔子说:“我不是客气,的确知识贫乏。比如,有一次我到乡下去,但见碧野千里,一派繁忙景象。有的人在采桑,有的人在种地,他们驾轻就熟,干得很有条理。当我走近一群种地的农夫时,他们停下锄头,笑嘻嘻地和我打招呼。他们以为我很有学问,便七嘴八舌地谈开了。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意思是:有个农夫问我一个问题,我却一点也不知道。)”孔子停了一下接着说:“他那个问题,我反复思考了很久,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推究,才有所领悟,然后才尽量地告诉了他。”那个人听了孔子的这番话,很诚恳而有礼貌地说:“您这种谦逊的美德很值得我们学习!”

后人用“空空如也”形容一无所有。

成语故事:困兽犹斗

典出《左传·宣公十二年》:公曰:“得臣犹在,忧未歇也。困兽犹斗,况国相乎!”

春秋时,有一年楚国和晋国作战,因晋国的几位将军不服从元帅荀林父的命令,结果大败而回。荀林父自己请求判死罪,晋景公准备答应了,大夫士贞子劝阻说:“这是不相宜的。从前城濮之战,楚国败了,晋兵吃了楚军三天的粮食,文公(景公父)脸上还带着愁容,左右的人问他道:‘应当欢喜的事反而忧愁,难道应该忧愁的事反而欢喜吗?’文公说:‘得臣(楚国宰相,城濮之战役时的楚军元帅)还在,不能就此放心呀!一头野兽被困住了还要挣扎,何况一国执政的人呢?’后来楚国杀了得臣,文公方才露出欢喜的笑容,说:‘再没有人害我了,现在算是晋国又胜一次,楚国又败了一次了。’因为这样,楚国两代都兴不起来。荀林父正是国家的柱石,怎可以杀死他呢?,”景公觉得士贞子的话很有理由,就免了荀林父丧师辱国的死罪,还将他原来的官职恢复。

后来的人,便将晋文公所说的比喻,引为“困兽犹斗”一句成语,来形容即使处在最困难的情况下,虽已是精疲力竭,也还是要尽力挣扎,起来抵抗。另一种意思,是形容那些坏人或坏的集团,在被压制的将要溃灭时,还要作无谓的顽抗。

成语典故:狼狈不堪

典出《博物典汇》:狼前二足长,后二足短,狈前二足短,后二足长,狼无狈不立,狈无狼不行。故以为颠蹶困顿之喻。

晋·李密《陈情表》:臣欲奉表奔驰,则刘病日笃;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李密的品德、文才都高,很有名气。晋武帝司马炎仰幕他的品行才学,几次三番去召请他来做官,都被拒绝。

原来李密生下来六个月时,就死了父亲,四岁时,母亲又被舅舅逼迫改嫁了。所以全靠他祖母刘氏,抚养长大。他家境并不好,刘氏经过千辛万苦,才把他养大,供给他读书,到李密年长时,他的祖母已很老了。李密为了服侍他,不忍出去做官。

晋武帝不断下诏书去叫他,他写了一封很恳切的信给晋武帝,信里有这样的几句:“我生下来只有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死了,四岁时母亲被舅舅迫着改嫁,祖母刘氏,看我可怜,亲自扶养我长大,我家里既没有兄弟,又没有叔伯,孤苦伶仃,我当时要是没有祖母刘氏,不会活到今天,祖母刘氏今天要是没有了我,靠谁去服侍他的残年呢?所以我如不出去做官的话,又违背你的旨意,我今日的处境实在狼狈不堪呀,”

狼、狈是二种兽名,狼前足长,后足短;狈后足长,前足短,所以必须同进同出,同行同止。狼狈不堪,是形容人们的处境非常艰难、窘迫。

成语典故:丧家之狗

典出《史记·孔子世家》:累累若丧家之狗。

春秋时,周游列国的孔子来到了宋国。在宋国,孔子每天率领弟子们来到一棵大树下演习周礼。宋国司马桓瞸(huántuí)对孔子这一套非常厌恶,叫人砍掉了那棵大树。第二天,孔子和弟子们又去时,不见了大树。一个弟子说:“我们赶快走吧,否则宋人要找我们的麻烦。”孔子说:“怕什么呢?我们的行为符合天地的德性,桓瞸等人又把我们怎么样呢?”

后来,孔子离开了宋国,又和弟子们来到了郑国。不巧,孔子与弟子们失散了,只身来到东城门外。弟子们分散寻找,后来,一个人告诉子贡说:“我出城时,见东城门外有一个人站在那里东张西望,像等什么似的。”子贡说:“那人是什么样子?”这人说:“要说样子还真有些特殊,额头像上古时的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又像子产,但腰以下很短,还不及从前大禹腰的三寸。一副疲惫不堪的样子,就像一条没有主人的狗一样。”

子贡来到东城门外,找到了孔子,就把刚才在路上的情况如实的告诉了孔子。孔子听了欣然笑道:“说我像没有主人的狗(丧家狗),虽然形状不像,但神情的确像啊!”

后人用“丧家之狗”嘲讽某人惨遭失败后的一副狼狈相。

成语典故:离群索居

典出《礼记·檀弓》:吾离群索居亦已久矣。

孔子的学生子夏因儿子死了,把眼睛都哭瞎了。曾子去安慰他。他哭哭啼啼地对曾子说:“天哪!我有什么过错哇!为什么要受到这样严重的惩罚呢?”

曾子劝慰他说:“你怎么能说自己没有过错呢?你退居西河,一味炫耀自己,使西河的老百姓只知道有你,而不知道有老师孔子,这是你的过错之一;你死了父亲却不声不响,大家都不知道,这是你的过错之二;现在你的儿子死了,竟伤心得把睛眼都哭瞎了,前后对比,情况完全两样,这是你的过错之三,总起来说,你不尊师,不孝父母,却偏疼爱自己的儿子,这不是三件大罪过吗?”

子夏听了忙向曾子跪拜说:“吾离群索居亦已久矣(我离开朋友单独生活已经很久了),因而听不到朋友的规劝,放松了自己的修养。”

后人用“离群索居”来说明离开群众而孤独生活。

成语典故:李斯叹黄犬

典出《史记·李斯列传》: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李斯,秦朝有名的丞相。秦始皇东巡死后,李斯和赵高一起,逼死太子扶苏,拥立胡亥做了秦二世皇帝,自己做了丞相。他先是阿谀奉承秦二世胡亥和赵高,后来又反对赵高专横独断。赵高就诬陷他和他的长子李由阴谋造反,并派人把他捆起来,关在监狱里。

在狱中,李斯遭受了毒打,被一连打了一千多棍,直打得他皮开肉绽,痛楚不已。他忍不住痛,就被迫承认了企图造反的罪行。

不过他心里想:“现在我姑且承认,等皇上派人来审讯时,我再说明真相。”

赵高明白了李斯的想法,派了十多个心腹,假装成皇上派来的人,轮流去反复审讯李斯。李斯真以为皇上派来的人,就说出了真实情况。殊不知,他得到的又是一顿毒打。后来秦二世果真派人来验证他的口供,为了免遭皮肉苦,他只好承认有罪,并写下了供词。

秦二世二年七月,李斯被判处腰斩,在都城咸阳大街上示众。

李斯蓬头垢面地从狱中出来,回头看了看身后的一大家子人,他们因受李斯的牵连,都要处以死刑。李斯不禁仰天长叹,泪流满面。

他对二儿子说:“儿啊,我和你再牵着黄狗,到蔡东门外去追逐野兔,恐怕永远不可能了!”说罢,父子二人痛哭起来。

接着,李斯的三族亲人全被杀害。

后人用“黄犬之叹”表示因做官而招来横祸,事到临头后悔已迟。

成语典故:聊以卒岁

典出《左传·襄公二十一年》:优哉游哉,聊以卒岁。

春秋时,晋国有个大臣叫范宣子。晋平公时,他掌握国下,曾打垮了贵族栾盈,迫使栾盈逃到了楚国。接着,范宣子又杀了羊舌虎等栾盈的许多族党,并囚禁了羊舌虎的哥哥叔向。有人对叔向说:“你遭此罪,恐怕是因为不聪明吧!”叔向说:“我虽然被囚禁了,但比起死和逃亡来怎么样?《诗经》上说:自在啊逍遥啊!故且这样来度过岁月。这正是聪明啊!”后来,经已经告老休息的祁奚劝说,范宣子才建议晋平公赦免了叔向。

“聊以卒岁”指勉强地度过一年。

成语故事:林冲买宝刀

典出《水浒传》第七回。

一天,林冲到阅武坊巷口,见到有个男人在卖刀。他凑上前去,接刀一看,吃了一惊,失口叫声:“好刀!”问要卖多少钱。那人说:“索价三千贯,实价二千贯。”林冲说:“值是值得二千贯,不过没人买。若是一千贯,我便买。”两人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后那人叹口气说:“金子做生铁卖了。一千贯就一千贯,一文钱也不要少了我的。”林冲就这样买下了这把宝刀。他将宝刀带回家里,翻来覆去,看了再看,越看越喜爱。心想:高太尉府中有把宝刀,我几次要借看都不让,这回我自己也有了这把宝刀,将来再和他比试比试。

第二天中午,有两个当差的来叫林冲,说:“太尉钧旨,说你买了一把宝刀,要你拿去同他的宝刀比比看。太尉就在府里等你。”

林冲暗想:这又是什么人告诉了他?只好带着宝刀,跟随他二人进府来到厅前。林冲立住了脚,两个当差的又说:“太尉一直在里面后堂内坐着。”三人转入屏风,到后堂,不见太尉,林冲又住了脚。

两个当差的又说:“太尉一直在里面等你,叫引教头进来。”又过了两三重门,来到一个周围都是绿栏杆的地方。两个当差的引林冲到堂前,说:“林教头,你在这里稍等一下。我们进去禀报太尉。”

林冲哪会想到:太尉高俅的干儿子高衙内想霸占他的妻子,使出了种种阴谋诡计要陷害他!林冲眼看着这两个当差的进入堂内,自己拿着刀,立在屋檐前,左等右等,不见出来。他心中有些疑虑,就偷偷地掀着门帘,探头往堂里一看,只见檐前额上写着四个青字:“白虎节堂”!林冲猛然省悟过来,吃惊地说:“白虎节堂是商议军机大事的地方,怎么能够无故辄入?”连忙转身要走,只见他的顶头上司高太尉从外面进来。林冲见,手执宝刀,向前拜见。高太尉大声喝喊:“林冲!没有人叫你,怎么胆敢辄入白虎节堂?你手里拿着刀,是不是来刺杀我呀!”林冲急忙辩解说:“刚才两个当差的叫我来,说是大人要我拿刀来比比看。”高太尉矢口否认说:“我哪有叫人找你?是你手执利器,擅入节堂,想杀害我!”高太尉喝令左右排列军校,将林冲抓起来,投进监牢,刺配沧州。

“林冲买宝刀———中了诡计”,比喻遭到他人狡诈计谋的暗算。

令反侧子自安典出《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刘秀曰:“令反侧子自安。”

后汉光武帝刘秀在和王郎争夺河北的战争中,敌强我弱,他部下的官吏为了自保,私下和王郎通信,人数竟达数千人。谁知后来王郎全军竟被刘秀消灭,这些信件全部落到刘秀手里。他的谋臣请刘秀逐个检查,把所有曾写信通敌的人杀掉,以纯洁队伍。刘秀不肯,反而一把火当众把信件焚毁,说:“让这些害怕追究、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的人安心吧。”

二百年以后,三国时期,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对峙。袁绍兵力十倍于曹操,曹军人人自危,便也有许多人私下写信通敌。结果,袁绍大军被曹军打败,这些信件也全部被曹操缴获,曹操也学刘秀的办法,一把火当众把信件焚去,也说:“令反侧子自安。”

又隔了七八百年,五代时郭威打败了敌人李守贞,搜得了一批人和敌军来往信件,他的主簿官王溥劝他:“愿一切焚之,以安反侧。”郭威听从了这个建议,也把这些信烧了。

在上叙三件事中,有一个基本情况是相同的:即战争仍在继续,全国还未统一,自己力量还不够强大,需要显示宽大,巩固内部,笼络人心,不能株连过广,削弱自己。

成语故事:吕蒙正赶斋

典出《吕蒙正风雪破窑记》。

吕蒙正,是宋朝洛阳城里的一个穷书生。他栖身城外的破窑里,苦读诗书,等候考试。这天,吕蒙正到城里散心,正从一座彩楼下经过,突然一个绣球从空中滚落在他怀里。他赶紧撩起破长衫裹住绣球。原来是刘员外搭彩楼让女儿月娥抛绣球选婿。刘月娥是个才貌双全的小姐,她看到吕蒙正虽然一身褴褛,但相貌端正,气宇不凡,心里暗自拿定主意,就把绣球抛给了他。刘员外对着这个叫化子似的女婿,细细审视一番,微微皱起眉头,劝说女儿打发他走算了。哪知月娥态度坚决,宁肯吃苦也不悔约,恼得刘员外大骂:“好吧!你不听我言,就赶出家门!”他命丫环梅香把月娥的首饰、衣裳都取了下来,嫁妆、金钱也一概不给,让她去过苦日子。刘月娥拜别父亲,跟着吕蒙正离了刘家大院。

吕蒙正和刘月娥,就在破窑里结成夫妻,两人互敬互爱,生活虽清贫但过得极和美。吕蒙正每天到城内街上摆字摊,赚些钱买几个烧饼,又到白马寺赶斋讨两碗饭,捎带回家同妻子一起吃。话说洛阳城的白马寺,是天下有名的寺院,院内和尚多,吃饭前都要打钟。吕蒙正每天听到钟响就赶到,和尚们开饭他也跟着讨两碗饭,这叫“赶斋”。这天,吕蒙正听到白马寺的钟声响了,又去赶斋,谁知赶到寺里斋饭已经开过。老和尚告诉他:“秀才!从今后,我们先吃饭后打钟了。有言道‘满堂僧不厌,一个俗人多’。我们这斋饭舍给过路的和尚吃,你一个俗人天天来怎么行?你堂堂须眉,不去应举考试,赖在这里讨斋饭吃,真不害臊!”吕蒙正听了,非常懊恼,便提笔在庙堂墙上写诗:“男儿未遇气冲冲,懊恼和尚饭后钟,”一气之下,只写了两行,再也写不下去了。

吕蒙正回到了窑里,看见妻子正在哭泣,满地是破锅破碗。月娥说是她父亲刚来吵闹,把这些穷家当都摔了。夫妻二人正在发愁,刚好友人寇准来对吕蒙正说:“有个老朋友借给一百两银子,可给弟妹留二十两过日子,剩下的钱我们上京赴考去罢。”结果,吕蒙正和寇准双双得中,吕蒙正中了状元,任洛阳县令,寇准留在朝内做官。

吕蒙正回到洛阳,首先到破窑里把刘月娥接到官衙内住。上任第三天,照例要到白马寺进香,和尚们忙得团团转。吕蒙正看到当年他写的两行诗,和尚已用碧纱罩着,想起昔日赶斋被辱的困窘,感慨万分。他命人撤去纱罩,凑成全诗为:“男儿未遇气冲冲,懊恼和尚饭后钟。从来任凭尘土暗,今朝始得碧纱笼。”

吕蒙正写完,对老和尚说:“世态炎凉,从来如此,我也不怪罪你。假如不是那时你敲饭后钟,让我投食无门,我还不会进京赶考呢!”正说着,小和尚跑来报告:洛阳城刘员外来拜见大人!吕蒙正怒气冲冲地说:“我不认得这么个丈人,你替我把他赶走!”恰好,寇准这时也从京城来寺进香,并要吕蒙正一起见见恩人刘员外。吕蒙正怒气未消,忿忿地说:“我和他无恩无义!”寇准哈哈大笑,说出了真情。原来当初月娥选婿之后,刘员外见吕蒙正气宇不凡,是个有才志的人,但怕他贪恋富贵,不求进取,故意将他夫妻赶走,后来见到吕蒙正安于清贫,不肯发愤,便叫白马寺断了他的斋饭,又到破窑里砸了他的家当,并拿一百两银子让寇准说动吕蒙正进京赴考。这时候,吕蒙正才如梦初醒,连忙一齐赶到门外,迎接丈人刘员外。

“吕蒙正赶斋———饭后鸣钟”,比喻由于某种原因而错过了时间。

成语典故:毛颖传

目典出《韩昌黎文集》:毛颖者,中山人也。其先明示,佐禹治东方土,养万物有功,因封于卯地,死为十二神。尝曰:吾子孙神明之目后,不可与物同,当吐而生,已而果然。明示八世孙�,世传当殷时居中山,得神仙之术,能匿光使物,窃恒娥,骑蟾蜍入月,其后代遂隐不仕云。居东郭者曰�,狡而善走。马韩卢争能,卢不及、卢怒,与宋鹊谋而杀之,醢其家。

秦始皇时,蒙将军恬,南伐楚,次中山,将大猎以惧楚,召左右庶长与军尉,以连山筮之,得天与人文之兆。筮者贺曰:“今日之获,不角不牙,衣褐之徒,缺口而长须,八窍而趺居,独取其髦,简牍是资,天下其同书,秦其遂兼诸侯乎!”

遂猎,围毛氏之族,拔其豪。载颖而归。献俘于章台宫,聚其族而加束缚焉。秦皇帝使恬赐之汤沐,而封诸管城,号曰管城子,日见亲宠任事。

颖为人强记而便敏。自结绳之代,以及秦事,无不纂录。阳阴卜筮占相、医方、族氏、山经地志、字书图画、九流百家、天人之书,及至浮图老子外国之说,皆所详悉。又通于当代之务,官府簿书、

市井贷钱注记,惟上所使。自秦皇帝,及太子扶苏、胡亥、丞相李斯、中车府令高,下及国人,无不爱重。又善随人意,正直邪曲巧拙,一随其人。虽见废弃,终默不泄。惟不喜武士,然见请亦时往。

累拜中书令,与上益狎。上尝呼为中书君。上亲决事,以衡石自程。虽见宫人不得立左右,独颖与执烛者常侍。上休,方罢。

颖与绛人陈玄、弘农陶泓及会稽楮先生友善,相推致,其出处必偕。上诏颖,三人者,常侍不待诏,辄俱往,上未尝怪焉。后因进见,上将有任,使拂拭之,因免冠谢。上见其发秃;又所摹画不能称上意。上嘻笑曰:“中书君老而秃,不任吾用。吾尝谓君‘中书’,君今不‘中书’耶?”对曰:“臣所谓尽心者。”因不复召,归封邑,终于管城,其子孙甚多,散处中国夷狄,皆冒管城;惟居中山者,能继父祖业。

太史公曰:毛氏有两族,其一姬姓,文王之子,封于毛,所谓鲁卫毛聃者也。战国时有毛公、毛遂,独中山之族不知其本所出,子孙最为蕃昌。《春秋》之成,见绝于孔子,而非其罪。及将军拔中山之豪,始皇封诸管城,世遂有名,而姬姓之毛无闻。颖始以俘见,卒见任使。秦之灭诸侯,颖与有功。赏不酬劳,以老见疏,秦真少恩哉!

目毛颖是中山地方的人。他的祖先叫明示,辅佐夏禹平治东方的土地,养育万物,立下了功劳,因而被封在东方,死后成为十二神之一。他曾经说道:“我的子孙是神明的后代,不能跟其他的凡人目一样,应当从口中诞生出来。”后来果然是这样。明示的第八代孙�,相传殷商时代住在中山,得到了神仙的法术,能够隐藏在光亮的地方,能够驱使其他的生物,曾经偷到在东郭的,名叫�,壮健善跑。它跟著名的猎犬韩卢比赛谁跑得快;韩卢比不上它,恼羞成怒,跟名叫宋鹊的良犬一道谋杀了瞷,并把它的全家都杀死了,还剁成了肉酱。

秦始皇在位时,将军蒙恬,向南攻打楚国。部队在中山地方驻扎下来,准备开展大规模的打猎活动,借以威吓楚国。他召集左右的庶长和军尉,用蓍草占了一个连山卦,得了一个“天与人文”的兆头。占卦的人祝贺道:“今天所要猎获的,既不生角,也不生牙,是个穿着粗毛短衣的家伙,嘴唇长着缺口,还有着长长的胡须。身体有八个孔,经常盘腿坐着。人们特地取下它那毛里面的长毫,靠着它在竹筒或木片上进行书写。今天得了它,普天下将会采用同一种文字,秦国也许就要兼并所有的诸侯国家了!”

于是就开始打起猎来,围住了整个毛姓的种族,拔掉它身上的长毫,把毛颖用车子装了回来。然后在章台宫向皇帝进献俘虏,把毛姓的种族聚集拢来,并束缚在一起(即做成笔)。秦始皇帝使蒙恬赐他沐浴,把他封在管城(即笔筒),称做管城子。他一天比一天获得亲信和宠爱,担任着重要的职务。

毛颖这个人记忆力很强,做事敏捷。自从上古结绳时代起,一直到秦代,大大小小的历史事实,没有不被他编纂、记录下来的。

阴阳、占卦、看相、医术、宗族、山经地志、字书图画,九流百家,有关天理、人事的书籍,以及佛教、老子和外国的传闻异说,都是他所十分熟悉的。

毛颖又通晓当代的世务、官府的簿记和文书、买卖场所有关货物钱财的记载等等,不管做什么,一切都听从秦帝的吩咐。从秦始皇帝到太子扶苏、胡亥,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下面一直到全国的人,没有不喜爱和看重他的。

毛颖又善于听从人们的意旨,正直或者邪恶,巧捷或者笨拙,一切都随着那任用他的人。有时虽然遭到废免或抛弃,也始终默默无声,无所发泄。惟独不大喜欢武士们;但如果受到邀请,有时也去走走。

毛颖最后升上了中书令的职位,跟秦始皇帝越来越亲近。始皇帝曾称他为中书君。始皇帝亲自批阅文书,决断国家大事,往往用石为单位来衡量每天上报的竹筒、木片。这时,即使是皇宫中的人也不允许站立在始皇始皇帝的左右,以便惟独毛颖跟执掌蜡烛的人得以经常侍候在他的身边,直到始皇帝休息时才罢。

毛颖跟绛县人陈玄、弘农人陶泓,以臁会稽的楮先生友谊很深,互相推引,外出或留在家里,总是一同行动。始皇帝每次召见毛颖,陈玄、弘农和楮先生等三人不须等待皇帝的命令,总是一同前往,始皇帝也从未责怪过他们。后来,毛颖有一次进见始皇帝,始皇帝准备交给他一个重要的任务,叫人抚摩他的身子。毛颖取下帽子,表示敬谢。始皇帝发现他的头发已脱光了,并且他所摹写出来的书画也不能完全符合始皇帝的心意。始皇帝笑哈哈地对他说:“中书君老了,头发也脱光了,不能胜任我的工作了。我曾经说您适合担任书写任务;现在,您恐怕不适合书写了吧?”毛颖回答说:“我是一个尽自己的心力来做事的人。”始皇帝也就没有再召见他。毛颖回到自己的封地,死在管城地方。他的子孙很多,分散地住在东方和西方,都冒着“管城”的称号。只有住在中山地方的这一个支系,能够继承他父亲和祖父的基业。

太史公说道:毛氏有两族,其中的另一族姓姬,是文王的儿子,封在毛的地方,这就是鲁卫的毛聃。战国时候还有毛公和毛遂。

惟独中山这一族不知是哪儿发源的,最为兴旺和昌盛。《春秋》这部书删定成功后,孔子因为自己衰老而放弃了笔,并非毛颖有过错。等到蒙恬将军围攻毛氏的种族,拔下他们的长毫,又由始皇帝封他们在管城地方,他们也就在世界上有了名声,而毛氏中姓姬的那一族的情况怎样,却再没有人听说过了。

毛颖开始以俘虏的身份得到始皇帝的接见,终于受到了任用。

秦国吞灭诸侯各国,毛颖也有一份功劳。但是秦国对他的赏赐却抵不了他所做出的贡献;最后,他又因为年老而被疏远,秦国对于他真可说是少恩啊!

《毛颖传》兼有寓言和传奇小说的特点。毛颖便是指用兔毛制作的毛笔。作者借毛颖,比喻文人的功劳与遭遇,寄托了一定的不平之感。

成语故事:莫予毒也

典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闻之而后喜可知也,曰:“莫余毒也已!裝(wei)吕臣实为令尹,奉己而已,不在民矣。”

春秋时,晋文公于公元前632年率领晋、齐、宋、秦四国联军在城濮同楚军作战。交战以前,楚成王告诫大将子玉说:晋文公在外流亡多年,经过磨练,又有政治经验,你不要轻易地和他交锋。

可是子玉总想打个胜仗,显显自己的威风。他一再派人向楚成王请战,楚成王对子玉很不满意,不肯多给他兵马。

战斗开始以后,晋军看准了楚军的薄弱环节,首先击溃了其右翼,然后又集中兵力打败了其左翼,取得了战斗的胜利。子玉打了败仗以后,觉得楚成王不会饶恕自己,就自杀了。晋文公听到子玉自杀的消息,非常高兴,觉得这下子可除了心腹之患。他对部下说:从今以后没有谁能危害我了。

后人用“莫予毒也”这个典故比喻没有人能危害我了。现在有时也用来形容一个人目空一切,狂妄自大。

成语典故:苜蓿生涯

典出唐·李颀《古今诗话》:朝日正团团,照见先生盘。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

唐代有个薛令之,他在做随侍太子的右庶子时,待遇十分菲薄,生活也很清苦,这使他心中非常不满。为了发泄他对生活的不满情绪,便在墙上题了一首诗。诗的前四句是:“朝日正团团,照见先生盘。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早晨的太阳是那样圆啊!

它照着我饭桌上的盘子。盘子里装了些什么呢?乱七八糟地装了些苜蓿野菜。)

后人把薛令之所过的教书生活称为“苜蓿生涯”,用来形容塾师生活的清苦,也把贫困生活称为“苜蓿生涯”。

成语故事:南柯一梦

典出《异闻集》:淳于棼,家居广陵,宅南有古槐树,棼醉卧其下,梦二使者曰:“槐安国王奉邀。”棼随使入穴中,见榜曰:“大槐安国”。其王曰:“吾南柯郡政事不理,屈卿为守,理之。”棼至郡凡二十载,使送归,遂觉。因寻古槐下穴,洞然明朗,可容一榻,有一大蚁,乃王也。又寻一穴,直上南柯,即棼所守之郡也。

从前,有个人名叫淳于棼,家住广陵郡,喜爱喝酒,不守细行。

一天,淳于棼饮酒过度,酩酊大醉,躺在家门前的一棵大槐树下睡大觉。这时候,有两个酒友把淳于棼扶进屋里上床休息,两人就在床旁一面守候,一面洗脚。

淳于棼在床上迷迷糊糊地睡着了。恍惚间,他看见两个穿着紫色衣裳的使臣走进屋来,跪拜他说:“奉槐安国王之命,特来邀请。”淳于棼不觉下床整衣,跟随二人出门,登车往大槐树根部一个树洞直奔而去。一进洞里,淳于棼感到十分惊异!只见晴天丽日,山川旷野,城郭村庄,真是另外一个世界。淳于棼跟着使臣来到了大槐安国城内,进入王宫,拜见国王。

槐安国王亲自将次女瑶芳公主许配给他,择日完婚。淳于棼当上驸马郎,享尽人间的荣华富贵。他还想过过官瘾,国王就任命他为南柯郡太守。于是,淳于棼携妻来到南柯上任,由于他自己勤奋,加上瑶芳公主内助,一切都很顺利,政绩优良,全郡百姓极为拥戴,国王也很器重他。

俗话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知不觉就过了整整三十年。

这时候,淳于棼已有五男二女,官位显赫,家庭美满,得意非凡。可是,乐极生悲。瑶芳公主突然得了急症,不幸病故。时逢檀萝国兴兵入侵,淳于棼领军出战,结果吃了败仗。从此,槐安国王不再信任他,不但免去了他的官职,还把他软禁了一个时期,最后差人将他送回老家广陵郡。

淳于棼懊悔万分,猛然醒了过来,原来是一场大梦。这时,他的两个朋友正在床边洗脚,他自己还躺在床上,想着梦境竟像度过了一生。淳于棼把酒友送出大门,只见门前大槐树下有个蚂蚁洞。

他梦中见到的槐安王国就是这个蚂蚁洞,洞里旁边有一条孔道,往上直通向南的一支,大概就是所谓“南柯郡”。

后人用“南柯一梦”比喻一场梦,或者是空欢喜一场。

成语典故:滋蔓难图

典出《左传·隐公元年》:姜氏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郑国的武公从申国娶了一个老婆,名叫武姜。武姜生了两个儿子,即庄公和共叔段。庄公是难产倒生的,为此,武姜不爱他。

武姜要武公立共叔段为武公的继承者,武公不答应。庄公继位之后,武姜要庄公把制这个险要的地方作为共叔段的封地,庄公不答应。最后,庄公把京这个地方给了共叔段。共叔段得到封地后,便在京城大事建设,企图扩充势力以对抗庄公。郑国大夫祭仲看出了共叔段的图谋,便去劝庄公说:“姜氏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姜氏有什么能满足得了她呢?不如早点给她安排一个适当的地方,不要使他们扩充势力,势力扩充了,就难于对付啊!这就和野草一样,不能让它们滋长,一旦蔓延滋长起来,就很不好收拾了。)

后人把“无使滋蔓!蔓,难图也”,简缩成“滋蔓难图”,用来比喻如果让祸患滋长漫延起来以后再去制服那就困难了。

成语故事:牛衣对泣

典出《汉书·王间传》: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与妻决,涕泣。

后章仕宦历位,及为京兆,欲上封事,妻又止之曰:“人当知足,独不念牛衣中涕泣时耶?”

汉朝时候,在山东泰安地方有个读书人,名叫王章。人很聪明,性格耿直。他的妻子更是通情达理,非常贤慧,经常鼓励丈夫发愤读书,为国家效力。

有一年,王章和妻子一起住在京都长安读书求学,日子虽说很清苦,但夫妻恩爱,生活也还快乐。王章学问长进挺快,妻子心里当然很高兴。

一天夜里,王章突然病了,起病很急,浑身发烧,家里衣物被褥很不齐全,没有什么东西给王章盖上。妻子只得把平日里用乱麻编织的席子给丈夫盖在身上。这样的麻席子是用来给牛披盖的,农户称它是“牛衣”。可是因为家境贫寒,只能给丈夫盖牛衣,妻子心里很不是滋味。她暗暗地流下了几滴眼泪。

王章病得昏昏沉沉,想到自己的病一定很重,家里又无钱治病,很可能会病死的。他越想越悲哀,越想越难过,禁不住呜呜咽咽地哭泣起来。

王章妻子心情更是凄楚万分。可她想,哭泣有什么用呢?应该劝他鼓起勇气,打起精神来,病才会好,功名才会取得呀!所以她排开忧愁,狠了狠心,严厉地批评丈夫说:“夫婿啊,现在在朝廷做官的人,论才能有几个能比得上你呢?得了一点病就这样失魂落魄,像女人一样哭哭啼啼,这是多么卑怯呀!有志向的人,应该精神振奋、百折不屈啊!”

妻子的激励产生了效力,从此王章更加发愤,才学愈加深厚,不久便被朝廷召为官吏。开始做谏大夫,后来又做中郎将,并且当上京兆尹。

王章做官以敢于给皇帝提意见而显名,他常常不避皇亲国戚,谁做错了事,犯了章法,他就揭发谁,即使是自己的好友、恩师也不例外。可是他却为此遭到排挤、诬陷。他的妻子看到这种状况,就劝丈夫说:“夫婿,你已经做上京兆尹的高官了,官职难道还嫌小吗?人应该知足,你为什么不想一想披着牛衣夜里哭泣的日子呢?”

王章说:“这是不同的两回事嘛,你们女人知道什么!”

王章仍然我行我素,又去告发专权乱政的重臣王凤。王凤大将军是皇帝的亲戚,怎么动得了呢?结果自己招来祸事,被捕下狱,最后丧了性命。王章一直到死,还不知道自己犯了哪条罪过。

王章死后,他的妻子和家属被撵到广西合浦,以采珍珠度日,生活反倒清静多了。

成语“牛衣对泣”便是由这来的,后来人们用它形容夫妻生活贫苦悲观、不知振奋。

成语典故:披星戴月

春秋时,鲁国有一个人姓宓名不齐,字子贱,他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到单文地方去做县官,他坐在公堂上,一面弹着琴,一面吩咐他的僚属办理公事,自己从来不出衙门,却能把单文治理得很好。后来宓子贱离职,巫马子期去做单文的县官,巫马子期很勤劳,工作非常认真。他天还没有亮披着星星出门,一直到月亮很高才回来。无论什么事情,不分日夜,都要亲自去办理,所以也把单文治理得很好。

巫马子期觉得自己治理单文,费了许多劳力和精神才能办理好,宓子贱整天只是坐在堂上弹弹琴,也能把单文治好,有点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于是跑去见宓子贱,问道:“你每天只弹弹琴就能治理单文,我看你一点也不觉得劳苦呢?”宓子贱回答他说:“我是任用能干的人,你是亲自去费精力的;任用能干的人替我办事,我自然就安逸了,你样样事情都要亲自去做,那自然就辛苦了。”子期说:“噢!我的施政方法,实在还不够呢!”

由这个故事,后人把子期早上披着星出去,晚上载着月回来,引成为“披星戴月”这句成语,形容早出晚归或连夜奔波,极其辛劳。

贫无立锥之地典出《汉书·食货志》:富者田连仟佰,贫者亡立锥之地。

战国时,楚国丞相孙叔敖在快病死的时候,对儿子说:“我死了,你必定贫困。实在活不下去时,可以找著名戏子优孟帮忙设法。”几年后,他儿子挑柴上街卖时,遇见了优孟,就向他说:“我是孙叔敖的儿子,父临死时嘱我穷得没法时找你。”优孟说:“你等着我的消息吧,别离开本地。”于是,有一天乘楚王请客时,优孟扮成孙叔敖向楚王敬酒,语言、神态无一不像孙叔敖,楚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活了,想请他做丞相。优孟说:“等我回去和老婆商量一下,三天后回您的信。”三天后,优孟复来,说:“我老婆讲,千万别答应,楚相做不得。如孙叔敖做宰相时,尽忠又廉洁,使楚国雄霸天下。

他死了,儿子贫无立锥之地,挑柴过日子。你如也像孙叔敖,不如自杀。”于是楚王大愧,感谢优孟告诉他这情况,立即把孙叔敖儿子找来,把他封在寝丘这地方,拨四百户人家的税收给他养活母亲和祭祀孙叔敖。

后人用“贫无立锥之地”的这个典故比喻穷得连竖着放一根锥子的一点点地方也没有。

成语典故:气息奄奄

典出晋·李密《陈情表》: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公元263年,司马昭派遣钟会、邓艾等灭蜀之后,第二年他的儿子司马炎就废除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晋武帝司马炎为安抚蜀汉士族,便对汉蜀的旧臣采取笼络收买的怀柔政策,征召他们去洛阳任职。时李密在徘徊犹豫之中,决定暂时不去。于是以尽孝祖母为名,写了上武帝的《陈情表》。他在《陈情表》中描写他幼年时的生活说:“我生下来才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便去世了。

我四岁的时候,舅父劝我母亲改嫁,改变了我母亲守节的志向。祖母刘氏怜悯我孤苦孱弱,亲自把我抚养。我小的时候,常常生病,到了九岁还不能行走。孤单困苦,没有依靠。直到长大成人,还是上面没有叔伯,下面没有兄弟,,单身独立,只有形体和影子互相安慰。并且祖母刘氏早年就有疾病,常常躺在床上,不能行动,我侍奉汤药,不曾离开过她。而今祖母刘氏的病日愈沉重,正像太阳快往西山落下去了一样。她只有一丝儿气了,生命非常危急,早晨都很难料到她能不能活到晚上。我没有祖母,也就没有今天;祖母没有我,她也无法度过晚年。我们祖孙二人是相依为命的啊!”

晋武帝看了他的《陈情表》后,为了维护其“以孝治天下”的幌子,就答应李密的请求,免于应征,并在生活上予以优厚的照顾。

后人用“气息奄奄”来比喻人或事物接近死亡。

成语典故:秦琼卖马

秦琼,字叔宝,山东人。他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儿子李世民领导下的一员大将。他的出身是小军官,因看隋朝搞得不像个样子,基于他本身利益,曾参加了河南的瓦岗军。自从李密领导了瓦岗军,秦叔宝与罗士信、赵仁基等俱成为李密的骠骑亲将。瓦岗军覆灭后,秦叔宝又为李世民所罗致,逐步成为高级军事领袖。随李世民统一内宇,又成为开国元勋。

秦叔宝这个人,在民间的声望是很大的,原因是有两部小说,帮了他很大的忙。一部是褚人获的《隋唐演义》,一部是传说罗贯中所著,而实际到底是谁著,迄今仍无定说的《说唐》。这两部书都特别强调秦叔宝,尤其是《说唐》,秦叔宝成为书里中心人物,第一回“战济南秦彝托孤”,开宗明义说出这个“太平郎”(秦叔宝乳名),是武卫大将军,济南守将秦彝的儿子。那时他才五岁,书中的故事,就围绕着他写,一直写到最后“高祖庆功麒麟阁”大封功臣,头一位就是“恩臣秦琼,临潼救驾,佐朕扫平宇内,特封护国并肩王,天下督都大元帅,赐双锏,专打奸佞,”再下来才封到尉迟敬德,徐茂功,程知节,魏徵等人。在《隋唐演义》与《说唐》里都有“秦琼卖马”的故事。《隋唐演义》第八回有“二贤庄卖马识豪杰”。《说唐》第五回有“秦叔宝穷途卖骏马”。这二回书中,都是说秦琼在潞州落了难穷得连饭店钱也付不出。先是典质了随身的兵器金装锏。后来逼得连自己的坐骑黄骠马也卖了。可是人在倒霉的时候,样样不遂心,连马也没有人要。幸而遇见了一位卖柴的老者,动了同情心,指引秦叔宝说:“这西门十五里外,有个二贤庄,庄上主人姓单号雄信,排行第二,人称他为二员外,常买好马送朋友。”

秦琼久闻潞单雄信的大名,就由这位老者介绍,到了二贤庄,与单二员外见面。秦琼羞于说出自己的真名实姓,只称姓王,领了马钱而去,后来单雄信从王伯当的口中,获知卖马的人,就是山东济南府秦琼,便立刻追赶,终于追到。捧着秦琼的脸说:“叔宝哥哥,你端的想杀了单通也。”

后人用“秦琼卖马”比喻人处于穷困、窘迫的境地。

成语故事:穷酸饿醋

典出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与了一个富家,不枉了,却与了这穷酸饿醋。

唐朝裴度少年时,非常贫穷,到了衣食不周、无以为生的地步。

他的远房叔叔对他说:“裴度,你父母双亡之后,你不成半器,不肯寻些买卖营生做,你每日则是读书。我想来你那读书的‘穷酸饿醋’,有什么好处?几时能够发迹也?”裴度受了这番奚落,又羞又愤,想想实在活不下去,于是奔出去寻死。这时,一个能够看得见鬼怪的道士见到他,只见他背后、左右跟随着许多饿鬼、穷鬼,百般地戏侮裴度,心里知道,裴度必定要穷饿至死,为时已不远了,心中暗暗地为裴度叹息。谁知傍晚,裴度从城里回来时,道士看见跟随、纠缠裴度的饿鬼一个也不见了,只见一些锦袍玉带的神,有的为裴度前导,有的为裴度侍卫,而裴度也神采奕奕,晦气尽去。道士觉得非常奇怪,于是便邀裴度进屋坐,献茶献饭,然后从容问他一天的经历,裴度说:他在山神庙拾到一条玉带,那玉带嵌金线,镶宝石,非常珍贵,心想:这样贵重的东西遗失了,人家不知多着急呢!于是坐着等待失主。那失主原来是一家被冤枉坐牢的大官,他派管家拿玉带去进献权贵,求昭雪冤案的,如果失去玉带,一家子就没命了。这下子得裴度还带,感谢之情自不必说了。道士听罢,叹息道:“裴度相公,你这行为已立刻感动上帝了,你不但不会饿死,还前途无量呢!”后来,裴度果然成了唐朝一位有名的贤宰相。

后人用“穷酸饿醋”的这个典故比喻生活贫苦还自命清高,实在酸得可以。“穷酸饿醋”是穷文人的贬义代称,现在简称“穷酸”。

成语典故: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典出晋代李密的《陈情表》:“外无期(ji)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qióng穷)孑立,形影相吊。”

期功:旧时丧服名,血缘关系相当近的亲属穿,这里指近亲。

强近:强为亲近。茕茕:孤独的样子。孑立:孤立。吊:安慰。全句意思是:外没有比较亲近的亲属,内没有应声开门的儿童,孤苦伶仃,只有形体和影子相伴相慰。

后人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这个典故比喻一个人孤苦伶仃、

无依无靠。

成语典故:曲突徙薪

典出《汉书》: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默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

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向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

我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去探望朋友,看到朋友家里炉灶上的烟筒砌得太直,旁边又堆着干柴,他便对主人说:“要把烟筒改成弯曲的形式,并且把柴堆移得远些。不这样,将会引起火灾。”主人听了默不作声。不久,主人家的房子果然着了火,邻居都赶来抢救,幸好把火扑灭了。于是主人杀牛备酒,酬谢他的邻居。

被烧伤的人都坐在上席,其余的人也按出力的大小依次入座,却没有请那个建议他改灶搬柴的客人。这时,有人对主人说:“如果你听了那位客人的话,不但不要破费牛酒,房子也不会引起火灾。今天,你论功请客,怎么可以忘记那位劝你改灶搬柴的朋友呢?难道提出预防意见的人没有功劳,只有救火受伤的人才能当上宾吗?”

主人听了,这才醒悟,去请了那位客人。

这个故事说明:防患于未然,十分重要。但是,人们往往重视抢救,而忽视预防;重视筋骨之劳,而忽视筹划之功。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