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读后感5篇1700、1800字

浏览

文章包含读《生命》有感、再谈生命(1711字)、生命,生命(1758字)、爱上生命中的不完美读后感(1776字)、《生命制高点》读后感(1793字)、《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1854字)等1700字、18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作文5篇,供您参阅。

再谈生命_1711字

——读《谈生命》有感犹如暮春里漫天纷飞的柳花,在空中追寻风驰的迹影,传来莺飞草长的讯息……是田间玉米窜长的声响鞭打寂寞的夜空,沉淀一片蛙鸣和一群星的摇曳!这就是生命。暖暖的阳光在教室窗台的玻璃上生出熠熠的光辉,麻雀们成群的在古老的梧桐树上唧唧喳喳的喧闹,日益光秃的枝干让鸟儿们的追逐更加肆意。枝头上的黄叶簌簌飞落而下,仿佛折翅的蝴蝶一般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稳稳地停落在一地的枯叶上。倚窗而坐,嗅着馥郁的墨香看冰心的名作《谈生命》。一直在谈“人生”这个词,一直在不停的学习别人说的那些哲理,自以为知道了什么是人生,什么是生命,知道看了《谈生命》,冰心那优美含蕴的语音才惊醒了我这梦中人,才让我对生命有了一个笼统的认识。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生命像一片巧云,也不知何时,他从湿润的泥土中,从海上蓬勃的雨点中升起,清晨的霜雾给他披上洁白的纱裙,小草叶尖的露珠为他的纱裙镶上花边。待雾尽散后,他便迎着和煦的晨光,在靓丽洁白的晴空中飘荡,大树在空中张牙舞爪的摇晃不定,仿佛想勾住他前进的脚步,这是,他在天骄舞姿之际,慢慢的走近树儿,就在树叶纲要滑坡他的裙衣时,他又突然的一拐弯,拍拍屁股,一飞而去,在蓝天的衬托下,拿大块的留白让人不禁觉得身心舒畅。有时他遇到了在空中追逐嬉闹的鸟儿,一只,两只,亦或是一群,他会听到黄鹂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会听见枭的怪鸣,他也在一旁和他们一起玩耍,有时他跑到西边,幻织着绚丽多彩的晚霞,在西边的山头上纤纤的戏舞,有时她遇到了新月冷冷的月光洒着清冷的光辉,向他照耀,向他投影,漫天的星尔也向他透射着点点的星辉,在如摇篮般宁静的夜幕中,他只想休息,只想睡眠,终于有一天不知是谁打翻了墨水屏乌漆漆的墨水沾染了她洁白的纱裙,她伤心的哭泣起来,他这一哭都惹的整个天幕都阴沉了下来,远方的迅雷在滚滚的乌云中咆哮,骇人的激电在狂舞的卷风中惊炸,他的身体越来越沉重,终于化作了一帘雨露向下倾注,广阔的大地和汹涌的大海庄严的伸出臂儿接引他,他一声不响的落入他的怀里。他消融了规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在从湿润的泥土中,从茂盛的森林中,从海上蓬勃的雨点中升起,在俏皮的越过张牙舞爪的大树再来与鸟儿玩耍,再来寻那灿烂的晚霞——然而我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生命像一株挺立的早荷,它在地底召唤起许多生力,在冰冷的泥土中延伸,在漫天飞舞的柳花中,在温暖阳光的召唤下,勇敢的破壳而出,在一池清冽的荷塘他奋力的顶开最后的泥土,啊!清波荡漾着绕过他的身旁,他露出尖尖的荷叶来吸收空气,承受阳光,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舞,阳光灼伤了她稚嫩的身体,尘土覆盖了他迷蒙的双眼,而他青春生长的力量终使他抖落身体在烈日下挺立抬头有时候他遇到了柔和的清风她楚楚动人的摇曳在满塘的碧绿中蜻蜓悠然自在的在荷间轻舞飞扬,鱼儿在它的荫遮里嬉戏,他闻着带有泥土香味的空气将身体用力的向上拔,有时候他遇到了暴风雨这激电,这迅雷使他心魄惊骇,疾风卷着它瘦小的身体乱雨击打着他宽大的叶掌,她在这漫无边际的黑暗中东倒西歪,战战兢兢,而雨过天晴后他又重新挺立起身躯,晶莹的水珠在他清远标志的绿叶中滚动,一抬头他便看到了迎面山头上的那一弯彩虹,那绚丽的色彩又赋予他许多新生的力量,有时候闯入了宁静的月夜,在刁刁的夜风中流莺围绕着他飘翔,如纤纤的玉指在不胜寒的最高处弹奏着古筝,在缕缕轻音中揉合着荷空灵的美韵,终于他幻出了他的第一个花蕾,在每一个清晨凝露的滋润下,它的花苞终于绽放了,如他的梦想一般的绚丽,一般的真实,在碧波荡漾中传出阵阵流香,秋风起了它的荷叶有浓绿到枯黄直至枯萎蜷缩,它的花朵无力的垂下任由秋风无情的将它的花瓣一片片撕下,冬天的朔风,把它的黄叶枯花卷落吹抖,她无力的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的落入他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它再从腐泥中破壳而出,再推开最后那块泥土再来寻山头的彩虹,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冰心说;快乐固然使人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呢?有阳光有飞鸟,有暴雨有狂风,这就是生命,在生命的每一天里静立如山,坦然自若,这就是生命的真谛。

成语坦然自若:态度安详,一如常态。如: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宝钗原不妄言轻动,便此时亦是坦然自若。”又如:这时的小锁柱,尽管手中平端着匣子枪,匣枪张着大机头,可是,他的脸上,却是一派坦然自若的神色。——郭澄清《大刀记》第七章

成语唧唧喳喳:形容杂乱尖细的声音。如: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21章:“里面住了许多窝麻雀,一天到晚唧唧喳喳的,倒也有一番热闹景致。”又如:女孩子们一直在唧唧喳喳地说话。

生命,生命_1758字

常常伫足于天台之上看鸽群在天际滑翔瞬过,亦或是从书桌之上偶次抬头赏爬山虎于山壁石林上倔强却又张狂。

很是感激这座山与头顶上那片永远都在的天空在这喧嚣的城野中给我以心的舒畅与精神上的享受,每次看那鸽群“腾”地一声飞起来总会“冷不丁”地带给我一丝属于生命、属于自由、属于它们自己的轻狂。于是天台与书房便不可例外的成了我最爱的地方,也就常常独一人享这安闲而又浮游的时光。

常会发出感慨,亦或惆怅亦或悲凉也亦是豪情万丈。我从不会杞人忧天却也总停止不了那些疯狂的想法,我爱我的随意,我的张扬,我的惆怅,我的遐想,当然了这一切的根赋予了我的思想—我的生命。

经年若光,流转如天际星辰闪烁亦或滑翔的瞬间,作为存在着的有生命的我感到的是擦身而过的温度。是的一喜一悲都有温度即使冷到冬天如履薄冰如风刺骨如一瓣雪片滑落指尖那也是一种痕迹。我一直在遐想着时光的寿命抑或它便是不老的传说,是的没错我说时光是不老的。不老的岁月像潺潺流淌的小溪从脚下掠过,在这种流淌也即运动的节奏中我常能感到生命也恰能感到静止。我想它可以是一种动中的留白水墨画中点染的淡淡墨痕之外的宣白境界,亦会给心灵带来一种放逐和些许似有还无的安慰,那么这片刻的安宁来之不易。

我是一个喜欢安静的人,繁华喧闹的都市总给我以无限压抑和凌乱之感。我需要一个空间自由呼吸在生命最自然原始的地方。没有追逐光也是静止。这当然只能成为一种想象,寻求的线索只有回忆。在回忆中时光向前流水花落,我想顺着藤摸黑,无局限的思维却也总是跳跃,都想充分地占据在它们坚实的阵地—我的心灵,我的思维,我的生命。终于我在那些跳跃,不,应该是“雀跃”不已的片落里紧紧地抓住了它和它—那座花园,那匹小山。

可以毫不夸浮极其肯定的是,它们都将成为我生命的印记。曾记小时每每清晨亦或傍晚,院子里那座属于我一个人的花园便充斥着我童年的欢声笑语,现依旧对里面的植物记得很清楚,每年春天看着它们萌发抽芽,夏天花荫比树叶还密,秋天里的果子是极酸的,可一到了冬天就只剩下春天枕头下藏的嫩叶香味。曾言夏天走了一去不回,我走了,花园却还在那,只是那极酸的果子是再尝不到了。我们互相陪伴了彼此生命的希望,却也不经意间经历了成长。后来迁居他处,那座小花园便真正地成为了我童年的过去。新居给我唯一深刻印象便是那座大山,伫立在一条蜿蜒小河的青山邻面。那上面也是有许许多多我叫不出名字的植物的,但那颗我大大环抱的梨树却是清晰的记得。一到梨成熟的初秋季节它往往是压弯了藤的,不过我却一次也没尝过那梨的滋味,还曾有过一个不堪提起的笑话。那是搬来新居的第一年,满山满山的爬山虎爬满了山壁碎岩,那颜色啊真是一层一层的。依旧绿的流油的是最里层,浅翠色伴留着初黄,然后便是黄叶里也参杂些许殷红了,那梨啊不知是不是树根太饱满亦或土壤富沃的缘故,一个一个的像灯笼一样挂在枝上颤着。我是从未见过这么大梨的,想想一时兴奋过度竟大叫道:“马蜂窝啊—马蜂窝啊—马蜂都住在树上去了。”父亲大惊。便急忙上楼观望,笑答道:“那是梨啊,昨儿还吃过的。”爬山虎是从房门大开之日便在后山扎根了的。那时它也只是小小一圈,伯伯把它缠绕在手上也不就是毛线般粗细。可它终究是活下来了。还守卫着这座大山不容许任意的风残日蚀。大山神秘的面纱使我至今也未曾踏进,然而我也是不极愿的。

很喜欢海子的这句诗歌“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这是我爱的绝望和凄凉,如黄叶落地盘亘在经脉错乱的孤独,随风发出瑟瑟哀鸣而又只能永远蜷缩在叶片残缺的世界里,多少人在分割它的伤痕而这每一道伤痕都通向绽裂的出口。在叶片和指缝中看到的阳光我确定它的美独具一格。如若说一花一世界,那么这个世界必定布满伤痕,对于生命死亡和结束必是出口而精神不老更能万古长青。

这样想象一棵青松独立黄昏海天一线随波光看向远方,这种磅礴而又精微的美感总像刺一样刺向我心。陶醉和臆想的深度伴随着自己给予自己的坚强和孤独最终沉淀变作记忆,而时间绝不会因人的想象和思考也即大脑的运动而停留,更不会因为回忆或者记忆而静止。当生命远逝的时候,那些沉淀的精神那些非物的存在我想有意义的必定会因它的价值而流转,而此时那些曾在我记忆中的风景或许它们才终将成为我曾在这世上曾轻狂、张扬、存在过、欢乐过、哭泣过,我的生命的痕迹!

成语许许多多:很多数量的人或物。如: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要完成这个基本任务,有许许多多的工作要做。”又如: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二章:“当然,许许多多的所见所识他都还不能全部理解。”

成语杞人忧天:杞人忧天[qǐ rén yōu tiān],意指古时杞国有个人,因为担心天会塌下来而忧虑不安。典出《列子·天瑞》。後用“杞人忧天”比喻缺乏根据且不必要的忧虑。[源]《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 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 ,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 ,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 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典故]《列子·天瑞》中有一则故事:从前有个杞国人因为成天担忧天会崩塌,地会陷落,每天睡不着觉,也吃不下饭。後来有人开导他说:“天其实是气体聚积而成,气体本来就是无所不在,你现在已经是整天在这团气体里活动呼吸了,怎麽会担心它崩塌呢?”他听了以後,不但没有因此而放心,反而担心起以气体构成的天,会不会无法支撑日月星辰的重量,日月星辰会因此而坠落。那个人只好又劝他说:“日月星辰也不过是气体中发亮的部分,即使坠落也不会伤人啊!”终于,他停止了对天的担忧,却转而忧虑不知道什麽时候地会塌陷。那个人接着解释:“地是由许多土块累积成的,这些土块密密实实的充塞在每个角落,你已经是整天在上面行走踩踏,有什麽理由让你疑心地会塌陷呢?”他听了这番话後,心中的疑虑终于消失了。後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杞人忧天”,用来比喻缺乏根据且不必要的忧虑。

爱上生命中的不完美读后感_1776字

我们都希望生命是平稳顺遂的,然而,就正是在人生的风浪颠簸中,我们才能重新定义自己,而且选择是要紧缩在花苞中,用安全模式运作我们的人生,还是愿意破茧而出,享受绽放之后的美丽。这是在《重遇未知的自己》的前言里面的一段话,它提出了面对困难时的一个新的看法,更是引发了我的思考,到底在生命的过程中,困难、痛苦到底在扮演着一个怎么样的角色?

从小到大我觉得我都是一个幸福、快乐的人,从来没有什么大的痛苦降临,我的生命轨迹一直平稳有序。所以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我愿意看到生命中的种种完美,愿意创造生命中的种种完美,只要你努力,只要你奋斗,就可以让生命变得完美。但是,生命中有些时候是不承认努力的,尽管你对自己严格要求,尽管你积极进取,总会有些不如人意的事情发生。在刚刚过去的一个月里,一直身强体壮的我生了一场大病,因为洗碗一起身,把腰扭伤了,最后竟成了腰椎间盘突出。而且在之前的一个月里,几乎天天疼痛难忍,让我痛不欲生。有时候我就会自己想不开,为什么是我,我从小到大都严格要求自己,从来没做过什么亏心事,而且我刚刚20岁,在这个花季般的年纪竟然遇见了被称为“老年病”的腰椎间盘突出。我一直在问为什么,一直在抱怨不公平。

但是就像这本书的作者张德芬说的一样,生命中有许许多多的事情需要顺其自然的接纳,无须问为什么。每一件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都是一个“礼物”,只是有的“礼物”包装得很难看,让我们心怀怨怼,或是心存恐惧。所以,它可能是一次灾难,也可能是一个礼物。如果你能带着信心,给它一点儿时间,耐心、细心地拆开这个惨不忍睹的外壳包装,你会享受到它内在蕴涵着的丰富美好,而且是为你量身打造的礼物。也许,这就是为我量身打造的“礼物”,虽然现在看来它包装的实在太难看了,但是我想当我经历这些之后,我会变得更勇敢、坚强。我可以自己一个人承受更多,也会更加学会珍惜和爱护自己的身体。

然而,我们的遭遇是配合我们需要的某种情绪而产生的,这是我们的一种模式、习性。也许,在我现有的生命历程中,老天认为我需要接受痛苦的洗礼,这样才可以让我变得对疼痛的人有更深的理解,可以更富有同情心和爱心。如果我常常觉得很倒霉,年纪轻轻的就腰腿痛,那么只有全心地接纳这种感受,并且放下对幸运的需要,之后我就不会整天困扰在这不幸的怪圈中了。

记住,凡是你抗拒的,都会持续。因为当你抗拒某种事情或是某种情绪的时候,你就会聚焦在那情绪或事情上,这样就赋予了它更多的能量,它就会变得更加强大。也就是说,只有我忽视疼痛,忽视生命中的困难,那么我才能尽快地从痛苦中脱离开来,找到幸福的入口。

最近一直想,如果2012真的是末日的话,那么自己是不是可以重新来过,自己的身体,自己的健康是不是可以重新来过?如果真的要灭亡了,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会有什么遗憾?自己有没有完成自己的使命?有没有竭尽自己的所能做出自己的贡献?有没有珍惜当下的每一分钟,每一时刻?我想如果自己的答案都是肯定的话,那么如果末日到来了,自己也会活的无怨无悔。我们都是巴士上面的小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难,痛苦,也会有自己的遗憾和不足,所以不要羡慕别人,更不要自卑自怨、自哀自怜,不妨放松自己,享受这趟旅程。如果自己真的可以达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境界,那么也就不会整天这样庸人自扰了。

在本书中提到,受苦有两种,一种是无知的,无明的受苦,就是任随潜意识的操控而受苦,同时在抱怨,抗拒那份痛苦。这样的受苦就不能让你成长。另外一种受苦是有觉知的受苦,当你感觉到撕裂般的痛楚,好像要爆炸似的愤怒时,你不逃避,不抱怨,而是全然地经历它,让压抑、隐藏多年的能量爆发出来,用不批判、不抗拒的态度,在全然的爱和接纳中去经历它。这样的受苦,是你走出人生模式,茁壮成长的契机。所以在面对痛苦的时候,你可以选择两种截然不同的受苦方式,一种会让你抱怨,而另外一种会让你成长。如果找到了自己疼痛的地方,就用爱去接纳它。承认疼痛是你自己的一部分,包容它,爱惜它,理解它,要以不抱怨的心态,理解这种受苦不过是对自己的一种洗礼,那么,这样的疼痛不仅不会消磨掉人的意志,反而会让你拥有更坚韧的品格。故天降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佛乱其所为。

最后,用波斯诗人鲁米的一句话来结尾。当你接受你被给予的困难时,门就会敞开。

成语庸人自扰:自扰:自找麻烦。指本来没事,自己找麻烦。如:《新唐书·陆象先传》:“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而烦耳。”又如:他在房里踱了半圈,在门口停下,背对着郑成功,警告似地说:“不要庸人自扰。” ——华而实《汉衣冠》三

成语痛不欲生:悲痛得不想活下去。形容悲痛到极点。如:宋·吕大钧《吊说》:“其恻怛之心、痛疾之意不欲生。”又如:先兄晴湖言:有王震升者,暮年丧爱子,痛不欲生。——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一

《生命制高点》读后感_1793字

生命存在的意义就像一个矩形的面积,生命以物理形式存在的时间长度固然是很重要的因素,但生命以精神形式存在的空间长度与广度却从某种方面直接决定了她的意义。

生命何其精彩。只可惜我无法将它定格在一瞬,成为永恒。却也因此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中,成为我永久的记忆。并将伴随我的始终。

当我小心翼翼地打开那本歌颂他们一生坎坷旅程的书——《生命制高点》的时候。我的心情一直十分压抑,这和以往读书时候的兴奋之情截然不同。

我不敢一目十行,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的片段或一幕感人的情节。我一字一句细细的品读,甚至到了咬文嚼字的地步。书中并无华丽的词藻与浮夸的篇章。有的只是朴实无华感人肺腑的至情至爱。

《生命制高点》这本传记讲述的就是由一群残疾人手拉手,心连心组成的“心灵之声”艺术团,这是一个独特而又坚强的大家庭,他们从建团到逐渐壮大,再逐渐显赫,直至家喻户晓;这是一个残缺而又完美的世界,他们有着不同的人生遭遇,有着和我们不同的生存状态,他们经历了无数的坎坷和磨难。这些苦难如同一颗颗璀璨的珍珠,不怕异物的刺激,不怕病理的折磨,同舟共济,风雨无阻,有分裂,有分离,有血,有泪,但从不放弃对生命的渴望;对理想的追求,从不忘记绽放光辉的憧憬,最终结成耀眼的累累硕果。全书由40个故事连缀而成,每个故事记录了一个演员的辛酸苦累,里面记载着这个残疾人组成的“心灵之声”艺术团的演员他们对命运的不公。顽强的奋斗和不屈不挠的拼搏。他们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们精湛的技艺无懈可击,他们在向世界人民诠释残缺的躯体孕育的艺术依然完美无缺,用恬淡的微笑告诉每一颗迷惘的心灵,幸福因为苦涩的经历更显甜美。

副团长穆建新是个患有先天性软骨营养障碍的残疾人,一个身残志坚的残疾人,中国第一代残疾人大学生,素有“第二个张海迪”、“轮椅上的歌唱家”之美称,她是“心灵之声”艺术团创建的主要人物之一。她为这个艺术团披肝沥胆,劳心劳力,倾尽所有,可以说,她把她半辈子的宝贵年华都先献给了这个艺术团。

回想她这一路走来的艰辛,哪怕是局外人也无法平心静气的冷眼旁观。她这半辈子似乎是被苦难所俘虏。翻开传记,记载的苦难史比比皆是,闻者伤心,听者流泪。她一副清甜的好歌喉无用武之地,满腔的豪情壮志只能被埋没在穷乡僻壤,看到这里,我不禁想替她问一下这老天,为什么要对这个弱不禁风的女孩子如此残忍,他既然创造了这个鲜活的生命,为什么不给予她快乐、幸福?然而命运并未停止对她的捉弄与折磨,当她的理想破碎在北京城之后不久,她的父亲就溘然长逝啦,家里的顶梁柱就此垮了,可谓孤陋偏逢连夜雨,船行又遇打头风。

原以为她这一生要被苦难紧紧包围着,但是“当一个人没有东西可以失去的时候,就是开始获得的时候”,果不其然在全家的帮助下,经过穆建新的努力拼搏,1988年9月7日,穆建新收到了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音乐系的录取通知书,她总算是守得云开见月明。

看完了他们的,在回过头来看看我自己。我其实不是个勇敢的孩子,我害怕失败;我害怕挫折;我害怕前途的迷茫;我害怕我的人生失去方向。我总是想着如何去逃避,而不是迎难而上。与他们相比,我实在是无地自容,羞愧万分,自惭形秽。曾经我被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至理名言——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致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致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感动的泪流满面。现在我的心目中有多了一位女保尔,她将使我获益良多。

读完整本书,一个“爱”字贯穿全书的始终。这些人来自五湖四海,并无血缘亲情。但是他们相濡以沫、携手共度人生中的风风雨雨,潮起潮落,这种无言的爱,无私的关怀体现的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这小小的一个“心灵之声”艺术团,实现了美好的乌托邦;理想的大同社会。

活着,我们或许不能轰轰烈烈,但可以萧萧洒洒;活着,我们也许不会惊天动地,但可以脚踏实地;活着,我们可能不会出人头地,但可以知足常乐;活着,我们大概不会万人景仰,但可以默默无闻;生命何其精彩,他使我们明白他的价值和意义,每一个生命都是一枚音符,想要弹出悠扬的歌曲,只有将自己完美化。我想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让我们站在生命的制高点上,笑看人世间的潮起潮落!

成语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如:宋·陆九渊《与王顺伯》:“从其教之所由起者观之,则儒释之辨,公私义利之别,判断截然,有不可民者矣。”又如:直到近来,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才知道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鲁迅《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成语人道主义:道:道义。关心人类幸福。如:王朔《你不是一个俗人》:“如果你不是以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去对待他,那无异于落井下石、谋财害命,把自己的欢乐建筑在他人的痛苦之上!”又如:我们要讲人道主义。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_1854字

文/钱大喵

好像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很少提到生命的意义。

回顾中国近代史,倒是在经历抗日战争的时候,“意义”经常被强调。那个年代,生而为中国人的意义,就是保家卫国。抗战结束,内战爆发,水深火热之中的“意义”是解放中国。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处在亟需解决温饱再奔向小康的阶段,所谓“意义”都是很实际的事,似乎大家摆脱赤贫以后,“意义”也慢慢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说起“生命的意义”,可能是在说为人儿女或者为人父母的意义,可能是在说作为伴侣的意义,也可能在说作为员工或者领导的意义。人,可以通过自己工作找到生命的意义,但是在中国,大多人是需要退休的,这就阻断了多数人通过工作的途径实现自身一生意义的道路。

另一层现实是,自小没有经过职业启蒙的我们这一代人,如何能在工作中寻找到自己的意义呢?印象里,关于工作,接受的教育都是在要求我干一行爱一行,也许用成熟的眼光看待工作,工作都是一样的,但是人是可以主动调节的,这个时候大概总要搬出那套“想改变世界,要从改变自己开始”的理论,来证明工作和工作之间是没有差别的,有差别的是对待自己的工作的态度。这个理论乍看之下无法反驳,但是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人的感受。嗯,我想,也许这也是许多人并不能从工作当中活出自己生命的意义的原因吧。

为人儿女或者为人父母抑或为人伴侣,属于书中所述第二条实现意义的方式,人类生来就要寻找爱,通过爱与被爱看见“意义”。但是人生不总是快乐美好,就像书中写道: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也是发现生命的意义的一种方式。随后作者又解释道,无论如何遭受痛苦不是寻找意义的必要方式。而是,即使在遭遇痛苦时,人们也可能找到意义——假如痛苦是不可避免的话。如果痛苦是可以避免的,那有意义的事就是去消除痛苦的根源,不论这种原因是心理的、生理的或政治的。遭受不必要的痛苦与其说是英雄行为,不如说是自虐。

生命永不重复,每个人的命运都是独特的,所以每个人对于苦难的看法与感受也是不同的,生命的意义总是在变化,但作为意义永远不会消失。这本书的作者在纳粹时期,全家被关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哥哥以及妻子均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作者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经历促使他开创出了意义疗法。作者所受的苦难就是不可避免的苦难,在我想来,现代的普通人是幸运的,至少不必要遭遇这种苦难,或者中国抗战时期的苦难。

我们普通人的苦难,或许最多的还是平淡生活中的小坎坷,除此之外,算的上苦与难的大概就是生离死别吧。杜甫有句诗说: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大意是,只是因为死亡而离别的话只需要吞声哭泣就好了,因为死亡无法挽回,可是知道对方活着还要分别,那必然非常悲伤。交通科技发达的现代,距离造成的分别已经不需要像古代那般生别常恻恻了,死别,应该算是不可避免的苦难之一了。我们的启蒙教育习惯,是没有死亡教育的,而且,中国人都比较忌讳死这个字眼。我第一次接触到死亡,大概是在我小学的时候,那年我的外曾祖母去世,只记得那天还需要上学,早上醒来妈妈没在身边,爸爸告诉我妈妈没在是因为外曾祖母去世了,我只是想到,妈妈会因为这个哭的很伤心,所以我也哭了。之后再对死亡有印象,已是初中,那年曾祖母去世,我印象最深的却是,爸爸在床边面对着窗户坐了一天或者更久,坚挺的背影透露出来的却是忧愁与无奈。那时候还不能理解“死亡”这个字眼到底严重到什么程度,不能理解永远回不来的永远到底有多远。

不记得在哪看到过一个故事,中国人很忌讳谈论生病跟死亡,尤其是与临终之人。一个人的父亲得了很严重的癌症,检查出来的时候就已经是晚期,全家就决定瞒着这位老父亲,怕给病人增添额外的压力和心理负担,但是这位病人隐约从自己亲人的态度中察觉出什么,每每想问清楚,却总也得不到明确的回答,家人总是告诉他就是小毛病不要想太多,过阵子就好了,病人就在这个善意的谎言中一天天衰竭,直到病情突然恶化而离世。也许,隐瞒真相的初衷是好的,但是隐瞒真相也让临终之人失去了面对死亡的缓冲时间,也失去了实现遗愿的唯一机会。生老病死,是人必须经历的,那对待死亡,可能也只有好好告别。

若死别即苦难,那又怎样从这份苦难中找到意义呢。或许是警醒活着的人一辈子不长要珍惜当下的生活珍惜身边的人,或许是提醒我们生活平淡但是不要忽略了平淡中的那一抹美好,又或许是在教会我们好好告别,不留遗憾。

“你所经历的,世人夺不去。”生命的意义在每个人身上、在每个时刻都是不同的,愿每一个追寻意义的人都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

成语生老病死:佛教指人的四苦,即出生、衰老、生病、死亡。今泛指生活中生育、养老、医疗、殡葬。如: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鸡猪鱼蒜,逢着便;生老病死,时至则行。”《仁王经·无常偈》:“生老病死,事与愿违。”又如:只是在家受不得那爱欲牵缠,生老病死,世态炎凉,人情险恶。——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三十一回

成语事与愿违:事实与愿望相反。指原来打算做的事没能做到。如:三国魏·嵇康《幽愤》诗:“事与愿违,遘兹淹留。”又如:不料后来事与愿违,现在这点局面小得很,应酬不开! ——茅盾《子夜》十六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