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全集》读后感3篇1700、1900字

浏览

文章包括读《陈鹤琴全集》有感、陈鹤琴全集读后感(1658字)等1700字、1900字左右的读后感精选3篇,供您参阅。

陈鹤琴全集读后感_1658字

我认真拜读了《陈鹤琴全集》,漫游在陈鹤琴幼教思想的长河里,总是思绪翻滚,感觉受益非浅。陈氏的幼教理论和思想原则,是那样通俗易懂,又不乏高深的科学哲理,是那样标新立异,有包含广博的社会生活内容,他先进的"活教育"理论,引导中国幼教改革一路前行!

陈鹤琴在活教育中的方法—论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现在我们幼儿园普遍开展的区域活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小组分散教学等与陈鹤琴先生的生活教育方法、暗示教学法、小团体教学法均有异曲同工之妙,特别是陈先生的小团体教学方法,不仅当时杜威都强调"从做中学"和分组合作学习,就是今天在幼儿园教学改革中广泛引进的"瑞吉欧教学法"等也非常强调幼儿的分组学习、共同研究和实践活动学习。因此我在设计区域活动时就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挥环境的暗示作用,引发孩子自主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就是通过有目的地为孩子提供丰富材料和有意义的学习环境,让孩子在其中自由选择、主动操作摆弄,与环境相互作用,并在活动中获得经验,体验成功的愉悦的一种活动。它是实施个别化教育,促进孩子自主学习的很好形式。老师应该退到隐性地位,把材料推到显性地位,将材料"活化",赋予材料生命力。通过材料来营造一种环境,让环境告诉幼儿,这里可以做什么,该怎么做,让环境来"说话",发挥暗示作用。

所以我在每个区角的墙面上都贴出了有些什么玩的东西,和怎样玩的步骤图或范例,让幼儿一看就明白。如语言区中,一台录音机、一盒故事磁带、一本相应的故事书、一叠图片,这足以让幼儿在独立感受文学作品的同时,养成专注的习惯。

又如美工区中墙面"新浦江"它就是将画、折、剪、贴的这一系列过程全部展示出来,让幼儿自己去选择,自己去探索,我要怎样设计浦江镇?给浦江镇添什么?教师通过提供多种材料供不同层次幼儿操作。这时教师在一旁观察指导,适时、适当的提醒个别幼儿尝试新的游戏内容,发展其弱项智能,最后鼓励幼儿把作品布置到"新浦江"去。

二、提供层次性的材料,培养孩子通过不同层次来提高自我能力。

如何提供适宜的材料呢?我认为,区域活动提供的材料既应适宜幼儿的年龄特点,又能有效促进孩子向"最近发展区"逼近。我们以多元智能理论、孩子成长关键期、幼儿园教育活动主题为依据,然后有目的的设计材料。随后让幼儿在富有层次的内容上,不断的摆弄探索,感悟新的经验,获得更一层次的发展。

如在益智区中,我为了让幼儿更好的掌握排序的技能,我提供了三个层次的排序内容:第一层次:颜色排序,第二层次:图形排序,第三层次:动物排序,这三个层次的内容看似无关,其实环环相扣,从易到难,通过有规律地进行排序能发展幼儿对颜色、图形、动物的多种排列方法。从而拓展了幼儿对事物的想象力。

又如,在九宫格的游戏中(这是个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的游戏。)幼儿天天刚拿到材料,盯着格子里不同形状,不同排法的雪花片不知所措,在我的鼓励下,他从第一页最简单的开始,慢慢的一步一步的先是看着样子,照着排,数次之后,便能迅速的记忆下来,看了一眼之后能准确的排下来,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从简单的到最复杂的,天天用的时间越来越短,观察力,记忆力也相应的得到了锻炼。孩子也获的了成功的喜悦。

三、创设多种材料组合的情境,满足孩子的多种需求。

以自我为中心是婴幼儿自身学习大纲的又一显着特点,表现在他们对学习或游戏是由兴趣和需要决定的,他们对什么感到有兴趣也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而不是有成人来选择的。因此,只有使活动充分地激起他们的快乐和兴趣,才会使他们主动地、持久地去投入活动,促进幼儿发展的目标也才会实现。所以我引用多元智能的理念,将多种智能领域有机的结合起来,把不同的材料进行组合,增强材料之间的联系性,为孩子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力求让他们感受到玩的各种不同的滋味、游戏的各种不同的情趣。在材料的投放中,我坚持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强调材料的可操作性,使材料适应孩子的特点和需要,激发了孩子积极主动地与材料发生互动,从而得到发展。

成语不知所措:不知所措[bù zhī suǒ cuò],意指“不知所措”之“措”,典源作“错”。“错”通“措”。“不知所措”形容人惶恐不安,不知道怎麽办才好。语本《管子·七臣七主》。[源]《管子·七臣七主》或以平虚请论七主之过,得六过一是,以还自镜,以知得失,以绳七臣。得六过一是,呼呜美哉!成事疾。申主任势守数以为常,周听近远以续明,皆要审,则法令固。赏罚必,则下服度。不备待而得和,则民反素也。惠王丰赏厚赐以竭藏,赦奸纵过以伤法。藏竭则主权衰,法伤则奸门闓,故曰:“泰则反败矣!”侵主好恶反法以自伤,喜决难知以塞明,从狙而好小察,事无常而法令申,不 ,则国失势。芒主目伸五色,耳常五声。四邻不计,司声不听。则臣下恣行,而国权大倾,不 ,则所恶及身。劳主不明分职,上下相干,臣主同,则刑振以丰,丰振以刻,去之而乱,临之而殆,则後世何得。振主喜怒无度,严诛无赦,臣下振怒,不知所错,则人反其故。不 ,则法数日衰,而国失固。芒主通人情以质疑,故臣下无信,尽自治其事,则事多。多则昏,昏则缓急俱植,不 ,则见所不善。余力自失而罚,故主虞而安,吏肃而严,民朴而亲。官无邪吏,朝无奸臣,下无侵争,世无刑民,故一人之治乱在其心,一国之存亡在其主。天下得失,道一人出。《论语·子路》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典故]管仲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是第一个提出国富兵强理论的人,在政治、经济、军事等许多领域都有卓着的建树,也被奉为法家之祖。他辅佐齐桓公,使他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桓公尊为“仲父”。《管子》一书是他的思想代表作。在〈七臣七主〉篇中,评论七种国君和七种臣子行为的得失。说明君主治国的态度和方法,在在影响了臣子和人民的行为。其中提到一种擅作威福的暴君,喜怒无常,动辄严厉治罪而杀人,绝不宽赦,那麽臣子就会震惊而不知如何是好。君主若不及时觉悟,则国家的法度日渐衰败,国家也就不再安定了。後来“不知所措”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形容人惶恐不安,不知道怎麽办才好。也有人以为这句成语是从《论语·子路》中,孔子所说的“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演变而来。一个国家不行礼乐,刑罚不公平,人民当然无所适从,不知所措了。《论语》原文中的“错”,就是“措”的通假字。

成语无所适从:无所适从[wú suǒ shì cóng],意指适,专主。“无所适从”指不知听从谁才好。◎语本《左传·僖公五年》。後世借以比喻不知怎麽办才好。[源]《左传·僖公五年》晋侯使以杀大子申生之故来告。初,晋侯使士蒍为二公子筑蒲与屈,不慎,寘薪焉。夷吾诉之,公使让之。士蒍稽首而对曰:“臣闻之『无丧而戚,忧必雠焉;无戎而城,雠必保焉。』寇雠之保,又何慎焉!守官废命不敬,固雠之保不忠,失忠与敬,何以事君?《诗》云『怀德惟宁,宗子惟城。』君其修德而固宗子,何城如之?三年将寻师焉,焉用慎?”退而赋曰:“狐裘尨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左传·宣公十二年》伍参言於王曰:“晋之从政者新,未能行令。其佐先縠刚愎不仁,未肯用命。其三帅者专行不获,听而无上,众谁适从?此行也,晋师必败。且君而逃臣,若社稷何?”[典故]据《左传·僖公五年》载,春秋时,晋献公爱宠妾骊姬,立她为夫人。後来骊姬想立自己的儿子奚齐为太子,於是设计陷害太子申生,和两位公子重耳与夷吾。骊姬先怂恿献公命申生守曲沃,重耳守蒲,夷吾守屈,只把奚齐和她妹妹与献公生的儿子卓子留在身边。又派士蒍去筑蒲城和屈城。士蒍知道骊姬离间献公父子的阴谋,所以城筑了一半就停工了,把柴薪晒在上面。公子夷吾知道此事,就向献公控告士蒍办事不力。士蒍为自己辩解道:“臣听说:『如果没有丧事却悲伤,忧愁必然接着到来;没有兵患却筑城,必会被敌人据守。』既然会被敌人据守,又何必完成它呢?担任官职而不服从君命,是不敬;把敌人可以据守的城池筑得坚固,是不忠。一个失去忠敬的臣子,还拿什麽事奉国君?希望您能够以修养德行的方式来巩固宗子的地位,又有甚麽城池比得上呢?”士蒍退下後,又感慨地赋诗明志,诗云:“如今国家混乱的情势,就像破旧狐裘上的毛一样纷乱,一个国家有了好多位君主,我真不知该听从谁的命令才好!”典源又见《左传·宣公十二年》。言楚国与晋国交战,楚庄王见到晋军声势浩大,本想退兵,但是臣子伍参力主迎战,并分析敌情说:“晋国的执政者是新上任的,不能发布号令。他的副手先縠刚愎不仁,不肯听从命令。晋军的三个统帅无法专权行事,想听命又没有上司下令,如此一来,大军该听谁的命令才好呢?所以这次战役,晋军必败。”“无所适从”在此亦为不知听从谁才好的意思。後来“无所适从”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但多用来比喻处理一件事却不知如何是好。

陈鹤琴全集读后感_1887字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儿童教育专家,作为我国现代家庭教育的开创者,他的家庭教育论着曾经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其中《家庭教育》一书,被陶行知誉为“近今最有价值的专着,”“愿为天下父母共读之。”

现代的幼儿教育,越来越重视家园共育,我是一名幼儿教师,又是一个孩子的母亲,带着双重身份,认真的研读了陈鹤琴先生的《家庭教育》一书,深感他的家庭教育思想具有丰富深刻的科学性和实践性。鲜明的中国性和民主性,并具有大众化的特点,不仅是我国家庭教育理论的宝贵财富,对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也有着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陈鹤琴先生说:“一切活动,凡是儿童能够自己做的,都要让他自己做。做了就与事物发生直接的接触,就能得到直接的经验,就知道做事的困难,就认识事物的性质。”“做事的兴趣,愈做愈浓,做事的能力愈做愈强的。”他还经常风趣的说:“做父母的最好只有一只手!”因为“父母的责任,是帮助孩子生活,是帮助孩子自立,是帮助孩子做人,”“孩子要自己做,自己生活,自己从中得到快乐,从做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做是孩子的权利。”陈鹤琴先生的儿子一鸣,一岁半的时候,要自己吃饭,开始时勺子拿不稳,饭菜装得不好,饭菜弄得一塌糊涂。还让不让孩子自己吃呢?陈鹤琴想,自己动手,自己吃饭,可以得到肌肉运动的快感,嘴巴也得到相当的滋味,即使做的不顶好,也是必经的步骤。于是陈鹤琴坚持让他自己吃饭,渐渐的一鸣就吃的好起来了。两岁多的时候,已经能够非常熟练地用小锤子把钉子一根根敲进木板里。三岁多的时候能准确地剪出图案,用小喷壶浇花很在行……这些都是做的结果。

陈鹤琴认为,要善于激发孩子做事的主动性,不必要去命令孩子做什么,怎么做。而要启发他自己去想,自己去做,给他自动的机会。

现在,一个孩子往往要有6位直接的扶持者,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此外加上叔姑舅姨,可以说是“众人扶一”。幼儿在家庭中被置于高贵的地位,受到十分优厚的待遇,家长都十分重视孩子智力的开发,生活上的一切事情都由家长包办代替,总怕孩子累着,怕孩子出危险,当孩子穿着棉衣爬来爬去拿玩具(购买玩具)时,就觉得孩子太难受,急忙把玩具(购买玩具)递到孩子手里;当孩子蹒跚着上下楼梯时,总担心孩子会摔坏,就抱着他上来下去;当孩子用小勺学着吃饭时,总担心孩子吃凉饭会闹肚子,就一口一口地喂到孩子嘴里……对孩子的吃、喝、拉、撒、玩家长照顾的无微不致,至使孩子的手、脚、口、脑等都失去了“用武之地”。

包办代替的事情也经常在我身上发生,女儿五岁的时候,看电视想自己插电源试一试,我没有同意,女儿生气的说:“你没有故事《小马过河》中的马妈妈好!马妈妈还让小马淌水试试呢,你连试,都不让我试以试。”女儿的话让我猛醒,实际上,包办代替的害处我很明白,可是在孩子中、生活中,我总是情不自禁的帮孩子做这做那。我静下心来认真地反思了一下自己,平时在家里,在幼儿园的工作中,我自觉不自觉地到底为孩子包办代替做了多少事情?今天这事是发生在女儿身上,如果是发生在幼儿园的孩子身上,幼儿园的孩子敢不敢给我提意见?做为一名受过专业教育的幼儿教师,都舍不得让自己的孩子动手“做”事,又怎么要求家长不包办代替?

再看看书上陈鹤琴先生分析家长包办代替的害处:“一是剥夺了孩子肌肉发展的机会;二是养成了孩子怠惰的习惯;三是养成孩子不识世务,不知劳苦的习惯;四是阻止儿童发展独立自主的精神。”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必须做到:

第一、对孩子的关照要适度

孩子的许多事情需要父母或老师帮助去做,但这种帮助应随着年龄、时间、地点和事物的不断变化进行调整。能让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尽量让孩子自己做,避免处处以“代劳”,一百个不放心。

第二、在幼儿中适当开展“独立工作”与“创新”活动。

鼓励、诱导与指导孩子说出自己想说出来的话,做自己想出来的好事,独立地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从实际出发,逐步培育幼儿的独立精神,教会孩子独立行走。

第三、家园同步施教,形成教育的一致性

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及交往和应变能力,不放过每个与家长沟通交流的机会。使家园双方能够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共同研讨教育对策,进行同向、同步教育。

改革开放,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今天的孩子将是21世纪中华民族腾飞的生命军,每一个真正具有爱心的家长,幼教工作者,请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任何事情,让他们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增长知识。惟有这样,才能使他们能够充满自心地立足于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建设;才能为祖国输送出优秀的创造型人才;我们的祖国才会更加繁荣富强。

成语情不自禁:禁:抑制。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如:南朝梁·刘遵《七夕穿针》诗:“步月如有意,情来不自禁。”又如:她又情不自禁地放声哭了。——沙汀《一个秋天晚上》

成语用武之地:形容地形险要,利于作战的地方。比喻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地方或机会。如:《晋书·姚襄载记》:“洛阳虽小,山河四塞,亦是用武之地。”又如:你自己先把根基弄坏了,将来就有用武之地,也不能做个大英雄,岂不是自暴自弃?——冰心《两个家庭》

陈鹤琴全集读后感_2846字

合上面前这本微微泛黄的书,我的心里久久不平静,很后悔以前的自己对于孩子的傲慢与偏见,但我也深深佩服陈鹤琴老先生对于孩子深刻爱与理解,而这正是作为一个幼儿园老师的必备条件,所以我把自己读这本书时的一些收获与感受记录下来,希望能应用到自己今后的教学实践中。

一。内容简介

儿童心理之研究》是陈鹤琴先生以其长子陈一鸣为观察、研究对象,运用文字记录和摄影的记录方式,进行长达808天的连续追踪观察,取得第一手的资料编撰而成。书中论及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的问题,包括儿童发展的一般程序,儿童身体(主要是感觉器官)的发展,儿童动作的发展,动作的模仿与拟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活动── 游戏,与儿童心理发展直接相关的器具──玩具,儿童心理的几种主要表现形式──好奇心、惧怕、哭,儿童的学习、言语、美感、绘画、思想的心理特征,不同性别儿童的心理差异,特殊儿童(主要是耳聋口吃儿童)的心理缺陷及矫治,以及研究儿童心理的方法和历史等。书中还配有大量的系统反映儿童身心发展的各个阶段和时期的照片及图表,而且从书中可以看出,作者十分重视儿童期在人的一生中的意义。他认为,人生的一切活动都要在儿童时期内开始发展,所以人的儿童期是预备适应环境的重要时期。此外,儿童期对社会和家庭也有重要的意义。

二。阅读收获与感受

(一)关于幼稚期意义的感受

在书中陈鹤琴提到“儿童期”的意义解释道:“环境愈复杂,儿童期愈长,学习的机会愈多,天赋的智力发展发展愈快,然后才可以适应复杂的环境。所以人的儿童期实在是预备适应环境的重要时期。”他还将儿童期的作用形容为“改进家庭、改进社会和促进文化的原动力。”

我觉得作为幼儿园老师,要想尽职尽责,首先要懂得自己工作的重要意义,要有一种使命感:我们将来教学的对象是学龄前儿童,这一时期是人一生当中发展的关键期,也是预备适应这复杂社会的重要时期。但是,在我们传统观念中却认为孩子是一张白纸,可以任意涂抹,或是按照我们大人的意愿去“强逼”着他们学习一些我们自认为对他们将来好的东西,到最后往往事得其反。实际上孩子的心理发展与身体发育一样都有其内在发展的规律,所以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和衡量他们的某些行为,相反,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孩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表现,去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这一点我会在对“好奇心”这一章节的感悟中具体说明)让孩子自己“决定”自己学习的东西,这样岂不是更好?

(二)关于模仿的启示

众所周知,儿童的模仿能力极强,可是儿童喜欢模仿哪些东西?他们又是为什么喜欢模仿呢?我们应该怎样利用孩子们的

这种模仿能力呢?带着这些疑问我读完了“模仿”这一章节,并获得以下启示:

1.孩子的模仿是无选择的,因此家长和老师必须以身作则,为其创造美好的生活坏境。儿童的善恶观念比较薄弱,所以他们不可能有选择的模仿,比如说,孩子看见自己身边的人吐痰,他可能也会模仿他们举止,实际上他们不知道有什么坏的结果。正如美国心理学班杜拉所言,“儿童总是张着眼睛和耳朵观察和模仿那些有意和无意的反应。”而从书中的结论来看,孩子最喜欢模仿的莫过于成人,所以,作为孩子最亲近的家长和老师,更应该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为孩子做榜样,让他们从小就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习惯,正所谓:“子不教父之过”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同时,父母们也应该尽量给予孩子们一个好的生活环境,这种生活环境并非指好的物质条件,而是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社会这个大集体,当孩子的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他们需要玩伴,在与其他小朋友的接触中,他们会学到更多的东西。

2.孩子的模仿行为只在初做的时候,后来继续所做的动作,是因为有快感才做,所以我们应该学会利用这种心理。从陈鹤琴的研究结论可以得出产生快感有两种原因:第一点是生理的,从肌肉筋骨以及其他感觉器官所得的快感;第二点是社会的快乐,就是当他模仿的时候,别人称赞他鼓励他而产生的快感。我觉得我们这些将来的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这些快感,比如说孩子无意

中模仿电视上的某个舞蹈动作,哪怕模仿的并不是很像,我们这些大人在看到的时候也应该给予适度的赞扬,这样孩子才会有信心、有兴趣继续模仿。反之,结果可想而知。正如陈鹤琴老先生在书中提倡的教育理念那样:“以积极代替消极。”经常鼓励孩子,给予孩子不断摸索的动力,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进步不是更好?

3.模仿的动作与所模仿的动作不是一样的,有些情况下必须及时纠正。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幅画面:孩子初学话时,成人说“爸爸”,儿童模仿的声音可能会说:“巴巴”或是“罢罢”,成人并没有立即纠正,反而大笑,学着孩子的音……刚开始模仿时,孩子说的音往往是不正确的,作为大人不能觉得好玩儿跟着孩子说错误的音,要知道刚开始犯错误的时候容易改正,后来一旦形成习惯,就很难改正了。

(三)关于游戏的启示

首先,在游戏这一章节当中,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父母当做儿童的游戏伴侣”这一观点,陈鹤琴主张父母应该忘记年龄来和儿童游戏,做他的伴侣,认为这样做一方面儿童与父母的感情可以格外浓厚,另一方面可以明白孩子的性情、习惯、能力等。我看完这句话时,在高兴之余又有些许失落,我自己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基本上都没有陪在我的身边,就更别提与我一起做游戏了,所以导致我小的时候一度都跟父母很生疏,因此,我觉得作为父母,不管多忙,都必须尽量抽时间多陪陪孩子,尤其是多和孩子做游戏,让他们在关怀和呵护中更加健康的成长。

另外,儿童既然喜欢游戏,我们就可以利用游戏支配她的动作,来养成他的习惯。对于这一点,我在看完最近某卫视播的亲子类节目《爸爸去哪儿》中体会很深。爸爸在临睡前跟儿子谈心,对于儿子早上起床迟的问题,他没有向一般父母那样采取说教的方式,而是采用角色扮演的游戏方式,让孩子在游戏当中,自己学会换位思考,自己懂得赖床的坏处。当时我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心里暖暖的,我在想如果我是孩子,我也肯定会接受父亲这样的教育方式,当然,从其中我们更多的了解到的是游戏对于一个孩子的教育意义,这种游戏性的教育,既可以使孩子不违背大人的命令,又可以促使孩子养成种种好的习惯,何乐而不为呢?

再者,儿童喜欢团体的游戏,也喜欢和动物做伴侣,我们应该为孩子创造这些条件。两三岁以内的儿童,固然能独自玩耍,但也喜欢与人玩。陈鹤琴认为虽然独自游戏固然可以发展个性,但团体游戏对于儿童社会生活与社会道德的发展的作用是无法取代的,他还认为小动物也是儿童很好的玩伴,儿童与动物玩,一方面可以发展他们的同情心,另一方面可以了解动物的性情,并且使他不致寂寞。因此,作为家长,应该多让孩子参加团体性的游戏,多让孩子接触自然,接触动物,当然,前提是动物必须清洁、驯服。

最后,家长和老师必须给予孩子游戏的自由。陈鹤琴认为儿童以游戏为生活,儿童天生好动,外界的刺激与内部的冲动,都能引起他的动作。而游戏又可以锻炼他的筋骨,辅助消化。

成语一言一行:每句话,每个行动。如: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幕贤》:“凡有一言一行,取于人者,皆显称之,不可窃人之美,以为己力。”又如:则夫一言一行,传其人之神,何以异是。——清·冯景《今世说序》

成语以身作则:以身作则[yǐ shēn zuò zé],意指以自身行为作为他人的榜样。语本《後汉书·卷四一·第五锺离宋寒列传·第五伦》。[源]《後汉书·卷四一·第五锺离宋寒列传·第五伦》务进仁贤以任时政,不过数人,则风俗自化矣。臣尝读书记,知秦以酷急亡国,又目见王莽亦以苛法自灭,故勤勤恳恳,实在於此。又闻诸王主贵戚,骄奢踰制,京师尚然,何以示远?故曰:“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从〕。”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夫阴阳和,岁乃丰;君臣同心,化乃成也。[典故]据《後汉书·卷四一·第五锺离宋寒列传·第五伦》载,第五伦,东汉时人,字伯鱼,祖先是战国时代齐国的田氏。西汉初年,许多田氏族人共同迁徙,之後便以迁徙的次序作为姓氏。第五伦少年即有耿介之风,为人好义,其後为官时,一面表现出刚烈耿直的性格,一面又能体恤民情。章帝时,第五伦官任三公之位,见到许多官吏庸禄而苛刻,於是上疏给皇帝,痛斥这些官员只知用严刑竣法,而不知端正自己的行为以作为人民表率。他引《论语》中“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说明如果自己的行为不端正,人民便不会听从其所下之号令。故在上位的人,若以自身行为来教化人,受教者将心悦诚服;若只以言语来训诫人,则容易引发众人的议论。後来“以身作则”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以自身行为作为他人的榜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