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水利建设

浏览

指在农业中兴建水利工程设施并对水资源在农业上的利用进行科学管理。

目的、任务及其发展 农业水利建设的目的是除水害、兴水利,充分利用水资源与水力资源,促进农业的发展。其内容包括:灌溉、排水,调水,防洪,保护水源,水土保持,改良盐碱地、沼泽地、草场和沙漠,以及农村水电站与水力动力站、农村水运、水面综合利用、农村居民供水等方面的建设和管理。

水利建设是人类最早控制自然力的主要措施之一。世界上的文明古国,如中国、印度、埃及、巴比伦早在几千年以前就出现了人工灌溉的农业。约建于公元前200多年的中国四川都江堰工程,就是中国古代水利建设的一项伟大成就。在古代农业向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转化过程中,农业水利建设日益发展和趋于现代化。主要表现为:农业水利建设从依靠经验转变为依靠科学;水利建设和管理日益机械化、电气化,并较早地应用了电子计算机等尖端技术;并从单纯的工程建设发展到与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相结合,从单纯的排灌水利建设发展到对水资源以及土壤资源的保护和综合利用。

中国的概况

在中国,农业水利建设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因为:

(1)降水量和径流量在地区分布上、季节上与年际之间都极不平衡,水旱灾害一直是主要的自然灾害,对于农业威胁很大。

(2)水资源总量丰富,河川年径流量约2.6万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概算每年约7000亿立方米,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约6.77亿千瓦。但开发利用水平很低,加上人口众多、水资源相对量少,使工农业之间、农业内部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用水矛盾日益突出。因此,有计划地进行水利建设,不断提高其建设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农业水利建设一直受到重视。全国的灌溉面积从 1952年的 1995.9万公顷增加到1985年的4403.6万公顷,其中机电灌溉面积从31.7万公顷增加到2462.9万公顷。同期,农村小型水电站从98个增至55754个,发电能力从0.8万千瓦上升为380.2万千瓦。此外,在排水、防洪、治涝、治碱等方面,也都取得重大进展。这是中国农业单产、总产持续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1978年以来,中国在水利建设上采取加强经营管理、讲究经济效益的方针,其基本要求是:

(1)根据国情国力确定农业水利建设的发展规模与速度,逐步实现农业水利化和提高农业水利技术现代化程度;

(2)把农业水利建设作为改善农业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把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结合起来,实行山、水、林、田、路、村综合治理;

(3)讲求水利建设的质量和经济实效,坚持先配套后新建,坚持勘察、设计、施工的科学性和科学程序;

(4)加强水利设施的经营管理,采用各种节水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大力提高现有工程的经济效益;

(5)扩大灌溉面积,推广喷灌、滴灌等先进技术,在缺乏水源的地方搞旱作农业;

(6)重视对水资源和水力资源的综合利用,把灌溉、防洪、排水、调水、治土、发电、航运、养鱼等结合起来;

(7)从全局出发,统一规划,选择好重点建设项目,兼顾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以及各地区、各单位之间的利益;

(8)水利建设以小型、农民自办为主,推广农户承包小流域治理的经验,由国家继续承担大型项目的兴建与管理;

(9)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水源保护工作;

(10)加快培养农业水利建设的技术人材与管理人材,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