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语

浏览

汉藏语系 侗语族 水语支。主要分布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及其附近的柳城、忻城、宜山等县。使用人口约 9万。仫佬族无本民族文字,绝大多数人通汉语文。仫佬语的主要特点如下:

语音

(1)清的塞音、塞擦音声母分不送气和送气的两套,无浊塞音声母。有腭化和唇化声母。有的地方还有清化的鼻音、边音声母。

(2)韵母,元音音位多,部分元音有长短对立。有a∶、a、媅、ε∶、ε、婖∶、婖、e、o、═、 ì、y、u、嚕、徲15个元音。其中 徲只出现在借词中。у和 ═在同语族其他语言中不多见。有-i、-u、-m、-n、-嬜、-p、-t、-k8个韵尾。

(3)有6个舒声调,两个促声调。调值以罗城县东门乡中石话为例:第1调42,第2调21,第3调53,第4调24,第5调44,第6调11,第 7调(短元音韵母)55,第7调(长元音韵母)42,第8调(短元音)12,第 8调(长元音)11。

(4)借词语音老借词和新借词不同。老借词调类与汉语平、上、去、入各分阴阳的 8个调相对应;老借词中,古汉语全浊塞音和塞擦音声母今读不送气清音,全部古浊声母(除“匣”母)字都读双数调。古“帮”系声母今分轻重唇(分f和p等);“精”组声母大多数读为“端”组声母,“心”、“邪”也读t-;“知”、“照”不分,都念堭、堭h、s;古三、四等字现读腭化声母,合口字读唇化声母或圆唇元音。新借词读音和当地汉语相同或相近。

语法

(1)以虚词和词序为主要语法手段。

(2)以名词或量词为中心的修饰词组,除数词在量词前,数量词组在名词前外,修饰成分(词或词组)多在中心词后,如kuk55(衣)ja42(布)“布衣服”,m媅n11(鱼)taì42(死)“死鱼”。如果是多层修饰,则与中心词关系最密切的紧靠着名词,其余分层次地接在后面,一般是指示词在最后,如恄а∶u53(一)t婖(只)嬜wa42(狗)嬜а∶n53(黄)to24(大)nа∶ì11(这)“这一只大黄狗”。加结构助词k婖(的)的修饰成分可以前置。如u42(上)mγа∶嬜11(半)pγa42(山)k婖(的)ho53(里)twa11 (座)γа∶n21(屋)嬜wa24(瓦)ka11(那)“半山上的那座瓦屋里”。当名词前有量词时,也可以不用k婖而直接把表示领属的修饰成分放在前面。这时,整个修饰词组后常常有一个指示词,如niu21(我们)ho53(里)se24(社)lak55(只)t媅n21(黄牛)lo24(大)ka11(那)“我们社里的那头大黄牛”。

(3)主语在谓语前,宾语在动词谓语后。补语一般在宾语后,但有的补语也能在宾语前,如“我吃饱饭了”既可说 h媅ì21(我)堭а∶n42(吃)hu53(饭)kγa嬜44(饱)l婖(了),也可说h媅ì21(我)堭а∶n42(吃)kγa嬜44(饱)hu53(饭)l婖(了),后者显然是受汉语的影响。

词汇

(1)词分单纯词和合成词两类。单纯词绝大多数是单音节词。多音节的单纯词不多,其中绝大部分是双音节词。合成词分两类:一类是附加式合成词,由词根加前加或后加成分构成;一类是复合式合成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词根结合而成。

(2)词汇深受汉语影响,不仅吸收了大量汉语借词,而且用本民族词素和汉语借词组合成不少合成词。借词所占比例相当大,本民族词和汉语借词并存并用的现象也很常见。此外,同一个汉字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借音形式,例如“白”有固有词cwa53,又有借词pa∶k11,还有pε∶k11thai44“白菜”的pε∶k11和“白色恐怖”的p媅11。这说明在吸收借词时,往往不考虑该词的构成,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借入,所以不但语音不同,而且构成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汉语构词法的影响。

参考书目
  1. 王均、郑国乔:《仫佬语简志》,民族出版社,北京,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