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萝卜雄性不育的遗传规律是什么?

浏览

胡萝卜雄性不育性的遗传机制十分复杂,由于所用材料的不同,研究的结论存在较大差异。根据Banga的研究,“褐药型”雄性不育是由“褐药型”不育细胞质(Sa)和两对独立遗传的核基因(纯合隐性基因aa和显性基因B)互作控制的,两对显性互补核基因(E和D)控制育性的恢复。Timin则研究认为“褐药型”雄性不育是由两对隐性核基因(ms1ms1,ms2ms2)和细胞质因子共同控制的,两对显性互补核基因控制育性恢复;Park研究认为,“褐药型”雄性不育是由两对显性基因和细胞质因子共同控制的,两对显性互补基因控制育性恢复。

  Morelock、Frese研究认为“瓣化型”雄性不育是两对相互独立的显性核基因(M1,M2)和不育细胞质因子(Sp)互作的结果。而Mehring Lemper却作出不同的遗传假设:“瓣化型”雄性不育,是不育细胞质因子(Sp)和三对独立遗传的核基因,即一对显性基因(M),和两对隐性基因(ll,tt)互作的结果。杂合状态(Mm)表现温度敏感,并且特殊条件下部分不育。Timin的研究结论则与上述所有结果不同,认为“瓣化型”雄性不育是由细胞质因子(Sp)和3对隐性核基因(ms3ms3,ms4ms4,ms5ms5)互作控制,两对附加的显性互补基因控制育性的恢复。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