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金枝

    [拼音]:da jinzhi 晋剧作品。寒声、张万一、张焕、王易风根据晋剧旧本整理。1952年,由山西省晋剧团和太原市晋剧团联合演出。剧本收入《戏曲

  • 王晔

    [拼音]:Wang Ye 元代杂剧作家。字日华,一作日新,号南斋。杭州人。生卒年不详,与《录鬼簿》作者钟嗣成友好。子绎,字思善,约生于1333年,善画人物,《辍耕

  • 闹天宫

    [拼音]:nao tiangong 京剧作品。曾名《安天会》,出自清宫廷大戏《昇平宝筏》头本第15~20出,唱昆曲,流行于清代的昆班和徽班中。京剧形成后,被吸收为京剧上

  • 少数民族戏曲音乐

    [拼音]:shaoshu minzu xiqu yinyue 中国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音乐。它包括15世纪就已形成的古老的藏戏,18世纪(清代中叶)以后陆续形成的贵州侗戏、布依戏,云

  • 木鱼歌

    [拼音]:muyuge 弹词系统的曲种。简称木鱼,也叫摸鱼歌。流行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西江和南路一带。木鱼歌流行于晚明,到清代以后极为兴盛。清人屈大均《广东新

  • 梅雨田(1869~1914)

    [拼音]:Mei Yutian 京剧琴师。原名启勋。祖籍江苏泰州,久居北京。清“同光十三绝”中名旦梅巧玲之子,京剧演员梅兰芳之伯父。 梅雨田早年习京剧胡琴,拜前辈

  • 贾培之

    [拼音]:jia Peizhi 川剧演员,工老生、花脸,兼擅小丑。四川温江人。8 岁入私塾,14岁从父学织锦。初为川剧玩(票)友,并在皮影班子演唱。曾向名艺人丁少武、周

  • 郝振基

    [拼音]:Hao Zhenji 昆、弋演员,工生、净。原籍河北霸县,后迁居玉田县。生卒年不详。自幼习昆、弋两腔,生净戏皆为所长。他嗓音宏亮,气力充沛,声容雄伟,行

  • 贵州花灯剧

    [拼音]:guizhou huadengju 戏曲剧种。在贵州省汉族地区和一些民族杂居地区流传的花灯歌舞基础上发展而成。贵州民间花灯歌舞,历史久远,据清康熙至道光年间的

  • 徐石麒

    [拼音]:Xu Shiqi 清初戏曲作家。字又陵,号坦庵。一说名善,字长公。原籍湖北,后居江苏扬州。生卒年不可考,据其《坦庵续著书目》可知是明末清初人,卒于康熙

  • 林秀甫(1869~1958)

    [拼音]:Lin Xiufu 桂剧演员,工旦。字景春,广西桂林人。幼年家贫,14岁在桂林卡斌小社学戏,曾从师蒋晴川、蒋静川、德全、曾老三学小生、旦、生和花脸。能戏

  • 郭宝臣

    [拼音]:Guo Baochen 山陕梆子(又称蒲州梆子)演员,工老生。乳名杆杆,艺名元元红(又称小元儿红)。山西临猗县人。少年时学商于襄陵面行,后赴平阳,偶遇名

  • 常澍田

    [拼音]:Chang Shutian 单弦艺人。字雨培,署名梦僧,又名赵兰波。北京人,满族。父亲明五,伯父明永顺均为北京著名八角鼓票友。常澍田幼时从父辈学唱,精娴八

  • 陈伯华

    [拼音]:Chen Bohua 汉剧女演员,工贴旦。又名佩贞。武汉人。1927年入汉剧训幼女学社(又名新化女科班)习贴旦,艺名新化钗,受业于老教师刘本玉。出科后受到贴

  • 尚和玉(1873~1959)

    [拼音]:Shang Heyu 京剧演员,工武生。名壁,河北宝坻(今属天津市)人。9岁入玉田县九和春科班学艺,出科后,充当武戏配角。后从俞菊笙内弟张玉贵学俞派武生

  • 三毛学生意

    [拼音]:sanmao xueshengyi 滑稽戏作品。作者范哈哈。1956年由上海大众滑稽剧团演出。剧本单行本于1957年出版,收入《中国地方戏曲集成·上海市卷》(1958)。全

  • 丁是娥

    [拼音]:Ding Shi’e 沪剧女演员,工花旦、正旦,兼演老旦。原名潘华。浙江省吴兴县人。出身于缫丝工人家庭。 9岁时从师丁婉娥学戏。在儿童申曲班以小小婉娥

  • 陈华

    [拼音]:Chen Hua 潮剧乐师。一名陈仙花,福建省东山县人。自幼随父在潮剧班社学艺,16岁任潮剧戏班领奏和司鼓 ,是潮剧著名的领奏乐师和唢呐、二弦演奏家。在

  • 鼓板

    [拼音]:guban 单皮鼓和檀板(一称“牙子”、“木板”、“梆板”)两种乐器的合称。戏曲乐队的指挥乐器。鼓板由鼓师一人掌握(左手挎板,右手持鼓签打鼓,有时放

  • 庆顶珠

    [拼音]:qingdingzhu 清代花部乱弹作品。又名《打渔杀家》、《扣门杀家》、《萧恩杀江》、《讨渔税》、《打渔招亲》。作者不可考。据留春阁小史《听春新咏》记

  • 善书

    [拼音]:shanshu 湖北曲种。主要流行于湖北中部地区的汉川、汉阳等县和武昌、汉口城镇一带,其中以汉川县最为盛行。抗日战争时期,汉川艺人将它传入四川重庆、

  • 眉户

    [拼音]:meihu 戏曲剧种。即主要流行于陕西、山西、甘肃、宁夏等地的“曲子戏”。源于何地,尚无文献可考,艺人相传,说法不一。一说源出眉县、户县,故称“眉

  • 滇剧

    [拼音]:dianju 戏曲剧种。流行于云南汉族聚居地区及白族、彝族等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滇剧包括丝弦、襄阳、胡琴 3种声腔和部分杂调,系明末至清乾隆年间由外地流

  • 曲海总目提要

    [拼音]:quhai zongmu tiyao 戏曲史料著作。原名《乐府考略》,原书册数不详,现存21册。作者不详,成书约在清康熙五十四年至六十一年(1715~1722)之间。1928年

  • 勾栏

    [拼音]:goulan 宋、元时戏曲及其他伎艺在城市中的主要演出场所,又作勾阑、构栏。勾栏,原即栏杆。《水经注·河水》:“吐谷浑于河上作桥……施勾栏,甚严饰。

  • 荷叶

    [拼音]:heye 四川曲种。相传形成于清乾

  • 清装

    [拼音]:qingzhuang 戏曲演出中的清代服饰。康熙年间已有清装在戏曲舞台上出现。如孔尚任的《桃花扇》,其最后一出《余韵》,剧本注明:“副净时服扮皂隶暗上”

  • 吉剧

    [拼音]:jiju 戏曲剧种。1958年,周恩来提出东北应发展自己的戏曲剧种,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1959年初,吉林省在东北二人转曲艺形式的基础上创建了吉剧。随后建

  • 秦简夫

    [拼音]:Qin jianfu 元代杂剧作家。大都(今北京)人。生平不详。元至顺以前,在大都已有文名,后移往杭州。作杂剧 5种,今存《孝义士赵礼让肥》、《东堂老劝破家

  • 博望烧屯

    [拼音]:bowang shao tun 元代杂剧作品,全名《诸葛亮博望烧屯》。作者姓名无考。现存《元刊杂剧三十种》本和脉望馆钞校本。作品写刘备、关羽、张飞邀请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