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抄过场

    [拼音]:chaoguochang 戏曲舞台调度程式,俗称“抄过儿”。在戏剧情节不中断的情况下,另用两组戏剧人物各从上、下场门分头出场,自舞台两侧经台口交叉疾走,再

  • 花部 雅部

    [拼音]:huabu yabu 清代乾隆年间区分戏曲剧种的两个名称。据清李斗《扬州画舫录》(乾隆六十年刊行)卷 5记载:“两淮盐务,例蓄花、雅两部,以备大戏。雅部即

  • 百鸟朝凤集

    [拼音]:bainiao chaofeng ji 曲艺文学专集。王亚平著。这本专集是著者1949~1959年10年间所写曲艺唱词的结集,1959年出版。集中共收19篇唱词作品,其中描述新

  • 收煞

    [拼音]:shousha 论述戏曲结构的术语。最初见于明人祁彪佳《远山堂曲品》,他分析程文修《玉香记》结构的得失时说:“……但为子輶妾者,玉胜而下,尚四五人,

  • 赵桐珊(1901~1966)

    [拼音]:Zhao Tongshan 京剧演员,工青衣、花旦。名久林(一作九龄),字桐珊,号醉秋,艺名芙蓉草。生于河北安次。幼入北京三乐社(后改正乐社)科班,学梆子

  • 江湖十二脚色

    [拼音]:jianghu shi’er juese 清中叶昆山腔脚色行当体制。李斗《扬州画舫录》:“梨园以副末开场,为领班。副末以下,老生、正生、老外、大面、二面、三面七

  • 中国曲艺

    中国曲艺艺术是中华民族艺术之林中的瑰宝之一。在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里,几乎每个民族都有他们自己的曲艺艺术,就是人口最少的生活于黑龙江流域的赫哲族也有

  • 楚剧

    [拼音]:chuju 戏曲剧种。原为湖北省黄陂、孝感地区的花鼓戏(简称黄孝花鼓),是流行于鄂东地区的“哦呵腔”结合黄陂孝感乡音土语而形成的地方剧种,1926年在汉

  • 昆腔腔系

    [拼音]:kunqiang qiangxi 戏曲声腔系统。昆腔是一种源远流长的声腔。于明嘉靖、隆庆年间,经魏良辅等一批艺术家的改革,由吴中一带迅速传播至江浙各地。正如王

  • 新城戏

    [拼音]:xinchengxi 戏曲剧种。20世纪60年代初,以流传于吉林省扶余一带的满族曲艺八角鼓为基础发展而成。因扶余在清代曾设新城府治,故定名为新城戏。1959年,

  • 末伦

    [拼音]:molun 壮族曲种。用壮语演唱的一种坐唱曲艺形式。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靖西、德保、那坡等县农村。末伦是在“巫婆调”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末伦以唱

  • 四明南词

    [拼音]:siming nanci 浙江曲种。流传于浙江省宁波地区。原名“四明文书”,形成年代已不可考。相传清代乾隆皇帝巡视江南时,在宁波白衣寺听过四明文书以后,称

  • 检场

    [拼音]:jianchang 戏曲舞台上演出的辅助工作者。又称“走

  • 朱佐朝

    [拼音]:Zhu Zuochao 清初戏曲作家。字良卿。生卒年不详。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与李玉、朱、毕魏、叶时章等人友善。所著传奇30余种。现存《渔家乐》、《吉

  • 余洪元(1875~1937)

    [拼音]:Yu Hongyuan 汉剧演员,工末。字丹圃,湖北咸宁人。青年时喜爱汉剧,后拜胡双喜为师,兼取任天全等名家之长,融会贯通,独树一帜。光绪末年,名驰荆州

  • 清平山堂话本

    [拼音]:qingpingshantang huaben 中国现存最早的话本丛刻。原名《六十家小说》。共分《雨窗》、《长灯》、《随航》、《欹枕》、《解闲》、《醒梦》 6集,每集1

  • 高甲戏

    [拼音]:gaojiaxi 戏曲剧种。流行于福建省南部广大闽南方言地区及台湾省和东南亚各国华侨聚居地。明末清初,闽南民间迎神赛会时,乡人常装扮梁山人物,作简短武

  • 垛句

    [拼音]:duoju 戏曲音乐名词。又称“叠字句”、“垛板”或“堆字”。戏曲唱腔为了将唱词所表述的某一事件,给以引伸或集中渲染,而在某个乐句之中插入若干字数

  • [拼音]:chou 戏曲表演行当类型之一。喜剧角色。面部化妆用白粉在鼻梁眼窝间勾画脸谱,与大花脸对比俗称小花脸;与大花脸、二花脸并列俗称三花脸。 丑的名目初见

  • 清代宫廷戏曲画

    [拼音]:qingdai gongting xiquhua 清代戏曲文物,是描绘晚清戏曲人物装扮的最真实、具体和丰富的形象资料。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有如下 3种: (1)封面题为《性理

  • 刘希必金钗记

    [拼音]:liu xibi jinchai ji 明代宣德年间的戏曲写本。1975年12月23日,出土于广东省潮安县凤塘公社西山溪一座明墓中。写本用当地草纸,长39厘米,宽26厘米,

  •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拼音]:zhongguo gudian xiqu lunzhu jicheng 戏曲史料汇编。中国戏曲研究院编,1959年出版,1980年重印,全书10册。收录了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戏曲

  • 赵君玉(1894~?)

    [拼音]:Zhao junyu 京剧演员,工旦,兼工小生。名云麟。原籍安徽,生于上海,为名武生赵小廉之子。初学花脸,艺名大大奎官。改习武生、小生后始名君玉。因长期

  • 草台班

    [拼音]:caotaiban 泛指长期流动演出于农村集镇的戏曲班社。得名于“草台戏”。草台戏源出于民间的酬神演出活动。每逢诸神(如东岳、火神、城隍等)诞辰,各地

  • 徐复祚(1560~?)

    [拼音]:Xu Fuzuo 明代戏曲作家、理论家。原名笃儒,字阳初,后改讷川,号謩竹,别署阳初子、三家村老。常熟(今属江苏)人,卒于崇祯三年(1630)以后。博学工文,

  • 温州鼓词

    [拼音]:wenzhou guci 浙江曲种。流行于渐江温州地区。因过去为盲人演唱,又称“瞽词”、“盲词”。清嘉庆、道光年间已有流传,盛行于同治以后。温州鼓词早期只

  • 祥林嫂

    [拼音]:xianglin sao 越剧作品。据鲁迅小说《祝福》改编。剧本于1960年初版,1978年再版。早在1946年,袁雪芬及其雪声剧团就在上海首演了南薇改编的《祥林嫂》

  • 欧阳予倩(1889~1962)

    [拼音]:Ouyang Yuqian 戏剧教育家、理论家、剧作家、京剧演员。原名欧阳立袁,号南傑,艺名莲笙、兰客,笔名春柳,桃花不疑庵主。湖南浏阳人。1902年东渡日本

  • 燕台菊萃

    [拼音]:yantai jucui 京剧工尺谱。陈彦衡记谱,许姬传抄录,陈富年校对。由潜乐社发行,初版于1931年。关于《燕台菊萃》的编写缘起,许姬传在序言中曾有如下说

  • 改戏 改人 改制

    [拼音]:gai xi gai ren gai zhi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戏曲改革工作的主要内容。“改戏”是清除戏曲剧本和戏曲舞台上旧的有害因素;“改人”是帮助艺人改造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