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凇》读后感3篇200、600、800字

浏览

本文包含读《雾凇》有感、雾凇读后感(195字)等200字、600字、800字左右的读后感优秀作文3篇,供您参阅。

雾凇读后感_195字

今天,我们学习了"雾凇"一课,那美丽的雾凇奇观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那些雾凇形态各异,有的像人的手掌,有的像连绵起伏的小山脉,有的像高低错落的柳枝,还有的像展翅高飞的雄鹰,……真是千姿百态!

它们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那美丽的雾凇美景真令人难忘!

每当人们漫步在十里长堤上时,人们都会被白白的雾凇迷住,情不自禁,令人向往。

我真希望我能尽早亲眼目睹美丽的雾凇!

成语千姿百态:形容姿态多种多样。如:蒋子龙《好景门》:“食客五花八门,论服饰千姿百态,论肤色黄白都有。”又如:当然,千姿百态的生活本身又为这种竞赛提供了根本的条件。——秦牧《艺海拾贝·鲜花百态和艺术风格》

成语展翅高飞:指鸟展开翅膀远远飞走了。亦比喻充分发挥才能,施展抱负。如: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这场哭,直哭得那铁佛伤心,石人落泪;风凄云惨,鹤唳猿啼。便是那树上的鸟儿,也忒楞楞展翅高飞。”又如:吴吉昌像久困在笼中的鸟,一旦获得解放,他就要立即展翅高飞了。——《为了周总理的嘱托》

雾凇读后感_556字

四年级《雾凇》一课,整节课就像一首诗,老师也如一首诗,韵味十足,充满魅力;如一杯酒,令人陶醉。

老师整节课很务实。从课文的导入,“雾”与“松”分别各指什么?“雾凇”合起来指什么?让我们清清楚楚明白了“雾凇”指什么。然后教师说:课文是如何来写“雾凇”的,文中“雾凇”是什么样子的,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个迷;词语训练很扎实,紧抓“摄氏度”、“弥漫”、“涌”、“笼罩”等词语进行训练,让我们在点拨、交流、感悟中夯实了基础,扎扎实实的促进了我们的发展。

立足文本,抓住重点内容,分层学习。老师把第二自然段内容分成三大块来学,让模模糊糊的语文成了清清楚楚的一条线,我们清楚明白了“雾凇”的形成过程,“雾气弥漫松花江”——“气温下降涌两岸”——“银线银条 银松柳”。清楚明了,扎扎实实。

老师整节课的构思很独特巧妙。板书最后成了一首诗:“雾气弥漫松花江,气温下降涌两岸;银线 银条 银松柳,十里长堤赏奇观。”这时,老师适时打出“雾凇”画面,诗与画相印,一气呵成,如诗如画。

老师本人就如一首诗,韵味十足,声音富有磁性;如酒,浓烈清香,令人陶醉。在教学中,老师语言亲切,态度和蔼,对我们的独特感受和个性回答都给予评价,语言优美、鲜活、有温度,恰到好处,起到了有效地激励、引导作用。让我们形成了主动学习的角色意识。

成语一气呵成:一气呵成[yī qì hē chéng],意指一口气完成。比喻文章的气势流畅,首尾贯通。语出明·胡应麟《诗薮·内编·近体中·七言》。後亦用“一气呵成”比喻事情进行得顺畅紧凑而不间断。[源]明·胡应麟《诗薮·内编·近体中·七言》〈黄鹤楼〉、〈郁金堂〉皆顺流直下,故世共推之,然二作兴会适超而体裁未密,丰神故美而结撰非艰,若“风急天高”,则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骤读之,首尾若未尝有对者,胸腹若无意於对者;细绎之,则锱铢钧两,毫发不差,而建瓴走阪之势,如百川东注於尾闾之窟。至用句、用字,又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真旷代之作也,然非初学士所当究心,亦匪浅识所能共赏。[典故]明代胡应麟所撰《诗薮》一书,是以个人观点评论周、汉以来,至於六朝、唐、宋、元、明的古体与近体诗,遍论历代作者的优劣。此篇所论及者,即唐代杜甫作的〈登高〉诗。此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内容为:“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此诗非但每一个句子都合於诗律,甚至是每一个字都不偏不倚地恰到好处,因此全诗首尾贯通,气势流畅。猛然读来,感受不到刻意作对的工巧,细细剖析之後,才会发现其实每一字都对得丝毫不差。胡应麟称此诗的用字与造句只有杜甫一人可作,不但前无古人,而且後无来者,故盛赞其为旷世之作。胡氏以为杜诗锻链字句,使其合律,故全诗得以“一意贯串,一气呵成”,即言此诗似乎是一口气写作完成的,不但写景抒情之情思贯串无隙,且由景转情亦顺流畅达。胡应麟文中的“一气呵成”就用来比喻文章的气势流畅,首尾贯通;後则又引申用来比喻事情进行得顺畅紧凑而不间断。

成语不偏不倚:倚:偏。不偏向任何一方。表示中立或公正。如:宋·朱熹《中庸章句》题注:“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又如:只要办理得人,不偏不倚,合乎中庸,一以国粹为归宿,那是决无流弊的。——鲁迅《彷徨·高老夫子》

雾凇读后感_757字

《雾凇》是一篇描绘吉林雾凇美景的文章。文本中直接描写雾凇景色的句子并不多。全文只有三个自然段,开头直接点明雾凇之美;接着写到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最后作者对自己所见发出赞叹。从文本的段落构成看,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寥寥数语感悟到吉林雾凇之美,而难点就是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雾凇这美丽的奇观,对于我们来说很陌生,如何将我们带到松花江畔千姿百态的雾凇情境中,给我们身临其境的感觉?

首先抓住:“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等词语来体会雾凇颜色之美;抓住“千姿百态、琼枝玉树”来体会雾凇姿态之美;抓住“缀满”来体会雾凇之多;抓住“千树万树梨花开”来体会雾凇景观之壮丽。为了缩短与文本的距离,帮助感受雾凇的美丽,在朗读介绍的时候,就应该配合相关的图片,感受雾凇之奇妙。

雾凇的形成是学习的重点,如何体会,还是应该抓住文字。第二自然段对雾凇形成的原因、过程的描写,层次清楚,条理有序,特别是用词方面,非常值得四年级的学生学习。这一节围绕“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叙述。饱和什么意思?过于饱和又是什么意思?“饱和”泛指事物在某个范围内达到最高限度。“过于饱和”,在这里指水汽已经超过最高限度了。

接著作者用了“弥漫”、“笼罩”、“淹没”三个词,具体说明什么过于饱和的原因。这三个词需要学生在阅读时理解它们的意思,通过朗读想象,体会当时雾气充满松花江畔十里长堤的景象。作者在叙述这个过程的时候,运用了一系列表示顺序的词——“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最初”、“逐渐”、“最后”,写出了雾气结冰时的缓慢过程。而且作者写水汽遇冷凝结的过程时,完全把它诗化了,使人读了如在眼前。

可惜的是,作者没有写出吉林雾凇有哪些“千姿”?有哪些“百态”?当然我们可以以此为点训练想象和写作。

成语身临其境:临:到;境:境界,地方。亲自到了那个境地。如:《三国志·吴志·吴主传》:“而曹公已临其境。”又如:及至身临其境,只落得“原来如此”四个大字。——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六十五回

成语琼枝玉树:指披上冰雪的树木。也比喻品格高洁的人。如:宋·柳永《尉迟怀》词:“绸缪凤阵鸳被,深深处,琼枝玉树相倚。”又如:看琼枝玉树,偏将冻蕊争开。——明·沈璟《义侠记·取威》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