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丝织物的一类。最早的绫在织物表面呈现叠山形斜路,“望之如冰凌之理”,故称之为绫。绫有花、素之分。素绫采用单一的斜纹或变化斜纹组织。传统花绫一般是斜纹地组织上起斜纹花的单层暗花织物。现代绫类织物有很多品种,组织较为复杂。绫织成后可施以印染、彩绘和刺绣。绫类织物光滑柔软,质地较为轻薄,是书画装裱的主要用料。也用作衬衫、睡衣、裙子以及服装里料。人们有时也将某些与绫外观相近、用途相似的缎类织物称作绫,如采用正反8枚缎组织的花广绫,采用正反5枚缎的古花绫。

绫产生于汉代以前。汉代著名品种有散花绫,用多综多蹑机织造。三国时期马钧将上述“绫机”加以改革简化,能织出禽兽人物等较为复杂的纹样。唐宋是绫的极盛时期,不同等级官员的服装,用不同颜色和纹样的绫来制做。官营织造中设置了生产绫的专门机构,唐代称绫作,宋代有绫锦院。绫的品种见于唐代文献的有独窠、双丝、熟线、乌头、马眼、鱼口、蛇皮、龟甲、镜花、樗蒲等名目,以浙江生产的缭绫最负盛名。宋代更增加狗蹄、柿蒂、杂花盘雕和涛头水波等名目,同时开始用绫作书画经卷的装裱材料。明清时期绫的产量逐渐减少。

花绫的组织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花、地组织循环数相同而斜纹方向相反的,称异向绫,地组织如采用公式 符号右斜,则花组织为公式 符号左斜。现存唐代实物有外国人从敦煌盗去的几块和日本正仓院收藏葡萄唐草纹实物。银川西夏正献王墓和镇江南宋周瑀墓中也有异向绫出土。由于异向绫织物花部与地部紧度相同,织物非常平整,这种组织至今仍然经常使用。另一种是花、地组织斜向相同而组织循环数不同,称同向绫。敦煌出土的一块唐代佛经封面的裱绫就属于这一种,纹样为图案化花卉,地部采用公式 符号右斜而花部采用 公式 符号右斜。较晚的同向绫的组织循环数差异更大。例如福建出土的一块明万历年间梅花绫,花部采用公式 符号右斜而地部为公式 符号右斜。织物地部紧度大而花部紧度小,纱线产生位移,而使花纹具有凹凸效果。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