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声

指汉语平上去入 4个声调。南朝时期,汉族人发现自己语言里有4个声调,就给它们起个总名叫“四声”。这种分类主要是看一个音节的调子是高、中、或低;调形是升、平、或降。日本释了尊《悉昙轮略图抄》说:“四声本来无定,一音低昂成异。”不过从现代方言看,入声字音节末尾有塞音,主元音也相应地短些。推测四声论初起的时候,大概也一样。

这 4种声调在当时的调值是什么,这需要逐个说明。首先,去声是低平调,这是由梵汉对音推测出来的。梵文有3个调:高平、低平、高降。在梵汉对音中,总是用低平调对译低调音节,特别是专门造了两个去声字“懺”“儭”,对译k▄amá、dák▄i╯a两个词里的低调音节;在六朝时期,用“夜”、“”等去声字对译名词词尾的低调音节。由此可知,从后汉到六朝,去声一直是低平调。

其次,上声是高平调。日本释安然《悉昙藏》引道暹《记》说:“古‘脚’等廿五字,并下八字,总有三十三字……皆须上声读之,不可着其字而为平、去、入也。”这里的“字”是指字母,这是说念字母要用上声,而梵文字母恰好读高平调。失名译《阿弥陀佛说咒》,用“那谟菩陀夜”对译námobūddh╣ya,凡是标明“上”的。都是对译高平调音节。由此可知,上声是高平调。上声的“上”不能理解成“升”。

再次,平声是中平调。“悉昙集记”附《林记》(宗睿著)说:“上声平声高下虽异,二音相类,以为一类。《韵诠》之意,专同此耳。”这是说,平声比上声低。释了尊引《元和新声谱》说:“平声者哀而安,上声励而举,去声清而远。”只有入声调值不清楚。

在现代北京音里平声分裂成“阴”、“阳”两类,上声去声保留, 入声消失了。人们也把“阴、阳、上、去”叫四声。别的方言里也有这种情况,这都是术语借用。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