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具足

    三具足。所谓“三具足”,就是香炉一具,烛台一对,花瓶一对。按种类为三,故称“三具足”;按个数为五,则称为“五具足”。这一整套摆在供桌之上。民间称为“

  • 三衣和五衣

    三衣和五衣。按照南亚次大陆原始佛教的传统,或者说是佛说律传,如法应法的法服只有“三衣”和“五衣”。 “三衣”是梵文Trini Civarani的意译,专指佛教“律”

  • 供具与供物

    供具与供物。“供具”这个词语,本是汉语中固有的,在汉代很流行。它的意思大致是“备供酒食,具设食具食物”。例如,《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范雎大供具,

  • 呗器

    呗器。如果对绪说中所说的加以补充,那么可以说,从佛教的角度看,凡是能对修行佛法起正面的好作用的有形质的事物,都可以称为“法器”。例如,能修行佛法成道

  • 僧人的服装

    僧人的服装。佛教僧人所穿的制式着装,应该说是由佛祖释迦牟尼他老人家亲自制定的,是“律”(佛教三藏经律论的“律”)有明文的。但也应该说明,这种着装方式

  • 佛教讲“庄严”

    佛教讲“庄严”。“庄严”这个词,大约在东汉末才定型。在荀悦(公元148—209年)所著《汉纪》卷十四《武帝纪》中记有:“(南越)王、太后皆庄严,将入朝。”

  • 璎珞与华鬘

    璎珞与华鬘。璎珞是古代南亚次大陆的人们——特别是贵族——用来装饰身体的一大类首饰的梵文意译。追溯佛经中相对应的梵文原来的词语,大致有以下几个: Muktā

  • 戒刀

    戒刀。戒刀是梵文Sastraka的意译,又译作“刀子”。它是僧人用来剃发、剪指甲、裁衣的小道具。镊子是梵文Ajapadaka-danda的意译,略称镊。它是作拔取鼻毛和肉中

  • 璎珞、华鬘与数珠

    璎珞、华鬘与数珠。我们将要讨论的,主要是以下三个问题: (1) 作为造像服饰——在汉化佛教中,似乎是菩萨级造像的服饰专用的璎珞[yingluo 婴落]与华鬘的来历

  • 随身具

    随身具。这一节中,讲的是僧人个人可以保留哪些私有物品的事。“随身具”这个术语,大致可以概括允许僧人保留的个人生活与学习用品的全部内容。 佛教出家五众,

  • 十八物

    十八物。前面我们讲过,比丘的必备生活用品有逐渐增多之势。《善见律毗婆沙》(萧齐·僧伽跋陀罗译)卷七中载: 善来比丘者:有白衣来诣佛所,欲求出家。如来即

  • 七宝与八吉祥

    七宝与八吉祥。七宝,是梵语Sapta ratnani的意译。它有两种涵义: 一种涵义是指佛国七种珍贵的珠宝金玉。其种类与用途,各经所说不一。今举四种有代表性的说法

  • 数珠的颗数、材质和内涵

    数珠的颗数、材质和内涵。数珠,是梵文Pasaka-mala的意译,又译作念珠、佛珠等。音译“钵塞莫”。它是佛教徒念佛号或经咒时用以计数的工具。它是由璎珞和华鬘演

  • 彩画庄严

    彩画庄严。殿堂内的彩画装饰,也是庄严的一部分。其中大多为佛教人物和故事画。还有少部分属于密宗的“曼荼罗”系统。应该说明,这些壁画彩绘、天井平棋等,凡

  • 汉化佛教的法器与服饰

    汉化佛教的法器与服饰。从汉化佛教的角度来看,广义地说,下列物品均可称为法器: (1) 寺院中特别是殿堂中的种种室内装饰用具,如幢〔chuang床〕、幡〔fan番

  • 汉化佛教僧人服饰传流所自及其改革之要点

    汉化佛教僧人服饰传流所自及其改革之要点。首先要说明的三点是: 第一点,释迦牟尼佛涅槃后几百年间,原始佛教在教理上分为许多部(一般说是二十部),在戒律上

  • 拂尘

    拂尘。拂尘,现代北方口语称为“蝇刷子”。是一种驱除蝇蚋的工具,相当于“马尾巴的功能”。其造型,一般为:细长的柄部,木制、竹制、藤制的常见,高级的有牙

  • 清磬几僧邻

    清磬几僧邻。本文题目,是引用的唐代诗人姚合《过钦上人院》诗中一句。全诗见《全唐诗》第五○○卷,有兴趣的读者请自行检寻。这句诗说明了“磬”和僧人的密切

  • 佛教三宝与寺院

    佛教三宝与寺院。一种宗教,从形成到发展,一般需要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1) 一定的教义,常以经典形式记载并传播。 (2) 具体的崇拜(礼拜)对象,此种对象

  • 庄严具

    庄严具。佛寺和佛像是佛国在现实的世俗世界中的具体显现。布列各种宝物、宝器、杂花和宝盖、幡、幢以装饰严净殿堂,用璎珞、环钏、袈裟或天衣等庄严尊像,也都

  • 佛教夜半钟声

    佛教夜半钟声。南亚次大陆早期佛教寺院中,为集合僧众而使用的一种响器,据说是木制的,用一根木棍敲击。它的梵文名称叫ghanta,意译为“打木”,还是接近原意

  • 造像服饰

    造像服饰。上面我们已经讲到了菩萨级的造像是佩戴璎珞与华鬘的。这里,再把佛教造像服饰简括地谈一谈。 佛教造像等级森严,服饰穿戴严格而分明,基本上一看就能

  • 衣钵相传和比丘六物

    衣钵相传和比丘六物。原始的佛教团体,向古代南亚次大陆比佛教较早形成的一些教派学习到一种苦行的风习(其实,世界上许多大小宗教与教派在初传时都有舍弃荣华

  • 汉化佛教寺院中的鼓

    汉化佛教寺院中的鼓。鼓是全世界各时代各民族都使用过的击鸣器。它用途广泛:(1)用作乐器;(2)更用来作报时器;(3)军中用以鼓舞士气、节制进退等;(4)

  • 净瓶——军持

    净瓶——军持。瓶是梵文Kundikā的意译,音译有“军持”、“军迟”、“君持”、“君迟”、“捃稚迦”等。是盛水的容器,俗称“水瓶”的便是。在古代南亚次大陆

  • 佛教法器-巾

    佛教法器-巾。手巾是梵文Snatra-sataka的意译。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二“衣食所须”条中说,据他在古代南亚次大陆所见,包括“充身六物”中“三衣”和坐具

  • 百一物

    百一物。以上把僧人个人能够私人保有的生活与学习用品作了大致说明。实际上,随着时代与生产情况、地域与气候、民族与风尚等的不同,僧人私人用品的样式、质料

  • 拄杖、禅杖和锡杖

    拄杖、禅杖和锡杖。埃及狮身人面兽让人猜的谜语是:“早晨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猜一猜,这是哪种动物?”答案是:“人。”因为,婴儿用四肢爬,成

  • 木鱼和木鱼的传说

    木鱼和木鱼的传说。到寺院随喜的人会注意到,从寺内的“法物流通处”到寺外相关的商店、摊贩,售卖的小型法器、道具等,主要是香炉、烛台、花瓶(合称“三具足

  • 历史上所见的汉化佛教僧侣法服与常服简述

    历史上所见的汉化佛教僧侣法服与常服简述。如上所述,汉化佛教的僧服,一方面得遵从清规戒律的规定,参照南亚次大陆的老式样;另一方面,受当时当地社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