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的作用和功效

浏览

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栽培或野生。主产于河北、内蒙古、山西、河南及东北等地。原植物生于海拔60~2000米的向阳山坡、荒地上;滇黄芩生于海拔1300~3000米的草地或松林下;粘毛黄芩生于海拔700~1400米的砂砾荒草地。喜温暖凉爽气候,耐寒、耐旱、耐贫瘠。以阳光充足、土层深厚、肥沃的中型或微碱性壤土或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苦,性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临床用名有黄芩、酒黄芩、胆汁拌黄芩、黄芩炭。

黄芩的作用和功效

作用1

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黄芩有较广的抗菌谱。 煎剂在试管内对痢疾杆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感菌、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脑膜炎球菌、霍乱弧菌等均有一定程度的抗菌作用。醇提物对脑膜炎球菌及绿脓杆菌亦有效。曾有报道,黄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及霍乱弧菌的抑制作用较其他多种中草药为强。煎剂作喉头喷雾,对脑膜炎带菌者亦有效。煎剂对小白鼠实验性结核病有效,但对豚鼠则无效。煎剂与浸膏,对堇色毛癣菌、犬小芽孢菌、奥杜盎小芽胞癣菌等 10 多种皮肤真菌有抗菌效力。体外实验表明:黄芩煎剂与醇提取物能抑制钩端螺旋体,高浓度时有杀灭效果。煎剂与浸剂在试管内对流感病毒 PR8 株与亚洲甲型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并能减轻小鼠感染病毒后的肺部损伤和延长存活时间。

有人认为:汉黄芩甙元在试管内对霍乱弧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抗菌作用,对伤寒杆菌和痢疾杆菌无效。抑菌试验结果表明:黄芩素有显著的抗菌作用,而汉黄芩素则抗菌效果不明显。体内试验证明,较高浓度的黄芩甙元能抑制阿米巴原虫的生长。炮制方法不同,黄芩的抗菌作用亦不同:生黄芩、冷浸黄芩对白喉杆菌、绿脓杆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等的抑制作用较煮、蒸的黄芩的作用弱;生黄芩、冷浸黄芩、烫黄芩中和白喉毒素的效价,亦比经过蒸、煮的黄芩为低。其原因可能与蒸、煮使酶遭到破坏有关。

2、解热作用

多数实验证明:黄芩有解热作用,其有效成分为黄芩甙元,作用稍强于安替匹林。对于伤寒混合菌苗引起的发热兔,口服黄芩煎剂(2g/kg )或注射 6%黄芩浸剂(4~6ml),有解热作用。对用酵母人工发热兔灌服煎剂、静脉或腹腔注射黄芩甙亦有解热效果。

以后有人用伤寒混合菌苗发热兔重复实验,大剂量黄芩水煎剂(比上述报道静脉注射黄芩浸剂之量大4~30倍)口服或肌肉注射均未能证实有解热作用,如静脉注射则有轻微解热作用,此情况与静脉注射生理盐水一样,这种观点认为黄芩没有解热作用。黄芩提取物对正常家兔无降温作用。

鉴于上述报道结果不一致,因此黄芩是否有解热性质,有待进一步研究。

3、抗变态反应和抗炎作用

黄芩甙、黄芩甙元对豚鼠离体气管过敏性收缩及整体动物过敏性气喘,均有缓解作用,并与麻黄碱表现协同。甙元的磷酸钠盐较硫酸钠盐作用强。黄芩甙元能抑制离体气管及回肠对抗原所产生的过敏性收缩反应(Schultz-Dale 反应),黄芩甙元的抑制作用较强。每天口服黄芩甙 50mg/kg,连续一周,对蛋清致敏豚鼠再次吸入抗原引起的变态反应有保护作用,可使其惊厥前时间明显延长。对豚鼠被动性皮肤过敏反应以及豚鼠和小鼠的被动性全身性变态反应,黄芩甙及黄芩甙元均有抑制作用,甙元较甙作用强。黄芩抗变态反应的机制是:由于伤害了肥大细胞的酶激活系统(SHˉ酶),抑制了过敏性介体的释放,因而不产生过敏反应。离体豚鼠肠实验表明:黄芩甙元有一定的抗组胺与抗乙酰胆碱作用。这两种成分不影响抗原抗体的结合,但能显著减少致敏豚鼠肺切片与抗原反应时化学介质的释放量。黄芩能抑制抗原与 IgE 结合,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而成为较好的临床抗变态反应剂。

黄芩甙有类似维生素 P 的作用,能抑制黄疸时毛细血管壁的渗透性增高。黄芩甙和黄芩甙元对低气压引起的小白鼠实验性肺出血有防治作用。

4、保肝、利胆、解痉作用

实验证明:黄芩甙有保肝作用,对四氯化碳引起的小鼠肝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黄芩甙在体内可水解析出甙元黄芩素和葡萄糖醛酸,而后者是已知的解毒、保肝药物。黄芩素也有较弱的解毒作用。

黄芩甙、黄芩素及黄芩乙醇浸膏均有利胆作用,能使实验动物胆汁排泄量增加,尤以黄芩素最为明显。而汉黄芩素则无利胆作用。黄芩甙静注使结扎总输胆管的家兔在1~6小时内胆红素(较对照组)增高,但24~48小时后则使之降低。

黄芩酊剂、煎剂对在位狗肠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煎剂对离体兔小肠运动有抑制作用。黄芩甙和黄芩素有抗乙酰胆碱作用。酊剂可拮抗毛果芸香碱引起的肠管运动增强现象,切断迷走神经后并不影响其作用,说明平滑肌本身可能也有直接松弛作用。用小白鼠小肠段进行解痉的效价测定,汉黄芩素只有弱的解痉作用,黄芩甙元则无解痉效力。

5、对血脂及血糖的作用

黄芩及三黄制剂(黄连:黄芩:大黄为 1:1:1)对正常家兔血清中总胆甾醇/总磷脂之比值无影响,但能降低喂饲胆甾醇 7 周后家兔的此种比值,亦能降低切除甲状腺家兔的血清中总胆甾醇/总磷脂之比。黄芩的黄酮类成分对乙醇诱导的高脂血症大鼠,有显著的降血脂作用。黄芩甙元和黄芩甙能显著降低大鼠肝组织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浓度。实验表明:黄芩对大鼠脂肪组织的脂解有抑制作用,其黄酮类成分对肾上腺素能的α-受体,β-受体和多巴胺受体都有效应,汉黄芩甙元和黄芩甙元显著抑制肾上腺素的脂解作用,汉黄芩甙元、黄芩甙元和黄芩甙显著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脂解作用,黄芩甙显著抑制多巴胺的脂解作用。

黄芩能抑制从葡萄糖合成脂肪。能使血糖轻度上升。

6、降压、利尿、镇静作用

黄芩酊剂、浸剂、煎剂、醇或水提取物、黄芩甙对麻醉犬、猫、兔静脉注射、肌肉注射或灌胃,均能引起降压作用。浸剂、酊剂分别口服,能使正常及慢性肾性高血压犬或神经性高血压犬的血压降低。黄芩的降压原理:①一般认为是直接扩张血管,如用黄芩酊灌流离体兔耳血管、离体兔后肢血管、肾血管均见扩张;②也可能作用于血管感受器,反射地引起降压,如用黄芩酊灌流保留神经的离体兔耳,当灌流量增加时,全身血压也同时略有下降。

水提取物、醇提取物、黄芩甙、黄芩甙元及汉黄芩甙元静脉注射可使麻醉兔尿量增多。黄芩煎剂及浸剂对猫和犬均有明显的利尿作用。给犬静脉注射黄芩甙 10~20mg/kg,可见明显的利尿作用。在急性利尿实验中,黄芩甙元作用最强,汉黄芩素次之,黄芩甙较差。正常家兔口服黄芩醇提取物或正常小鼠腹腔注射黄芩甙与黄芩甙元均有利尿作用。

临床和动物实验证明:黄芩有镇静作用,其镇静作用可能与加强皮层抑制过程有关。黄芩甙能抑制小白鼠的自发活动,作用强度与剂量有关,黄芩煎剂可使小鼠阳性条件反射的形成减慢,建立条件反射所需强化次数增加。这种镇静作用可能是高血压患者服用黄芩制剂后自觉症状显著好转的原因之一。

7、其他作用

黄芩根茎的酊剂静脉注射,对士的宁中毒的蛙、猫、狗,可消除强直性痉挛的症状,并使动物免于死亡。黄芩甙、葡萄糖醛酸可降低小鼠士的宁中毒死亡率,前者 10mg 就能提高其半数致死量约 2.5 倍。从测定四氯化碳中毒小鼠的肝糖元含量,以葡萄糖醛酸组含量较高,黄芩甙次之,黄芩甙元最低。

豚鼠离体主动脉、肺动脉,气管及右心房上的实验证实:黄芩甙可竞争性拮抗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收缩主动脉和肺动脉的作用;拮抗异丙基肾上腺素舒张气管、增加右心房自发频率的作用。

黄芩有抗氧化作用,能显著抑制过氧化脂质的形成,其主要成分是黄芩甙、黄芩甙元、汉黄芩甙元-7-糖甙、黄芩新素。黄芩对酶促和非酶促两个途径生成过氧化脂质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是一种很有前途的临床抗氧化剂。

黄芩能调节cAMP水平,尤其是特异地升高肺和支气管的cAMP水平。黄芩对前列腺素的代谢有较广泛的影响,黄芩水提取物对前列腺素生物合成有抑制作用。

黄芩的作用

作用2

1、抗菌作用

黄芩煎剂100%浓度,平板法试验,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霍乱弧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葡萄球菌、溶血性琏球菌(a,B)、肺炎双球菌、白喉杆菌等有抑制作用。黄芩煎剂试管法试验1:1280 浓度可抑制伤寒杆菌、溶血性链球菌 a,1:640 浓度抑制溶血性链球菌B,肺炎双球菌及福氏痢疾杆菌、人结核杆菌 H37,1:320 浓度可抑制霍乱弧菌、志贺氏痢疾杆菌;1:80 浓度时宋内氏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黄芩醇浸液0.5g/ml或0.05g/ml,用琼脂斜面培养,药液与培养基1:1 混合,对绿脓杆菌有抑制作用。黄芩醇浸液2g/ml浓度,平皿法试验对大肠杆菌、桔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黄芩煎 剂、醇提剂 1g/ml浓度,用平板法试验时对脑膜炎球菌均有抑作用。

2、抗真菌作用

黄芩煎液,试管斜面法试验4%浓度抑制狗小牙胞菌及堇色毛癣菌,8%浓度抑制许兰氏黄癣菌,10%浓度抑制许兰氏黄癣菌蒙古变种,15%浓度抑制共心性毛癣菌及铁锈色毛癣菌。黄芩水浸剂1:3浓度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羊毛样小芽胞癣菌、红色表皮癣菌、K、W、氏表皮癣菌、星形奴卡氏菌等有不同程度抑菌作用。

3、抗病毒作用

黄芩煎剂25-100%浓度,体外试验对乙型肝炎病毒DNA复制有抑制作用。

4、抗炎抗变态反应

黄芩70%乙醇提取物200,500mg/kg 灌胃黄芩素、黄芩甙、汉黄芩素50,100mg/kg 灌胃,可抑制醋酸引起的小鼠腹腔渗出增加,对48/80(一种化合物名称,Sigma 生产)引起的大鼠足肿也有抑制作用,黄芩70%乙醇提取物500mg/kg 灌胃,黄芩素、黄芩甙及汉黄芩素100mg/kg灌胃 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有抑制作用。黄芩水提物100,200mg/kg 灌胃,对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有抑制作用,但对氯化苦引起的小鼠接触皮炎(耳肿胀)无明显影响。黄芩抑制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的有效成分为黄芩甙及黄芩素。黄芩甙、黄芩素对实验性气喘有效,黄芩甙10-4g/ml浓度可抑制豚鼠气管Schultz-Dale反应38%,并有抗组胺,抗胆碱及罂粟碱样作用。黄芩素不溶于水,其两个水溶性衍生物黄芩素-6-磷酸二钠(BPS)及黄芩素-6-硫酸二钠(BSS)于抗原攻击前5mg/kg 静脉注射,对大鼠PCA有抑制作用;10mg/kg 静脉注射 于抗原攻击前10分钟给药,对豚鼠过敏性气喘有抑制作用;BPS及BSS于10-4g/ml浓度对离体豚鼠肠管及气管chultz-Dale反应均有抑制作用;BPS及BSS 5mg/kg 静脉注射,对大鼠反向皮肤过敏反应(RCA)有抑制作用;5-10mg/kg 静脉注射也抑制Forssman皮肤血管炎,但对Arthus反应无明显影响。黄芩素及BPS结构上与抗过敏药色甘酸二钠(DSCG)相类似,但DSCG为双色酮类,黄芩素及BPS为单色酮类,DSCG对反应素(Reagin)抗体介导的过敏反应有高度特异性,而对非反应素(IgG)抗体介导的过敏反应几无作用,PBS则不仅抑制反应素抗体介导的过敏反应,如PBS 10-6-10-4g/ml抑制抗原引起的猴肺介质释放,PBS 200mg/kg腹腔注射抑制大鼠同种PCA,10-4g/ml抑制反应素抗体介导的大鼠肥大细胞脱颗粒等,也抑制非反应素抗体介导的反应,如BPS10-4g/ml可抑制卵白蛋白致敏豚鼠肺释放介质及抑制抗IgE抗体引起的人肺释放过敏介质,认为DSCG分子中两个色酮核间有一定距离,可结合于反应素抗体功能位置上,而不适合于非反应素抗体,但单色酮的黄芩素或BPS可以两个分子结合于这两种抗体上。黄芩素对大鼠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中环氧酶与脂氧酶均有抑制作用,对脂氧酶更具选择性,其IC50为0.12μm,而对环氧的IC50为6917倍于脂氧酶。黄芩素对大鼠白细胞可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抑制脂氧酶代谢产物5-羟基二十碳四烯酸(5-HETE)及环氧酶代谢产物12-羟基十七碳三烯酸(HHT)的生成,其IC50分别为7.13±0.767μm及5.53±16.9μm;黄芩甙对白细胞5-HETE形成也抑制,但不抑制HHT的形成;汉黄芩素抑制HHT的形成,IC50为14.6±3.51μm黄芩成分对化合物48/80刺激大鼠腹腔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抑制作用,黄芩素的IC50为52.1μm,黄芩甙IC50为>200μm,汉黄芩素的IC50为40.0μm,汉黄芩素-7-O-D葡萄糖醛酸的IC50为140.0mol/l,(25)2',5,6',7-四羟黄烷酮的IC50为17.7μm,(2R,3R)-2',3,5,6',7-五羟黄烷酮的IC50为15.5μm,白杨素(Chrysin)的IC50>200μm,黄芩新素Ⅱ(Skullcapflavon Ⅱ)的IC50为15.0μm。黄芩甙10,100mg/ml,对钙离子载体A23187诱导的大鼠腹腔巨噬细胞产生PGE2及TXA2均有明显抑制作用。

5、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黄芩煎剂4g/kg 腹腔注射,对小鼠防御性条件反射可使阳性反射时延长,而对非条件反射及分化无影响,说明黄芩可加强皮层抑制过程。黄芩煎剂2g/kg,对伤寒混合疫苗致热家兔有解热作用。但也有报道黄芩水煎剂或酒浸剂5-9g/只灌胃,或2g/只im,均不能证明黄芩对伤寒疫苗致热家兔有解热作用。

6、对心血管的作用

黄芩醇提液1g/kg 静脉注射,可使麻醉犬血压下降。黄芩煎剂0.06g/kg 静脉注射,对麻醉犬有明显降压作用。黄芩素20mg/kg 静脉注射,可使麻醉犬血压下降40-50%。黄芩浸剂灌胃/kg 灌胃,3次/天,连续4周,使慢性肾性高血压犬血压下降,心率变慢。黄芩甙2×10(-4)mol/l,在豚鼠离体主动脉条、肺动脉条、气管条及右心房均有竞争性的拮抗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及多巴胺引起的收缩作用,也拮抗异丙肾上腺素舒张气管和增加右心房自发频率作用,提示黄芩甙对a,B1,B2 受体均有阻断作用。

7、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

黄芩素、汉黄芩素、千层纸素A、黄芩黄酮Ⅱ及白杨素(chrysin)于浓度1.0mM时,均可抑制胶原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白杨素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也有抑制作用,黄芩素及汉黄芩素对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也有抑制作用,黄芩素及黄芩甙对凝血酶诱导的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也抑制;黄芩素及黄芩甙20,50mg/kg 灌胃,对内毒素诱导的大鼠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可以防止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原含量的降低。

8、降血脂作用

黄芩水浸液10%2ml/只灌胃,连续给药7周,可使胆固醇喂饲的家兔血清胆固醇含量下降。黄芩素、黄芩甙100mg/kg 灌胃,可降低实验性高血脂大鼠玉米油-胆固醇-胆酸喂饲血清游离脂肪酸、甘油三酯及肝甘油三酯的含量,黄芩黄酮Ⅱ100mg/kg 灌胃,可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及肝甘油三酯的含量,增加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的含量,汉黄芩素 100mg/kg 灌胃,可防止肝甘油三酯的沉积并增加血清HDL-ch的含量。黄芩素、黄芩甙 100mg/kg 灌胃,对乙醇引起的高血脂大鼠,可降低肝总胆固醇、游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含量,汉黄芩素能降低血清甘油三酯的水平,黄芩素能增加血清HDL-ch含量。

9、保肝、利胆、抗氧化

黄芩甲醇提取物1000mg/kg 腹腔注射,对异硫氰酸萘酯(ANIT)引起的大鼠肝损害有抑制作用,可抑制血清胆红素的增加。黄芩醇提物50,100mg/kg,黄芩甙50,100mg/kg 灌胃,对家兔有利胆作用。汉黄芩素10(-4)-10(-6)mol/l 浓度体外试验,对大鼠肝微粒体脂质过氧化有抑制作用,使丙二醛(MDA)含量下降。黄芩素及黄芩甙2.5×10(-4)mol/l,1.0×10(-4)mol/l,汉黄芩素2.5×10(-4)mol/l,黄芩黄酮Ⅱ2.5×10(-4)mol/l,汉黄芩素-7-O-D葡萄糖醛酸2.5×10(-4)mol/l,1.0× 10(-4)mol/l,对FeC12-维生素C-ADP混合物诱导的大鼠肝匀浆脂质过氧化有抑制作用,使肝MDA的形成显着下降,对NADPH一ADP引起的脂质过氧化也抑制。

10、抗癌作用

黄芩醚提物对小鼠白血病L1210细胞有细胞毒作用,半数有效量为10.4mg/ml,黄芩黄酮Ⅱ对小鼠L1210 细胞的半数有效量 为1.5μg/ml,黄芩甙、黄芩素及汉黄芩素对L1210作用不显着。

11、其它作用

黄芩素10,20mg/kg 静脉注射,对麻醉犬有利尿作用。黄芩煎剂4g/kg 灌胃,对大鼠半乳糖性白内障有防治作用,可延缓白内障的形成。黄芩甙对大鼠晶体醛糖还原酶有抑制作用,其ID50 为1.81 × 10(-3)mg/ml。黄芩甙150mg/kg 灌胃,对链黑霉素引起的糖尿病大鼠血糖水平无明显下降,但红细胞山梨醇含量于治疗后显着降低,提示在动物体内也有抑制醛糖酶的作用,有可能用于糖尿病性并发症的防治。黄芩甙、黄芩素及汉黄芩素50-125μg/ml 对小鼠肝唾液酸酶有抑制作用。黄芩甙100mg/kg,葡萄糖醛酸43mg/kg 皮下注射均可对抗士的宁引起的小鼠死亡,而甙元黄芩素无效,认为黄芩甙水解后的葡萄糖醛酸起的解毒作用。黄芩对PGs的代谢有较广泛的影响,水提物对PGs的生物合成有抑制作用。

黄芩的功效和作用

作用3

黄芩煎剂在体外对痢疾杆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脑膜炎球菌、霍乱弧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黄芩苷、黄芩苷元对豚鼠离体气管过敏性收缩及整体动物过敏性气喘,均有缓解作用,并与麻黄碱有协同作用,能降低小鼠耳毛细血管通透性;本品还有解热、降压、镇静、保肝、利胆、抑制肠管蠕动、降血脂、抗氧化、调节cAMP水平、抗肿瘤等作用;黄芩水提物对前列腺素生物合成有抑制作用。

作用4

摘自《历代本草药性汇解》

1、黄芩有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研究证明,黄芩有广谱抗菌作用,对各种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尤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抑制作用最强,对表皮癣菌等多种致病性真菌也有一定抑制作用。其抑菌有效成分是黄芩甙。黄芩煎剂、水煎液对甲型流感病毒PR6株及亚洲甲型体外有抑制作用,对体外感染流感病毒的小鼠有治疗作用。体外实验还表明,黄芩有抑制阿米巴原虫生长和杀灭钩端螺旋体的作用。

2、黄芩有抗炎、抗过敏作用。黄芩甙和黄芩素可抑制被动皮肤过敏反应。这两种成分还可抑制实验性气喘,并有抗组胺、抗胆碱及罂粟样作用。黄芩甙和黄芩素、汉黄芩素均可抑制醋酸引起的小鼠腹腔渗出增加,抑制48/80(一种化合物的名称)引起的大鼠足趾肿胀及大鼠佐剂性关节炎。

3、黄芩有显著的降血脂作用,其主要有效成分是黄酮类成分。

4、黄芩有护肝利胆作用,黄芩提取物对乙醇、四氯化碳、半乳糖胺、过氧化脂质所至的动物肝损害有明显的防治作用,它能使肝糖元含量增加,转氨酶降低;黄芩甙还有解毒作用,黄芩煎剂及乙醇提取物口服或静注,均可促使兔、犬胆汁的排泄,以黄芩素的利胆作用最强。

5、黄芩有解热作用。黄芩煎剂、黄芩甙均可使伤寒混合菌苗发热兔退热,对用酵母人工发热兔灌服煎剂也有解热作用。但黄芩甙静注或肌注皆能使正常兔体温降低。

6、黄芩有镇静、解痉作用。黄芩根茎的酊剂静注可清除由士的宁中毒引起的强直性痉挛。对乙酰胆碱所至的离体小鼠肠痉挛,汉黄芩素有解痉作用,而黄芩素却无效。

7、黄芩有降血压作用,黄芩酊、浸、煎剂及醇、水提物,对麻醉兔、猫、犬,不论口服、静注、肌注,均能产生降压作用,尤其以黄芩甙的降血压作用最明显。

8、黄芩有抗氧化作用。其主要成分黄芩甙、黄芩素、汉黄芩素、黄芩新素II对氯化铁-维生素C-ADP或NADPH(还原型辅酶II脱氢酶)-ADP诱导肝组织生成过氧化脂质有显著抑制作用。

9、黄芩有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其多种成分均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如黄芩素、汉黄芩素、黄芩新素及白杨素在110mol/L浓度时可抑制由胶元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白杨素及黄芩素、汉黄芩素还能分别抑制由ADP和花生四稀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黄芩甙、黄芩素还可抑制由凝血酶诱导的纤维蛋白元转化为纤维蛋白,并能防止由内毒素诱导的弥漫兴血管性凝血。其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比阿司匹林作用强。

10、黄芩有利尿作用,以黄芩甙作用最强。

11、黄芩有免疫增强作用,可增强IL-2产生的作用,而对抗体分泌细胞的形成则无明显影响。

12、黄芩有抗肿瘤作用。

13、黄芩有抗内皮细胞损伤作用。

14、黄芩有拮抗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

15、黄芩对糖性白内障有防治作用。

16、黄芩对磷酸二酯酶有抑制作用,因而使环磷酸腺苷升高。

17、黄芩有止血作用。从其中提取的S、B、G2有效单体,在动物实验中呈现止血作用。对低气压引起的小鼠实验性肺出血,黄芩甙、汉黄芩素均有防治效果。

18、黄芩还有抗放射损伤作用。

黄芩的作用

作用5

1、用于湿温发热、胸闷、口渴不欲饮,以及湿热泻痢、黄疸等症。黄芩清热燥湿作用颇强,对湿温发热,可与滑石、白蔻仁、茯苓等配合应用;对湿热泻痢、腹痛,又常与白芍、葛根、甘草同用;对于湿热蕴结所致的黄疸,可与绵茵陈、栀子、淡竹叶等同用。

2、用于热病高热烦渴,或肺热咳嗽,或热盛迫血外溢的吐血、衄血、便血、崩漏,以及热毒疮疡等症。黄芩能清实热,泻肺火。治热病高热,常与黄连、山栀等配伍;治肺热咳嗽,可与知母、桑白皮等同用;治血热妄行,可与生地、丹皮、侧柏叶等同用;对热毒疮疡,可与银花、连翘等药同用。此外,本品又有清热安胎作用,可用于胎动不安,常与白朮、竹茹等配合应用。

作用6

1、抗菌。黄芩对多种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致病性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2、抗病毒。黄芩能够抑制流感病毒、乙型肝炎病毒。

3、抗炎。黄芩素、黄芩苷能够抑制急性炎症反应。抑制炎症模型渗出肿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抑制大鼠佐剂性关节炎。(1)机制:抑制炎性介质产生、释放。(2)抑制组胺释放。(3)抗花生四烯酸代谢,抑制前列腺素E(PGE)、白细胞三烯(LT)的生成,减轻炎性介质扩张血管、增加血管壁通透性、白细胞的趋化作用。

4、对免疫功能的影响。黄芩能够抑制免疫反应:尤其对I型变态反应(过敏反应)作用显著。黄芩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因为黄芩苷,提高巨噬细胞、NK细胞功能。

5、清热解毒。研究表明,黄芩有解热的性质。黄芩有解毒作用,与所含的葡萄糖醛酸有关。

6、保肝、利胆。中医认为,黄芩清肝胆,保肝,与抗氧自由基损伤有关。

7、镇静。黄芩对中枢抑制,能够起到镇静的作用。

8、对血液系统影响。黄芩对血液系统作用复杂,黄芩素等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能抗凝血,能抑制凝血酶诱导的纤维蛋白产生。

9、抗变态反应。在抗变态反应方面,黄芩甙元较甙作用强。黄芩此种抗变态反应,不产生过敏反应,此外它对平滑肌本身,也有直接的松弛作用。黄芩甙元及黄芩甙均能抑制过敏性之浮肿及炎症,二者能耳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10、降低血压。黄芩酊剂、浸剂、煎剂、醇或水提取物、黄芩甙均可引起降压作用。浸剂口服能降低正常及慢性肾性高血压,酊剂可使神经性高血压回至正常。

11、利尿作用。在急性利尿实验中,黄芩甙元作用最强,汉黄芩素次之。黄芩醇提取物及煎剂亦有利尿作用。

12、对血糖血脂的影响。黄芩能够降低血脂,能使血糖轻度上升。

13、解痉作用。黄芩可消除强直性痉挛的症状。

14、安胎作用。黄芩有清热安胎作用,可用于胎动不安,常与白术、竹茹等配合应用。

15、治疗一些疾病的作用。(1)治疗急慢性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感染、肺间质炎等各种呼吸道疾病。也能用于肺结核病。(2)治疗急慢性肠炎、痢疾、溃疡性结肠炎、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3)治疗过敏性鼻炎、过敏性肺炎、支气管哮喘等。(4)治疗急慢性肝炎、肝病,转氨酶、胆红素升高,以及慢性胆囊炎、胆石症,也用于免(5)疫性肝病。(6)治疗各种免疫性、过敏性疾病,如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结缔组织病。(7)治疗荨麻疹、过敏性皮炎等皮肤过敏性疾病,以及过敏性紫癜。临床还常用于治疗高血压、尿路感染、肾盂肾炎、前列腺炎、及皮肤、眼睛的各种炎症。(8)黄芩炭治疗各种出血。黄芩传统用于妊娠恶阻和保胎,也为现代临床所常用。

16、抗癌作用。黄芩能够一定程度上的抑制癌细胞的产生和扩散。

黄芩的功效和作用

功效1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安胎。黄芩能泻上焦肺火,清肠中湿热,为临床常用药物。本品配以柴胡,则清透解热;配桑白皮,则泻肺火;配黄连,则清热泻火而燥湿;配白芍,则清热止痢而除痛;配白朮,则清热补脾而安胎。

功效2

清热泻火;燥湿解毒;止血;安胎。主肺热咳嗽;热病高热神昏;肝火头痛;目赤肿痛;湿热黄疸;泻痢;热淋;吐衄血;崩漏;胎热不安;痈肿疔疮。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1)《神农本草经》: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治)恶疮,疽蚀,火疡。

(2)《名医别录》:疗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

(3)陶弘景:治奔豚,脐下热痛。

(4)《药性论》:能治热毒,骨蒸,寒热往来,肠胃不利,破壅气,治五淋,令人宣畅,去关节烦闷,解热渴,治热腹中疞痛,心腹坚胀。

(5)《日华子本草》:下气,主天行热疾,疔疮,排脓。治乳痈,发背。

(6)《珍珠囊》:除阳有余,凉心去热,通寒格。

(7)李杲:治发热口苦。

(8)《滇南本草》:上行泻肺火,下行泻膀胱火,(治)男子五淋,女子暴崩,调经清热,胎有火热不安,清胎热,除六经实火实热。

(9)《本草纲目》:治风热湿热头疼,奔豚热痛,火咳,肺痿喉腥,诸失血。

(10)《本草正》: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气,定喘嗽,止失血,退往来寒热,风热湿热,头痛,解瘟疫,清咽,疗肺痿肺痈,乳痈发背,尤祛肌表之热,故治斑疹、鼠瘘,疮疡、赤眼;实者凉下焦之热,能除赤痢,热蓄膀胱,五淋涩痛,大肠闭结,便血、漏血。

(11)《科学的民间药草》:外洗创口,有防腐作用。

黄芩的功效

功效3

《中国药典》中认为黄芩有以下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中药大辞典》中认为黄芩有以下功效:泻实火,除湿热,止血,安胎。治壮热烦渴,肺热咳嗽,湿热泻痢,黄疸,热淋,吐、衄、崩、漏,目赤肿痛,胎动不安,痈肿疔疮。

《中华本草》中认为黄芩有以下功效:清热泻火;燥湿解毒;止血;安胎。主肺热咳嗽;热病高热神昏;肝火头痛;目赤肿痛;湿热黄疸;泻痢;热淋;吐衄血;崩漏;胎热不安;痈肿疔疮。

另有中医名著阐述其功效如下:

1、《药对》:“黄芩,得厚朴、黄连止腹痛;得五味子、牡蒙、牡蛎令人有子;得黄芪、白蔹、赤小豆疗鼠瘘。”。

2、《本草图经》:“张仲景治伤寒心下痞满,泻心汤四方皆用黄芩,以其主诸热,利小肠故也。又太阳病下之利不止,有葛根黄芩黄连汤,及主妊娠安胎散,亦多用黄芩。”。

3、《医学启源》:“黄芩,治肺中湿热,疗上热目中肿赤,瘀血壅盛,必用之药。泄肺中火邪上逆于膈上,补膀胱之寒水不足,乃滋其化源。《主治秘诀》云,其用有九:泻肺经热,一也;夏月须用,二也;上焦及皮肤风热,三也;去诸热,四也;妇人产后,养阴退阳,五也;利胸中气,六也;消膈上痰,七也;除上焦热及脾湿,八也;安胎,九也。单制、二制、不制,分上中下也。酒炒上行,主上部积血,非此不能除,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正谓此也。”。

4、张元素:“下痢脓血稠粘,腹痛后重,身热久不可者,黄芩与芍药、甘草同用。肌热及去痰用黄芩,上焦湿热亦用黄芩,泻肺火故也。疮痛不可忍者,用苦寒药,如黄芩、黄连,详上下,分梢根,及引经药用之。”。

5、李杲:“黄芩,味苦而薄,故能泄肺火而解肌热,手太阴剂也。细实而中不空者,治下部妙。”。

6、朱震亨:“黄芩降痰,假其降火也。凡去上焦湿热,须以酒洗过用。片芩泻肺火,须用桑白皮佐之。若肺虚者,多用则伤肺,必先以天门冬保定肺气,而后用之。黄芩、白术乃安胎圣药,俗以黄芩为寒而不敢用,盖不知胎孕宜清热凉血,血不妄行,乃能养胎,黄芩乃上、中二焦药,能降火下行,白术能补脾也。”。

7、《本草纲目》:“洁古张氏言黄芩泻肺火,治脾湿;东垣李氏言片芩治肺火,条芩治大肠火;丹溪朱氏言黄芩治上中二焦火;而张仲景治少阳证小柴胡汤,太阳、少阳合病下利黄芩汤,少阳证下后心下满而不痛泻心汤并用之;成无己言黄芩苦而入心,泄痞热,是黄芩能入手少阴、阳明、手足大阴、少阳六经典。盖黄芩气寒味苦,苦人心,寒胜热,泻心火,治脾之湿热,一则金不受刑,一则胃火不流入肺,即所以救肺也;肺虚不宜者,苦寒伤脾胃,损其母也。……杨士瀛《直指方》云,柴胡退热,不及黄芩,盖亦不知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黄芩得酒上行,得猪胆汁除肝胆热,得柴胡退寒热,得芍药治下痢,得桑白皮泻肺火,得白术安胎。”。

8、《本草经疏》:“黄芩,其性清肃,所以除邪;味苦所以燥湿;阴寒所以胜热,故主诸热。诸热者,邪热与湿热也,黄疸、肠澼、泄痢,皆温热胜之病也,折其本,则诸病自瘳矣。苦寒能除湿热,所以小肠利而水自逐,源清则流洁也。血闭者,实热在血分,即热入血室,令人经闭不通,湿热解,则荣气清而自行也。恶疮疽蚀者,血热则留结,而为痈肿溃烂也;火疡者,火气伤血也,凉血除热,则自愈也。《名医别录》消痰热者,热在胸中,则生痰火,在少腹则绞痛,小儿内热则腹痛,胃中湿热去,则胃安而消谷也。淋露下血,是热在阴分也;其治往来寒热者,邪在少阳也;五淋者,湿热胜所致也;苦寒清肃之气胜,则邪气自解,是伐其本也。”“黄芩为苦寒清肃之药,功在除热邪,而非补益之品,当与黄连并列,虽能清热利湿消痰,然苦寒能损胃气而伤脾阴,脾肺虚热者忌之。”。

9、《本草汇言》:“清肌退热,柴胡最佳,然无黄芩不能凉肌达表。上焦之火,山栀可降,然舍黄芩不能上清头目。……所以方脉科以之清肌退热,疮疡科以之解毒生肌,光明科以之散热明目,妇女科以之安胎理经,此盖诸科半表半里之首剂也。”。

10、《药品化义》:“黄芩中枯者名枯芩,条细者名条芩,一品宜分两用。盖枯芩体轻主浮,专泻肺胃上焦之火,主治胸中逆气,膈上热痰,咳嗽喘急,目赤齿痛,吐衄失血,发斑发黄,痘疹疮毒,以其大能凉膈也。其条芩体重主降,专泻大肠下焦之火,主治大便闭结,小便淋浊,小腹急胀,肠红痢疾,血热崩中,胎漏下血,挟热腹痛,谵语狂言,以其能清大肠也。”。

11、《本经逢原》:“昔人以柴胡去热不及黄芩,盖柴胡专主少阳往来寒热,少阳为枢,非柴胡不能宣通中外;黄芩专主阳明蒸热,阳明居中,非黄芩不能开泄蕴著,一主风木客邪,一主湿土蕴著,讵可混论。芩虽苦寒,毕竟治标之药,惟躯壳热者宜之,若阴虚伏热,虚阳发霉,可轻试乎?其条实者兼行冲脉,治血热妄行,古方有一味子芩丸,治女人血热,经水暴下不止者,最效。”。

12、《本经疏证》:“仲景用黄芩有三耦焉,气分热结者,与柴胡为耦(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汤);血分热结者,与芍药为耦(桂枝柴胡汤、黄芩汤、大柴胡汤、黄连阿胶汤、鳖甲煎丸、大黄蟅虫丸、奔豚汤、王不留行散、当归散);湿热阻中者,与黄连为耦(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葛根黄芩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以柴胡能开气分之结,不能泄气分之热,芍药能开血分之结,不能清迫血之热,黄连能治湿生之热,不能治热生之湿。譬之解斗,但去其斗者,未平其致斗之怒,斗终未巳也。故黄芩协柴胡,能清气分之热,协芍药,能泄迫血之热,协黄连,能解热生之湿也。”。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并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任何健康问题应咨询专业的医护人员。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