瑰意奇行

瑰意奇行,指高明的思想和不平常的行为。同『瑰意琦行』

瑰意奇行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guī yì qí xíng
成语注音
ㄍㄨㄟ ㄧˋ ㄑㄧˊ ㄒㄧㄥˊ
成语简拼
GYQX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
一般成语
产生年代
近代成语
成语繁体
瓌意奇行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指高明的思想和不平常的行为。同『瑰意琦行』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卓越的思想和不平凡的行为

相关成语

近义词

瑰意琦行

成语用法

成语造句

(1)本子的第二页写着“瑰意奇行”几个大字。

(2)好好写不出成语“瑰意奇行”的拼音。

(3)兰兰不会写成语“瑰意奇行”的最后一个字。

(4)田坝镇第二中学的司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瑰意奇行”。

(5)逸筠哥哥给一诺和如秋讲了“瑰意奇行”的故事。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刘师培《文说·宗骚》:『瑰意奇行,超然高举。』

分字解释

瑰:guī 1、<形>奇异;珍奇。宋玉神女赋》:『瑰姿玮态。』2、<形>美。嵇康《琴赋》:『瑰艳奇传,弹不可识。』3、<名>美石。《诗经·秦风·渭阳》:『何以赠之?琼瑰玉佩。』

意:yì 1、<名>心意;意图。《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2、<名>意义。《马巴黎油画记》:『则其意深长矣。』3、<名>心情;神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宦游人。』《狼》:『目似螟,意暇甚。』4、<名>情趣。《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5、<动>料想;估计。《鸿门宴》:『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促织》:『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6、<动>怀疑。《列子·论符》:『人有亡铁者,意其邻人之子。』[意表] 意料之外。[意会] 不用说明解释而内心明白。

奇:qí 1、<形>奇异;不同寻常。《涉江》:『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游褒禅山记》:『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又] 不常用的;罕见的。《活板》:『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又] <形意动>以…为奇;认为…奇特。《促织》:『每闻琴瑟之声,则奕节而舞,益奇之。』2、<动>以……为奇;惊异。《张衡传》:『大将军邓騭奇其才,累召不应。』《伤仲永》:『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3、<形>佳;好。《孔雀东南飞》:『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陶渊明《移居》诗:『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4、<名>奇观;胜境;佳境。《答谢中书书》:『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游黄山记》:『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5、<名>奇谋;奇计。《老子》:『以奇用兵。』《孙子·势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jī 1、<形>单;单数的。《山海经·海外西经》:『奇肱之国,其人一臂三目。』《资治通鉴·唐敬宗宝历二年》:『每奇日,未尝不视朝。』2、<形>(运气、命运)不好;不顺。《史记·李将军列传》:『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3、<名>零数;零头。《核舟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阎典史传》:『凡损卒七万五千有奇。』

行:xíng 1、<动>行走。《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动>出行。《殽之战》:『为吾子之将行也。』3、<动>运行。《刻舟求剑》:『舟已行矣,而剑不行。』4、<动>传布。《原毁》:『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行,难已。』5、<动>实行;做。《训俭示康》:『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6、<名>动作;行动;举动。《鸿门宴》:『大行不顾细谨。』7、<名>品行。《屈原列传》:『其志洁,其行廉。』8、<副>将;即将。《归去来兮辞》:『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9、<量>遍;次。《训俭示康》:『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háng 1、<名>道路。《诗经·七月》:『遵彼微行。』2、<名>行列;队伍。《国殇》:『凌余阵兮躐余行。』3、<名>辈;辈分。《苏武传》:『汉天子,我丈人行也。』4、<量>指成行的事物。《孔雀东南飞》:『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行宫] 皇帝外出临时居住的地方。[行将] 即将。[行李] (1)使者。(2)行装。[行人] (1)出使的人。(2)行路人。(3)出征的人。[行者] (1)行路人。(2)出征的人。(3)出家而受大的佛教徒;去游四方乞食的为生的僧人。[行装] 出门携带的衣物。

瑰:《午集上·玉字部》《唐韵》公回切《集韵》《韵会》《正韵》姑回切,□音傀。《说文》玫瑰也。一曰圆好珠也。《博雅》玫瑰,珠名。《左传·成十七年》声伯梦涉洹,或与已琼瑰食之。〈注〉琼瑰,珠也。《前汉·司马相如传》其石则赤玉玫瑰。〈注〉晋灼曰:玫瑰,火齐珠也。师古曰:火齐珠,今南方之出火珠。又琼瑰,石次玉。《诗·秦风》琼瑰玉佩。〈传〉琼瑰,石而次玉。又《郭璞·江赋》珕珋璿瑰。〈注〉瑰,古回反。山海经曰:西王母之山,爰有璿瑰,亦玉名也。又《博雅》瑰玮,琦玩也。《后汉·班固传》因瑰材而究奇。〈注〉□苍曰:瑰玮珍奇也。又《宋玉·对楚王问》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又树名。《抱朴子对俗卷》昆仑有珠玉,沙棠,琅玕[音gān],碧瑰之树。又《唐韵》户恢切《集韵》胡隈切《韵会》胡隗切《正韵》胡傀切,□音回。义同。又《正字通》音贵。玫瑰,花名。《集韵》或作瓌璝。

意:《卯集上·心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於记切《正韵》於戏切,□音□。志之发也。《礼·大学疏》总包万虑谓之心,为情所意念谓之意。《礼运》非意之也。〈注〉意,心所无虑也。〈疏〉谓於无形之处,用心思虑也。无虑,即虑无也。又与抑通。《徐锴曰》见之於外曰意。意,犹抑也。舍其言,欲出而抑之。《大戴礼》武王问黄帝,颛顼之道存乎,意亦忽不可得见欤。意犹抑。《论语》抑与之欤。《汉石经》作意,抑犹意,古通用也。又《转注古音》於宜切,音医。《前汉·韩信传》意鸣猝嗟。又叶乙力切,音亿。《秦之罘刻石文》大矣哉。宇县之中,承顺圣意。羣臣颂功,请刻於石,表垂乎常式。又与臆通。《贾谊·服赋》请对以意。《史记》作臆。《师古曰》叶韵音亿。《魏校曰》从心从音。意不可见而象,因言以会意也。

奇:《丑集下·大字部》《广韵》《集韵》《韵会》渠羁切《正韵》渠宜切,□音琦。异也。《庄子·北游篇》万物一也。臭腐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仙经》人有三奇,精,气,神也。又秘也。《史记·□平传》平凡六出奇计,其奇秘世莫得闻。又姓。又天神名。《淮南子·地形训》穷奇广莫,风之所生也。又四凶之一。《史记·五帝纪》少皡氏有不才子,天下谓之穷奇。〈注〉穷奇,即共工氏。又兽名。《司马相如·上林赋》穷奇□犀。〈注〉状如牛,蝟毛,音如嘷狗,食人。又江神谓之奇相。《江记》帝女也。卒为江神。又与琦通。又《广韵》《集韵》《韵会》□居宜切,音羁。一者,奇也。阳奇而阴偶。《易·系辞》阳卦奇,亦零数也。〈又〉归奇于仂以□闰。又只也。《礼·投壷》一算为奇。又余夫也。《韩非子·十过篇》遗有奇人者,使治城郭。又数奇,不偶也。《史记·李广传》大将军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独当单于。又奇□,一拜也。《周礼·春官》大祝辨九□,七曰奇□。又奇车,奇邪不正之车。《礼·曲礼》国君不乗[音chéng]奇车。又奇衺,诡异也。《周礼·地官》比长有辠,奇衺则相及。又《集韵》《韵会》《正韵》□隐绮切。与倚通。依倚也。《前汉·邹阳传》轮囷离奇。又《字汇补》倚蠏切。同矮,短人也。《后汉·五行志》童谣,见一奇人,言欲上天。又叶古禾切,音戈。《宋玉·招魂》娭光眇视,目曾波些。被文服纤,丽而不奇些。《说文》从大从可。别作①。俗作竒,非。①字从大从司。考证:(《司马相如·上林赋》穷奇犀□。〈注〉状如牛,蝟毛,音如皡狗,食人。)谨照原文犀□改□犀。皡改嘷。(《周礼·地官》奇衺则相及,徙于国中及郊。)谨照原文徙於国中及郊则从而授之二句相连,不便单引一句,谨改比长有辠,奇衺则相及。

行:《申集下·行字部》《唐韵》户庚切《集韵》《韵会》《正韵》何庚切,□音蘅。《说文》人之步趋也。《类篇》从彳从亍。《韵会》从彳,左步。从亍,右步也。左右步俱举,而后为行者也。《尔雅·释宫》堂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释名》行,伉也,伉足而前也。又《广韵》适也,往也,去也。又《增韵》路也。《礼·月令》孟冬,其祀行。〈注〉行,在庙门外之西,为軷壤,高二寸,广五寸,轮四尺,设主軷上。又道也。《晋语》下有直言,臣之行也。又五行。《书·洪范》我闻在昔,鲧陻洪水,汨□其五行。《韵会》五行,运于天地间,未尝停息,故名。又行人,官名。《广韵》周有大行之官。《论语》行人子羽修饰之。又语也。《尔雅·释诂》行,言也。〈注〉今江东通谓语为行。又歌行。《前汉·司马相如传》为鼓一再行。《师古曰》行谓引,古乐府长歌行,短歌行,此其义也。又《唐书·韩琬传》器不行窳。《音义》不牢曰行,苦恶曰窳。又《广韵》下孟切,胻去声。《玉篇》行,迹也。《周礼·地官·师氏》敏德以为行本。〈注〉德行内外,在心为德,施之为行。又姓。《后汉·光武纪》隗嚣遣将行巡□扶风。〈注〉行,姓。巡,名。汉行佑为赵相。又《集韵》寒冈切,音杭。《类篇》列也。《左传·隐十一年》郑伯使卒出豭,行出犬鸡。〈注〉百人为卒,二十五人为行。行亦卒之行列。《吴语》吴王陈士卒百人以为彻行百行。〈注〉以百人通为一行,百行为万人,谓之方□。又中行,复姓。《通志·氏族略》中行氏,晋公族隰叔之后也,汉文时有宦者中行说。又太行,山名。《书·禹贡》太行、恒山,至于碣石。〈注〉太行在河内山阳县西。又《广韵》户浪切,音笐。次第也。又辈行也。《杜甫诗》岂如吾甥不流宕,丞相中郞丈人行。又《韵会》行行,刚健貌。《论语》子路行行如也。又《类篇》下朗切,音沆。义同。又《韵补》叶先韵。《焦氏·易林》缺破不完,残祭侧偏。公孙幽遏,跛踦后行。又《集韵》乎监切,音嗛。与衔同。考证:(《左传·隐十一年》郑伯使卒出豭,行出鸡犬。)谨照原文鸡犬改犬鸡。(《杜甫诗》岂知吾甥不流宕。)谨照原文岂知改岂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