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干戈为玉帛

化干戈为玉帛,干戈:指打仗;玉帛:玉器和丝织品,指和好。比喻使战争转变为和平。

化干戈为玉帛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huà gān gē wéi yù bó
成语注音
ㄏㄨㄚˋ ㄍㄢ ㄍㄜ ㄨㄟˊ ㄧㄩˋ ㄅㄛˊ
成语简拼
HGGWYB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动宾式成语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
化干戈為玉帛
成语英文
turn hostility into friendship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干戈:指打仗;玉帛:玉器和丝织品,指和好。比喻使战争转变为和平。

成语用法

作谓语;比喻使战争转变为和平

相关成语

近义词

转危为安

成语用法

成语示例

(1)三五十口子打手,经调人东说西说,便都喝碗茶,吃碗烂肉面,就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了。▼老舍《茶馆》第一幕

(2)…与世无争童叟无欺,为邻里乡党排忧解难调解争执化干戈为玉帛,都是所在那一方乡村的人之楷模。朱先生一个一…——当代·陈忠实《白鹿原》

(3)…要黑娃回来,我就出面去作保。冤仇宜解不宜结,化干戈为玉帛,甭把咱这白鹿原真个弄成个烙人肉的鏊子!我佩…——当代·陈忠实《白鹿原》

成语造句

(1)爱爱写不出成语“化干戈为玉帛”,因此语文考试仅仅考了98分。

(2)草稿本的第二页写着“化干戈为玉帛”几个大字。

(3)当自己与别人发生矛盾时,我们是不依不饶呢,还是化干戈为玉帛呢?

(4)俄罗斯有强烈的政治理由与乌方化干戈为玉帛。

(5)该国首相希望双方能够化干戈为玉帛,放弃所有的战争计划。

(6)静海县子牙中学的空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化干戈为玉帛”。

(7)克焱叔叔给自珊和喻晶讲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历史故事。

(8)然豁达能溶解恩怨,化干戈为玉帛,消灾难于须弥之间。

(9)释放犯人问题已成为缅甸政府乐意向西方投诚的标志,以期在政治理念上上化干戈为玉帛。

(10)他认为,甚至对那些动武的人来说,对话也能轻易地使他们放下武器,化干戈为玉帛,导致全面和平。

(11)它能够帮助我们减轻压力、放松身体、化解生活的琐事和愤怒,它能化干戈为玉帛。

(12)我们一再妥协,试图找到一个和平的出路,与我们现在的敌人化干戈为玉帛。

(13)小蕊不会写成语“化干戈为玉帛”的最后一个字。

(14)一些富有远见的科学家曾经是不共戴天的敌人,他们就像圣经中的诗句所说“化干戈为玉帛”,为此携手破解难题。

(15)因此,设想为提高生产率而使用它们仅仅只是逻辑上的,这非常像圣经告诫读者要化干戈为玉帛。

(16)正如同39年前尼克松和毛泽东所作的那样,中国的外交家们希望胡锦涛和奥巴马能够使两国化干戈为玉帛,和平共处。

(17)自从他们两个化干戈为玉帛之后,办公室里安静了许多。

(18)冤仇宜解不宜结,化干戈为玉帛,甭把咱这白鹿原真个弄成个烙人肉的鏊子!

(19)其次,虽已布置就绪,但收发由心,仍可化干戈为玉帛,只是一笔遣散的费用,相当可观。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淮南子·原道训》:『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服,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分字解释

干戈

干戈:[gāngē] 干与戈,古代常用兵器。比喻战争。能执干戈以卫社稷。――《礼记·檀弓》;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宋·文天祥《过零丁洋》;化干戈为玉帛。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玉帛

玉帛:<书>古时国与国间交际时用做礼物的玉器和丝织品。

化:huà 1、<动>改变;变化。《察今》:『变法者因时而化。』《柳毅传》:『然而灵用不同,玄化各异。』2、<动>削除。《五蠹》:『钻燧取火,以化腥臊。』3、<名>造化;大自然的功能。《归去来兮辞》:『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4、<名>教化;用教育感化的方法改变人心风俗。《陈情表》:『逮奉圣朝,沐浴清化。』5、<名>风俗;风气。《汉书·叙传》:『败俗伤化。』6、<动>募化;乞讨。李煦《回奏宋启富及散藤帽两事情形折》:『突有宋启富到门求吃化饭。』7、<动>死的委婉说法。陶渊明《自祭文》:『余今斯化,可以无恨。』[化蝶] 睡梦。[化工] (1)自然的创造力。(2)自然形成的技巧。[化雨] 教化人,像及时雨灌溉土地、润泽植物一样。[化人] 会幻术的人或仙人。

干:gàn 1、<名>盾牌。《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2、<动>捍卫。《卖柑者言》:『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3、<动>冒犯;冲犯。《商君书·业分》:『民不敢犯法以干法官也。』4、<动>直冲。《兵行车》:『哭声直上干云霄。』《雁荡山》:『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5、<动>追求;求取。《中山狼传》:『时墨者东郭先生将北适中山以干仕。』6、<动>干预;牵涉。《智取生辰纲》:『我们自凑钱买酒吃,干你甚事?。』7、<名>水边;河岸。《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8、<名>山涧。《诗经·斯干》:『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秩:水清的样子)9、<名>天下。见『干支』10、<形>没有水分或含水分很少的。与『湿』相对。《卖柑者言》:『视其中,则干若败絮干。』⒒<形>空虚。『外强中干』gàn 1、<名>树干。《淮南子·主术》:『枝不得大于干。』2、<名>指事物的主体或重要部分。《国语·晋语》:『爱亲明贤,政之干也。』3、<名>才能;才干。《三国志·诸葛亮》:『理民之干,优于将略。』4、<动>办理;主治。《水浒传》:『明日干了这事,更是这里安身不得了。』5、<名>事情;事务。《水浒传》:『学生来时,说道先生今日有干,权放一日假。』

戈:gē 1、<名>古代的一种兵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吐万里如虎。』2、<名>代指战争,常『干戈』连用。《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为:wéi 1、<动>做;干。《为学》:『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2、<动>发明;制造;制作。《活板》:『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3、<动>作为;当作。《公输》:『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4、<动>成为;变成。《察今》:『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5、<动>是。《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6、<动>治;治理。《论积贮疏》:『安天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7、<动>写;题。《伤仲永》:『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8、<动>以为;认为。《鸿门宴》:『窃为大王不取也。』9、<动>叫做;称做。《陈涉世家》:『号为张楚。』10、<动>对待。《鸿门宴》:『君王为人不忍。』11、<动>算作;算是。《殽之战》:『秦则无礼,何施之为?』12、<动>担任。《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13、<动>对付。《鸿门宴》:『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14、<介>表示被动。《韩非子·五蠹》:『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15、<连>如果;假如。《战国策·秦策》:『秦为知之,必不救矣。』16、<助>用在句中,起提前宾语的用;用药尾,表示感叹或疑问。《苏武》:『何以汝为见?』《鸿门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wèi 1、<介>给;替。《庖丁解牛》:『庖丁为文惠君解牛。』2、<介>向;对。《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道也。』3、<介>因为。《答司马谏议书》:『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4、<介>为了。《史记·货殖列传序》:『天下熙熙,皆为利来。』5、<介>被。《过秦论》:『身死人手,为天下,何也。』6、<介>在……的时候。《晏子使楚》:『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为寿] 席间敬酒祝寿。

玉:yù 1、<名>美石。《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2、<形>洁白;美丽;珍贵。《卖柑者言》:『出之烨然,玉质而金色。』3、<动>相爱;相助。《诗经·民劳》:『王欲玉女。』[玉成] 成全;促成。[玉人] (1)指仙女。(2)比喻貌美像玉人。[玉润] (1)比喻美德。(2)女婿的美称。

帛:bó 1、<名>丝织品的总称。《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2、<名>泛指财物;礼品。《孔雀东南飞》:『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帛缕] 丝缕。

化:《子集下·匕字部》《唐韵》《正韵》呼霸切《集韵》《韵会》火跨切,□花去声。《说文》化,敎行也。《增韵》凡以道业诲人谓之敎。躬行于上,风动于下,谓之化。《老子·道德经》我无为而民自化。又以德化民曰化。《礼·乐记》化民成俗。又《韵会》天地阴阳运行,自有而无,自无而有,万物生息则为化。又泛言攺易,亦曰变化。《易·系辞》拟议以成其变化。又货贿贸易曰化。《书·益稷》懋迁有无化居。又革物曰化。《周礼·春官·大宗伯》合天地之化。〈注〉能生非类曰化。〈疏〉鸠化为鹰之类。皆身在而心化。若□化为鴽,雀化为蛤蜃之等,皆据身亦化,故云能生非类。又《正韵》告诰谕使人回心曰化。《书·大诰》肆予大化,诱我友邦君。又《公羊传·桓六年》化我也。〈注〉行过无礼谓之化,齐人语也。〈疏〉哀六年传云:□乞曰:常之母有鱼菽之祭,愿诸大夫之化我也。亦是行过无礼之事。又州名。《韵会》汉属合浦郡,宋攺化州。又《正韵》呼瓜切,音花。《后汉·冯衍传》与时变化。《章怀太子注》音花。又《韵补》叶胡隈切,音回。《三略》变动无常,因敌变化。不为事先,动而辄随。《□琳·大荒赋》越洪宁之荡荡兮,追□漠之造化。跨三五其无偶兮,邈卓立而独奇。又叶呼戈切,音诃。《离骚》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又叶许既切,希去声。《后汉·傅干皇后箴》在昔明后,日新其化。匪惟训外,亦训于内。又叶呼卧切,呼去声。《白虎通》火之为言化也。阳气用事,万物变化也。《释名》火,化也,消化物也。《汉书·叙传》偪上幷[同并]下,荒殖其货。侯服玉食,败俗伤化。又《总要》化音吪,差错也,谬言也。从人匕会意。小篆与匕混,故加言作讹。《史记·天官书》其人逢俉化言。

干:《寅集下·干字部》《唐韵》古寒切《集韵》《韵会》居寒切,□音竿。《说文》干,犯也。《左传·文四年》其敢干大礼,以自取戾。《晋书·卫玠传》非意相干,可以理遣。又《尔雅·释言》干,求也。《书·大禹谟》罔违道以干百姓之誉。《论语》子张学干禄。又盾也。《扬子·方言》盾,自关而东或谓之〈盾支〉,或谓之干,关西谓之盾。《书·大禹谟》舞干羽于两阶。《诗·大雅》干戈戚扬。又司干,官名。《周礼·春官》司干掌舞器。又《尔雅·释言》干,扞也。〈注〉相扞卫。〈疏〉孙炎曰:干盾,自蔽扞。《诗·周南》公侯干城。〈疏〉干城者,言以武夫自固,为扞蔽如盾,为防守如诚然。又□也。《诗·小雅》秩秩斯干。〈传〉干,□也。又水涯也。《易·渐卦》鸿渐干干。〈注〉干谓大水之旁,故停水处者。《诗·魏风》寘之河之干兮。〈传〉干,厓也。又国郊曰干。《诗·邶风》出宿于干。〈传〉干言国郊也。又《韵会》若干,数未定之辞,犹言几许也。《礼·曲礼》问天子之年。对曰:闻之始服衣若干尺矣。《前汉·食货志》或用轻钱百加若干。〈注〉师古曰:若干,且设数之言也。干犹个也。谓当如此个数耳。又自甲至癸为天干。《皇极经世》十干,天也。十二支,地也。支干,配天地之用也。《皇极内篇》十为干,十二为支。十干者。五行有阴阳也。十二支者,六气有刚柔也。又阑干,横斜貌。《古乐府·善哉行》月没参横,北斗阑干。又《韵会》阑楯间曰阑干。《李白·清平调》沉香亭北倚阑干。又《韵会》目眶谓之阑干。《正韵》阑干,泪流貌。《谈薮》王元景使梁,刘孝绰送别,泣下。元景无泪谢曰:别后当阑干。《白居易诗》玉容寂寞泪阑干。又兰干,紵也。《后汉·哀牢国传》兰干细布,织成文章如绫锦。《华阳国志》兰干,獠言紵也。又干将,刃名。《吴越春秋》干将者,吴人也。莫邪,干将之妻也。干将作刃,莫邪断发翦爪投于炉中,金铁乃濡,遂以成刃。阳曰干将,阴曰莫邪。又干遮,曲名。《司马相如·子虚赋》淮南干遮。〈注〉干遮,曲名也。又射干,木名。《荀子·劝学篇》西方有木,名曰射干。又草名。《本草图经》射干,花白茎长,如射人之执干。《后汉·□宠传》阳气始萌,十一月有兰,射干,芸荔之应。又兽名。《司马相如·子虚赋》腾远射干。〈注〉射干,似狐,能缘木。又野干,亦兽名。《法华经》野干,体瘦无目,为诸童子摘掷,受诸苦痛。又发干、兰干、余干,□县名。《后汉·郡国志》东郡有发干县,汉阳郡有兰干县。《隋书·地理志》鄱阳郡有余干县。又长干,地名。《左思·吴都赋》长干延属。〈注〉建业南五里有山冈,其间平地,吏民亲居。东长干中有大长干,小长干,皆相连。地有长短,故号大小长干。韩诗曰考盘在干。地下而黄曰干。又姓。《左传·昭二十一年》宋有干犫。《刘向·别录》有干长,着天下忠臣九篇。又段干,干己,□复姓。《史记·老子传》老子之子名宗,为魏将,封於段干。〈注〉段干,应是魏邑名,而魏世家有段干木,段干子。田完世家有段干朋。疑此三人是姓段干也,本盖因邑为姓。《何氏姓苑》汉有干已衍,为京兆尹。又《集韵》居案切,音盰。扞也。《诗·周南》公侯干城。沈重读。又《篇韵》音寒。国名。《淮南子·道应训》荆有佽飞,得宝刃於干队。〈注〉干国,在今临淄,出宝刃。又《韵会》通作奸。《前汉·刘向传》数奸死亡之诛。又通作忓,干预也。《唐书·万寿公主传》无忓时事。又《韵会》通作竿。《后汉·董卓传》乗[音chéng]金华青盖,瓜画两轓,时人号竿摩车,言其服饰近天子也。〈注〉竿摩,谓相逼近也。今俗以事干人者谓之相竿摩。又与矸通。《集韵》矸,石也。或省作干。又与豻通。《类篇》豻或作干。《仪礼·大射仪》量人量侯道干五十。〈注〉干读豻。豻侯者,豻鹄豻饰也。又古与乾通。《初月帖》淡闷干呕。杨慎曰:淡,古淡液之淡,干,古干湿之干。今以谈作痰,干作乾,非也。又叶经天切,音坚。《黄庭经》回紫抱黄入丹田,漱咽灵液灾不干。考证:(《韵会》阑板间曰阑干。)谨照原文板改楯。

戈:《卯集中·戈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古禾切,音锅。《说文》平头戟也。《徐锴曰》戟小支上向则为戟,平之则为戈。一曰戟偏距为戈。《礼·曲礼》进戈者前其□,后其刃。《正义曰》戈,钩孑戟也。如戟而横安刃,但头不向上,为钩也。直刃长八寸,横刃长六寸,刃下接柄处长四寸,□广二寸,用以钩害人也。《周礼·冬官考工记》戈柲六尺有六寸。〈又〉戈广二寸,内倍之,胡三之,援四之。〈注〉内谓胡以内接柲者也,胡,其孑也,援,直刃也。《释名》戈,过也。所刺捣则决,所钩引则制之,弗得过也。《书·牧誓》称尔戈。〈注〉戈,短兵也。人执以举之,故言称也。又《典略》周有孤父之戈。又国名。在宋郑之间,寒浞子豷封于戈,少康灭之。又姓。《史记》夏后有戈氏,宋戈彦,明戈镐。又司戈,武职,从八品,唐天授年间置。从弋,一横之。象形。

为:《巳集中·爪字部》《唐韵》薳支切《集韵》于嬀切,□音潙。《说文》母猴也。其为禽好爪。爪母猴象也。下腹为母猴形。王育曰:爪象形也。又《尔雅·释言》作,造,为也。《书·益稷》予欲宣力四方汝为。《洪范》有猷有为有守。又治也。《晋语》疾不可为也。〈注〉为,治也。又使也。《鲁语》其为后世昭前之令闻也。〈注〉为,犹使也。又语词。《前汉·武帝纪》何但亡匿幕北寒苦之地为。又姓。《广韵》风俗通云:汉有南郡太守为昆。《韵会》鲁昭公子公为之后。又《广韵》《集韵》《韵会》□于伪切,音□。《广韵》助也。《增韵》所以也,缘也,被也,护也,与也。《书·咸有一德》臣为上为德,为下为民。《释文》为上为下之为,于伪反。徐云:四为字皆于伪反。又《多士》惟我下民秉为。《诗·大雅》福禄来为。〈笺〉为,犹助也。《释文》于伪反,协句如字。又叶吾何切,音莪。《诗·王风》有兔爰爰,雉离于罗。我生之初,尙无为。我生之后,逢此百罹,尙寐无吪。

玉:《午集上·玉字部》《唐韵》《正韵》鱼欲切《集韵》《韵会》虞欲切,□音狱。《说文》石之美者。玉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杨,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絜之方也。《五音集韵》烈火烧之不热者,真玉也。《易·鼎卦》鼎玉铉。〈疏〉正义曰:玉者,坚刚而有润者也。又《说卦》乾为玉为金。〈疏〉为玉为金,取其刚之清明也。《诗·大雅》金玉其相。《礼·聘义》君子比德於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管子·侈靡篇》玉者,阴之阴也。《白虎通》玉者,象君子之德,燥不轻,温不重,是以君子宝之。又水玉,水精也。《史记·司马相如传》水玉磊砢。〈注〉水玉,水精也。又美貌也。《公羊传·宣十二年》是以使寡人得见君之玉面,而微至乎此。〈疏〉言玉面者,亦美言之也。《史记·□丞相世家》如冠玉耳。又珍食曰玉食。《书·洪范》惟辟玉食。《释文》汉书云:玉食,珍食也。又时和曰玉烛。《尔雅·释天》四时和谓之玉烛。〈疏〉言四时和气,温润明照,故曰玉烛。又地名。《左传·哀十二年》宋郑之间有□地焉,曰:弥作,顷丘,玉畅,岩,戈,鍚。〈注〉凡六邑。又河名。《正字通》后晋天福中,鸿胪卿张匡邺使于阗,着行程记。言玉河在于阗城外,其源出昆山,西流一千三百里,至于阗界,疏为三河,一白玉河,二绿玉河,三黑玉河。五六月水涨,玉随流而至,多寡视水小大。七八月水退可取,彼人谓之捞玉。又关名。《前汉·张骞传》酒泉列亭鄣至玉门矣。〈注〉玉门关在龙勒界。又星名。《后汉·郞顗传》从西方天苑趋,左足入玉井。〈注〉参星下四小星为玉井。又木名。《山海经》开明北有文玉树。〈注〉五釆玉树。又草名。《尔雅·释草》蒙,玉女。〈注〉女萝别名。又《正字通》寒玉,竹别名。亦曰绿玉。又鸟名。《前汉·司马相如传》鴐鵞属玉。《郭注》属玉似鸭而大,长颈,赤目,紫绀色。又观名。《前汉·宣帝纪》行幸萯阳宫属玉观。〈注〉晋灼曰:属玉,水鸟,以名观也。又蚌名。《尔雅·释鱼·蜃小者珧注》珧,玉珧,即小蚌。又姓。《史记·封禅书》济南人公玉带。〈注〉公玉,姓。带,名。《风俗通》齐濬王臣有公玉冉。又爱也,成也。《诗·大雅》王欲玉女,是作大谏。〈注〉玉,宝爱之意。《张载·西铭》贫贱忧戚,庸玉女于成也。又《广韵》息逐切。《集韵》息六切,□音肃。《广韵》朽玉。又琢玉工。《集韵》或作□璛。又姓。《史记·封禅书公玉带注》索隐曰:玉又音肃。《后汉·光武纪》□留太守玉况为大司徒。〈注〉玉,音肃,京兆人。又《广韵》相玉切《集韵》须玉切,□音粟。西戎国名。亦姓。又《五音集韵》许救切,音齅。篆玉工也。又《韵补》叶音域。《汉费凤□》体履柔和,温其如玉,修孝友于闺门,执忠謇于王室。《易林》鈆刀攻玉,坚不可得。尽我筋力,胝茧为疾。又叶音龠。《易林》桑华腐蠹,衣敝如络。女工不成,丝帛为玉。又叶音迂。《洞□颂》韫产宝玉,叶含耀明珠。《说文》王象三王之连,丨其贯也。〈注〉徐曰:王中画近上,王三画均。李阳冰曰:三画正均,如贯王也。《类篇》隶始加点,以别帝王字。《六书精蕴》帝王之王,一贯三为义。三者,天,地,人也。中画近上,王者法天也。珠王之王,三画相均,象连贯形。俗书不知帝王字中画近上之义,加点于旁以别之。考证:(《尔雅·释天》时和谓之玉烛。)谨照原文时字上增四字。(《左传·哀十二年》宋郑之间有□地焉,曰弥作,顷丘,玉畅,岩,戈,锡。)谨照原文锡改鍚。(又虫名。《尔雅·释虫》玉蛈蜴。〈注〉即螲蟷,似□鼄,在穴中,有盖。今河北人呼蛈蜴。)谨按尔雅原文作王蛈蜴,误引入玉字下。谨将又虫名三字省去。以尔雅释虫至呼蛈蜴二十六字移入下条王字注又虫名下。

帛:《寅集中·巾字部》《唐韵》旁陌切《集韵》《韵会》薄陌切,□音白。《说文》缯也。《广韵》币帛。《易·贲卦》贲于丘园,束帛戋戋。《书·尧典》五玉三帛。〈传〉三帛,诸侯世子执纁,公之孤执元,附庸之君执黄。《周礼·春官·典命注》帛,如今璧色缯也。《左传·闵二年》卫文公大帛之冠。〈注〉大帛,厚缯。《后汉·邓后纪》必书功於竹帛。〈注〉帛谓缣素。又执帛,官名《前汉·曹参传》乃封参为执帛。〈注〉张晏曰:执帛,孤卿也。或曰楚官名。又草名。《尔雅·释草》帛似帛,华山有之。〈疏〉华山有草,叶似帛者,因以名云。又姓。《神仙传》吴有帛和。《水经注》瀍水西有帛仲理墓。又叶仆各切,音薄。《礼·礼运》以烹以炙,以为醴酪。治其丝麻,以为布帛。〈又〉疏布以羃,衣其澣帛。醴醆[音zhǎn]以献,荐其燔[音fán]炙。考证:(《尔雅·释草》帛似帛,华山有之,〈疏〉华山有草,叶似帛者,因名帛草。)谨照原文因名帛草改因以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