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日阳戈

挥日阳戈,犹言挥戈反日。挥舞兵器,赶回太阳。形容力挽危局。

挥日阳戈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huī rì yáng gē
成语注音
ㄏㄨㄟ ㄖㄧˋ ㄧㄤˊ ㄍㄜ
成语简拼
HRYG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紧缩式成语
常用程度
生僻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
揮日陽戈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犹言挥戈反日。挥舞兵器,赶回太阳。形容力挽危局。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有雄才大略

相关成语

近义词

挥戈反日、挥戈退日、挥戈回日

成语用法

成语造句

(1)成语「挥日阳戈」是一个紧缩式成语。

(2)赫连哥哥给燮芝和泮婷介绍了“挥日阳戈”的成语故事。

(3)记事本的第二页上面写着“挥日阳戈”几个大字。

(4)雷雷不会写成语“挥日阳戈”的最后一个字。

(5)小冠写不出成语“挥日阳戈”,因此期中考试才98分。

(6)中建中学的赫连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挥日阳戈”。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明·张景《飞丸记·盟寻泉石》:『总然借挥日阳戈,难挽西飞箭。』

分字解释

挥:huī 1、<动>摆动;舞动。《大铁椎传》:『客大呼挥椎,贼应声落马。』2、<动>抛洒;甩落。《左传·晋公子重耳出亡》:『奉匜沃盥,既而挥之。』《战国策·齐策》:『举袂成幕,挥汗成雨。』[挥斥] 奔放。

日:rì 1、<名>太阳。《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2、<名>白昼;白天。《荆轲刺秦王》:『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3、<名>一昼夜;一天。《垓下之战》:『尝一日千里,不忍杀之。』[又] 每天;天天。《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又] 一天天地。《涉江》:『鸾鸟凤皇,日以远兮。』4、<名>日子;时间。《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5、<名>往日;从前。《左传·襄公三年》:『日君乏使,使臣斯司马。』6、<名>他日;以后的某一天。《列子·汤问》:『日以偕来,吾与若俱观之。』

阳:yáng 1、<名>太阳;阳光。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乃暴以秋阳,威以夏日。』2、<名>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3、<形>温暖。《长歌行》:『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4、<动>装作;假装。《记王忠隶公翱事》:『皆阳应曰:「诺」。』5、<名>古代哲学概念,与『阴』相对。

戈:gē 1、<名>古代的一种兵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吐万里如虎。』2、<名>代指战争,常『干戈』连用。《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挥:《卯集中·手字部》《唐韵》许归切《集韵》吁韦切,□音辉。《说文》奋也。《广韵》振也,动也,洒也。《尔雅·释诂》竭也。〈注〉挥振,去水也。《礼·曲礼》饮玉爵者弗挥。〈注〉振去余酒曰挥。《左传·僖二十三年》怀嬴奉匜沃盥,既而挥之。〈注〉挥,湔也。又散也,挥霍也。《易·乾·文言》六爻发挥,旁通情也。〈疏〉六爻发越挥散,旁通万物之情也。又指挥也。《宋三朝政录》乘快指挥一事误失,史官必书。又《集韵》吁运切,音训。亦奋也。又胡昆切,音魂。挥抡,全而不破也。又叶于伦切,音筠。《王桀诗》荆轲为燕使,送者盈水濵。缟素易水上,涕泣不可挥。◎按《音学五书》引《诗》云:挥古本音熏。《集韵》或作□。《正字通》与麾撝□通。《说文》分撝挥为二。

日:《辰集上·日字部》《唐韵》《正韵》人质切《集韵》《韵会》入质切,□音□。《说文》实也。太阳之精不亏。《博雅》君象也。《释名》日,实也,光明盛实也。《易·乾卦》与日月合其明。又《系辞》县象着明,莫大乎日月。又《说卦》离为火为日。《周礼·天官·九□注》日者天之明。《礼·祭义》日出於东。《史记·天官书注》日者,阳精之宗。《前汉·律正志》日合於天统。《后汉·荀爽传》在地为火,在天为日。《淮南子·天文训》火气之精者为日。又《书·舜典》协时月正日。〈传〉合四时之气节,月之大小,日之甲乙,使齐一也。又《洪范》五纪,三曰日。〈传〉纪一日。〈疏〉从夜半以至明日夜半,周十二辰为一日。又《礼·曲礼》外事以刚日,内事以柔日。〈疏〉十日有五奇五偶,甲丙戊庚壬五奇为刚,乙丁己辛癸五偶为柔也。又《郊特牲》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注〉迎长日者,建卯而书夜分,分而日长也。又《左传·文七年》日卫不睦。〈注〉日,往日也。又《左传·桓十七年》天子有日官,诸侯有日御。〈注〉皆典正数者。又《史记·日者传注》卜筮占□时日,通名日者。又《集韵》而力切,音眲。义同。又《韵补》叶而至切。《李嵩·述志赋》审机动之至微,思遗餐而忘寐。表略韵於纳素,托精诚於白日。《类篇》唐武后作□。

阳:《戌集中·阜字部》与阳同。见《字汇补》□字注。(阳)《唐韵》与章切《集韵》《韵会》余章切《正韵》移章切,□音羊。《玉篇》营天功,明万物谓之阳。《说文》高明也。又日也。《诗·小雅》湛湛露斯,匪阳不曦。〈传〉阳,日也。《左传·文四年》天子当阳。《礼·祭义》殷人祭其阳。〈注〉阳谓日中时也。《孟子》秋阳以暴之。又《楚辞·远游》集重阳,入帝宫。〈注〉积阳为天,天有九重,故曰重阳。又《玉篇》双也。又月建。《尔雅·释天》十月为阳。《诗·小雅》岁亦阳止。又《尔雅·释天》春为青阳。〈注〉气清而温阳。又《尔雅·释天》太岁在癸曰昭阳。又五月五日曰端阳,九月九日曰重阳,见《月令广义》。又《尔雅·释山》山西曰夕阳,山东曰朝阳。《诗·大雅》度其夕阳。〈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又水北也。《诗·大雅》在洽之阳。《谷梁传·僖二十八年》水北为阳。又《释名》丘高曰阳丘,体高近阳也。又《诗·豳风》我朱孔阳。〈传〉阳,明也。又《玉篇》清也。又《诗·周颂》龙旗阳阳。〈传〉阳阳,言有文章也。又《诗·王风》君子阳阳。〈传〉阳阳,无所用其心也。又《周礼·地官·大司徒》以阳礼敎让,则民不争。〈注〉阳礼谓乡射饮酒之礼。又国名。《春秋·闵二年》齐人迁阳。〈注〉阳,国名。《战国策》塞漏舟而轻阳侯之波。〈注〉博物志,晋阳国侯溺水,因为大海之神。又《春秋·昭十二年》齐高偃帅师纳北燕伯于阳。〈注〉阳即唐,燕别邑,中山有唐县。又县名。《史记·高祖纪》西过高阳。〈注〉属□留。又关名。《前汉·西域传》去阳关七千八百二里。又《左传·昭二十四年》公孙于齐,次于阳州。又阳城,山名。汉为县,属颍川郡。又古帝号。《史记·五帝纪》帝颛顼高阳氏。又《释名》立人,象人立也。或曰阳门,在前曰阳,两旁似门也。又《玉篇》伤也。又《庄子·达生篇》西北方之下者,则泆阳处之。〈注〉泆阳,鬼名。又《抱朴子·登涉篇》山中树能人语者,非树能语也,其精为之,名曰云阳。又昌阳,菖蒲别名。《韩愈·进学解》昌阳引年。又姓。《史记·司马相如子虚赋》阳子骖[音cān]乗[音chéng]。〈注〉古仙人阳陵。《广韵》周景王封少子於阳樊,后裔因邑命氏。又汉复姓,有二十二氏:欧阳、高阳、青阳、孙阳、子阳、周阳、泾阳、偪阳、梗阳、戏阳、鲑阳、叶阳、陵阳、鲜阳、栎阳、濮阳、太阳、老阳、安阳、成阳、朱阳、索阳。又通作扬。《礼·玉藻》盛气颠实扬休。〈注〉颠,读为阗。扬,读为阳。盛身中之气,使之阗满其息,若阳气之体物也。《释名》阳,扬也,气在外发扬也。又与佯同。《礼·檀弓》阳若善之。《前汉·高帝纪》阳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又音肠。《尔雅·释诂》阳,予也。〈注〉鲁诗云:阳如之何,今巴濮之人自呼阿阳。〈疏〉汉书艺文云:鲁申公为诗训,故是为鲁诗。其经云:阳如之何,申公以阳为予,故引之。《释文》阳,音肠。《五音集韵》俗作□。《字汇》俗作阦。《字汇补》亦作□阳氜。

戈:《卯集中·戈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古禾切,音锅。《说文》平头戟也。《徐锴曰》戟小支上向则为戟,平之则为戈。一曰戟偏距为戈。《礼·曲礼》进戈者前其□,后其刃。《正义曰》戈,钩孑戟也。如戟而横安刃,但头不向上,为钩也。直刃长八寸,横刃长六寸,刃下接柄处长四寸,□广二寸,用以钩害人也。《周礼·冬官考工记》戈柲六尺有六寸。〈又〉戈广二寸,内倍之,胡三之,援四之。〈注〉内谓胡以内接柲者也,胡,其孑也,援,直刃也。《释名》戈,过也。所刺捣则决,所钩引则制之,弗得过也。《书·牧誓》称尔戈。〈注〉戈,短兵也。人执以举之,故言称也。又《典略》周有孤父之戈。又国名。在宋郑之间,寒浞子豷封于戈,少康灭之。又姓。《史记》夏后有戈氏,宋戈彦,明戈镐。又司戈,武职,从八品,唐天授年间置。从弋,一横之。象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