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鞭锤镫

击鞭锤镫,指驱马疾行。指急行军。

击鞭锤镫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jī biān chuí dèng
成语注音
ㄐㄧ ㄅㄧㄢ ㄔㄨㄟˊ ㄉㄥˋ
成语简拼
JBCD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
生僻成语
产生年代
近代成语
成语繁体
撃鞭錘鐙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指驱马疾行。指急行军。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骑马等

成语用法

成语造句

(1)打开笔记本,第二页上写着“击鞭锤镫”几个大字。

(2)朦朦写不出成语“击鞭锤镫”,所以单元测试只考了99分。

(3)仁化县长江中学的锐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击鞭锤镫”。

(4)瑞瑞不会写成语“击鞭锤镫”的最后一个字。

(5)誉鑫哥哥给甜哥和云晨讲解了“击鞭锤镫”的故事。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清·李渔《奈何天·攒羊》:『破釜焚舟,击鞭锤镫,休怕风寒雪冷。』

分字解释

击:jī 1、<动>敲击;敲打。《石钟山记》:『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2、<动>敲打弹奏(乐器)。《荆轲刺秦王》:『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3、<动>撞击;碰撞。《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4、<动>击刺。《鸿门宴》:『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5、<动>攻打;攻击。《信陵君窃符救赵》:『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6、<动>打劫。《论积贮疏》:『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7、<动>拍打。《涉江》:『齐吴榜以击汰。』《庄子·逍遥游》:『不击三千里。』8、<动>射击;发射。《冯婉贞》:『及敌枪再击,寨中人又鹜伏矣。』

鞭:biān 1、<动>打马;驱赶马。《左传·哀公二十七年》:『马不出者,助之鞭之。』2、<名>马鞭。《左传·宣公十五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3、<名>古刑名,古代官刑之一。《国语·鲁语上》:『薄刑用鞭扑,以威民也。』4、<名>竹根。张公宾《新竹》:『新鞭暗入庭,初昃两三茎。』5、<名>古兵器名,有竹制、铁制两种。《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操鞭使人,则役万夫。』

锤:chuí(1)一种古代的兵器,柄的上头有一个金属圆球。(2)象锤的东西:秤锤。(3)(锤儿)锤子:铁锤;钉锤。(4)用锤子敲打:千锤百炼。

镫:dēng 1、古代盛放熟食的器具。《仪礼·公食大夫礼》:『实于镫,宰右执镫。』2、<名>通『灯』。油灯。刘桢《赠五官中郎将》诗:『众宾会广座,明镫糦炎光。』dèng<名>马鞭两旁的脚踏(后起意义)。李白《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诗:『龙驹雕镫白玉鞍。』

击:《卯集中·手字部》《唐韵》古正切《集韵》《韵会》吉正切,□音激。《说文》攴也。《徐曰》扑也。《广韵》打也。《增韵》扣也。《易·蒙卦》击蒙。〈注〉击去童蒙,以发其昧。《史记·叔孙通传》拔刃击柱。又《酷吏传》义纵以鹰击毛挚为治。又攻杀也。《楚语》刲羊击豕。〈注〉击,杀也。《前汉·高帝纪》急击之勿失。又触也。《庄子·田子方》目击而道存矣。或作撽。又《集韵》《韵会》《正韵》□□敌切,音檄。与觋同。男巫也。《荀子·王制篇》知其吉凶妖祥,伛巫跛击之事也。〈注〉击读为觋。又《集韵》吉诣切,音讣。人名。春秋晋有屠击。

鞭:《戌集中·革字部》《唐韵》《集韵》《韵会》□□连切,音编。《说文》本作□。驱也。《玉篇》笞也。马箠也。《书·舜典》鞭作官□。〈传〉以鞭为治官之□。《左传·僖二十三年》左执鞭弭,右属櫜鞬。《礼·曲礼》乗[音chéng]路马,必朝服载鞭策,不敢授绥。《周礼·地官·司市》凡市入,则胥执鞭度守门。《史记·三皇纪》以赤鞭鞭草木。考证:(《周礼·地官·司市》凡市入,则胥吏执鞭度守门。)谨照原文省吏字。

锤:《戌集上·金字部》《广韵》直垂切《集韵》重垂切《正韵》直追切,□音鬌。《说文》八铢也。《淮南子·诠言训》虽割国之鍿锤以事人。〈注〉六两曰鍿,倍鍿曰锤。◎按此与说文解异。又《玉篇》称锤也。《博雅》权谓之锤,其形垂也。《韵会》或作鎚。又《博雅》重也。《扬子·方言》重也。东齐之间曰錪,宋鲁曰锤。〈注〉锤,直垂反。又与垂同。《扬子·太□经》锤以玉鐶。又人名。《前汉·郊祀志》使黄锤史宽舒受其方。〈注〉二人皆方士。锤,直垂反。又县名。《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锤侯吕通。《索隐注》县名。属东莱。又《广韵》《集韵》《韵会》驰伪切《正韵》直类切,□音缒。称锤也。《周礼·冬官考工记注》以为称锤以起量。《释文》锤,直伪反。刘读直危反。又《集韵》竹恚切,音諈。义同。一曰侧意。又《集韵》《韵会》《正韵》□之瑞切,音惴。锻器。《庄子·大宗师》在炉锤之间耳。〈注〉炉,烹物之具。锤,成物之具。又《集韵》《正韵》□主蘂切,音捶。又《韵会》息委切,音髓。义□同。

镫:《戌集上·金字部》《唐韵》都滕切《集韵》《韵会》都腾切,□音登。《说文》锭也。《徐铉曰》锭中置烛,故谓之镫。今俗别作灯,非是。《楚辞·招魂》华镫错些。《刘公干·赠五官中郞将诗》明镫熺炎光。又山名。《山海经》鼓镫之山。又与登同。《仪礼·公食大夫礼》实于镫。〈注〉瓦豆谓之镫。〈疏〉诗:于豆于登。毛传:木曰豆,瓦曰登。《后汉·礼仪志》瓦镫一,彤矢四。又《广韵》都邓切《集韵》《韵会》《正韵》丁邓切,□音嶝。《广韵》鞍镫。《集韵》马鞁具。《正字通》马鞍两旁,足所踏也。《韩致尧诗》和裙穿玉镫。又《韵会》豆下跗。《礼·祭统》执镫。〈注〉镫,豆下跗也。《释文》镫,音登。又丁邓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