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门立雪和立雪求道

浏览

程门立雪,也作立雪程门,和立雪求道的意思基本相同,但是出处不一样。本文就对这两个成语的资料进行整理。

程门立雪

繁体:程門立雪;注音:ㄔㄥˊㄇㄣˊㄌㄧˋㄒㄩㄝˇ;拼音:chéng mén lì xuě

本义:冒着大雪在程颐门前站着;释义:旧指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常用来表达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出处:《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用法:偏正式,一般作谓语。

感情色彩:褒义词,含有赞赏、嘉许、褒扬、奖掖、喜爱、尊敬、美好、吉祥等感情色彩意义上的词。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偏正式是合成词或短语的一种类型,前面的部分(即偏部)对后面的部分(正部)起修饰或限制的作用,前面的部分叫修饰语,后面的部分叫中心词。

产生年代:宋代;近义词:尊师重教、程门度雪、立雪求道。

程门立雪典故

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zuò】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睡着了。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一尺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杨时这种尊敬老师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

这个典故中涉及四个北宋的著名人物程颢、程颐、杨时、游酢。

程颢生于1032年,字伯淳,号明道,世称“明道先生”。河南府洛阳人,北宋理学家、教育家,理学的奠基者,“洛学”代表人物。程颐生于1033年,为程颢之胞弟,字正叔,北宋理学家、教育家,世称伊川先生。程颐与其兄程颢同学于周敦颐,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世称“二程”。学说以“穷理”为主,认为“天下之物皆能穷,只是一理”,“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目的在于“去人欲,存天理”,认为“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宣扬“气禀”说。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字中立,号龟山,祖籍弘农华阴,南剑西镛州龙池团人。北宋哲学家、文学家、官吏。熙宁九年进士,历官浏阳、余杭、萧山知县,荆州教授、工部侍郎、以龙图阁直学士专事著述讲学。先后学于程颢、程颐,同游酢、吕大临、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大弟子。又与罗从彦、李侗并称为“南剑三先生”。晚年隐居龟山,学者称龟山先生。

游酢和杨时均为1053年生,建州建阳人,北宋书法家、理学家。自幼聪颖好学,经书看过一遍就能熟记在心,倒背如流。程颐刚一见到他,就知道他将来可以担当重任,传承道统。后来,程颢调任扶沟知县,筹备设立学校,派人迎请游酢到学校赴职。元丰五年游酢中进士后,初任萧山县尉,改任博士。嗣后,游酢以便于奉养双亲为理由,请求就近调任河清县。范纯仁贬官后,出判河南,将游酢视为当作国家栋梁,在学术上遇有疑难问题,经常与他一起切磋交流。范纯仁出任颍昌府长官时,又聘请他担任学府教授。范纯仁回朝复职,执掌宰相大权后,立刻任命游酢担任太常博士。后来范纯仁罢官,游酢也请求外任。宋徽宗即位后,游酢被召回任监察御史,出任和州州官。一年之后,调为宫观官掌管南京(商丘)鸿庆宫,居住太平州。过了不久之,游酢又被起用治理汉阳军,历任舒州和濠州州官。罢官后寄居历阳,在此安度晚年。游酢逝世后也埋葬在这里。游酢一生品行纯正,高风亮节,处理政务,得心应手。在任期间,足迹所到之处,百姓拥戴犹如父母。他一生著述颇丰,主要著作有《中庸义》、《易说》、《诗二南义》、《论语·孟子杂解》、《文集》各一卷,被学者尊称为廌山先生,谥文肃。

立雪求道

立雪求道,出自《景德传灯录》卷三。比喻尊敬老师,不畏艰难虚心求教,通常形容此人好学,有毅力;二指旧指恭敬虔诚地求道。

程门立雪和立雪求道就是同义词。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三:“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雨雪,光坚立不动,迟明,积雪过膝。师悯而问曰:‘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光悲泪曰:‘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

立雪求道的典故

传说达摩一苇渡江到少林寺以后,在南京讲经说法的神光,历尽千辛万苦,想方设法,终于渡过长江,追赶达摩到达少林。神光到少林寺以后,一心一意拜达摩为师,向达摩求教。

达摩在南京雨花台和神光会见时,神光傲气十足,极不谦虚。光提出向达摩求教,达摩不知他有无诚心,便婉言拒绝。神光并不灰心丧气,仍步步紧跟达摩。达摩在洞里面壁坐禅,神光合十,侍立其后,精心照料,形影不离。神光跟随达摩九年之久,对禅师的一举一动,真是心悦诚服。

达摩离开面壁洞,走下五乳峰,回到少林寺,料理日常的佛事活动,神光在跟随师父从山洞回到寺院。时值寒冬,达摩在后院达摩亭坐禅,神光依矗立在亭外,合十以待。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夜晚入定以后,鹅毛大雪铺天盖地压了下来,不一会儿,积雪逾尺。这时,大雪淹没了神光的双膝,浑身上下好似披了一层厚厚的毛茸雪毯,但是神光仍然双手合十,兀立不动,虔诚地站在雪窝里。第二天一早,达摩开定了,他走到门口一看,神光在雪地里站着。

达摩问道:“你站在雪地里干什么个?”

神光答道:“向佛祖求法”。

达摩沉思片刻说:“要我给你传法,除非天降红雪。”

神光解意,他意识到这里圣僧指点他禅悟的诀奥,毫不犹豫地抽出随身携带的戒刀,向左臂砍去,只听:“咔嚓”一声,一只冻僵了的胳膊落在地上,鲜血飞溅,染红了地下的积雪和神光的衣衫。

谁知这虔诚的刀声穿云拨雾,飞报西天,惊动佛祖如来,随手脱下袈裟,抛向东土。霎时,整个少林,红光笼罩,彩霞四射,鹅毛似的大雪片被鲜血映得彤红,粉扬而来。神光放下手里的戒刀,弯腰拿起鲜血淋离的左臂,围绕达摩亭转了一圈,仍侍立于红雪之中,亭周围的积雪也被染成红的。

此情此景,达摩看得一清二楚。他感到神光为了向他求教,长期侍立身后,今又立雪断臂,原来的骄傲自满情绪已经克服,信仰禅宗态度虔诚。达摩逐传衣钵、法器予神光,并取法名:“慧可”。

慧可断臂以后,表现出高度的刚毅,他忍受着剧烈的伤痛,双膝跪在雪窝里,用仅有的右手,恭敬地接法。顶礼拜谢而退。从此,慧可就接替了达摩,成为少林寺禅宗的第二代,称之为“二祖”。为了纪念二祖立雪断臂,寺僧们将“达摩亭”改为“立雪亭”。

乾隆皇帝瞻游中岳时,对“立雪断臂”的故事颇有感触,逐挥毫撰写“雪印心珠”匾一块,悬挂于立雪亭佛翕上方,以戒后生:佛业来之不易。对二祖断臂求法,古人有诗云:众口销金唤祖师,而今悔不慎当时。当时早荐浑仑底,未肯求人断一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