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里,五种情绪免进商场

浏览

购物对于女人,就像体育对于男人,是一种类似天性的集体行为偏好,例外者不多。很多男人不能理解,女人为何能对购物逛街如此痴迷,其实,那种痴迷与男人沉醉于体育比赛是几乎基于同样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如果单把它归于“物质崇拜”是不确切也不符合人性的。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购物总体上是一件快乐的事,除了它是现代社会人类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一种生存行为外,它确确实实能给人——特别是女性带来快感、满足感、平衡感,它是现代社会女性的一剂有效的抗压药。

相信绝大多数生活在平稳安逸状态中的女人都有过以下经历:早晨出门前,对着一柜子衣服发愁,并发出让男人毛发倒竖的感慨:没衣服可穿!这种时候一般反映出三个心理因素:一是这个女人这天不太自信;二是女人对于服饰表现出喜新厌旧,说明她仍有生活激情;三是她的衣橱里的确塞进了太多在冲动情绪下买来的不当衣物。

心理学家把那种总喜欢在极端情绪下购物的人称为“购物狂”,“购物狂”患者主要是一些精神孤独、身心受损和妄自菲薄的人,其典型表现是在进入超级市场后,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企图依靠疯狂采购填补心灵空虚,而现代的信用卡结算方法更助长了病情的发展——因为患者已不能及时发现钱包早已被掏光。“购物狂”带着一大堆物品回家的同时,也带回了一笔可观的账目,这无疑会打击她(他)的自尊心以及引起内心的恐慌。在这种情况下,“购物狂”为了安慰自己的心灵,往往又会前往商店采购。在这个怪圈里兜来兜去,最后的结果就是花完所有的积蓄才罢休。

典型的“购物狂”患者并不多见,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毫无理性的病征会在很多女人身上不定期地发作。一次关于国内消费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极端情绪下消费的女性高达46.2%。而早在三年前,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在一次类似的调查中也发现了相同的问题。在该次调查中还指出,男性情绪消费的比例也达到了17.4%。而最近,零点公司对北京、广州和上海三个城市900名受访者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93%的18至35岁的女性都有过各种“情绪消费”行为。“情绪消费”占据女性消费支出的20%。

如何能够在享受购物的乐趣、买到称心的商品的同时,又尽量减少甚至杜绝那种头脑发热的事后后悔的购物行为?专家指出,“情绪消费”的根源还是在“情绪”上,关键是如何不把普通的购物行为变成某种极端情绪的发泄。当以下情况出现时,就像体检上的加号出现,这个时候你就得小心控制自己的情绪了,免得到最后赔了荷包又折寿。

自我陶醉时

自信的人是坦然面对自己的缺陷,自负的人是看不到自己的缺陷。每个人都有莫名得意的时候,很多女人就是在这种时候跌进了购物陷阱。

现在的商家对于人们的消费心理研究得越来越透,他们深谙“投其所好”的促销手段。导购先生或小姐细致入微的服务、热情洋溢的赞美,会令人一时间真的以为自己就是神仙转世、天使下凡,在一种恍恍惚惚的麻醉心态下不免要摆摆阔(不管是不是真阔),大手笔地消费一番。当走出商场回到现实中来后,那种为片刻的虚荣心的满足而付出的高昂代价总会令人久久无法释怀。

对症下药:方法很简单,带上自己的好友,他们很了解你,只要他们本着对你负责的态度,他们一定会适时地提醒你,给你泼点冷水。

饥饿心慌时

很多女性逛街非常忘我,常常好几个小时过去了没有一点感觉,往往错过了吃饭时间。饥饿袭来时购物有很多恶果,比如由于口渴、心慌、头晕而草草买下一些不当商品,在肚子饿的时候逛超市,其结果只会是你买了过多的高脂肪的零食。

对症下药:购物时多看看表。而对于日常生活用品,尽可能每天购买。欧洲人已经实行这项原则好几个世纪了,他们每天平均的购物时间只需几分钟。每天购物的习惯可以使你专注在你所需的东西上,并且能避免东西过剩变质所造成的浪费。每天在回家的路上花上几分钟想想今天的晚餐和明天早餐所需的东西。不必到最大的超市,到你下班路上顺路经过的超市即可。

百无聊赖时

毫无目的、无所事事时逛街是最容易被蛊惑的时候。只要看到商家打出“折扣”、“优惠”的旗号,许多女性都藏着的那只“购物癖”的“馋虫”就会被唤醒。

据调查发现,白领女性的休闲方式主要是购物。她们趁节假日在高档商场闲逛,最后,绝不会空手而归,买的可能是一套价格不菲的服装,也可能是一支名牌口红。她们似乎要让来自职场的压力在金钱的挥霍中流散掉,但往往适得其反。

上海的一个心理病例是这样的:一个30岁的女性告诉心理医生,她近来越来越为自己控制不住地要去购物而苦恼,如果走到哪条服装街上,她就想进到店里,进了店看到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的服装,她就不属于自己了,每一件衣服都在向她招手,看到满意的就想买。那个时候她没有一点犹豫,只有购物的兴奋和快乐,常常从店里出来钱包里就少了几千块。

对症下药:此种情况下面对商品折扣,不要理会它打折前价码,只看现在的价钱,心里算一算,就会冷静很多。但如果你还总是控制不了你的购物癖的话,就只有找心理医生看看了。

悲观低落时

每一个人都会有情绪极度低落的时候,有相当大比例的女性会选择用购物来排解心中郁闷,而且很多情况下是一个人走进商场,这就使购物行为充满了冒险色彩。

专家指出,当一个人缺乏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的时候,就会产生在购物中心以“名牌、精品、高价、孤品、极品”来间接为自己定位的心理需求。心理学家分析说,这些人往往在生活中有自卑感,希望通过购物来发泄某种压抑的情绪,或是用这些外在的物质刺激来填补内心的空虚,结果是,他们只是在买东西的过程当中感到快乐,而物品一旦到手就失去了吸引他们的魅力。

对症下药:当然,最好的办法是换一种方式让自己快乐起来,比如找朋友聊天,去运动出一身汗,看一场电影,或好好睡一觉再去购物也不失为一个疗伤的方式,但不妨改“买”为“试”,狂试一批不同风格、价格的衣服,在最新式的按摩椅上坐一坐,把最新潮首饰戴个遍……总之,在享受了购物过程的同时,还能使自己丝毫未损。同时,还可以假想这些东西你都买下了,反正,你也清楚就算买下了,你以后也不会再碰它们一碰了。当你觉得心情好多了的时候,就可以游哉地回家了。

暴躁愤怒时

怒火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东西,它不仅可以烧坏人的脑子,还可能烧光人的钱财。专家指出,性压抑、嫉妒、紧张、劳累、孤独等都会导致人们无目的地购物。在这一消费群体看来,无论是什么样的事情,“去大肆采购一番,想尽办法把钱花光,心情也就好了”。似乎在不如意的时候,购物和大把地花钱是他们来缓解压力、平衡情绪和宣泄无奈的最佳方式。

对症下药:在你狂躁地准备冲出家门时,如果你还有幸剩有一丝理性,这个时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钱包里拿出所有的信用卡,这样你就只能用现金消费,就会大大降低不必要的损失。当然,你若还能心狠一点,只给自己兜里装几十块钱,仅够路费和喝杯咖啡,当你眼睁睁看着琳琅满目的商品却不能买时,一开始会有些别扭,但只要熬过最初的30分钟,慢慢你就会为战胜自己而变得心中暗喜了。这个方法多少带点自虐性质,但有时候让自虐冲淡愤恨本就是女性的特有的心理反射行为之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