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语

属汉藏语系 苗瑶语族苗语支。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湖南、贵州、云南、四川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部分地区。分湘西、黔东、川黔滇 3个方言。湘西方言主要分布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黔东方言主要分布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川黔滇方言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南部的叙永、古蔺、筠连、珙县、兴文等县,贵州省西部和中南部,云南省东北部和东南部。该方言内部比较复杂,又分川黔滇、滇东北、贵阳、惠水、麻山、罗泊河和重安江等7个次方言。使用人口4百余万。1956年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苗文方案。在国外,越南、老挝、泰国等国北部的苗人所使用的语言属于川黔滇方言的川黔滇次方言。

语音

(1)除黔东方言外,都有带鼻冠音的塞音、塞擦音声母如mp、nts、nt等,但是湘西方言只有阴类调的音节有这种声母,川黔滇方言的各次方言各个声调的音节都有这种声母。

(2)各方言清的塞音、塞擦音(湘西、川黔滇两方言包括带鼻冠音的)声母都有不送气和送气的两套,如p、堭、t;ph、堭h、th(湘西、川黔滇两方言还有mp、n堭、nt;mph、n堭h、nth)等。

(3)除麻山次方言外都有小舌塞音声母q、qh(湘西方言和川黔滇方言的其余6个次方言还有Nq、Nqh)。

(4)一般只有一个鼻音韵尾,没有塞音韵尾。鼻音韵尾在前元音后面读作-n、在后元音后面读作-嬜。湘西方言没有鼻音韵尾,但有鼻化韵母;滇东北次方言和川黔滇次方言的第二土语没有鼻音韵尾,鼻化韵母只出现在少数词中。

(5)各方言都有浊的或带浊送气成分的塞音和塞擦音,但是,除滇东北和罗泊河两个次方言外,都没有浊的塞音、塞擦音音位。

(6)有声调,系统和汉语相同。现代苗语除罗泊河次方言外,四声都各分阴阳,有的方言、次方言入声并入舒声,如湘西方言西部土语和重安江次方言阴入并入阴上,阳入并入阳上,贵阳、惠水两个次方言阴入并入阴去,阳入并入阳平。麻山次方言全部或部分阴类调又因古声母的全清、次清各分两调;湘西方言东部土语全部或部分阴类调又因塞音、塞擦音带不带鼻冠音各分两调。

(7)除黔东方言和重安江次方言外都有连读变调现象。

语法

(1)虚词和词序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个别的方言、次方言有形态变化。

(2)除湘西方言外,量词可以单独修饰名词,有定冠词的作用。如川黔滇次方言(以贵州省毕节县大南山话为代表):to21(只)怱o31(黄牛)“黄牛”,lo43(个)尶a21(锅)“锅”。

(3)有相当丰富的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速度、响声、状态、颜色、味道的词类,叫做状词。如川黔滇次方言lua13(笑)岶au44(快貌)“突然笑起来”,ηtau55(响)nto43(响声)“冬冬响”,la43(红)堮ua21(红貌)“红艳艳”。

(4)主语在谓语前,宾语在动词谓语后。如川黔滇次方言:ko55(我)lai31(犁)la31(田)“我犁田”。 ⑤人称代名词作定语,名词作领属性定语时在中心语前,除滇东北次方言外,修饰亲属称谓和作“家”“村”讲的名词以外的名词时,要加结构助词。例如川黔滇次方言ko55(我)ti31(哥哥)“我哥哥”, kau31(你)尶i24(家)“你家”,pe43(我们)le33(的)nteu55(书)“我们的书”,ti31(哥哥)le33(的)pi31(笔)“哥哥的笔”。

(6)数量词组作定语时在中心语前。例如川黔滇次方言:plou43(四)lo43(个)khau43(杯子)“四个杯子”。

(7)名词作限制性定语,形容词作定语时在中心语后(川黔滇方言作“好”、“坏”讲的形容词作定语时在前)。例如川黔滇次方言:Nqai31(肉)怱o31(黄牛)“黄牛肉”,ntou43(布)la43(红)“红布”,墭oη44(好)nen43(人)“好人”。

(8)指示词作定语时在中心语后。例如川黔滇次方言:au43(二)to21(只)mpua44(猪)na55(这)“这两只猪”。

词汇

(1)每个音节几乎都有词汇意义或语法意义,复音的单纯词很少。

(2)有相当丰富的并列四字格。

(3)借词的主要来源是汉语,早期汉语借词都是单音节的,读音与现在当地汉语有时差别极大,但调类在各方言、次方言不乱,如汉语阴平调字借入苗语在各方言都是阴平调(湘西方言有例外),汉语阳平调字借入苗语在各方言都是阳平调。现代汉语借词多为复音节的,读音与现在当地汉语基本相同,声调是按调值借入的,同一个汉字在各方言、次方言调类不尽相同。例如“工人”一词中“工”字在汉语是阴平调,借入苗语在湘西方言和川黔滇次方言是阴上调,在黔东方言是阴平调,“人”字在汉语是阳平调,借入苗语在湘西方言是阳上调,在黔东方言是阳入调,在川黔滇次方言是阳平调。

参考书目
  1. 王辅世(主编):《苗语简志》,民族出版社,北京,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