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国寺大殿

奉国寺辽宁省义县城内。据碑文记载,寺原名咸熙寺,创建于辽开泰九年(1020),原有大殿、法堂各9间,两廊200间,阁3座,以及山门、伽蓝堂、方丈、僧房、斋堂等,规模巨大。辽代建筑现仅存大殿一座,殿后残存一段高甬道,表明法堂在殿后。寺的总体布局待考。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殿又名七佛殿,建于1020年,是辽代流行的一种介于厅堂型和殿堂型之间的构架的典型实例,也是东北地区现存年代最早的木构建筑。大殿建在砖包砌的高台上,前有月台。殿面阔9间,长48.20米,进深5间(10椽),深25.13米。正面中央7间开3门4窗,背面明间开门,其余部分用厚墙封闭,上覆单檐庑殿屋顶。体量之大在现存辽代建筑中首屈一指。

柱网布局

平面柱网布局从实际需要出发,体现了很大的灵活性。为了在殿内垒砌一个巨大的佛台,供安放佛像之用,所以将殿内当中 5间,每缝只用两根金柱,扩大了使用面积。

柱的生起和侧脚

所有檐柱和角柱都微向内倾,檐柱高度从当心间向左右两端依次加高,具有显著的侧脚和生起。殿内前槽6根金柱的外侧各加抱柱1根,以增强4椽栿榫头的抗剪应力。

梁架

木结构用料材高29厘米,厚20厘米,相当于宋《营造法式》的一等材,和殿身的规模相称。大木作用材,除阑额、普拍枋采用2∶1的断面外,大都采用3∶2的断面,同《营造法式》中的造梁制度大致相符。

横架进深10椽,举折四分之一,坡度平缓。为了在内槽的佛台上安放高大的佛像,需要较高旷的空间,因而采用厅堂构架法,将内柱加高。柱头以上部分,分别用 4椽栿、6椽栿和乳栿、劄牵、平梁等逐层叠架而上,构成刚健粗壮的屋架,结构和功能高度统一。在前后檐柱和金柱缝上,使用阑额和多层柱头枋与横架紧密结合,在内外柱头上组成两个环形框架,加强了整个屋架的整体性。

斗栱

主要有5种:外檐柱头铺作、转角铺作、补间铺作各一种;内檐柱头铺作、补间铺作各一种(见斗栱)。此外,在劄牵、驼峰、蜀柱和襻间等处,还使用一些零星斗栱构件。在整组构架中,每种斗栱都具有一定的功能。内檐柱头铺作与五台佛光寺大殿、蓟县独乐寺观音阁的结构法颇有相同之处。

彩画

内檐梁枋、斗栱上保留有不少辽代彩画装饰,从设色来看,以朱红、青、绿三色为主调,系“五彩遍装”。图案内容有莲花、宝相花、团窠柿蒂和各种琐文。特别是4椽栿和6椽栿上所画的飞仙,姿态优美,衣纹流畅,是国内罕见的辽代建筑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