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半岛

中国三大半岛之一。位于辽宁省南部,由千山山脉向西南延伸到海洋中所构成。半岛南端老铁山隔渤海海峡,和山东半岛遥相接应,形成渤海和黄海的分界。北部可以鸭绿江口和大清河口联线为界,习惯上包括沈丹铁路以西到浑河、大辽河地区,介于北纬38°43′~41°40′,东经121°10′~124°20′。面积约3.7万余平方公里。

地质与地貌

半岛地质构造属中朝准地台胶辽台隆北部。复县以北广泛分布片麻岩、板岩、大理岩、白云岩等基底变质岩系和花岗岩;以南分布震旦纪和下古生代石英岩、板岩、页岩和石灰岩。中生代燕山运动发生褶皱和断裂。白垩纪后期全区隆起,下辽河、渤海断陷,奠定了辽东半岛现代地貌的地质基础,与此同时花岗岩广泛侵入。第三纪初准平原化。在喜马拉雅运动中,辽东半岛发生广泛的拗曲、断块、隆升和岩浆喷发。中更新世后期,渤海海峡断裂陷落,与山东半岛分开而形成辽东半岛。地貌上成为和长白山地相连的低山丘陵。

千山山脉构成半岛的脊梁,属于新华夏系隆起带的一部分,北起连山关,南到老铁山,长约340公里,一般海拔不到500米。鞍山东郊的千山平均海拔400米,由花岗岩构成,是东北三大名山之一。到盖县、庄河,山势渐增,主峰步云山海拔1131米。向西南地势逐渐,形成和缓的丘陵,金县大黑山664米,到最南端的老铁山465米。千山山脉将辽东半岛分成两大斜面,东南坡较平缓,有大洋河、英那河、碧流河、大沙河等较长水系,注入黄海。西北坡较陡峻,有大清河、熊岳河、复州河等较短水系,注入渤海。辽东半岛年径流深不到400毫米,径流系数多为40%,夏季流量占全年65%,水位涨落迅速。成层地貌发育,海岸类型复杂。一般30米及其以上为剥蚀阶地,15~20米的阶地上多有黄土状堆积物,10米以下以堆积阶地为主。辽东半岛海岸线长千余公里,沿岸有长山列岛(见长海县)等几百座岛屿,绝大部分分布在黄海。鸭绿江口到大洋河为淤泥质平原海岸,大洋河到大沙河为基岩淤泥海岸,长兴岛到西崴子为基岩砂砾海岸,大沙河到长兴岛为典型基岩港湾海岸,岬湾曲折,有大连湾、旅顺口等良港。

气候与动植物

半岛位于暖温带北部。太阳年辐射总量500~640千焦耳/平方厘米。年均温8~10℃,最热月均温24~25℃,最冷月-10~-5℃,10℃以上活动积温3200~3800℃,无霜期160~215天。年均降水量550~900毫米,60%集中夏季,属半湿润气候。地带性植被为落叶阔叶林,主要树种有赤松、麻栎、栓皮栎、檞栎等,林间灌木主要有崖椒、胡枝子、照白杜鹃等,半岛南端的老铁山是候鸟迁飞必经之地(见老铁山自然保护区),附近的蛇岛(见蛇岛自然保护区)栖息大量蝮蛇,1980年均被列为中国自然保护区。

辽东半岛天然林极少,多为人工林、果园、蚕场和灌丛。土壤以棕壤为主,河谷低地为草甸土,滨海有盐土分布。

经济概况

辽东半岛为两茬作物和果树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现已成为果树、柞蚕和花生的主要产区。半岛又有多种金属矿床,有鞍山和本溪钢铁、大石桥镁矿、辽南建材等工业。半岛岸线长,滩涂广阔,岛屿众多。沿岸还有制盐、芦苇加工等工业,另有渔业和浅海水产(如海参,鲍鱼,扇贝等)养殖业。

长达 375公里的沈(阳)—大(连)高速公路纵贯半岛,使半岛上的内陆机场、港口都有了开放的通道。

半岛最南端的旅顺已辟为综合性风景名胜区。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