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仪

中国元初天文学郭守敬创造的一种天文仪器。因为是将结构繁复的唐宋浑仪(见浑仪和浑象)加以革新简化而成的,故称简仪。郭守敬摒弃了把测量三种不同坐标的圆环集中在一起的做法,废除黄道坐标环组,把地平和赤道两个坐标环组分解成独立的装置,即今所谓地平经纬仪和赤道经纬仪。同时废弃了浑仪中的一些圆环,赤道装置中只保留四游、百刻、赤道三个环;地平装置中除了地平环外,还增加一个立运环。其中百刻、地平两个环是固定的,四游、赤道两环可以绕极轴旋转,立运环则绕垂直轴旋转。简仪中的赤道经纬仪与现代望远镜中广泛应用的天图式赤道装置的基本结构相同,有北高南低两个支架,支撑可以旋转的极轴。极轴的南端重迭放置固定的百刻环(唐、宋称之为天常环)和游旋的赤道环。因此,除北天极附近外,可对整个天空一望无余,不象浑仪那样有许多障碍观测的圆环。为了减少百刻环与赤道环的摩擦,郭守敬在两环之间安装四个小圆柱体,这种结构与近代“滚柱轴承”减少摩擦阻力的原理完全相同。

四游双环中的方柱形窥管被撤去三个柱面,称为窥衡。窥衡的两端各有侧立“横耳”,耳中有直径六分的圆孔,孔中央各装一根细线。观测时使两条细线与星重合,以防止人目位置不正所产生的误差。为了观测两个天体的赤经差,在简仪赤道面上安装两条界衡,可容两人同时观测。

简仪中的地平经纬仪称为立运仪,它与近代的地平经纬仪基本上相似。它包括一个固定的地平环和一个直立的、可以绕铅垂线旋转的立运环,并有窥衡与界衡各一,用以测定天体的高度和方位角。

简仪的另一成就是提高了刻度分划的精细程度,元以前的仪器只能准确到一度的十二分之一。简仪的百刻环上每刻等分为三十六分,四游环上每度等分为十分,比唐宋时代的浑仪大大前进一步。

简仪底座架中装有正方案,用来校正仪器的南北方向。座架上开有水沟,用以平准仪器。简仪的极轴两端附有候极仪,用以校正极轴方位。

明英宗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按郭守敬所制仪器仿制的仪器中有简仪一架,明清两代钦天监用于观测,以后就留在北京古观象台抗日战争前迁往南京,现陈列于紫金山天文台。(见彩图)

简仪  中国铜铸天文仪器,公元1437年仿制,现陈列于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简仪  明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仿制,现陈列于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