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谷寺

浏览

灵谷寺。灵谷寺又称大灵谷寺,位于南京紫金山东麓,是一处著名景观。

说起这座寺庙,还有着一段较为曲折的历史。此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天监十三年(514),初名开善寺。原为纪念著名僧人宝志法师而建。宝志法师圆寂后,依梁武帝女儿永定公主之意,将法师葬在钟山玩珠峰的独龙申‘,修建了开善精舍,并造了一座五层高的宝塔;塔刹镶有琉璃宝珠,甚是辉煌,塔名志公,又叫玩珠塔。唐朝将开善寺改名为宝公禅院。宋朝大中祥符年间

(1008一1016,又更名为太平兴国寺。明朝初年再改名蒋山寺。虽几经易名,但寺庙位置依旧,规模未改。香火旺盛。到了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此寺址才发生了大的变迁。原来是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后,为了修建自己的陵寝,选中了钟山南麓这块风水宝地,寺庙当然要给皇陵让位,只好奉命迁址。除蒋山寺、志公塔外,附近的小寺庙如宝林寺、宋熙寺、竹园寺、悟真庵等,一并迁至钟山左边的独龙岗。此后的蒋山寺便改名为灵谷寺,赐领“第一禅林”。据《江陵府志》记载“其殿庞规制仿佛大内”。明代的灵谷寺自山门至大殿长达五华里,规模之大可与皇家宫殿相比,足以说明其地位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由于一踏进山门便有繁茂的花草松径,曲径幽深,因此历史上早已将“灵谷深松”列入金陵48景之一。有诗赞美灵谷寺是“山门才入便悠然,十里深松上绿天。佛刹启扉皆垒嶂,僧寮汲水尽飞泉。”当人们漫步于五里林荫之中的时候,确有观赏不尽的景色。寺东旧时还有一条琵琶街,人们走过这里便会发出声响,如若鼓掌,山谷应声就象弹拔弦乐器似的,甚是奇妙。寺内更是殿阁如云,浮图林立,可容千僧。特别惹人注目的是院内的一块石碑,世称三绝碑。据记载,三绝碑的来历很不一般,它是由唐代大画家吴道子;根据南朝梁名画家张僧荡所绘宝志大师像,重新绘画;大诗人李白作诗赞:大书法家颜真卿留字,同刻在石碑上。由于诗、书、画同在一幅画面上,且出自于名家之手,因此被称之为“三绝碑”。今所见三绝碑已是清代乾隆年间的仿制品,原碑因历史久远,经风化,漫涣、剥落损坏了。

这一宏伟的寺院在近代遭战火毁坏,除龙土殿、无量殿尚存外,大部分建筑已无存,就是存留下来的大殿,也为清同治以后重修,规模远不如前。

灵谷寺的建筑主要包括山门、大雄宝殿、无量殿、松风阁、灵谷塔。从山门进到寺内,可见分置左右的钟、鼓,大钟铸于清道光年间,高约3米有余。大雄宝殿内供奉一尊释迎牟尼佛像,甚是庄严肃穆。无量殿建于明代洪武十四年(1381),位于明代天土殿旧址以北,因殿内供奉无量寿佛而得名,由于它的建筑结构形式特殊,也叫无梁殿。此殿是灵谷寺的主要大殿之一。无量殿建在宽广的石砌台基上,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53.8米,南北进深37.8米,五开间,每间一券,每排五券,侧面三间,为三纵列通长券洞。当中一间券洞最大,净跨11米,高14米。整座殿宇未用梁柱,不施一木,殿内自基到顶全部用巨砖垒砌,采用发券起拱的方式修筑。殿外形仍然仿木构大殿形式,大殿檐下用砖雕制成仿木结构斗拱构件,殿顶用重檐歇山顶,顶上覆盖琉璃瓦,殿顶正脊上装饰着三座琉璃喇嘛塔,使整座大殿显得格外玲珑华贵。

这一无梁大殿,自洪武建成以来,经历了许多沧桑变化。明正统年间(1436一1449曾经在殿内藏经,中间”供奉三尊佛像,两旁塑有二十四诸天像。清康熙、嘉靖、道光、同治年间都加以修整过。北伐战争后,国民党政府于寺内建烈士陵园及墓塔,把殿内佛皇和神像丢掉,改为大砖台,用以陈列祭器,殿内四壁嵌砍北伐阵亡将士名录碑37块;改变了无量佛的用途。但是对大殿的结构仍保存了原状,依旧是我国建筑史上的奇观之一。

松风阁在无量殿北页,共九楹,仿走马楼式,外设围廊,彩绘各式图案,凭栏处松涛阵阵,因以得名“松风阁”。阁后有1929年建造的灵谷塔一座,九层八面,高约66米,绿色琉璃瓦覆盖塔顶,塔内外壁均有题字,塔内还设螺旋形扶梯,可登塔远眺。今天的灵谷寺已辟为公园、成为全陵郁游的胜地。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