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庵

浏览

紫金庵。紫金庵,位于江苏省吴县西南东洞庭山中部的西卯坞。坞内苍松翠竹,环境幽雅。规模不大,仅二门一殿一堂,总占地、面积不足300平方米,玲珑典雅。《净因堂碑记》说:“吾山拾提蓝若不下数十处,其最幽折而寂静者莫如紫金庵,……其殿制古朴可爱。”

紫金庵又名金庵寺,是唐朝初叶时胡僧所建。明景泰三年(1452郑杰所撰《洞庭纪实》说:“金庵在西卯坞内,昔有胡僧沙利各达耶于此结庵修道。”唐玄宗时曾下诏进行整修,装金佛像,使寺庙焕然一新。唐德宗贞元间(785一805寺废。南宋时又进行大规模修葺。明初重建。清康熙时重修,乾隆十一年(1746又增建净因堂。寺庙几经兴废,现在的建筑结构已见不到唐代遗迹了。

由西卯坞穿过林荫小道,迎面就是一座小小山门,门额上横镌着“古紫金庵”四个大字。东行不远,是一座二山门。进二山门过庭院就是罗汉殿。殿内正面莲花宝座上供奉三尊佛像:中间是释迎牟尼佛,两旁侍立着迎叶和阿难两弟子,左面是东方琉璃世界药师佛,右面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并称“释迎三世佛”。这三尊佛像头梳螺形发髻,身披褒衣博带式袭装,结枷跌坐,背衬毫光,两手垂放腹前,掌心向上,作禅定式,嘴角微翘,温尔含笑,两眼俯视,似乎在看着前来礼佛的信徒。佛像的雕塑保留了唐代的特点,丰肤兼有女性特征,显得端庄慈祥。

殿内除了佛像之外,有闻名的三绝:十六多汉,罗汉像上部一诸天像手持的“经盖”,观音大士头顶的“华盖”。

十六罗汉分别排列在殿两侧佛皂中。罗汉是梵文音译“阿罗汉”的简称,是受释迎牟尼佛嘱咐住世护法弟子。据佛经记载,最初的罗汉是4人,以后考虑到天地广阔,4个罗汉任务太重,又增加到16位。佛教传入中国后,罗汉增至18位,有的寺庙也有塑五百罗汉的。但是紫金庵的罗汉还保持16位,而且都是西域人。他们的名字按顺序排列为:宾度罗跋情阁、迎诺迎伐践、迎诺迎跋厘情阁、苏频陀、诺柜罗、跋陀罗、迎哩迎、伐阁罗弗多罗、戍博迎、半托迎、罗枯罗、那迎犀那、因揭陀、伐那婆斯、阿氏多与注茶半托迎。这十六尊罗汉神态各异姿态生动;形神兼备,工艺精湛。据康熙《苏州府志》所载:紫金庵的罗汉像,“系雷潮装塑。潮夫妇俱称善手,一生只塑三处,本庵尤为称首。”雷潮夫妇是南宋时民间雕塑名匠,他们雕塑的十六尊罗汉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大小适度,造型正确。”庵中的罗汉和真人大小相仿,坐像大都高1.5米左右,而且人体各部分的比例都很防调。个个丰颊高鼻,粗眉大眼,具有西域人的特征。

二、“以神人化,各现妙相。”这十六尊罗汉,神态都不一样,每尊罗汉的面部表情各有各的特征,分别可用一个字来形容:慈、虔、忖、静、醉、诚、喜、愁、傲、思、温、威、忖、服、笑、藐。塑得栩栩如生,正如《净因堂碑记》所言:“精神超忽,呼之欲活。”

三、“对比强烈,相互呼应。”紫金庵的罗汉不仅各有各的特点,而且罗汉之间的配置也别具匠心,或镇或喜,或愁或笑,或虔或傲,或温或威,对比强烈,衬托得宜。

四、“装奈精致、塑技高超。”前面讲过;紫金庵的罗汉是南宋民间名匠雷潮夫妇所作,雕塑得极为精致。他们以兰叶

描和铁线描等雕塑手法,把罗汉的三层衣服一一衬衣、中衣、袭装刻画得十分清楚,不但衣褶线条流转自如,而且表现出丝绸舒麻质感。服饰上的刻花具有宋代瓷刻的风格,图案丰富多彩。

这些罗汉可以说是艺术珍品,令人赞叹不已。明朝大灯和尚为此写了一首歌颂金庵罗汉歌,开头几句是:“金庵罗汉形貌伟,慈威嘻笑惊神工。当年制塑竭奇巧,支那国中鲜雷同。”

罗汉像上部一诸天像手持的“经盖”,即是盖在经书上的绢帕,制作几时十分精巧,远远看去,只见诸天左手将盖轻轻顶起,右手撩角,经盖自然下垂,皱褶流畅,飘飘然如丝绸手绢,堪称一绝。

泛海观音大士金身像在释迎牟尼佛背后,他双手交于腹前,神情闭适自若,面庞丰圆,身躯肥肤,衣饰简朴,颇具盛唐遗风。特别是观音头顶上的华盖,大红的伞面,刻着紫红的牡丹。从侧面看,像印有紫红缠枝牡丹的绎红色盖面有如真丝织品,从下向上仰视,才能看出是1一2厘米的泥塑,卓然不凡,也是一绝。

紫金庵虽然规模不大,但由于有号称三绝的彩塑,因此声名远播,慕名而来访的各方游客络绎不绝,真可谓“庙小神灵大”。

罗汉堂的后面是净因堂,是乾隆十一年(1746建造,面宽五间,所用材料全部是楠木,共用去白金七百余两。堂前有八百年前的古树金桂、玉兰各一棵,人称为“金玉满堂”。堂两侧有白居堂,晴川轩,听松堂。这里环境十分幽雅,是游人憩息。的好去处。特别是听松堂,堂内有一排明窗,面对林木葱郁的山峰,倚窗凭栏,松声、泉声、声声入耳,真是“山中幽绝处,当以此居先。”


精彩文章